书城童书55位名作家的成长历程(三)
8871900000011

第11章 君特·格拉斯

德国著名作家

(1927年—)

小传

德国当代著名作家,出生在当时的德国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市。

他的首部长篇小说《铁皮鼓》获得极大成功。随后又创作了《猫与鼠》、《狗的岁月》,与《铁皮鼓》合称为《但泽三部曲》。这三部作品,都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为基础,以但泽地区为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人的命运。

1977年出版的长篇巨著《鲽鱼》是他又一重要收获;《母老鼠》则是他的近作,表露了作者对人类自我毁灭的忧虑。

格拉斯还是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评委会针对他的代表作《铁皮鼓》给他的评语:“他的作品中充满离奇的特色,对二战前后德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和光怪陆离的众生相进行了惊世骇俗的讽刺。”

代表作品

《猫与鼠》(长篇小说)

《狗的岁月》(长篇小说)

《鲽鱼》(长篇小说)

《母老鼠》(长篇小说)

童年

center艺术兴趣的培养

君特·格拉斯现在生活在德国,但他并非土生土长的德国人。1927年10月,格拉斯出生在但泽,这个城市原属于波兰,1938年希特勒企图将这座城市并入德国,但遭到拒绝,于是希特勒便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使但泽受到严重破坏。

格拉斯出身在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里。他的父亲是德意志人,经营一个杂货铺;他的母亲是属于斯拉夫民族的卡舒布人,天主教徒,颇有艺术鉴赏力,喜欢看戏、读书。

格拉斯从小就喜欢艺术,十多岁就开始学习绘画和练习写作。在纳粹统治的年代,他没有受到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是有一位绘画女教师,经常在家里让格拉斯看毕加索等名家的画,这对培养他的艺术兴趣,开阔他的视野有着很大好处。

他开始大量阅读艺术家们的传记,决心献身艺术,但是由于形势的发展,他参加了“少年团”,卷入了时代的洪流。

创作准备

center文学领域绽放的奇葩

格拉斯17岁时当了一名装甲兵,走上前线,他看到的是堆积如山的尸体,这使他感到触目惊心。后来他被美军俘虏了,在战俘营里,又听到不少关于纳粹德国犯下的种种罪行,他的心灵再次受到震撼。所见所闻,使他的热情和理想化为泡影。

后来他被释放出来,过着四处漂流的生活,以打工为生,但他惟一的愿望是想继续学习艺术。后来他终于如愿以偿进了艺术学院学习造型艺术。他说:“如果没有我自己的爱好,没有艺术,我简直不知道自己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希望日后能当个画家、雕刻家,或从事舞台布景师的职业,但从没有想到过要成为一个作家。

但他也爱好写诗,写完之后便将它们锁进抽屉里。一次,他爱人把他的一些诗稿送到一家电台参加征文比赛,没想到竟得了三等奖。这次获奖,使外界对格拉斯的文学天赋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得到了德国文坛领袖里希特的栽培。

他与一家出版社签订了合同,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风信鸡的长处》,但是销路不畅,未能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但是,他把诗人的想像和画家的智慧融为一体,对具体生活中的每一件具体事物,如衣柜、鞋、稻草人、烟头等等都赋予人性,通过这些事物传达出一种超现实的甚至荒诞的情绪,体现了他日后创作中一贯采用的原则。

成名作的诞生

center伟大成就的萌芽

在但泽的童年生活中,那里的街道和房屋、风俗习惯和远亲近邻都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决定要写一部长篇小说。

这个计划得到了法国作家保尔·夏吕克的支持。他又结识了著名诗人保尔·策兰和拉伯雷,得到了他们的肯定。

格拉斯住在巴黎的一间潮湿的小屋里,靠着微薄的生活费开始了艰难的写作。随着第一句:“我承认,我是一家精神病院的病人……”长篇小说《铁皮鼓》便在他的笔下,一字一字地产生出来。

在1958年的一个文学聚会上,格拉斯给大家朗读了他作品的前两章,反响还是不错的。里希特评论说:“小说刚念了几句……我就知道这是‘四七社’一个伟大成就的萌芽。”

1959年,《铁皮鼓》正式出版,格拉斯立刻被称为是联邦德国最重要的作家。

巅峰之作

center现实而荒诞的创作手法

一般人都认为《铁皮鼓》既是格拉斯的成名作,也是他一生创作之中的巅峰之作。

小说的题材是重大而严肃的,然而它却没有德国小说惯有的晦涩、重哲理思辨的特点,而是叙述流畅、一气呵成,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引人入胜,加上幽默的、带讽刺的基调,使作品明快而流畅。

同时,在创作方法上,小说既是现实的,又是荒诞的,它对历史事件和但泽地区的风土人情都是描写得很现实的,但是小说的主人公奥斯卡却是个荒诞的侏儒形象充满了虚构成分。

下面就让我们看一看小说的基本情节:

侏儒奥斯卡出生在1924年,父亲是个杂货铺的老板。

他出生的时候,思想就已非常成熟,对于父亲想让他长大了以后做商人的心愿感到厌烦。

三岁生日那天,母亲送给了他当时流行的玩具——铁皮鼓,他便利用这个鼓作为掩护,有意从楼梯上摔下,决定不再长高,保持三岁孩子的身材。这样,他便以三岁孩子的外表生活在市民中间,谁要是想夺走他的鼓,他便用尖锐的声音喊碎玻璃,以表示抗议。

他外表是个儿童,内心却十分成熟,他看到母亲处于两个男人之间的处境,看到她由于厌恶自己的婚姻大量吞食鱼类,最终弃世而去。

他看到善于烹调的父亲阿弗里德兴致勃勃地参加纳粹组织,并且做了一个小头目。

他用鼓去扰乱纳粹组织在广场举行的庆功集会。当纳粹组织对犹太人进行迫害的时候,犹太玩具商马尔库斯饮恨服毒自杀,奥斯卡从此失去了鼓的来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奥斯卡亲眼目睹了波兰邮局保卫战的场面,他还跟随一个侏儒剧团到巴黎前线,用鼓和他具有的特异功能为前线士兵表演。

奥斯卡一直保持着三岁孩子的外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内心也发生了变化。他对家里请来帮忙的玛丽亚产生了爱意,而玛丽亚却把他看做小孩,嫁给了他的父亲阿弗里德,他恨父亲夺走了玛丽亚。

失望之余,他走进母亲曾做过忏悔的耶稣之心教堂,看到坐在圣母腿上的耶稣,他希望耶稣也能像他一样把鼓敲响,但奇迹没有发生,于是他自称耶稣,做了一群抵抗纳粹的“扫尘者”的首领。苏军攻占但泽之际,奥斯卡故意造成了阿弗里德的死亡。埋葬父亲的时候,他扔掉了一直掩护他身份的鼓,决定重新长高,担当起父亲和丈夫的责任。

战后,他带着长高了的畸形身材来到西德,试图进入正常的社会里,过一个普通市民的生活。他向玛丽亚求婚不成,与护士相恋又不成。他做过石匠,当过模特儿,也组织过车队,当过鼓手,成为富翁,但是畸形的身体使他不能得到感情上的满足,无法成为一个正常的公民。

面对现实,他又怀念起被他扔掉的鼓,想回到三岁的状态。他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他假称自己是杀人凶手,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在这里,他敲着鼓,回忆着上述的往事。

通过上述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铁皮鼓》就是以鼓和奥斯卡为线索,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历史,探讨了法西斯何以能在德国兴起的原因,并且揭示了法西斯残孽在20世纪50年代仍然存在的事实。

小说里典型的小资产阶级形象阿弗里德,善良、憨厚,会烹调,但是他没有主心骨,人云亦云这种人只要法西斯一活动,很容易成为帮凶,他们是构成法西斯的一个重要社会基础。这就是《铁皮鼓》带给我们的启示。

趣闻轶事

center我等诺贝尔奖等了20年

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小说家格拉斯在获奖后风趣地说,20年来他一直都在候选名单之列,这让他常葆青春。现在,开始要逐渐老去了。他还表示要把部分奖金捐给他专为吉卜赛人设立的慈善团体。

德国各界也对格拉斯的获奖大为兴奋。媒体称格拉斯在世纪末得奖,代表了世人对这个让20世纪染血的国家的一种宽恕。有人则认为,这象征了德国人摆脱了战后的罪恶感,逐渐成为成熟的欧洲成员。

早在20世纪50年代,君特·格拉斯的名字就为欧洲乃至世界文学界所瞩目。1959年问世的他的第一部小说《铁皮鼓》,通过再现已被否定和遗忘的二战受害者及失败者们回顾了当代的历史,被认为是德国战后文学时代的开端,成为德国20世纪文学作品的典范。除了《铁皮鼓》之外,格拉斯还以他儿时曾经生活过的波兰但泽为背景写出了《猫与鼠》、《狗的岁月》以及《鲽鱼》等小说,以此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个最先被希特勒点燃战火的地方。瑞典文学院称格拉斯的文学作品“打破了德国历史背负多年的禁锢,以嬉戏的黑色寓言描绘了历史被遗忘的一面”。有评论曾指出,格拉斯式的黑色幽默“让人笑不出来时笑,哭不出来时哭,让人从往事中看到现实,在现实中不忘往事”。

在谈起从事创作的初衷时,格拉斯曾说:“促使我创作的最重要原因,一是儿时母亲讲述的故事,二是宁静的家庭生活因战争而被打破。”因此,格拉斯始终以反映历史为己任,并为此不懈努力。他认为,惟有如此,德国战后文学才能得到广泛承认。格拉斯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前谦虚地说:“随着我的三部小说的成名,我仅比同龄的作家早学了一些东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