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55位名作家的成长历程(三)
8871900000007

第7章 川端康成

日本著名小说家

(1899年—1972年)

小传

日本著名作家,1921年因发表《招魂祭一景》在文坛初露头角。

曾是“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后自觉走上一条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同日本传统文学相结合的道路。

早期创作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日本妇女形象,描写了下层少女的哀愁和忧伤,后期有明显的颓废主义倾向。

他的作品语言简洁含蓄,注重抒情和主观感受的描写,但创作思想受佛教的影响,常带有消极感伤的情绪。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2年用煤气自杀身亡。

代表作品

《浅草的姐妹》(小说)

《山之音》(小说)

《睡美人》(小说)

《古都》(小说)

中学语文课文收录

《花未眠》

童年

center失去亲人的孤儿

川端康成出生在日本大阪淀川河畔天神庙旁的天满此花町。

川端的父亲荣吉,是个医生,且善诗画,可惜在川端出生的第二年,就因肺结核去世。

母亲原子,温柔善良,但不幸的是川端三岁时,也因病去世。

川端还有一个姐姐,比他年长4岁,父母双双逝去,三岁的川端即由祖父抚养,姐姐则寄养在伯父家里。

川端聪颖好学,6岁多上小学,成绩很好,尤其喜爱绘画和文学,可惜的是继父母去世后,祖母又去世了,川端不到10岁时,姐姐又不幸夭折,剩下川端和祖父一老一小相依为命,因祖父也爱好文学,所以对川端以后想当作家的理想很赞成。不料,在川端16岁那年,祖父也去世了,这时的川端,真正成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儿。

孤儿的生活经历对川端的艺术乃至人生产生了极大影响。放学回到家里,没有温暖,没有爱抚,起初还有既聋又盲的祖父做伴,后来则是孤单一人了。川端说,他是一个与伤感结下不解之缘的少年。

创作准备

center开启创作之门

祖父去世以后,川端住在学校的宿舍里。当时他在大阪府茨木中学读初中三年级,整天醉心于阅读文学作品和写作,那时候他读的是日本古典文学《源氏物语》、《枕草子》和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林堡等人的作品。

1916年,川端17岁的时候,便在《团栾》杂志上发表了小品文《肩杠师柩》,这是他最早印成铅字的作品。

当时川端由于热衷于阅读课外书,耽误了功课,成绩有所下降,在选报高中时,他填报一所重点高中,老师对他说,你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个合适的学校。

川端不顾那一套,主意既定,决不改变。为了应付考试,他专心致志,一心复习,结果,全校只有他一个人被录取了。

上高中以后,川端当小说家的愿望更加强烈,他一边积累素材,一边开始结识文坛名人。在朋友的介绍下,与文坛新秀南部修太郎相识,还与《团栾》杂志主编及著名作家今东光、菊池宽频繁往来。

1918年秋,川端突然“失踪”,同窗好友们十分担忧,生怕出事,可是一周后,川端回来了,脸晒得黝黑,原来他单枪匹马走了一趟风景名胜地——伊豆半岛。他说:“伊豆的温泉相当不错,景色美极了,与流浪艺人一路同行。”这次经历,川端于八年后写成了名作《伊豆的舞女》。

川端高中毕业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后改国文系),这时他同铃木、酒井等文人决定恢复老牌期刊《新思潮》,并在这个刊物上发表《婚约》、《招魂祭一景》、《油》等短篇小说,其中《招魂祭一景》受到著名作家菊池宽、久米正雄等的好评,引起文坛的重视。作品描写马戏团姑娘的遭遇:主人公阿留身心受到折磨后,被赶出马戏团,她告诫后辈:“别变成有马臭味的人……一旦成了男人的玩物,就没完没了了!”

还有一件川端失恋的事,值得一提。那是1921年,他与一位叫满子的16岁姑娘要好。满子长得婷婷玉立,妩媚动人,川端和她相恋了四年,情深意笃,可是订婚之后一个月,满子却意外地毁约了。这对川端无疑是当头一棒,他说:“她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坎里,无论如何也忘不了。”

川端与满子虽然亲密到将要结婚的程度,然而他却“连一个指头也没碰过那位姑娘”。川端在日后创作中对少女的憧憬,便是从这一次初恋开始的,它促使川端更加认真地寻求真正的爱,并且成了他创造众多少女形象的思想基础。

1924年,川端大学毕业后,与友人创办《文艺时代》,致力于新兴文艺的介绍和创作,刊物上陆续发表了一些创新的作品,它们采用新手法,强调内心真实,描写自我感受,即后来的“新感觉派”。川端积极参与在该刊发表了大量短篇小说,这些小说或揭示心理隐曲,或点染世事,或抒发情怀,或描摹景物,受到读者欢迎。

至此,川端的文学生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成名作的诞生

center追寻爱的抚慰

1926年,川端在《文艺时代》上发表了《伊豆的舞女》,这是他的成名作,奠定了他在日本文坛的地位。

作品描写的是一个旅行者的经历:小说中的“我”一人去伊豆风景区旅行,途中遇见一群江湖艺人,这些艺人中,有一个十几岁的舞女,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我”和情窦初开的舞女之间,隐隐地萌发了一种初恋之情。

几天之后,“我”与艺人们依依惜别,在甜蜜的回忆中,“我”无端地洒下一掬相思之泪。

这就是作品的大概情节。

《伊豆的舞女》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情态描绘得缠绵悱恻,哀怨动人。

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似水晶般纯净,悲与美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是这部小说的主要特点。作品之所以如此富有诗意,跟川端几年前的伊豆之行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这也证明,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向壁硬造,是不可能产生艺术感染力的。

巅峰之作

center《雪国》——日本抒情文学的顶峰

表现丽质女子执著的追求和强烈的生存欲,是川端康成小说的重要内容,《雪国》则是这方面的典型。

《雪国》的最初两个片断发表于1935年,最后一个片断《续雪国》直到1947年才问世,前后经历了12年之久,呕心沥血写成这部世界名著。

故事叙述妓女驹子爱上了已有妻室、没有职业、懂得艺术的公子哥——岛村,岛村三次同她幽会,第一次是初夏,19岁的岛村从东京到北海道边远山城洗温泉,爬山时遇见驹子,和她住了一夜,就回东京了,岛村心中有些内疚,觉得自己欺骗了她。

第二次是年底,他住了两个月,了解到驹子的身世,领略了她的无私、炽热的爱情,深感于自己灵魂的卑俗。他走的时候,心中又多了一个女人的倩影,她就是驹子的姐妹——叶子。

叶子护理的生病男子叫行男,他是驹子琴师的儿子。驹子为报答师恩,不惜当妓女给行男治病赚钱。师傅很想要她当儿媳,但她从未爱过行男,因为叶子在爱着他。

第三次是一年以后,驹子已21岁。行男、师傅已死,叶子犹在。驹子明知岛村不守信,但仍痴情地爱着他。叶子要岛村好好对待驹子姐姐,岛村不敢把叶子准备陪他回东京的事告诉驹子。

正当岛村要离开当地时,放电影的仓库突然失火,混乱中叶子从二楼跌入火海,被活活烧死,驹子见状,疯狂地抱着叶子,然而已无济于事。

作品以驹子和岛村为中心,对各种人物进行了描写,表现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的不幸,揭示出人同现实的矛盾。

驹子为生活所迫,沦为艺妓,遭到社会的无情践踏,她所追求的只是一个普通女人应得的正常生活,她对岛村的爱恶,实际上是对朴素生活的爱恶,但是她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使她自己有时痛苦,有时又沉醉在纸醉金迷之中,所以她的爱情是苦涩的。

岛村是个被现实灼伤了心灵的知识分子,他百无聊赖,无所事事,觉得一切都是徒劳的,为了精神上有所寄托,他流连于山水之中,与驹子邂逅,不光是追求性的满足,同时也是一种同病相怜式的抚慰。

《雪国》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氛,驹子不甘沉沦的挣扎,叶子短促的生命,岛村淡淡的愁绪,都能激起人们心中的涟漪。情感的自由流动,细腻的心理刻画,以景寄情,无不加重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雪国》是日本抒情文学的顶峰,它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悲哀的歌。1968年,川端以《雪国》、《千纸鹤》、《古都》三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机构对他的评语是:“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

趣闻轶事

center川端康成其人

川端康成一两岁时,父母双亡,少年时期,祖母和姐姐又相继离世,从此与眼盲耳背的祖父相依为命,使这位敏感的少年沉浸在悲哀之中,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投下了寂寞的暗影。16岁时,川端康成预感到祖父将不久于人世,就决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记录下来,于是他写起了《十六岁的日记》。这既是作者痛苦现实的写生,也是洋溢在冷酷的现实里的诗情,显露了川端康成创作才华的端倪。

少年的川端康成聪颖过人,早早就开始广泛地猎取古今世界名著和日本名著,尤其是对《源氏物语》更是爱不释手。他对这部名著虽不甚解其意,只朗读字音,欣赏着文章的优美的抒情调子,就深深地被其文体和韵律所吸引,这一经历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后,他在写作的时候,少年时代那种似歌一般的旋律,仍然回荡在他的心间。他开始对文学产生了憧憬,上中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就把过去所写的诗文稿子装订成册。从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川端康成开始具有文人的意识,最初的写作欲望已经萌发。

中学时代,他无数次投稿都石沉大海,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创作天分,认真考虑自己的才能究竟是否可以成为文学家。1916年,作为中学四年级学生,在大阪《团栾》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小说《肩扛师柩》后,他就经常给《文章世界》写小品,写小说。《文章世界》举办投票选举“十二秀才”活动,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对于立志当作家的少年来说,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值得纪念的事情。他在大学预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许多文学爱好者,他们一起谈论文学,议论文坛现状,探讨当时日本很流行的俄国文学,使来自农村的他茅塞顿开,受益匪浅。这期间,他在学校的《校友会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同三个同名千代的姑娘的恋爱故事。大学时代,川端康成与爱好文学的同学为了向既有文坛挑战,开始改革和更新文艺,复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处女作《招魂祭一景》,这其中所描写的马戏团女演员的悲苦生活是比较成功的,受到文坛老前辈的称赞。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文艺年鉴》上,标志着这位文学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坛。

川端康成在发表了《招魂祭一景》以后,由于恋爱的失意,特别是遭未婚妻满子解除婚约一事,他感到幸福的幻灭,经常怀着忧郁的心情到伊豆汤岛,写了未定稿的《汤岛回忆》。此后他为了诉说和发泄自己心头的郁闷,又借助自己手中的笔,为杂志社写出短篇小说《林金花的忧郁》和《参加葬礼的名人》。与此同时,他在爱与怨的交织下,以他的恋爱生活的体验,写了《非常》、《南方的火》、《处女作祟》等一系列小说,有的是以其恋爱事件为素材直接写就的,有的则加以虚构化。川端康成这一阶段的创作,归纳起来,主要是描写孤儿的生活,表现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哀思,以及描写自己的爱情波折,叙述自己失意的烦恼和哀怨。这些小说构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的一个鲜明的特征。这些作品所表现出的感伤与悲哀的调子,以及难以排解的寂寞和忧郁的心绪,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成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调。川端康成本人也说:“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的处女作的潜流……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吧。”

1924年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踏入社会,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他积极与横光利一等人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并发表了著名论文《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创作了《感情的装饰》、《春天的景色》、《浅草红团》等少数几篇具有某些“新感觉派”特色的作品,但并无多大的建树,他甚至被称为“新感觉派集团中的异端分子”。后来他公开表明他不愿意成为他们的同路人,决心走自己独特的文学道路,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儿的生活经历所扭曲,心中充盈着令人窒息的忧郁。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机会,偶遇巡回艺人一行,与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了舞女的平等对待,并说他是个好人,他便对她油然产生了纯洁的友情;同样,受人歧视和凌辱的舞女遇到这样友善的中学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澜。他们建立了真挚的、诚实的友情,还彼此流露了淡淡的爱。川端将这段经历化为艺术,这便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小说《伊豆的舞女》了。

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的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遗书。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