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服饰通览
8873700000035

第35章 古代人化妆

化妆作为美容的一个方法,古已有之。《中华古今注》载:“自三代以铅为粉,秦穆公弄玉为烧水银作粉与涂亦名飞云丹”,“燕脂盖起自纣,以红兰花汁凝作燕脂。”尧、舜、禹三代是否以铅作化妆粉,以及在商朝末年是否就会制胭脂,今难以考证。但在先泰时人们已会化妆,倒有很多佐证。《礼记》有“以丹注面”的记载,说明那时已有人用红颜色涂在脸上当胭脂;《诗经》有“玉之锁兮,充耳王秀莹,充耳王秀矣”之句,说明当时已有人将琐(即美玉)挂在耳上做装饰品;而《事物记源》中“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之说,则更明确地说明秦时已有人用修画眉毛、脸上涂红来化妆了。

汉以后,女子化妆很是普遍,化妆品也随之有所发展。《毛诗疏》中说:“兰,香草也,汉宫中种之可著粉中”,这说明当时不仅已能制化妆用的粉,而且有了专门从事制作化妆品的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贵族妇女已不满足于一般的涂脂抹粉,她们争艳斗奇在脸上画上各种花纹图案,或将翠珠、金铂镂贴在脸上作“妆靥”。据说南北朝时的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卧于含章殿檐下时,梅花落在额上,宫人觉得非常好看,争相模仿,从此,“梅花妆”便流行开来,历经隋唐五代,至宋代时仍盛行不衰。

在妆靥中贴上去的花纹图案,大都贴在额上、眉间、两颊、鬓旁,称作花铀或花子。这种化妆在晚唐时最为流行。

古代妇女盛行妆靥,在文学中亦有很多反映,刘禹锡有“花面丫头十三四”,温庭筠有“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而徐图昌的诗则道出了妆靥的由来:“汉宫花面学梅妆”。

唐时妇女盛行化妆,出现了很多化妆名称,如催妆、红妆、晓妆、醉妆、泪妆、桃花妆、仙蛾妆、血晕妆等等。

古代化妆人多为贵族妇女,化妆时多有婢女相助,一般要花一二个小时,有时半天才能完毕,而民间女子多是在出嫁时才精心化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