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多舛的密西西比河
8876800000006

第6章 堪萨斯州:“游击队员州”(3)

由于他的英勇举动,海明威赢得了意大利政府授予的银十字军功勋章,但与此同时,战争的残酷恐怖也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而这又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取得勋章之后,海明威回到故乡,开始缓慢却是有目的地为写作生涯而努力。虽然橡树园热情欢迎这位英雄的归来,但是海明威的父母却对他将全部精力都扑在写作上表示不满。

有一段时间,海明威为多伦多《每日星报》和《星报周刊》写特写。但就在他刚过完21岁生日时,母亲就发出了最后遁牒:要么找一个固定的工作,要么搬出去。

结果,不愿妥协的海明威搬了出去,到芝加哥当了一年《合作福利》的编辑。正是在那年冬天,他认识了文学界的朋友舍伍德·安徒森,通过后者,他又认识了文学团体“芝加哥派”的其他成员。

在此期间,他认识并爱上了比他大8岁的哈德莱·理查逊。1921年9月,海明威与哈德莱结婚,在家里的乡间别墅度蜜月,接着去多伦多,当了几个月的特写记者。

为了将全部身心投入写作,海明威夫妇决心接受一个驻国外兼职记者的工作。

1922年,海明威被任命为堪萨斯《星报》特派驻欧洲记者,入住在巴黎,兼写关于日内瓦与洛桑国际会议的报道,包括希土战争的简练的戏剧性电讯。他偶尔写一点轻松的、但观察锐利的印象记,内容是瑞士滑雪、西班牙斗牛和德国战后生活。由于早期新闻工作的训练,加上天生爱好简洁,海明威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风格——浓缩、紧凑而有力。

在巴黎期间,海明威一方面担任采访、报道的工作,一方面重新开始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但开头很不顺利,他的第一部作品集在1923年出版时,只印了300册,社会反应也很冷淡。而海明威偏偏是那种不肯认输的“硬汉子”,他索性辞去了记者的职务,专心搞创作,并在当年年底出版了他的第二部作品集《在我们的时代里》。这个集子的第一版在巴黎仍未引起什么注意,但到第二年在美国发行了增订的第二版时,成为1925年度十大畅销书之一,海明威也因此一举成名。

1926年,他又写出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由斯克利布纳公司出版。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不遗余力地揭露并谴责人类之间的互相残杀、暴力行径和灵魂的堕落。通过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的形象和性格,作者不仅显示了“迷惘的一代”青年们空虚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反映出他本人消极的世界观,实际上,书中的巴恩斯正是海明威的自我写照。

在《太阳照常升起》出版、《永别了,武器》未出版之间,海明威同哈德莱离了婚,与当过《时尚》时装式样编辑的保琳·帕发费结婚,他们回到美国,定居在基维斯岛。

1927年,海明威完成并发表了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1928年,他写《永别了,武器》初稿的时候,妻子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当他修改初稿时,得知父亲得了糖尿病,又因经济困难自杀,用的是他自己父亲内战时用过的枪。

1929年海明威发表了他的又一力作——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直接控诉了战争的罪恶,对人民大众遭受的苦难发出了悲哀和同情的叹息,同时也更加暴露出他本人的消极悲观情绪,这种情绪在他以后的一系列作品中都有所抒发。

在20世纪30年代的前半期,海明威把大部分时光消磨在出国旅游、钓鱼、打猎、观看斗牛等事上,这几年里他只写了两部作品——《下午之死》和《非洲的青山》,但都不怎么成功。

1936年,他发表了《乞力马扎罗的雪》,这个短篇受到普遍赞赏,被公认为他所写的几十个短篇中最杰出的作品。

总的来看,在这一时期,海明威经济富裕,婚姻美满,到处冒险。这些年里,他到怀俄明和蒙大拿打野鸭,打麇子,到非洲猎大动物,登上订制的“皮拉尔”号游艇到基维斯岛和别米尼岛外捕鱼。虽然当时正值大萧条时期,国民因经济危机弄得情绪低落,但海明威本人却过得很逍遥。

1934—1936年间,海明威小说写得较少,只是给《老爷》杂志写了23篇生动但没有多大价值的文章,描写狩猎和捕鱼,这给大萧条期间城市中的受害者提供了一个精神避难所。

1936年7月,举世震惊的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弗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毅然投入到这场民主与独裁的生死搏斗中去,并在当年冬天发起了广泛的募捐支援活动,为此他跑遍了大半个欧洲。

1937年初,海明威来到西班牙,其官方名义是北极美报业联盟记者,他却不是不偏不倚的旁观者。他借债为忠于共和政府的部队买救护车,在美国第二届全国作家会议上发言攻击法西斯主义,协助拍摄亲共和政府的影片《西班牙大地》,发表了他唯一的一出长戏《第五纵队》,描写这场冲突。

1939年,他在古巴哈瓦那郊区“了望农场”购买了一份地产,就在地产山顶的房子里,创作了关于法西斯主义、民主和个人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该书立即成为全世界畅销的巨著,被视为海明威创作生涯中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和举世公认的不朽之作。

然而就在小说出版几天后,保琳以“遗弃”为理由同他离婚。很快,海明威又娶了第三任妻子玛瑟·盖尔荷恩,她是圣路易市人,小说家、记者,他们共同生活了5年。婚后头两年,他们还一同前去中国当战地记者。

在1942—1944间,海明威被《柯里厄》杂志作为没有军籍的记者派往巴顿将军的第三军。有趣的是,期间他还因一系列功绩得到表彰。

1944年,海明威在英国同皇家空军协作,几次坐飞机参加战斗,但在伦敦一次灯火管制时,他乘坐的汽车失事,造成海明威头部与膝部受伤。当时几家报纸甚至登出了他的讣告,但不久他又神奇地出现在诺曼底登陆前线上。

在战争的年代里,他只发表了为《下午报》写的关于中日战争的报道,还有为《柯里厄》撰写的、从欧洲战区拍回的电讯。

1945年底,海明威同玛瑟·盖尔荷恩离婚,并于1946年3月回到古巴哈瓦那的“了望农场”,随行的则是他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妻子玛丽·威尔什。

定居哈瓦那后,海明威继续他的创作生涯,先后发表了一些短篇和两个中篇作品,其中1952年发表的《老人与海》堪称他的又一不朽之作,1953年为他赢得普利策文学创作奖,1954年又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遗憾的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海明威一直遭受多种病症的折磨,使他丧失了创作的精力。

1958年,海明威迁返美国爱达荷州疗养,和高血压、糖尿病等痼疾“搏斗”了将近三年。到1960年时,他在生理上已大为衰弱,高大的身躯萎缩下来了,面容憔悴,忍着痛苦。当他在梅约疗养院时,诊断结果表明他患有高血压,还有糖尿病,而且铁质代谢紊乱,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危及主要器官。

1961年春天,他进行了25次电疗来减轻抑郁症。最终,按照自己的悲观主义观点:“在人和大自然或外界势力的搏斗中,最后人总是难免于失败”,他决心主动摆脱病榻上的痛苦折磨。

1961年6月2日早晨,海明威用心爱的双管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代文学大师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2.“硬汉”

作为一位享有盛名的作家,海明威的性格、生活作风和习惯爱好,完全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那种文人学者类型。

幼年时期海明威就是一个活泼淘气的“野小子”,经常缠着爱好野外活动的父亲带他一道去打猎、钓鱼。等到入学之后,他几乎参加了所有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对拳击和橄榄球的爱好简直达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而且一直保持到晚年。正是由于这种长期锻炼,海明威的健壮体格和犷悍的外型使人无法将他和“文学家”的形象联想在一起。

海明威的一生,可以说是追求硬汉性格的一生,充满了勇毅和传奇。他的一生与带有几分自传性质的作品交相辉映,几乎让人无法分清到底是作品因人更具有吸引力,还是人因作品更有魅力。他的种种冒险活动和硬汉子性格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海明威小时候经常随父外出行医及捕鱼打猎,对游泳、钓鱼、拳击、踢球有特殊爱好,同时也练就了他强健的体魄和刚强的性格。

14岁,海明威走进拳击场,尽管被打得满脸鲜血,可他仍不肯倒下认输。

19岁,海明威走上战场,200多块弹头弹片,也没能让他畏惧屈服。

二战爆发后,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的当天,海明威就参加了海军,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战。他改装了自己的游艇,配备了电台、机枪和几百磅炸药。他的行动计划是:在古巴北部海面搜索德国潜艇,如果发现潜艇,就全速前进,撞击敌船,与之同归于尽。

这项计划不但得到了美国驻古巴大使布拉顿的批准,而且得到了美国情报参谋部的赞同。

海明威指挥船员在海上追踪德国潜艇近两年,始终没有找到相撞的机会。虽然这个计划显得有些异想天开,但他的勇气还是非常令人钦佩的。

1954年1月,怀念非洲和狩猎生活的海明威,又和妻子去非洲打猎。他们乘坐的小型飞机在尼罗河源头附近不幸坠落,两人都受了伤。另一架飞机看到了那架坠毁的飞机,于是人们都认为海明威夫妇遇难了。但死里逃生的海明威并不在意,他们又换乘飞机飞往乌干达首都。飞机只飞了片刻便一头栽到一个种植园里。几秒钟后飞机爆炸,引起大火。海明威拉着妻子玛丽从飞机的火焰中爬了出来,然后陪玛丽去医院。其实,伤势最严重的是海明威自己。他在自己的病历卡上看到了长长的一串病名:关节粘连、肾挫伤、肝损伤、脑震荡、二度和三度烧伤、肠道机能紊乱等等,可他面对这些困难和考验都挺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