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分析又称重量法。化学分析中的一种定量测定方法,指将物质各组分分离后测定其重量的分析方法。它与容量分析合称为经典化学分析方法。例如,欲测定一种水溶液试样中的某离子含量,可在适当条件下将其中欲测的离子转变为溶解度极小的物质而定量析出,再经过滤、洗涤、干燥和灼烧成为有一定组成的物质,冷至室温后称重,即可定量地测定该离子的含量。具体的例子为:用过量硝酸银溶液沉淀微酸性溶液中的氯离子,再用恒重的过滤坩埚过滤,在110℃下烘干,称重,从沉淀的重量可计算出氯离子的量。
重量法与近代化学同时兴起于18世纪,在建立质量守恒定律和定比定律的过程中,重量法有一份功劳。瑞典化学家贝格曼首先提出金属可用适当的化合物(如上例中的氯化银)作称量形式,不必非要以金属形式(如火试金法中的金和银)测定。克拉普罗特不但改善了前人的重量分析方法,而且又添加了非金属的测定方法,他亲自分析了近200种矿物和工业品,如玻璃、非铁合金等。在当时及随后一段时间内,重量法一直在分析化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贝采利乌斯曾设计过多种新的分析方法,如引入氢氟酸作为分解硅酸盐岩石的新试剂;用灰分低的滤纸作过滤用。他还进一步用重量法测定原子量和开创有机元素分析,所以最早的有机分析也采用重量法。19世纪后半叶德国弗雷泽纽斯大大开拓了重量法的领域。18世纪以后,重量分析在方法、试剂、仪器等方面不断地改进。试样用量渐趋减少,常量试样的分析至少为01克,无机微量分析约为10毫克,有机微量分析为2毫克。分析天平的感度为01毫克,而微量化学天平的感度可达1微克。由于有机试剂具有选择性和灵敏度高的优点,19世纪末,无机重量法中引入了有机试剂,如1885年用1-亚硝酸基-2-萘酚在镍存在下测定钴。
20世纪上半叶,发现在浓溶液中进行沉淀,反而使沉淀玷污减少的现象。威拉德提出均相沉淀的概念,并有专著出版。用在水中溶解度低的试剂(如二苯基羟乙酸)作沉淀剂时,比其水溶性的铵盐溶液更优异,这是由于它能延长沉淀作用的时间,与均相沉淀类似。在加热方法上,直到19世纪下半叶,分析工作者仍在用木炭炉灶、酒精灯、鲸油灯这几种很不方便的工具。1855年本生发明的煤气灯实为一大改进,19世纪末开始用电热板和电炉加热。
称量形式为重量法的一大课题,最初都是灼烧为氧化物,后来改为干燥后中温加热至一定组成,如草酸钙在500℃加热则定量地转变为碳酸钙,加热至800℃以上才分解为氧化钙。因此,以碳酸钙作为称量形式既经济和节省时间,换算因数又大,并可避免氧化钙潮解。同样,草酸镧在600℃时可定量地转变为碱式碳酸镧。杜瓦尔曾用热天平测定了几百种沉淀的热重曲线。
20世纪下半叶,仪器分析发展以后,重量法的使用相对减少,但是不可能全部由仪器分析代替,重量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是公认的,曾用于多种元素原子量的测定;又比较经济,只是分析时间较长。目前,德国工厂的分析项目仍有采用重量法的,所以分析工作者应该了解每种方法的优缺点,作出合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