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上演了一场“新闻大战”,几家网媒就一条新闻报道各执报道观点,令公众不明就里,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知谁说的才是真,谁说的又是假?迷茫新闻不断上演,让这摇曳多姿的世界更加变幻莫测。谁能借我一双明辨真假的慧眼,让我把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11月28日,湖南长沙的新湘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开采山石导致山体裸露 慈利领导要求刷油漆伪装植物》的报道。新闻中说:“开采山石导致大片植被被无辜砍伐,裸露的山体竟被大量绿色编织袋覆盖,被伪装成植物,山中被凿开的石头更是被涂上绿色油漆。这样的一幕就发生在湖南常张高速慈利东路段,当地林业局称,此是县领导要求的,为了在当地召开的家具博览会期间好看一些。”
这条新闻发表后,立即引起广泛关注,不少网络媒体相互转载,论坛、微博立即成为热点。12月6日,《云南信息报》和《南方都市报》发表了题为《给山体刷绿漆伪装成植物?》和《湖南慈利为山体刷绿漆 林业局:可以保护水土》的报道,其中内容差不多,初步判断应该是共享。12月7日,人民网转载了这条新闻。该新闻中说:“慈利县林业局办公室一名姓艾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曾被非法开采’,取缔后为了保护水土,‘用水泥和编织袋覆盖固定山坡’,而伪装植被一事‘是杜撰的’。”
12月7日,红网张家界站也对新湘报报道的事件进行了报道,题为:《网媒称慈利县山体刷“绿漆”伪装植物 官方回复:片面且失实》,该报道称新湘报的报道“失实”。新闻中说:“慈利县有关部门对该报道进行了回应,并表示该报道说法片面且失实。报道所反映的两处采石场的绿化问题,慈利一直在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政策指示解决、落实,同时喷洒‘绿漆’(该报道所称)也是借鉴全国重要交通干线裸露山体的治理经验在山体上喷洒的水泥浆,以防止岩石崩塌滑落造成安全事故,绝非是为了‘好看一些’”。
就在几篇报道观点相左的新闻出现后,不见硝烟的“交火”本已非常猛烈,新湘报再次铁骨铮铮亮出“家伙”。12月10日,总编辑江单发表署名文章:《为新闻尊严而战》,作者在文中对质疑新湘报的报道失实一事表示怒斥,并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读该稿件,对有关部门一直没有清晰的交待,有关部门是当地政府部门,还是林业主管部门,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谜。在没有上级主管部门作出调查结论之前发出的,作为该稿件中的被监督方,慈利县林业局的言论可信程度多高,不得而知。能在媒体披露后有资格发出定性言论的,肯定不是慈利县林业局,更不是慈利县林业局办公室。只有当地政府部门,或者被监督方的主管部门,才有权利、才有权威发出能让民众相信的声音。”
12月12日,新华网湖南频道发表《慈利回应质疑:裸露山体为迎展会刷“绿漆”不实》的报道。报道中称:“记者联系慈利县相关部门核实情况,慈利县在调查之后提供函件进行正式回应。慈利县反映,网贴中所反映的情况与实际不符合,当地政府并不是因为‘家博会’的举行而临时抱佛脚掩耳盗铃,网贴中图片上的两处山坡均是当地持续整治的对象。”针对焦点问题作出的回答是:“所谓刷绿漆,是施工时曾经有尝试在部分水泥浆中混合绿色颜料的做法。对个别时常滑落小石子和泥沙的山坡,整治时借鉴城镇项目建设中以网保安的做法,采取了覆盖编织网以防碎石滑落的处置办法。”
至此,不少读者肯定跟我一样,被一条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新闻搞得云遮雾罩,我们到底应该相信谁的?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究竟由谁来对此负责?真相由谁来发布才令人信服?一连串的疑问,广大公众希望求真相。
笔者是读者,也是网民,看完上述的新闻报道,有不少疑问:这些报道中屡次提到一个词——“有关部门”,这个部门到底是哪个部门?为何就不能公开明示吗?难道这是保密单位?我们采写新闻报道,最起码的是真实,采访了哪个部门,具体是谁?都应该对公众告知。以上的新闻报道要么出现“有关部门”,含混不清,不知道说的是谁,就跟天气预报说“局部地区”如出一辙;要么只说了被采访的单位,具体接受采访的人未说明;交代了被采访人的,也只说了一个姓氏。既然要告知,为何说一本留一半。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不断快速发展,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虚假新闻的现象。虚假新闻的泛滥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和危害,对于新闻行业自身的公信力也造成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虚假新闻的猖獗,新闻媒体工作者要坚持新闻报道客观真实的原则,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使新闻为公众还原一个健康真实的世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客观记录新闻事实,这是新闻从业者起码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规范。随着网络传媒的兴起,快速传播新闻成为各大网络媒体的一大便利和追求,但往往追求快节奏,却导致近年来屡屡出现一些不实报道。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网络媒体,都应该坚持恪守新闻的基本原则。这是新闻单位理应坚守的底线,如果突破,将丧失公信力,甚至导致媒体灭亡的危险,不是在竞争中被别人打趴下,而是一种自杀行为。
屡屡出现“迷茫新闻”,与不少被监督单位推卸责任,出尔反尔也有一定联系。还有一些新政策即将出台时,故意试探舆论,有问题就将责任推给媒体,由媒体来背黑锅。比如:
2010年12月9日,京华时报报道:“老幼病残孕专座”须占一成,老人没座公交不开。文中说:老人上车没找到座位前,公交车不能启动。每辆公交车的“老幼病残孕专座”须达到10%以上。12月8日,北京市公交集团就提高对老年人服务标准出台新举措。
2010年12月9日,北京晚报报道:北京市公交集团相关人士12月9日澄清说:“根本没有推出这样的新规定,而且目前本市公交车的‘老幼病残孕’专座原本已在10%以上,根本不存在新规定使其改造后达到10%以上的问题。”
后经证实,是记者采访的对象不同,新举措还未成型。这样的事件给媒体一个深刻的教训,哪些人的回答能采用和采信,这就需要对采访对象进行选择。在很多地方都实现新闻发言人制度后,记者进行采访时,都应该找具体的新闻发言人,或者是宣传部门。采访中,尤其是舆论监督稿件,应录音收集采访信息,免得别人因为某些利益纠葛反悔不认账。
无独有偶,在长沙人民心中有一条新闻至今记忆犹新,同城两家主流大报因为“槟榔是否对口腔有害”而展开“交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边都有专家助阵,从科学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读者彻底被搞晕。最终闹得不欢而散,还是上峰调停。
面对各种利益纠葛时,单独为了各自的利益出发,最终没有赢家,都是输家。每个领域要有一个公众形象,一荣俱荣,谁出问题都将影响整个行业,无数的事实多次证明了这个观点。三氯氰胺按倒了奶粉行业,酒鬼酒的塑化剂让白酒股票三天蒸发400多亿。媒体亦然,频繁出现“迷茫新闻”,丢掉的是公信力。
“迷茫新闻”如今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笔者就不再举例。
慈利县的事件,最终的真相是什么?希望有一个比较权威的第三方来调查核实,给公众一个清清白白的交代。媒体不断报道各种观点,行政部门也会丢失公信力。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诚信度下降。应引起媒体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应彻查有所抬头的“迷茫新闻”。
(原载 甘肃网 荆楚网 大河网 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