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武器装备一瞥
8902300000040

第40章 世界上最初的“炮弹”

自从抛石机出现以后,中国就有了世界上最初的“炮弹”。最初的炮的发射物(权且称之为“炮弹”)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在宋代之前,“炮弹”一般仅限于大小不一的石块或油脂一类的燃烧物,其功能、效果较为有限。

火药发明以后,约于公元10世纪开始用于军事,并首先引起了早期的“炮弹”的重大变革。作为火药时代的开始,以火药和其他可燃烧的充填物为主的燃烧性炮弹被广泛用于军事。

宋代初期的“炮弹”品种繁多,功能各异,或用其火焰,或用其烟雾,还有的则用其毒。如“蒺藜火球”除了可用火药烧灼敌人以外,还装有铁刀、铁蒺藜等用来刺杀敌方,阻滞敌之攻城行动:“霹雳火球”既能燃烧,也能产生烟雾,若敌人用地道攻城,烟雾可以熏灼敌人。“炮弹”的填充物也是五花八门的,除了火药之外,还有松脂、黄蜡、清油、桐油等多种配料,甚至还有砒霜、巴豆等一类有毒物。如“金火罐”是用灼热的铁渣装、瓦罐制成的,而“粪炮罐”则是把人的粪便晒干、打碎、研细,再加上狼毒、巴豆、皂角和砒霜等配料,制成充填物装入瓦罐,用来射向敌人。据说,这种“炮弹”有毒,且能穿透铁甲,打到人身上后会“成疮溃烂”。此外,发射这种炮弹的人还要口含乌梅或甘草,用它来解毒。

这一时期的“炮弹壳”也是多种多样的。“火药炮”壳是用纸制成的,“铁嘴火鹞”的壳是木质的,而“粪炮”壳则是瓦罐,值得一提的是用竹篾作壳的“竹火鹞”:这种“炮弹”,用竹篾先编成疏眼灯笼,要做成口小腹大的长圆形,外表糊上数层纸,腹内装火药,另外要加小石块若干,以使炮弹能有足够的重量,可以致远。圆球之后还要绑上数斤干草作尾,这种“尾巴”相当于现代炮弹的尾翼,用来保持“炮弹”飞行的稳定性。几百年前人们就认识到了炮弹飞行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而且竟然如此巧妙而又简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实在难能可贵!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我国发明了用生铁铸壳的“震天雷”炮弹,标志着金属炮弹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