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均
黑格尔关于中国民族史诗问题说过一段引人注目的话:“中国人没有民族史诗,因为他们的观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从有史以来最早的时期就形成一种以散文形式安排的井井有序的历史实际情况,他们的宗教观也不宜于艺术表现,这对史诗的发展也是一个大障碍。”(《美学》第三卷)黑格尔首先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然后才是一个伟大的美学家。他观照艺术的思维方式深刻辩证而简洁,且充满独到。绝不能认为像黑格尔这种旷世哲学大师对中国的历史、文学和艺术一无所知。黑格尔是一个全知学者。他说的下述一点非常深刻而符合历史:中国的历史发展、改朝换代的形式真像是以散文形式安排得那样井井有条,这对于中国文化的第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使中国成为世界各国中最具连续性也最具庞大的真实文字历史记载的国家。中国的史书,如《史记》之属,便成了中国独有的散文性“史诗”,所以鲁迅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其他断代史,亦大抵如此。中国各朝断代史除了不具备诗韵和分行(当然还有含蓄)之外,在一切方面,如它的英雄传记式的人物特写、复杂的历史故事情节(里面充满了哲学和变数)和庞大无比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等等都是史诗性的,还有就是它那独具的史传体极端优美、精练的文字。中国历来文史不分家,主要依据之一即在于此。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就有了传统美学意义上的史诗(像《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还有一点,黑格尔也说得很独到,那就是中国传统的宗教观对史诗发育的障碍。这个“宗教”,它的概念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大一部份内容,比如在中国历史上占主要地位的儒教、道学等等都在限制人的想象,试想如果一个诗人,他得处处想着“非礼勿动”,处处想着“子不语怪力乱神”,处处想着中庸(中正中致中行中和等等),他的思维怎么才能像刘勰说的那样“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呢?又怎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呢?又怎敢逾雷池一步,去展开真正大胆的艺术想象呢?孔教不仅桎梏了中国的科学技术思维,也桎梏了中国的史诗发展。我们要发扬的传统文化的精髓,绝不是此类。但是黑格尔当年没有看到的东西并不等于没有存在过,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史诗,近20年来才真正挖掘出来。但汉族的英雄史诗至今未见。黑格尔说的是一般原理,突破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障碍性而得以发展的,像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那样的汉族长篇史诗也许还有待于挖掘(这实在是一个没有根底的推论)。也许正是有感史诗这个问题的严正性,张承源在这本文学评论集中对此作了专门研究,对各民族诗歌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史诗问题等都表述了个人的见解。在这一点上,作者通过大量的、特别是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状况,对中国诗歌的特征作了研究和分析,对于黑格尔提出的命题,把它放大到汉族以外的全民族方位上考察,作了明确的回答。我读本书,第一个印象就是作者把眼光从汉族文学创作扩大到少数民族文学,而且对此长期关注、研究,乐此不疲,所掌握的资料,可谓学识渊博,本书作者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专家。他专门回答那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如黑格尔“猜想”之类。读这本书,我不得不膺服于作者关于少数民族文学方面拥有的巨大学识和对问题的精辟见解。
虽不能说著作等身,但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文学评论集等等达十多本,足见作者的勤奋和成绩。作者大学毕业后长期生活在云南边疆,对边疆各族人民的生活、历史、文学艺术创作有深入透切的了解。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少数民族文学也相应比较发达。原生状态的艺术必须经过发掘、整理、推荐和发表,才能成为为人认知、为人欣赏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云南的少数民族诗人事实上正是这种民族文学厚土上的产物。本书作者以对少数民族文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尊重和严肃的责任感,充满激情地对少数民族文学作了认真的开拓性的研究和评论。他在这方面卓越的工作,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与肯定。他所获得的各种奖项,是对他的研究的一种评价,也证明了他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和权威性。
在这本评论集中,作者一方面对少数民族文学及其作家作了热情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肯定,也同时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对少数民族文学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反映出作者对少数民族文学成熟的思考和真诚的责任感。作者对少数民族文学精辟的见解散见于全书,这对推动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和建设,有重要的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一部有价值的文学评论集。
作者在评论中总是发挥独创性的思维,着力阐发自己的一得之见。深刻的思辩性和见解的锐敏性、独特性是本书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怎么才能在一般的文学评论中显出它的学术色彩和学术份量呢?本书的研究水平和方法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本书着重评论少数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成就具体地体现在作家作品中,本书主要内容是对这些作家作品进行评价。作者在分析这些作家作品时,一方面从具体作品出发,同时从宏观上,对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对民族文学创作的意义从纵横两面作了探讨;而有的则是对一个民族文学的整体在新时期的崛起和发展作出研究、分析。这些工作有筚路蓝缕的性质,是一种对被开垦的处女地所作的撒种浇水的工作。
作为一个在创作和评论中建树颇丰的作家和评论家,承源一不自满,二不傲视一切;而是继续进取、潜心创作和研究,谦恭待人。这其实是一个成熟的作家应有的品质。本书有一部分是对著名作家、编辑的著述及其人生的置评,这里,作者对他们表现出一种尊贵的欣赏和由衷的尊敬。这是作者一贯的温良恭俭让的谦恭真诚虚心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特点的再现。一本书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文字便是他的足迹。对于文学的责任感,塑造了作者的形象。读好的评论,我们照样可以得到一种学识上的满足和欣赏上的美感。这本评论集给我的大体印象便是如此。
1999.4
(李保均,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