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手指点子库
8905600000059

第59章 商场金点子(26)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经商者要以现实的目光、敏锐的头脑,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分析和掌握社会需求的投向,摸清同行和竞争对手的变化动态,先于对手做出正确的销售、经营决策,才会使你在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立身之地。

自由搏“机”,财缘广进

人的一生,总是有几个大的机遇的。大的机遇,必有大的变化,没有大变化,也就没有大的发展。而要有大发展,就要善于抓住机遇。哲学家培根说过:“造成一个人幸运的,恰是他自己。”

每个人只有找一个一个“不显眼”的机遇才能获得辉煌的成功。要想成功而不善于利用机遇,就难成大事。利用机遇,努力拼搏,就能搏取壮丽的人生。

石油大亨出身的收购兼并业臣头——博纳皮根斯的名字让其同行们听到总是心头一惊。由于博纳皮根斯总拿那些经营管理不善的石油企业开刀,动辄数亿至数十亿的发出威胁,使得石油公司的老板们对他恨之入骨,然而中小股东却把他视为“打虎英雄”。

皮根斯对石油大企业的官僚主义作风深恶痛绝是有原因的。20世纪50年代,他在菲利浦石油公司工作时,目睹公司首脑们不顾科学瞎指挥所造成的种种巨大损失,以及他们毫不检点的奢侈生活,年轻的皮根斯常常在心里暗暗发誓:“总有一天要拿你们开刀!”

1976年,皮根斯已是梅萨石油公司的董事长,他大胆地将收购目标对准了实力比自己强得多的哈戈通石油公司。那时美国石油界的兼并都采用“友好收购”的方式,皮根斯也不例外,对哈戈通公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是哈戈通公司并不买账,断然拒绝了皮根斯。

软的不行就来硬的,皮根斯公开以换股方式收购哈戈通,并耐心劝说哈戈通的大股东把股票卖给自己。最后,经过长达1年零3个月的来回争夺,哈戈通公司只好认输。自此,皮根斯开了美国石油界“恶意收购”的先河,并一发而不可收拾。

1979年的世界石油危机使得原油价格从每桶13美元暴涨至40美元,滚滚不尽的财源流进了石油公司的口袋。皮根斯却指出危机掩盖了石油公司经营中的问题。他的观点很有预见性,此时经营不善的大公司纷纷露出破绽,股价节节下挫,一时间,美国18家最大的石油公司有6家被兼并。皮根斯在这股潮流中简直如鱼得水。

就在皮根斯收购技术炉火纯青的时候,他冒然袭击了比自己大6倍的城市石油公司,然而不抵对手,被对方反咬一口。脱险之后,他养精蓄锐一段时间,又缠住猎物不放。猎物实在顶不住了,干脆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主动让海湾石油公司兼并。皮根斯不得已又先后向美国石油公司和超级石油公司发起袭击,终因力量不敌对手而未能得逞,但三次袭击使他总计得利1亿美元。

1984年,皮根斯把兼并目标指向石油超级王国——海湾石油公司。此时海湾公司虽有很大的经营潜力,但由于多角化经营失利,股价十分低迷。皮根斯在海湾公司股价低于40美元时悄悄大量买进,然后突然公布收购意向。

结果,海湾石油公司为了摆脱这个不速之客的纠缠,置石油超级王国的尊严于不顾,宣布与标准石油公司合并。从此,口碑大跌,使得皮根斯得以报一箭之仇。皮根斯虽然收购不成,但转眼间净赚4亿美元,原来海湾石油公司的小股东们也个个得到了好处。一时间,他成了华尔街上伸张正义的英雄,他只要对哪家石油公司说三道四,那家公司的股票就会上涨。

1984年,他履行以前许下的誓言,向宿敌“官僚主义”的菲利浦石油公司发起袭击。菲利浦很识相,立即实行改组计划,高价买回皮根斯手中的大批股票。谁料,菲利浦喘息未定,又有收购者联合皮根斯再来厮杀,菲利浦只得加码付出买命钱,虽然没被兼并,但欠下70亿美元的债务,需要16年才能缓过气来。

1985年初,皮根斯又盯住了特拉华州的乌诺考尔石油公司,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哈特雷是皮根斯的死敌。正因为此,这次并购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恶战。

2月底,皮根斯宣布已持有乌诺考尔公司98%的股票,并通知乌诺考尔公司要么紧缩,要么就准备接受收购挑战。但对于这场恶战有所准备的哈特雷却一口回绝了皮根斯,可皮根斯并不打算放弃。

1985年4月7日,皮根斯发动突然袭击;以每股54美元收购乌诺考尔公司的所有股票,并派人向乌诺考尔公司的股东游说,甚至还向乌诺考尔公司所在地的司法界游说,希望他们支持收购意向。一连串的打击迫使哈特雷把反击战的指挥部从华尔街搬到了洛杉矶。

哈特雷到底也不是好惹时,他宣布了一个“自杀性反击计划”:如果皮根斯购买的股票超过20%,他就将用贷款以72美元一股的高价与皮根斯争购,并且争购中,不买皮根斯手中的股票。他的出价比皮根斯高30%,而且全用现金支付。

这一招非常厉害。在这紧要关头,是继续增加控股权呢?还是放弃?生死也就在此一搏了。如果皮根斯敢于继续增加控股权,这个计划就会启动,乌诺考尔公司就会因高价买回股票而背上沉重的负债,并很有可能破产,公司的股票破产后可能一钱不值,但皮根斯却无法将它们脱手。因此,只要这个“债务炸弹”一爆炸,哈特雷、皮根斯和乌诺尔公司将同归于尽。

皮根斯果然被镇住了,只得向德拉威尔和洛杉矶两级法院控告哈特雷的计划违法。一审二审判决结果是皮根斯胜诉,但还要由特拉华州立法院作终审判决。这最终的判决不仅关系企业的声誉,两家企业的命脉都掌握在它的手中。

哈特雷此时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向特拉华州法院施加压力。他威胁说,如果最终裁决皮根斯胜诉,将使所有在特拉华州有分支机构的美国大公司心寒,他希望法庭从保护本州的工业出发,制止皮根斯的行动。

5月17日,特拉华州法院判哈特雷的计划合法,引得美国司法界一阵大哗。从法律的角度说特拉华州法院开了一个恶劣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头。

这次兼并虽没有成功,皮根斯还是将手中1/3的股票以每股72美元卖给了哈特雷,净赚1亿美元。从商业角度上说,他还是打了一个胜仗。

1986年,美国证券委员会作出裁决,宣布哈特雷的自杀计划为非法。而在此之前皮根斯又兼并了先锋石油公司,他就是这样在商海中自由搏“机”而一步步地迈向石油大亨宝座的。

高手过招,速度取胜

机遇稍纵即逝,我们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才能抓住它,生命成功的秘诀就是随时准备把握机遇,并充分地利用机遇。

彭云鹏于1977年开始自己创业,几乎是白手起家,仅用了10多年时间,他创办的巴里多太平洋集团便成为印尼屈指可数的几家大集团之一。据《福布斯》杂志公布的资料,他的财富现已超过45亿美元。

彭云鹏的业绩实在令人瞩目,经济界人士认为其发展秘诀贵在神速。

彭云鹏之所以于1977年创立胶合板厂,是看准了当时世界市场胶合板紧俏。而印尼巴里多岛盛产木材,自己又有胶合板生产技术和销售关系,因此迅速把工厂扩大到68条生产线,使其胶合板产量不仅成为印尼第一,而且在世界上居首位。为了确保胶合板生产所需的木材,彭云鹏又以速战速决的战术,在印尼申请到500万公顷的森林特许伐木权,另外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拥有10万公顷的特许伐木区。

为了适应庞大的伐木业及夹板制造业的需要,彭云鹏果断地设立了180多家相关配套公司。包括运输公司、贸易公司、金融公司、酒店及房地产公司。为了充分发挥开伐木材的作用,他又伺机成立了造纸厂,这一造纸厂是与印尼前总统苏哈托的儿子合作的,共投资16亿美元。由于有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该项目很快就建成了。

彭云鹏早就懂得“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的哲理,他乘着自己业务迅速扩大之势,及时地向国外拓展。他通过在香港、新加坡、处女岛等地设立机构,开展胶合板、纸张的销售及进行各种投资、筹措资金等活动。1993年,他与林绍良联手购入华裔富豪谢建隆的阿斯特拉国际的部分股权,他占股达20%。他又与郭鹤年联手,投资1亿美元于新加坡的圣陶沙游乐场。

1993年底和1994年,彭云鹏将其属下的巴里多太平洋木业集团等上市,加上其所属的阿斯特拉集团控制的3家上市公司在内,彭云鹏在印尼本土所控制的上市公司总值超过60亿美元。

彭云鹏的成功就在于兵贵神速,而索尼彩电打开美国市场,就是步步紧逼,迅速出手而获胜的。

20世纪70年代,日本索尼彩电在美国人眼里,是不受欢迎的杂牌货。索尼公司国外部部长卯木肇终日苦思,绞尽脑汁想将彩电打人美国市场。

一日,卯木肇偶然路过一处牧场。当时夕阳西下,飞鸟归林,一个稚气的牧童牵着一头雄壮的公牛走进牛栏,一大群牛便紧随其后,温驯地鱼贯而入。眼前这种景象,使卯木肇茅塞顿开。他暗自思忖:何不在美国找一家“带头牛”商店率先销售索尼彩电呢?

次日,卯木肇选择了当地一家最大的电器推销公司——马希利尔公司作为主攻对象。

开始的进攻极不顺利,连续3次都碰壁。但卯木肇毫不气馁,第4次上门时,马希利尔公司又以“索尼的售后服务太差”为由拒绝。卯木肇没有争辩,而是马上设立特约服务部,并在报上公布特约服务部的地址和电话号码,保证随叫随到。

第5次会面,马希利尔公司经理挑剔说:“索尼在当地形象不佳,知名度不够,不受消费者欢迎。”卯木肇仍然不动声色,吩咐30多名工作人员,每人每天拨5次电话,向马希利尔公司购买索尼彩电。接连不断的订购电话,把该公司的职员搞得晕头转向,以至于忙乱之中,误将索尼彩电列入“待交货”名单,这使得经理大为恼火。当卯木肇第6次镇静自若地走进马希利尔公司时,经理终于被说动了心,不得不同意代销索尼彩电。

至此,日本索尼彩电终于挤进了芝加哥市的“带头牛”商场。由于有“带头牛”开路,“群牛”便争相伴随,芝加哥地区的100多家商店都纷纷要求经销索尼彩电。如此不到3年,索尼彩电在美国其他城市的销路也随之打开。

要有善观风向、善择机遇的聪明

机遇到底属不属于自己,还要看你有没有选择能力。

常言说:事至两可莫粗心,人到万难须放胆。

其实,人生最难的事情是选择。比起左右权衡的选择,事至万难的拼死一搏反倒容易多了。生活现实告诉我们,即便是错误的选择也比不敢选择强。错误的选择还拥有校正的可能,对于不敢选择的人来说,机遇永远不会属于他。我们发现,机遇属于那些敢作敢为的人。

下海潮来临时,你是选择下海,还是选择上岸?

选择机遇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当你选择了A机遇,自然也就失去了B机遇。在机遇的选择上,经常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念之差,可能成为千古遗恨。一个人一旦有时间坐下来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时,总会有许许多多的对选择的后悔。老百姓说得好: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人生的悲剧说穿了就是选择的悲剧,随便撷取机遇将失去更好的机遇。机遇的不可逆性就构成了机遇的成本。

姜子牙(吕尚)也想获得机遇,他也要表现。他的表现方法很奇特:他隐居在渭水河边,常用无饵的直钩钓鱼,而鱼钩还离水三尺,并说:“负命者上钩来!”能钓到鱼吗?但他毕竟“钓”到了周文王的器重,使他得以帮助周文王治理国家,打败西戎,消灭了附近几个敌国,把势力扩展到长江汉水流域,教化南蛮,取得了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对商纣展开进逼之势。周文王病逝后,其子周武王继承王位,就拜姜子牙为国师。武王11年,武王命姜太公为元帅,统兵五万伐纣,大功告成。姜太公钓鱼的诀窍,在于机遇的优化。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十分精彩,也说明了机遇选择能力之重要。刘备欲成大业,缺乏扶助江山的谋臣。开始他得到了徐庶,十分投机,但徐庶在曹操的威压之下,不得不离开刘备。不过徐庶为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诸葛亮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居住,刘备决计拜访这位隐士。第一次,刘备带领关羽、张飞穿过卧龙岗,来到诸葛亮的茅屋,不巧的是,诸葛亮早晨就出门了,三人让门卫捎个口信,就回新野了。过了几天,刘备得知卧龙先生已回,就二次登门,可诸葛亮又被好朋友请走,这次留下了一封信。第三次,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多地就下马步行,诸葛亮正睡午觉,刘备耐心等待,终于得见诸葛孔明。

诸葛亮想投奔明主的心情,跟刘备求贤的心情一样急迫,但诸葛亮为了实现机遇的优化,不惜冒着失去机遇的危险来“考验”刘备。诸葛亮也很清楚,如果自己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是真正重要的,刘备是不会轻易放弃这个机遇的,如果自己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不够重要,那么,失去了这个机遇也不可惜。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在于坚持对机遇的优化选择。

很多机遇的降临未必是件好事,对机遇的判断十分重要。机遇的优化,主要在于对机遇“真实度”的把握。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个农业人口如果能转成非农业人口,就意味着自己实现了人生的一次跨越——从一个农民变成了国家人。“农转非”一度成为中国人口比例最多的农民的人生理想。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农转非”便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意义,农业人口转入城市户口之后,不给你安排工作,不给你粮食补贴,不给你副食品补助等等,与农业人口没有任何区别。而且,“农转非”之后,自己还丢掉了土地。

尽管如此,辛勤的农民兄弟还是对“农转非”趋之若鹜,许多地方政府正是抓住了他们的心理特点,搞了规模庞大的“农转非”活动,一个人交上一万元人民币,就可以转为非农业户口。掏钱就能买户口,农民们感到机不可失,有钱的人就花钱为自己的孩子买了“非农业户口”,地方财政就收入了一大批资金。

一批人“农转非”并没有给政府增加负担。“非农业户口”并不是城市户口,即便是城市户口,政府什么也不用管。钱来得容易,地方政府就又搞了第二次“农转非”,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交钱的标准是八千元。于是,又有一批农民兄弟高高兴兴地转为非农业户口,地方政府的财政上又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又过了一段时间,政府又发起了第三次“农转非”,与第二次不同的是,这一次交的钱是五千元。既然便宜了,机遇难得,又有一批农民兄弟转成了非农业户口。这时,我们要反思,这三次“农转非”究竟是不是机遇?

当机遇降临时,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考察机遇的真实度。像上面列举的“农转非”的机遇点,本身是缺乏机遇真实度的。

在人生的求学期,机遇的优劣是以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求学的目的为判断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