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取中间情况,假设之前获得额外收入的企业家们保持了他们部分额外收入而不是全部的话,那么物价上涨就位于上述所比较的两个公式所得出的结果之间。因此,银行信贷的增加,以及在随后的时间段内零售价格的上涨必定比在标准情况中的价格上涨得要多——至于多出多少则取决于那些获得额外收入的人消费了多少额外收入;但是我们的讨论也不会因之受到影响。当前消费者消费的减少现在必然足以抵消获利者的新的消费以及新的生产商的消费,并且货币收入的实际价值的减少也必定成比例扩大。为此原因,如果10%的闲置生产要素被投入使用,那么所需要物价水平的上涨就会高出在标准情况下所需的11%的物价水平的上涨。比如,如果x为10%,t为90%,m为1,并且2r为50,标准情况中价格会由100上涨到110.6,但是如果企业家们消费掉他们所有的额外利润的话,那么价格就会由100上涨到350。如果作为整体的消费者试图做他们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即使用存款来维持他们之前每单位产出的消费率,也能得到相同的结果。
另一方面,除了增加收入存款之外,信贷循环还有另外一种方式来刺激本来不会自然产生的储蓄的增加。由于货币的价值在信贷循环中价格上涨阶段里下跌,但是之后又会再次恢复到之前的水平上,任何人通过推迟其消费时间并且转移同等的款项到其收入存款中去,不仅能够获得正常的货币利率,而且未来货币价值按年百分比计算还会获得等同的增加。因此,就会出现一个足够大的动机来影响个人,使他们调整消费的时间分配。在物价上涨的早期阶段内,这种刺激性相对较小,这既是因为价格不会上涨得很多,而且还因为未来价格下跌的时期仍然非常遥远。但是在后来的阶段中,当未来价格下跌的程度非常大而且已经日益临近的时候,这种刺激性就变得很强大。所以,如果我们对于未来的推测是正确的话,这一因素就会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平缓价格曲线的最高点。
[2]假设二
如果银行体系促成就业量的增加以及总收益额增长的速度超过或者低于我们假设的速度的话,那么我们就以相同的方式引起各种不同的不规则情况,而且在任何特殊情况下对此进行描述都并不困难,只是通常在普遍情况下不会对此进行讨论。
[3]假设三
我们已经假设所有可利用的收入刚被生产出来就即时进行购买和消费,那么流动消费资本的总额如果存在的话,就会保持不变;也就是说,不会囤积任何准备进行销售的零售商品,并且也不存在此类商品的初始存货。如果,并且只要,可利用产出的保存期短,因此不能进行囤积的话,我们的这个假设肯定是正确的。但是只要可利用产出的耐久期限很长,很显然未来物价水平的上涨就会引起囤积现象——除非囤积的成本高于我们预计的物价水平的上涨率——并且未来物价水平会下降到它们之前水平上的预期又会导致存货的减少。因此,消除没有囤积现象的假设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假设我们能够非常准确地推测未来物价水平的发展过程,那么新的银行信贷中就会有一部分不是用于补充营运资本而是用于增加流动商品的存货,结果就是物价水平的初始上涨比在其他情况下要高,因为用于消费的流动商品减少了。如果存货的成本为零,那么物价水平就会在第一个时间段内增加到其最高值(而不是像在标准情况中那样,直到第2r-1个星期的时候才会上涨到其最高值),并且价格水平的这一最高值在2r-1个星期内都会保持不变。这一价格将处于初始价格水平和我们没有囤积现象出现的假设中物价最高水平的最高值之间,也就是说相当于p(1+)。10在此情况下,存货的总量会持续增加直到第r个星期,然后就开始减少直到在第2r-1个星期的时候存货被全部销售掉,之后,物价水平就同之前的情况一样会再次恢复到p的水平上。
我们会看到有可能出现的存货现象(如果囤积成本为零的话)将价格波动的幅度减少了一半,并且有利于一般利益,因为这会使消费能够得到更好的分配。如果就业量会按照我们设定的速度增加,并且囤积现象随之实现的话,那么货币供应的增加量在前几个星期内会比较多,而在后面几个星期中则相对减少,这是因为需要提供资金的利润总额会在前期增加而在后期则减少。
如果我们预测信贷循环的发展过程准确的话,上述情况就会出现。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初始物价的上涨可能并不会刺激囤积的增加,而是会通过销售已经存在的囤货或者正常储备来增加市场上的供应。如果物价上涨持续一段时间并且由此导致人们对价格上涨的时间延长进行错误预测的话,那么物价上涨会刺激囤货的增加。在此情况下,物价的上涨最初会低于在标准情况中物价的上涨,但是随后会超过标准情况中的物价上涨。并且,由于进行了错误的预测,在第2r个星期市场上出现额外供应的时候囤积商们手中仍然还有存货,萧条会首先导致物价水平下跌到其正常水平p之下。
接下来我们必须讨论囤积成本存在时的情况。如果这一成本高于在没有出现囤积现象时候的物价上涨幅度,那么就不会出现任何囤积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每个星期的囤积成本超过的话,就不会出现囤积现象。另一方面,如果每个星期的囤积成本低于的话,囤积现象就会出现。在此情况下,在囤积开始的早期时间段内,物价会比标准情况下的价格高,而在后期则比标准情况中的价格低。但是,正如之前的讨论一样,物价水平会立即在第2r个星期之前达到最高值,而在第2r个星期的时候又回落到p水平上。
[4]假设四
我们在标准情况中假设生产要素的货币报酬率在整个循环过程中是保持不变的,即商品膨胀并没有伴随着收入膨胀。如果这一假设的条件没有满足的话,消费商品的价格会在商品膨胀引起的上涨的基础上进一步上涨,这一上涨的程度和持续期正好等于收入膨胀存在时的程度和持续期。
[5]假设五
接下来我们摒弃所有商品的生产过程所耗费的时间都是一样的这个假设。在此情况下,物价水平将包括那些价格还没有达到最高值的商品以及价格已经达到过其最高值的商品。这一综合物价水平的曲线将类似于图1中的形状,而不是像标准情况中没有出现囤积现象的那样出现陡然下降(如图2),或是像出现囤积现象的那样,最初价格上升很快,而后又突然下跌(如图3)。
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品价格达到顶峰后开始下跌,综合商品价格的增加率就会像图1中所示的那样越来越慢,直到那些价格下跌的商品超过了价格上升的商品为止。
如果我们放弃关于所有商品的生产过程都是一致的这个假设,而保留我们对未来的推测是准确的这一假设的话,那么我们之前的结论还有另外一个限制条件。因为,如果生产时间短的某一商品的投入率与其他所有事情的增加率都一致的话,那么该商品的价格在生产过程结束的时候就会低于其正常水平,这是由于用于购买该商品的可利用购买力的增加没有该商品产出的增加幅度大。因此,那些生产时间相对较短的商品的投入率的增加应该比其他商品的投入率的增加缓慢。另一方面,人们会利用那些生产时期短的商品价格下跌的优势,从消费生产时期长的商品上转移到消费那些生产时期短的商品上。
[6]假设六
任何与我们的这一假设不同的情况,都与我们在假设一中已经讨论过的储蓄率的变化效果是一样的。
[7]假设七
事实上,信贷循环与标准情况相比,都存在一个强烈的“过度”的内在趋势。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假设我们的预测是准确的,而且只是粗略地提到了在预测不准确的情况下产生的结果。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预测必然会是不准确的,而且,在我们不知晓的情况下,更可能倾向于某一方面。因为,在企业家们当前的思维中,今天制成品的现价与生产过程结束后的未来价格相比,在企业家们关于生产中新的投入率的决策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因为制成品的未来价格对企业家们来说更具有不确定性;然而,实际上影响企业家们决策的正是后者而绝非前者。结果就是,当现价上涨的时候,尤其是如果稳定上涨了六个月之后,投入率就会超额加速;而如果现价下跌的话,投入率就会受到过度抑制,由此产生的结果我们就非常明确了。
而且,如果许多企业家们就提高投入率各自独立做出决策,并且努力相互隐瞒的话,他们当中很可能没有人能够准确地预测投入率的增加,并且,也由此无法准确预测在一个生产过程结束的时候这种投入率的增加对价格的反作用。
很显然,我们上述讨论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结果以及扩充,因此我们可以接着用更多的篇幅来对此进行详细叙述、限定和归纳。但是,现在的讨论已经足以使那些领会到我们在此进行了详细论证的思维体系的读者们将此运用到任何他们感兴趣的案例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