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货币论(全两册)
8915600000081

第81章 货币工资的变易 (2)

因此如果我们只讨论一个封闭社会,并假设实际收入的重新分配对于社会的消费倾向并没有什么影响,即使有,也属于不利方面,那么当货币工资减低时,我们所能希望它可以增加就业量的主要途径不外乎两条:(a)如[四]所述,由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增加,投资增加;或(b)像[五]所述,利率下降。现在,我们对这两种可能性做进一步地探讨。

假如一般人确信货币工资率已经减到无可再减,今后工资的改变只会增加,则对于资本的边际效率是有利的;最不利的情形是货币工资正在渐渐下降,并且工资每减低一次,人们对这个工资在将来能否不再减低便更加缺乏信心。因此在有效需求正在渐渐减弱的时候,索性把货币工资剧减到一个水平,让每个人都感觉到太低而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如此做法,对于加强有效需求倒是最为有利的。可是这只有行政法令才做得到,但在工资定于自由议价的经济体系中是极少具有实际可能性的。假如不能这样做,那么在以下两者之间(a)货币工资十分固定,平常人认为不会有大变动,(b)经济衰退时,货币工资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例如当失业人数增多1%时,人们就预料工资又会再减;还是前者好得多。由于假如人们预料明年工资要降低2%,那么它的影响大致等于把明年所支付的利息增加2%。以上所说,只要稍加修改,也适应于经济繁荣时期。

由此,在当代实际习惯和实际制度之下,与其规定一个政策,使得货币工资十分具有伸缩性,可以很容易随失业人数的增减而改变,倒不如规定一个政策,使得货币工资十分刚性,固定不变。此上是专门就资本的边际效率这一点而论。如果就利率而论,以上结论是不是仍站得住脚呢?

所以那些相信经济体系有自动调整性的人,只能用其论证的主要内容放在当工资水准和物价水平下降时货币需求方面所引起的反应。可是根据我所知道的,他们并没有这样做。假如货币数量也是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函数,那么在这方面也毫无希望。但如果货币数量是差不多固定的,那么只要货币工资的减低程度够大,用工资单位计算的货币数量就可以无限制增加,而且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可大大增加;后一种增加的限度,必须看工资成本在边际直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怎样,以及当工资单位下降时,边际直接成本中其他因素的反应如何而定。

因此仅仅就理论来说,我们有两种办法能够影响利率,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其一是降低工资,让货币数额不变;其二是增加货币数量,使工资水平保持不变。所以,减低工资和增加货币数量这两种办法,作为达到充分就业的手段看,都受相同的限制。上面已经举出各种理由说明为什么不能只从增加货币数量入手来达到投资增加到最合适的水平;同样理由,只要在枝节上略微修改,也适用于减低工资这一办法。假如货币数量的增加非常温和,那么对于长期利率的影响或许不够;如果增加得非常多,那么又怕动摇社会信心,所以又会抵消货币数量增加时的其他好处。与此同时,假如货币工资的减低非常温和,那么也许影响不够;假如减得非常多,那么即便实际上行得通,只怕会动摇信心。

所以,相信一个有伸缩性的工资政策就能继续维持充分就业的想法是毫无根据的,正如相信只用公开市场交易的政策,不使用其他办法辅助就可以获得同一结果一样。我们不能利用这些途径使经济体系有自动调节性。

假设每当就业量小于充分就业的时候,工人们便一致联合起来,自动减低他们的工资要求,使得用工资单位计算的货币数量增加,利率下降,以便达到充分就业。如果这样,那么货币管理是以维持充分就业为目的,实施管理者职责的是工会,而不是银行体系。

有伸缩性的工资政策和有伸缩性的货币政策,如果只就增加用工资单位来计算的货币数量这一点来说,在理论上两者的效果固然完全相同,可在其他方面,两者有天壤之别。现简述三大区别,提醒读者。

[一]除非在一个已经实行国家编制的社会当中,一纸法令才可改变工资政策,不然没有办法能使得各级工人之工资趋于一致的降低。要得到这个结果,只可能经过一组逐步的、零碎的、不规则的改变,并且恐怕还要经过几度劳资争执之后才可以完成。这种改变办法,不论从社会正义来看,还是从经济权宜方面看都无可辩驳;而劳资争执又是浪费的、不幸的,并且在争执过程当中,议价能力最弱的一方比其他工人受害程度更深。相反,要改变货币数量,只要用公开市场政策或者类似方法便可以办到,因此已在大多数政府控制之中。人性和制度既属这样,那么只有愚蠢的人才会挑选有伸缩性的工资政策,不去选择有伸缩性的货币政策;除非他可以指出,前者有后者所不可能达到的好处。并且,假如其他情形相同,则一个比较容易实施的办法当然比一个窒碍难行的办法好。

[二]假使货币工资固定不改变,决定垄断价格者不只是边际成本,除了垄断价格以外,还有别的因素,其他物价之所以改变主要是由于现有设施的增加产量将会有边际生产力递减现象产生。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士,他们的收入是由契约用货币规定的,例如利息阶级以及公私机关中薪水固定的阶级。假如货币工资率不变,那么在这批人和工人之间,能够达到最大限度的、实行可行的公平方法。假如有若干主要阶级的货币收入,无论怎样,总是固定不变,但从社会正义来说,或从有益社会的角度考虑,最好假设所有生产因素的货币报酬都固定不变。有一大部分收入已经选择比较固定的货币规定,只有不义的人才会选择有伸缩性的工资政策,而不选择有伸缩性的货币政策;除非他可以指出,前者有后者所不可以达到的好处。

[三]用减少工资单位这一个办法来增加用工资单位计算的货币数目,将令债务负担成比例增加,但在工资单位不变的情况下来增加相同货币数量,那么债务负担会受到相反方向影响。有许多种债务的负担已经太重,而只有不谙世故的人才会选择前者。

[四]假如利率的下降必须通过工资水准的下降来实现,上面已经说过,资本的边际效率将受双重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双重理由要暂缓投资,经济复兴也更加延缓。

因此当就业量渐渐减少时,工人们也逐渐减低他们货币工资的要求,因为这种政策对于产量不利,因此一般来说,不但不会减低,恐怕还要增加实际工资。采取这种政策的主要结果是使得物价非常不稳定,也许物价要变动剧烈到一定程度,使得在一个像我们实际生活在其中的经济体系之中,所有业务计划全都毫无用处。因此说在一个大体上是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当中,有伸缩性的工资政策是应当的、必要的附属品。此种说法,恰好与真理相反。只有在集权高度的国家之中,政策一纸法令就可做突然的、众多的、普遍的改革,有伸缩性的工资政策才可以运用自如。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政策在意大利、德国或俄国可以运用,但不可以在英国、美国或法国实施。

假如像在澳洲那样,用法令规定真实工资,那么只有一个就业水平与这实际工资相对应;至于实际就业人数,在一个封闭体系中必须看投资量是否和这个水准不相悖,并且在这个水准和毫无就业之间剧烈变动。假如投资量不多不少,恰好与该水准不相悖,则物价是在不稳定平衡状态,只要投资量再少一点,物价就骤降至零;再多一点,物价就无限制突涨。要在这种经济体系中找到一个具有稳定性的东西,就只能从统制货币数量入手,使得货币工资水平和货币数目配合起来,建立一个利率,而这个利率和资本的边际效率的关系又恰好使投资量不多不少。要是这样,那么就业水平与法定真实工资相应的就业水准不变,可货币工资和物价则经常急剧变动以求投资量维持在这恰当的数目上。就澳洲实际情况而论,不曾有这极度不稳定现象发生,一部分当然是由于法令总不能彻底达到目的;还有一部分是由于澳洲不是封闭体系,因此货币工资自身是一个国际投资量,也是总投资量的决定因素,同时贸易条件对于真实工资又有重大影响。

依据这些考虑,我目前觉得:就一个封闭体系而论,在权衡得失之后,最好还是维持一个稳定的一般货币工资水平(general level of money -wages);就不封闭的体系来说,如果能用变动外汇率的方法和世界其他各国保持平衡,那么以上结论也适用。就个别工业来说,货币工资假如有相当伸缩性当然很好,因为可以加速工人从比较衰弱的工业转移到非常繁荣的工业;可是一般货币工资水平还是越稳定越好,至少在短时期中是这样。

运用这种政策,物价水平相当稳定,至少比在有伸缩性的工资政策之下稳定。除了垄断价格之外,在短时期中物价的变化只是为了说明由于就业人数的改变而导致边际直接成本受到的影响;在较长时期中是为了说明由于设备增加、新技术的发明或新设备的产生导致的生产成本改变。

当然,假如就业量变动较大,则物价水准的变动还是很大;可是我已经说过了,这种变动程度比在伸缩性的工资政策之下要来得小。

运用刚性工资政策,在短时期之中要想物价稳定必须避免就业量的变动。可是在较长时期中,我们还可以在两种政策之中选择:其一是使工资稳定,让物价随技术和设备的进步缓慢下降;其二是使物价稳定,而让工资缓慢上涨。大体来说,我主张选择后者,一部分是因为要让实际就业水平接近充分就业,在未来工资会上涨这种预料之下比较容易办到,而在将来工资会下降这种预期之下比较不容易办到;另一部分是因为:逐渐减轻债务负担,对于社会有益;在衰落工业和新兴工业之间比较容易调节;还有,假如货币工资有温和上涨的趋势,心理上也许会感觉到一种鼓励。但是这里并没有原理上的重要区别,因此现在不需要把两方面的论证详加发挥。

附录:论彼谷教授《失业论》

在《失业论》中,彼谷教授令就业量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一]工人所需求的真实工资率(real rates of wages)以及[二]劳力的真实需求函数(real demand function for labour)的形状。此书中心部分就是在讨论什么决定这个函数的形状。工人所要求的不是真实工资率,而是货币工资率这样的事实,此书并不抹杀;只不过此书认为,用实际货币工资率除以工资物品的价格,所得的商数就可作为工人所需求的真实工资率。

在该书第90页,彼谷教授提出两个方程式,认为这是探讨的起点。可是有几个暗中假设,限制了彼谷教授分析办法的运用,而这些暗中假设又在论证一开始时便混进来了,因此我先得把他的处理办法做一提要,一直到争执要点为止。

彼谷教授把工业分成两类,即:(a)在国内从事制造工资物品,以及制造倾销于国外以取得国外工资物品的从事制造出口物品行业;(b)其他工业。为方便起见,可以把这两类工业称之为工资物品工业以及非工资物品工业。他假想前者雇用x人,后者雇用y人;x人所生产工资物品的总价值用F(x)来表示,通常工资率就用F'(x)来表示。彼谷教授尽管自己不说,但是这就等于假设:边际工资成本等于边际直接成本。他又假设x+y=(x),这就是说,总就业量是工资物品工业中就业量的函数。于是他说,所有劳动力的真实需求弹性(Plasticity of the real demand for labour in the agregate),可以写成:

Er=·

由这种弹性,可以推得劳动力的真实需求函数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