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第三章第一节中,我们已经给总供给函数Z=(N)下了定义:所谓总供给函数,是就业量N及其相应产量的总供给价格的关系。就业函数(employment function)和总供给函数不同在于:(a)前者乃后者的反函数,(b)用工资单位作为计算标准。就业函数是表示用工资单位计算的有效需求与就业量的关系;其目的是为指出,假设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或工业整体面临一个特定量的有效需求,那么这个企业、这个行业,或工业整体将提供什么样的就业量,才能让它产量的总供给价格正好等于该特定量的有效需求。现假设对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以工资单位计算的有效需求为Dwr,在该企业或该行业所相对应的就业量为Nr,那么就业函数可以写作Nr=Fr(Dwr)。或者更概括一些,我们可以假设:Dwr是总有效需求Dr的唯一函数,那么就业函数可以写成Nr=F(Dw)。这就是说,假设有效需求为Dw,那么r工业中所提供的就业量则将为Nr。
本章必将探讨就业函数的若干性能(properties)。除了这些性能的本身兴趣之外,我们有两点理由来说明为什么要用就业函数来代替普通所谓供给曲线,以求与本书的方法及目的相一致。第一,本函数只用我们已经确定选用的单位来表示有关事实,其他在数量方面不明性质的单位一律不用。第二,本函数相比普通所谓供给曲线,更加容易处理有关全体工业或者全体产量等问题,以区别于在某特定环境之下的单独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所遭遇的问题;其理由如下:
就某种商品来说,要为这种商品做一个普通所谓需求曲线,必须先假设社会各分子的收入不变,否则需求曲线必须重作。同样,要为一种商品做一普通供给曲线,必须先假设工业全体的产量为若干;当工业的总产量改变,该供给曲线也随之而变。因此当我们研讨许多工业对于总就业量改变所起的反应时,我们所遇到的决不是各种工业只有一条需求曲线以及一条供给曲线,而是随着我们对总就业量所作假设的不同有两组曲线。如果用就业函数,那么想得到一个足以反映总就业量改变且适用于工业全体的函数是比较容易办到。
现假设消费倾向不变,又假设第十八章中作为不变的其他因素也如此。假设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是当投资量改变时,就业量将因此而做哪种改变。在这种假设之下,相应一个用工资单位计算的有效需求量便有一个总就业量和它相应,并且这个有效需求量也必然依一定比例分配给消费和投资。不仅这样,由于有一个有效需求水准,便有一个特定的收入分配方法和它相应,因此我们可进一步假设:某特定量的总有效需求,他们分配给各行业的方法只有一个。
因此,如果总就业量为已知,我们就可推断各行业中的就业量。这就是说,如果用工资单位计算的总有效需求量为已知,我们就能了解各行业中的就业量,我们就可以把某行业的就业函数写作Nr=Fr(Dw),这就是就业函数的第二种形式,写成这种形式有一个好处:假如我们要了解相当于某特定量有效需求时,工业整体的就业函数是什么,就只要把各业的就业函数相加起来就行了;就是:
F(Dw)=N=∑Nr=∑Fr(Dw)
其次,我们必须要给就业弹性(plasticity of employment)下一个定义。某一特定行业的就业弹性是等于:
eer=·
因为假如该行业预期用工资单位计算它的产物的需求将有改变,那么其雇用的劳动工人数也将改变,此式就是衡量此种反应。工业全体的就业弹性就可写作:
ee=·
假如我们可以找出一个满意办法来衡量产量,那么更可由产量或生产弹性(plastieity of output or production)这个概念来衡量:当任何一行业所面临用工资单位计算的有效需求增加时,它的产品的增加率怎样,用符号表示就是:
eor=·
如果价格等于边际直接成本,我们可以得到:
△Dwr=△Pr
其中Pr是预期利润。因此,假设eor =0,换言之,假设该行业的产量毫无弹性,那么全部作工资单位计算的有效需求的增加量都将变成雇主利润,就是△Dwr=△Pr;相反,假设eor=1,换言之,假设产量弹性等于1,那么即使有效需求的增加量都被边际直接成本中的构成分子吸收进去,丝毫也不会变成利润。
再假设产业的产量是该行业所雇佣工人人数的函数(Nr),那么就有:
=-
其中Pwr是一单位产物用工资单位计算的预期价格。所以eor=1这个条件,就表示″(Nr)=0,也就是表示当就业量增加时,这行业的收益不递增也不递减。
古典学派假设真实工资总是等于劳动力的边际负效应,后者就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设其他情况不变,那么当真实工资减少时,劳力的供给也降低。做这种假设,无疑是说:假如用工资单位计算总支出,那么在事实上总支出不可能增加。假如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那么就业弹性这个概念丝毫没有用处。并且,在这种假设之下,我们也不能用增加货币支出这种方法来增加就业量,因为货币工资将追随货币支出作成比例的增加,从而如果用工资单位计算,支出没有增加,就业量也不会增加。可是,若古典理论的假定并不正确,那么我们可以靠增加货币支出来增加就业量,一直到真实工资降低得和劳动力的边际负效应相等时为止;根据定义,这一点就是充分就业的问题。
当然,在平常情况之下,eor的值总在零和1之间。因此,当货币支出增加时,用工资单位计算物价的上涨的程度,也就是真实工资下降的程度必须看用工资单位计算的支出增加时,产量弹性所作出的反应来定。
令e'pr表示:当有效需求Dwr改变时,预期价格Pwr的弹性,那么
因为:Or·Pwr=Dwr,故有
·+·=1
或者:
e'pr+eor=1
这便是说,用工资单位计算的有效需求改变时,物价弹性以及产量弹性的和等于1。有效需求的力量,依这种法则,一部分用来影响产量,一部分用来影响物价。
假如我们所讨论的是全体工业,同时又假设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单位来衡量总产品,那么运用相同论证可得e'p+eo=1;其中e'p和eo是适用于工业全体的物价弹性以及产量弹性。
现不用工资单位计算,改用货币来计算,把我们的结论推广到全体工业。
使W代表一个单位劳力的货币工资,使P代表一个单位总产量的货币价格,那么当用货币计算的有效需改变时,货币价格的弹性可表示为ep(=),货币工资的弹性可以表示为ew(=)。我们很容易可以知道
ep=1-eo(1-ew)
我们在下一章中便可以知道,这一方程式是推广货币数量说的第一步。假如eo=0或者若ew=1,那么产量将不变,物价将和用货币计算的有效需求做同比例上涨。如果不这样,那么物价的上涨比例要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