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未解之谜
8919200000011

第11章 古墓寻奇之谜

奇异的水晶头骨

虽然人们对玛雅文化中种种不可理解的文明早有所闻,然而,水晶头颅的发现,却依然令人们感到震惊。

长满青苔的玛雅祭坛1924年,在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境内崎岖蜿蜒的山道上,几个人顶着烈日吃力地往前走着。突然,一个人喊起来:“前面就是森林了!”大家赶紧加快了步子,闯入这片无人涉足的、世界上最大的原始森林。

他们中一个是英国的探险家米切尔·海吉斯,其余都是帮助他的当地人。米切尔·海吉斯一直相信,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中美洲曾有过一个叫做“阿特兰蒂斯”长满青苔的玛雅祭坛。的古代文明社会,后来这个文明衰落了。现在,他根据自己的推测,试图在这个森林里找到这个文明的线索和遗迹。经过好几个月的搜寻,有一天,他们来到一个掩映在浓密树林中的、有几个貌似土丘的地方,这会不会就是当地人所说的那座古城的遗址?他们赶紧跑到土丘顶上,开始紧张的挖掘。不久,石阶显露出来了。几个小时以后,一个有数百个台阶的石梯展现出来。当地向导对海吉斯说:“我们终于找到它了。这就是你要找的那个鲁班埃顿古城遗址。”

找到古城遗址后的第3年,在进一步发掘考察中,海吉斯的养女在搬掉压在倒塌的祭坛上的断墙石块时,突然发现祭坛下有一个熠熠发光的东西:水晶头颅。3个月之后,人们又在离祭坛7.6米的地方找到了与之相配的颔骨。水晶头颅的发现,使鲁班埃顿这座古城遗址的一切都变得那么不可思议,它似乎隐藏着一个近千年的秘密。海吉斯开始怀疑起来,这好像与“阿特兰蒂斯”文明的遗址不一样,会不会是历史记载中的玛雅文明的遗迹?

这个头颅用水晶雕成,高12.7厘米,重5.2公斤,大小如同真人头,是依照一个女人的头颅雕刻而成的。根据玛雅的古代传说,这个水晶头颅具有神奇的力量,是玛雅神庙中求神占卜的重要用具。这个水晶头颅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了,专家们研究过头颅的表面及其内部结构后,肯定其的确是玛雅时代遗留的文物。

奇特的是,头颅本身没有什么色泽,但是它能放射出一种明亮的五色光,如同夜晚明月的光环一般。如果把它放在房间里,屋子的四周就会不时地发出声音,那声音不像是乐器发出的声音,而更像是从人的嗓子里发出的柔和的歌唱声,在它发出的声音中还伴随着一阵阵响亮悦耳的银铃声。

神秘的水晶头颅,它常常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之中,透明度、色彩总是在变化。水晶头颅还具有给人的大脑中枢神经产生刺激的五种感觉:味觉、触觉、嗅觉、视觉和听觉。当人们看着头颅时,它的颜色和透明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还会散发出一种香味;它能使观者听到声音,产生联想,使人感到口渴。凡是站在水晶头颅前静静沉思的人都会感受到这些,同时身体以及脸部也会感到某种压力。如果一个感觉灵敏的人把手放在头颅附近,他就会感到一种特别的振颤和推力,而且手的冷热感觉如何,取决于手在头颅上下左右的位置。除了有节奏感的叮当声和人们发出的微微呼吸声外,屋子周围还会产生各种神秘的感觉和声音。夜里还会有奇怪的鹭鹚叫声和其他各种轻微的声音。

一位研究过水晶头颅的多伦特博士说:“头颅常常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之中,它的透明度、色彩总是在变化。头颅的前面部分有时会变得浑浊不清,就像软棉花糖一样,头颅的中间部分有时却变得十分透明清澈,在视觉上会产生有一个大洞的错觉。整个头颅会从明亮的水晶颜色变成一块块绿色、紫罗兰色、紫红色、琥珀色、红色、蓝色等等。头颅还会对大多数观看者产生催眠作用。”

更令研究者们困惑的却是:这颗水晶人头雕刻得非常逼真。不仅外观,而且内部结构都与人类颅骨骨骼的构造完全相符。而且工艺水平极高,隐藏在基底的棱镜和眼窝里用手工琢磨的透镜片组合在一起,发出眩目的亮光。这个水晶头颅的雕刻者是如何在非常了解人体骨骼构造和光学原理的基础上雕刻完成这件艺术品的呢?1000多年前的玛雅人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些高深的解剖学和光学知识了呢?

还有,水晶其实是石英晶体,它的硬度非常高,仅次于钻石和刚玉。也就是说如果用铜、铁或石制的工具,是无法加工水晶的。即使是现代人,要雕琢这样的水晶制品,也只能使用金钢石材质的现代工具。而1000多年前的玛雅人还不懂得炼铁,他们又是使用什么工具来雕刻和加工这个水晶头颅的呢?难道他们早已掌握了我们现在还没有掌握的某种技术吗?

从这个奇异的水晶头颅来看,也许玛雅人掌握的科学技术比我们所想象的还要高超得多。但他们又是怎样获得这些科学技术的呢?这就更是谜中之谜了。

木乃伊中装有水晶起搏器?

古埃及木乃伊以其众多而闻名于世,以其保存完好而令世人惊叹。然而,一具具木乃伊的出土,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个个新的问题。1973年,在卢索伊城郊外出土的一具木乃伊就以其奇特的心脏起搏器而再次轰动了全球,给考古学家提出了新的课题。

木乃伊,即干尸。它们是恐怖电影里的又一个主角,曾上演过《木乃伊归来》、《木乃伊复活》等大片,轰动一时。当人们把一具木乃伊抬出墓穴时,忽然发现它的体内发出一种奇特的有节律的声音,似乎是因心脏跳动而发出来的。为了解开谜团,人们把木乃伊送到了开罗医院。开罗医院组织专家进行检查。医生们拆开麻布,解剖尸体,在心脏附近发现了一具起搏器。起搏器“怦怦”跳动得很有节奏,每分钟在80下左右。虽然这个2500年前的心脏早已干枯,但它还是随着起搏器的韵律跳动不止。这是什么样的起搏器,以什么作为起搏动力呢?医生们发生了兴趣,利用先进的仪器对其进行测试,发现它是由一块黑色的水晶制造的。由于这黑色的水晶含有放射性物质,故而它能凭借自身的功能在那里不断地跳动。

医院将这一重大发现向世人宣布,同时又将这个起搏器重新安放到木乃伊体内,让人们自由参观。这一惊人的消息不仅吸引了众多的考古学家,而且大批电子学家也受到吸引。人们纷纷猜测:这黑水晶从哪儿来的呢?在世界上现存的水晶中只见过白色和少数的浅红色或紫色的三种水晶,而从未见到过黑色的水晶。他们同时又提出疑问,在2500多年前能懂得这黑水晶含有放射性的物质可以使心脏保持跳动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另外人们又提出:为了协助人的心脏工作,心脏起搏器一定是在人活着时被安放到体内。那么在当时的医学条件下,如何将这起搏器放入人的胸腔里去的呢?

有人认为:在古埃及,这些木乃伊可能是一些具有特殊能力的术士利用奇特的手段创造出来的。那么,这只奇特的黑色水晶起搏器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将其植入人体的究竟是什么人?

这些可能永远是个谜。

金字塔的重重迷雾

散布在尼罗河下游西岸的金字塔,大约80座。它们是古代埃及法老(国王)的陵墓。

埃及人叫它们“庇里穆斯”,意思是“高”。从四面望去,它们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的“金”字,所以,人们就形象地叫它们“金字塔”。

最大的金字塔是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它大约建造于公元前2700多年。塔高146.5米,相当于一座40层高的摩天大楼。塔基成正方形,每边长230.6米,占地约52900万平方米。大金字塔由大约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块砌成。最轻的石块重1.5吨,平均重量约2.5吨,总重量约684.8万吨。如果用载重7吨的卡车一次来装载,需要90多万辆,如果把这些卡车一辆接一辆连接起来,总长度是6200公里,从我国南方的海南岛到北面的漠河,或者从西方的帕米高原到东面的上海也摆不下。沿着长江的堤岸可以从上游的沱沱河摆到下游的吴淞口。

比大金字塔仅低3米的第二大金字塔是哈佛拉金字塔,塔旁还雄踞着一尊巨大的石雕——狮身人面像。据说,公元前2610年,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三位法老哈佛拉,巡视了自己快要竣工的陵墓,发现采石场还有一块弃置的巨石,就命令石匠,按照自己的脸型雕刻了这座石像。

石像高22米、长75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上刻着“库伯拉”圣蛇浮雕,下巴还下垂着5米多长的胡须。威严而又神秘。1798年,拿破仑占领埃及时,曾下令用重炮轰击狮身人面像,结果,狮身人面像岿然不动,只轰断了几根胡须,现在保存在英国博物馆里。拿破仑曾粗略估算,如哈佛拉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果把胡夫、哈佛拉、孟考夫拉三座相邻的金字塔的石块集中,可以砌成一道3米高、1米厚的石墙,把整个法国圈围起来。

据说,金字塔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是历史上的第一个超越时代的天才伊姆·荷太普。但是,他的“天才”超越时代太远太远,引起了我们理所当然的惊讶和怀疑。把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平整成为52900多平方米的塔基,是相当困难的,他们在没有水平仪,没有动力设备,没有现代化测量手段的情况下,完成了塔基的勘测和施工。它的四条底边相差不到20厘米,误差率不到千分之一。它的东南角和西北角的高度,相差仅1.27厘米,误差率不到万分之一,它的东西轴和南北轴的力位误差,也不超过5弧度,他们没有“尺”,仅会用胳臂作丈量单位,怎么能把塔建得这样精确?真叫人大惑不解!

夜空中清晰的猎户座。法老墓室的气孔有两条:一条对准猎户座(象征复活),一条对准天龙座(象征永生)。为了确保金字塔万古长存,设计者还不用一根木料,不用一颗铁钉,因为,木质易腐,铁质易锈,都是坚固的隐患。石块与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接物,然而却拼合得天衣无缝,甚至连最薄的刀片也插不进去。

怎样把石块一层层垒上去,更是一个引人猜想的神秘课题。有人说是运用一种木制船形工具,利用杠杆原理,将巨石逐步举高,一层一层垒砌而成。但是,能吊起几吨,几十吨,乃至100多吨的支架、绳索从何而来?有人说是运用填沙法,沿着塔基填沙。沙围随着塔基升高,充当脚手架,塔成之后,清除沙子。这样多的沙子从哪里来?而且,先填后毁运输量还要增加一倍。有人说是运用填盐法,方法同上,用后,只需用水将之溶解,无需搬走,但是,这么多的盐比沙子更不易得。何况,一场暴雨,就会溶掉整个盐坡。有人认为是运用尼罗河泥砖砌成盘旋斜道,逐层上升,其结果与沙坡相近,只是,泥砖比沙子更不容易取得罢了。

塔北距地面13米处有一个入口,从公元9世纪开始,盗墓者、探险者、考察者接踵而来,然而,它的塔内结构仍然是个谜。塔内有迷宫一般的通道和墓室。墙壁光滑,饰有浮雕。通道有整齐的台阶,脉络一样地向墓室延伸,直到很深很深的地下。墓室另有通气孔通到塔外。据说死者的“灵魂”可以从这些小孔里自由出入。奇怪的是,这两条气孔,一条对准天龙座(永生),一条对准猎户座(复活)。大概是灵魂飞升的处所。这样的墓室已发现3个,而考古学家认为,至少还有4个未被发现,这样精巧的设计和构思,4000年前的古人能完成吗?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论哪座陵墓,都没有用火把之类的东西来照明的痕迹,考古学家动用现代化的仪器,分析了积存4600年之久的灰尘,没有找到任何的蛛丝马迹。要知道,这些仪器可以分析每一粒灰尘中的百万分之一的化学成分。那么,他们雕饰浮雕、清扫墓室,或者搬入法老的尸体,决不可能在黑暗中进行,他们使用了什么照明手段呢?我们至今尚未找到答案。

法老墓中的死亡咒语

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头上降临。——这句刻在法老图坦卡门

墓上的诅咒,给本来就笼罩着神秘面纱的埃及金字塔又平添了几许诡异。这些近似神话般的咒语无非是想告诫那些企图窥视墓穴中无价宝藏的后人,以防盗墓。然而,奇怪的是几个世纪以来,凡是胆敢进入法老墓穴的,无论是盗墓贼、冒险家,还是科学考察人员,最终都一一应了咒语,不是当场毙命,就是不久后染上奇怪的病症而痛苦地死去。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年轻的法老图坦卡门统治埃及9年,他18岁的时候神秘地死去,他的陵墓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1922年11月26日下午被重新打开。主持发掘工作的是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他的工程资助人是卡纳冯勋爵。卡特1891年就来到埃及,发誓要找到隐藏在地下的法老的陵墓。1922年11月4日,工人们终于发现了凿在岩石上的石阶,通向一道未曾开启的墓门,墓门上写着图坦卡门的名字。

图坦卡门法老的王墓被誉为“世界第一宝藏”,里面有大量的黄金珍宝,此处为图坦卡门的金棺。卡特立即给英国的卡纳冯勋爵拍去电报,勋爵26日到达。卡特在墓门上开了一个洞,举着蜡烛先进入,勋爵紧随在后,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墓室保存完好,有大量黄金珍宝,其中包括一个石棺,里面嵌套着三个黄金棺材,图坦卡门的木乃伊就在最里面。内棺是由纯金制成的,上面写着年轻法老的名言:“我看见了昨天;我知道明天。”图坦卡门带着一副很大的金面具。这副面具和他本人的相貌几乎一模一样。X光检查只发现面具上一块伤疤和法老本人脸上的伤疤,厚度稍微有点不同。这位年轻的法老看上去既悲伤又静穆。胸前放着由念珠和花形雕刻连缀而成的领饰。专家们认为这个领饰是法老的年轻王后在盖棺之前献上的。

几个月之后,悲剧开始。卡纳冯勋爵得了病,被送回开罗,很快他就死了,死因据说是一只毒蚊子的叮咬,其部位正是法老图坦卡门脸上那块伤疤的位置。

卡纳冯勋爵死后,神秘死亡事件接踵而来。卡纳冯的密友乔治·古尔德听说了勋爵死讯后立即赶往埃及,也到法老陵墓里走了一圈。然而第二天他就发起高烧,12小时后就死去了。曾给法老木乃伊做过X光透视的放射学专家感到自己筋疲力尽。他回到英国之后不久便去世了。

在探险队中为卡纳冯做秘书的理查德贝瑟尔死在自己卧室中的床上,显然是由于心脏病突然发作。英国工业家乔尔伍尔是法老陵墓的第一批参观者之一,不久他发起无名高热,很快就死去了。到1930年,最初参加发掘的探险队员只有两人活在世上。

半个世纪后,法老的诅咒依然穿越时空,取人性命。1970年,探险队最后的幸存者接受电视采访时谈及诅咒时说“我从来不相信这个神话”,结果在回家路就遭遇车祸,几乎丧命;而这已是他谈及诅咒后第三次付出代价了,前两次他的妻子暴病身亡、儿子残废;这次他不敢不信了。此外,1972年之后的几次图坦卡门黄金面具展览组织者都丧命的丧命、遭灾的遭灾。

目前对“法老咒语”的所谓显灵,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墓道壁上有一层粉红色和灰绿色的东西,可能是一层死光,据说它放射出的物质能使人丧命。

图坦卡门的棺材上写着:“谁打扰法老的安宁,死亡就会垂临。”难道此后发掘者莫名其妙的死亡都与此有关?第二种观点认为,埃及古代文化已是以使法老们可能利用剧毒的害虫和毒物,置于陵墓中作为防卫武器,对付后世的陵墓破坏者。1956年,地理学家怀特斯在挖掘罗卡里比陵墓时,就曾遭到蝙蝠的袭击。

第三种观点:开罗的医学教授泽廷·培豪在木乃伊中发现一种已生存4000年的病毒,认为人们接触这种病毒即可出现呼吸道炎和脑膜炎,从而导致呼吸道发炎窒息而死。

1983年,一位叫菲利普的法国女医生,经过长期研究后,认为这些人的死亡都是因为发掘者和参观者对墓中霉菌过敏反应造成的。据她研究,死者病状基本相同——肺部感染,窒息而死。她解释说,古埃及法老死后,随葬品除珍宝、工艺品、衣服外,还放置了各种水果、蔬菜和大量食品,后者长久保存经过千百年的腐烂成为一种肉眼难见的霉菌,黏附在墓穴中。不论是谁,只要吸入这种霉菌后,肺部便急性发作,最后呼吸困难而痛苦地死去。斯特拉斯堡的杜米切恩教授就因钻入刚发掘不久的充满霉菌的陵墓中临摹铭文而一命呜呼。至今为止,这种说法是较令人信服的解释了。

第四种观点: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所谓法老的“咒语”,很可能来自金字塔构造的本身,其墓道与墓穴的结构设计,能产生、聚集并释放各种射线、磁振荡和能量波,或形成某种神秘的物理场,从而使进入者命。

耶稣的裹尸布是真是假?

在意大利西北部的城市都灵,从公元16世纪起就有一件“镇市之宝”保存在约翰大教堂附属的小礼拜堂里,它就是著名的“耶稣的裹尸布”。该布长4.2米,宽1米,为亚麻质地,可以清晰地在上面看到一个人的正面与背面影像。

根据圣经《新约》记载:耶稣在十字架上被钉死后,尸体无人收殓。幸好有一个人叫约瑟的人求见下令处死耶稣的彼拉多,把耶稣的遗体发还。要回遗体后,他就用细麻布裹好,然后把它安放在石头凿成的坟墓里。不久之后,耶稣死而复活。门徒彼得听说后连忙跑到坟墓去看,只见墓中只留下了细麻布。然而,这块麻布的下落经文就没有交待了。

1355年,法国一座小城突然拥来大批朝圣者,争着目睹旷世圣物:“耶稣的裹尸布”。裹尸布的所有者是一个骑士,他声称这件“圣物”得自君士坦丁堡。其实这时,各色人等都耶稣死后。(雕塑)争相炮制各种各样的“圣物”,因为这样做,既可以满足老百姓的好奇心也能填满自己的钱包。所以,当时法国的大主教亨利对此将信将疑,他下令中止展示,因为无法确定这块裹尸布是否是真的。后来这块裹尸布几经易手,最终于1578年到达都灵,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该地,它被作为罗马天主教的圣物之一而保存至今。

1898年,一批科学家对裹尸布进行了考察。他们发现,裹尸布的人形是一个裸体形象,而耶稣受难时是穿着希腊长衣,或者腰间束有绷带。另外,裹尸布上的形象留有发辫痕迹,而中世纪时几乎所有的圣像都没有发辫。因此,他们对裹尸布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可是,也有一些相信者,他们发现:裹尸布画像上的脸形、胡子及披肩都属于公元前的犹太人型,并且裹尸布上的形象与查士丁尼二世时货币上的圣像有65处相似,与圣西娜山上叶卡捷娜教堂中的圣像有45处相似。生物学家还用气化理论回答了裹尸布上的图像是怎样形成的。他们发现,死者在生前最后一刻流出的汗与古代涂在尸体上的芦荟剂香料混合在一起,会有氨气放出,而正是由于汗气熏蒸而形成了裹尸布上的图像。

1978年,又有好几个国家的专家来到都灵,用各种精密仪器检测裹尸布。怀疑派认为,裹尸布上的影像是画上去的,时间在14世纪。美国专家麦克科朗支持这一看法,他认为:血迹传说中耶稣的裹尸布,上面的血迹到底是不是耶稣的?可能是用氧化铁颜料和中古时代艺术家常用的玫瑰赤黄颜料掺和在一起画上去的,并用此法复制了一件。但原来的裹尸布与它有一个极不相似之处,就是颜色透过麻布,两面都看得见。

纺织学家研究发现,这块裹尸布明显具有古耶路撒冷的特征,而在古代中东地区常以亚麻布做尸衣。同时,科学家们还发现有一些花粉混合在裹尸布上,这些花粉大部分是属于生长在圣地耶路撒冷的植物。因此有人断定,裹尸布肯定在耶路撒冷呆过一段时间。但是这种说法很快遭到反驳。反驳者指出,花粉是可以随风飘荡或被鸟类带到很远的地方的,而裹尸布恰恰在几个世纪中被放在露天场地上展出过。因此,花粉之说不足以证明裹尸布的真实性。

正当欧洲科学家们为此争执不休时,一个不同的研究结果从大洋彼岸的美国传来了。

首先,由于没有发现裹尸布上有颜料的成分,因此,科学家们一致认为这块裹尸布不是一幅画,而裹尸布的画像也不是由蒸汽产生的。至于如何形成了这个图像,他们受到了1532年那场火灾提供的线索的启发,断定它是由别人用轻微的焦痕巧妙构成的。

其次,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裹尸布上的“血”迹,确认了裹尸布上留下的“血”迹确系人血。但经过分析发现,裹尸布上的血不是来源于尸体,而是后来加上去的。原因是“血”迹部分拍摄的底片上呈白色,也就是说裹尸布上的血迹是阳性的,而人体影像却是阴性的。有些科学家根据这些证据断言,这块亚麻布根本不是传说中的耶稣裹尸布,裹尸布上的耶稣图像是伪造的。

那么,裹尸布上的影像到底是不是耶稣的呢?至今困扰着科学家的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如果裹尸布上的图像是由焦痕形成的,那么要有怎样的烧烫技术才能绘制出这样一幅图像呢?裹尸布上的图像是立体的,但古代人类是否已掌握立体成形技术?而最重要的是,历史上的耶稣裹尸布真的存在吗?

《圣经》中的示巴女王来自体何方?

世界上有史以来再版和印数最多的书,恐怕要属基督教神学经典《圣经》了。它既是文辞优美的文学佳作,也是读来饶有兴味的历史故事集。尤其是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旧约全书》,还含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但是,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些颇为难解的历史谜团,其中之一就是关于示巴女王和示巴古国是否确实存在的问题。

《旧约全书·列王记》第10章和《历代志》第9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公元前10世纪中叶,当以色列王国在国王所罗门治理下国泰民安、兴盛至极的时候,异国君主示巴女王因仰慕所罗门的智慧和声名,在庞大的扈从队陪同下带着香料、宝石和黄金,浩浩荡荡地抵达耶路撒冷,拜见以色列国王。她向所罗门表示敬意,献上厚礼,并提出一些难题让对方回答。所罗门机智地作了解答,更使女王尊敬不已。所罗门对女王也热情相待,并在她回国前回赠了礼物。这段简短的记述非常精彩,示巴艺术家笔下的示巴女王——一个美丽、丰满的女子。女王的出现引人注目。但是,这位女王来自何方?出身于哪个民族?《圣经》里再无其他描述。甚至她名字叫什么也无从得知。惟一可以推断的是,从女王携带的礼物来看,她统治的示巴王国是一个很富有的国度。《旧约全书·以西结书》第27章也明确提到,示巴王国是以从事香料、宝石和黄金贸易出名的。

示巴女王在《圣经》中偶然闪烁的神秘色彩,引起了历代史学家、文学家、行吟诗人和民间艺人的极大兴趣,由此而生的种种臆想、传说更显得浪漫离奇甚至荒诞不经。

在中世纪流传很广的一个传说里,示巴女王被说成是预言耶稣将受难于十字架的女先知。据传她在去耶路撒冷拜见所罗门的途中,曾遇到一座小桥。她的幻觉中突然闪现出救世主将被人用这座木桥上的板木钉死的可怕图景。于是她绕道而行,并虔诚地向这座桥祈祷祝福。所罗门得知这个不祥之兆后,立即命人把桥板取下深埋地底,以为就此万事大吉了。却不料后来仍被人挖了出来,成了恶人加害耶稣时所用十字架的板材。

除了这种神乎其神的传闻外,示巴女王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艺术中,时而作为美丽的女王形象,时而又作为丑陋的女巫形象交替出现。在西欧许多国家现今所存的哥特式教堂里,人们仍可以看到表现内容迥然不同的女王形象。在法国的哥特式雕刻中,示巴女王还被不可理解地塑成一位跛足者。这究竟是当时人有史实依据的人物特征描写,还是凭人随意想象的艺术处理,就无从得知了。

示巴女王和所罗门。(油画)在非基督教信仰的世界里,示巴女王的形象是基本上被丑化了的。犹太教的传奇故事,把示巴女王描绘成有着毛茸茸双脚的恶魔形象,并把她比喻为古代亚述和巴比伦神话中诱人堕落的淫妇。而在伊斯兰教的传说中,示巴女王受到了更大的贬斥,她被称为“比尔基斯”,意为妖怪,说她所行之事对人类来说大都意味着灾难。

在近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示巴女王的想象与描写,又同样是褒贬不一。在19世纪法国小说家福楼拜的笔下,示巴女王是诱惑隐士的邪欲的化身。而在20世纪著名诗人叶兹的诗中,女王的才智和品德又成了被赞美的主题。

不过,在许多国家较为流行的民间传说中,示巴女王还是更多地被描绘成天生丽质、聪颖不凡的动人女性,并传说所罗门在耶路撒冷见到她的时候,就为其美丽的外貌和端庄的仪表所倾倒,两位互相爱慕的君主还结成了金玉良缘。埃塞俄比亚的传说中说,虽然所罗门对示巴女王一见钟情,却无奈女王对他无意。后来,所罗门设计引诱,才逼迫女王成婚的。他们在婚后生下一子名叫曼尼里克,以后随示巴女王而去。曼尼里克长大后到耶路撒冷拜谒父亲,并被封为埃塞俄比亚的第一代皇帝。有趣的是,直到非洲古国的末代君主——海尔·塞拉西老皇帝在位时,他还以自己是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的嫡传后裔自居呢。

有关示巴女王的这种种传说尽管充满了传奇色彩,但显而易见的是它们都缺乏考古或文字所提供的可靠依据。示巴女王是否确有其人,至今还是一个谜。

但示巴古国是否存在的问题,经过学者们长期的考察和新的考古发现证明,它已不再是虚无飘渺的传说,而是确有实据的事实了。

人们已初步断定《圣经》中提到的示巴王国位于濒临红海的阿拉伯半岛西面,在现今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境内。它是公元前10世纪兴盛一时的文明古国之一,在古代东方的发展史上曾起过积极影响。示巴古国由于紧靠当时的通商要道红海,同与红海相接的以色列、埃及、埃塞俄比亚、苏丹等结成了密切的贸易关系,商业一度十分发达。示巴古国盛产香料、宝石和黄金,这使它在产品交换中处于十分优越和有利的地位。据说,示巴商人当时已经会利用红海的季风之便远洋航行了。他们在每年2~8月海风吹向印度洋和远东时,便加大对这个地区的贸易运输量。等8月以后海风回吹时,他们又溯红海而上与以色列和埃及交往。这个季风的秘密长期未被泄露,直至公元1世纪时才被希腊人发现。示巴的陆路贸易也很发达,骆驼商队活跃在阿拉伯半岛和西亚的广阔地带上。

马里卜郊外的奇妙建筑物遗址,被考古学家们证实是公元前4世纪所建的“月神庙”——这与示巴女王有什么关系吗?示巴王国有没有自己的首都呢?也是有的,据考证,就是现今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的东部城市马里卜,现在这个城市还在沿用着古代名称。公元前1世纪希腊史学家奥多勒斯,曾形容马里卜是一个用宝石、象牙和黄金做艺术品装点起来的城市。这种描写也许有些过分,但马里卜过去的华美、繁荣从中也可窥见一斑了。

过去传说马里卜建有一个规模巨大的蓄水坝。水坝都用大石块铺砌,石块之间密接无缝,显示了示巴人民高超的建筑和工艺水平。这座水坝对马里卜和周围广大地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起到了防范洪水冲击和提供灌溉系统的良好作用。这座水坝维持供水达12个世纪之久,公元543年,因年久失修而塌陷。现在马里卜发现的水坝遗址,使古老的历史传说也有了生命力。人们还在马里卜郊外沙丘上发现了一处设计奇巧的建筑物废墟,考古学家们证实它是公元前4世纪所建的“月神庙”。当地人把它称为“比基尔斯后宫”,而比基尔斯是他们对示巴女王的称呼。看来,人们总想找到那位神秘女王的踪迹,但从挖掘出的刻石和文物中却寻觅不到她的倩影。

不少“示巴迷”们认为,这个古王国的居民来自幼发拉底河一带的闪米特人部落。他们崇拜太阳、月亮和星星,所用文字和字母与古代腓尼基人相近,与古代埃及手抄本的文字也有相同之处。这或许能够说明,古代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有着共同的、紧密的文化联系。今天人们在埃塞俄比亚也发现了那里有着同也门境内相似的月神庙建筑遗址,这大概说明了示巴文化对邻近各国曾有着广泛和重要的影响。

示巴古迹的发掘,已透射出这个文明古国的奇光异彩。但失落的示巴文化这个历史之谜,还远未全部揭开。

神秘面纱包裹下的克里特文明

克里特岛是希腊最南端的一个岛屿,它被地中海那绿色的海水环抱,风光绮丽,气候宜人。它静静地接受着海风的吹拂和海浪的拍击,在希腊那光辉灿烂的历史中,几乎找不到它的位置。可是,克里特岛却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从空中俯瞰米诺斯王宫遗址。这个故事来自希腊的神话传说:很久以前克里特岛上米诺斯国王的一个儿子在雅典被杀害了,暴怒的国王便借此向雅典大兴问罪之师,最后强迫雅典国王埃古斯签订了一项骇人听闻的条约:每年必须向克里特进贡7对童男童女,作为一个牛头人身怪物的食物。相传这个怪物是王后与一头公牛所生,国王为了遮丑,令人建造了一座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双斧宫,让那牛头人身的怪物藏在深宫中。雅典惧怕克里特的强大,按时纳贡,使得本国百姓民不聊生。到第3次纳贡时,王子忒修斯为安民除妖,毅然宣布充当童男去克里特。英俊年少的雅典王子受到了米诺斯王女儿的倾爱,她帮助忒修斯杀死了怪物,并营救出被作为贡品的孩子们。

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举世闻名,深深地吸引了许多西方考古学家。他们认为这些优美的故事很可能是古人根据一定的历史事件,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思和他率领的考古队来到了地中海的克里特岛,他们想找出传说中有关迷宫的历史古迹。经过3年的艰苦发掘,他们终于在克里特岛的克诺萨斯发现了米诺斯王宫的遗址和大量文物,据此找到了迷宫。它占地约2公顷,房屋有几百间,均由迂回曲折的廊道连接,结构之复杂实为罕见,迷宫中还发现了双斧标志,学者一致认为,这就是米诺斯王国的双斧宫殿。那么,吃人之事是真的吗?

王宫的墙壁上有艳丽如初的壁画,仓库中储存着大量粮食、橄榄油、酒以及战车和兵器。一间外面包了铅皮的小屋里有国王无数的宝石、黄金和印章。大量的绘制精美的陶器和做工精巧的金属器具,表现出克里特人非凡的才华。最有价值的是那数万张刻有文字的泥板,其中一块上赫然写着:“雅典贡来妇女7人,童子及幼女各1名。”这不禁使人想起牛头人身怪物的故事,引起人们的猜测。

出人意料的是,1980年春,英国考古学家在雅典公布,在克里特岛上一所铜器时代的房屋里,发掘出200多根支离破碎的人骨,是8个至11个年龄在10岁至米诺斯王官场景。(复原图)15岁之间的儿童,他们的尸骨上留下被宰杀的刀痕。发掘证明:古克里特岛人在米诺斯时代确有食人肉的习惯,才流传下雅典向克里特进贡童男童女的传说。

迷宫坐落在克诺萨斯一座叫做凯夫拉山的缓坡上,占地面积有22.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室1500多间,周围曾经古木参天。迷宫分为东宫和西宫,由国宝殿、王后寝宫、双斧宫、贮藏室和仓库等建筑物组成。占地1400平方米的长方形中央庭院把东宫和西宫联结为一个整体。位于高坡上的西宫中的大部分宫室都是三层建筑。这些华丽的建筑物之间都有长廊、门厅、通道和阶梯相连。

“迷宫”中发掘出来的器皿,有1米多高,上面刻着蛇形的花纹。这些建筑廊道迂回、宫室交替,人一走进去特别难以找到出路,说它是迷宫,真是名副其实。在迷宫的墙上,还有一些历经3000多年的壁画。这些壁画的内容丰富,绘制手法细腻,有的内容还和希腊神话中的南海迷宫和专吃童男童女的怪兽米诺牛的情节隐约相符。在宫殿的长廊中还有表现国王和贵族活动、集会的壁画。有一幅塑造的是国王,他戴的王冠是用百合花编成的,他脖子上戴着项圈,手上套着镯子,正在百花丛中散步。有的壁画中,男子们拿着金银器皿,女子们穿着镶有白色花边的黑裙,她们都体态婀娜多姿、神情栩栩如生。

在迷宫中,还发现了2000多块泥板,上面刻着许多由线条构成的文字。在一些印章和器皿上也发现了一样的文字,后人学者称它为线形文字。一直到1953年,才有学者破译了这些线形文字的意思,原来它记载着王宫财物的账目,其中有国王向各地征收贡赋的情况,计算法是10进位。这些文字和古希腊使用的文字只有细微的差别,从中可以推算出,也许克里特岛文化和希腊文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在迷宫的周围,还发现有豪华的住宅,里面居然有冷热水管俱全的浴室。在豪华住宅的旁边,有极为简陋的小屋和茅舍,这显然是穷人和奴隶居住的地方。

米诺斯王宫的壁画:国王头戴百合花编成的王冠,颈戴项圈,手戴镯子,正在百花丛中散步。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相当于我国的夏朝),克里特王国的文化盛极一时,最后的200年正是米诺斯王朝的统治时期。当时,米诺斯王朝称雄爱琴海,威震雅典,是联系欧、亚、非三洲先进国家的纽带。克里特王国充分利用了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造船业,并建立了强大的舰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支海军。米诺斯王朝所向披靡的舰队,使它的国家与埃及、叙利亚、巴比伦、小亚细亚等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并成为米诺斯王朝建立海上霸权进行扩张和殖民的威慑力量,爱琴海诸岛纷纷向它称臣,雅典也得向它纳贡。无疑,克里特岛是欧洲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奇怪的是,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克里特岛上所有的城市,突然在同一时间全部被毁坏了,不久,这个古老的海上霸主便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由于地下迷宫的发现,人们发现了公元前15世纪曾有过的灿烂文明,这一文明被后人誉为“克里特文化”。克里特文化的兴亡,至今仍是考古学中令人费解的难题之一,它的神秘面纱远远未被完全揭开。

迈锡尼文明缘何毁灭?

1876年,德国商人、考古学家谢里曼在土耳其西北部的希沙立克山丘上发现特洛伊古城之后,为了进一步证实《荷马史诗》的真实性,他来到了征伐特洛伊的希腊联军的统帅、迈锡尼国君阿伽门农的故乡——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一个山谷中进行发掘,对《荷马史诗》的笃信,以及对公元2世纪希腊历史学家鲍沙利阿斯游记中有关迈锡尼的生动描述的深刻理解,使他很快便使《荷马史诗》中的另一名字——迈锡尼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心。

迈锡尼城堡的正门门楣上雕着两只跃立的雄狮,因此被称为“狮子门”。迈锡尼文明渊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早期青铜器时代,大约公元前17世纪,希腊人的一支阿卡亚人在迈锡尼兴建了第一座城堡和王宫。据《荷马史诗》描述,兴盛时期的迈锡尼是一个“富于黄金”的都市,以金银制品名扬天下。

现存的迈锡尼城堡位于查拉山和埃里阿斯山之间的山顶上,平面形状大致呈三角形。城墙由巨大的石块环山修建,高8米,厚5米。西北面开有一座宏伟的大门,门楣上立有三角形石刻,雕刻着两只跃立的雄狮,虽无头,但仍威武雄健。这两只狮子雕塑是欧洲最古老的雕塑艺术,这种左右对称的雕刻形式显然是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迈锡尼城堡的正门因而被称为“狮子门。”

“狮子门”内左边有一间小屋,估计是古代看门人的住所。在“狮子门”内侧、独眼巨人墙以东发现有6座长方形竖穴墓,这些墓葬被包围在竖立的石板围成的圆圈中,直径约26.5米,称为圆形墓圈A。在石圆圈中,谢里曼夫妇发现了5座坟墓,希腊考古学会派来监视他们的斯塔马太基后来又发现了第6座坟墓。这6座长方形的竖穴墓大小深度不同,长2.7米至6.1米,深0.9米至4.5米,墓顶用圆木、石板铺盖,大部分已经坍塌。6座墓葬中共葬有19人,有男有女,还有两个小孩,同一墓中的尸骨彼此靠得很近,这些尸骨大多被黄金严密地覆盖着,男人的脸上罩着金面具,胸部覆着金片,身边放着刀剑、金杯、银杯等;妇女头上戴着金冠或金制额饰,身旁放着装饰品用的金匣,金匣内放着各种名贵材料做的别针,衣服上装饰着雕刻有蜜蜂、乌贼、玫瑰、螺纹等图案的金箔饰件;两个小孩也包裹在金片之中。

谢里曼发现这批古墓和墓中大量的金银制品后,他结合《荷马史迈锡尼城堡。(复原图)诗》中有关阿伽门农从战场凯旋归来后,其妻子和情夫在宴会上(一说沐浴时)趁其不备将这位迈锡尼国君谋杀的传说,认定墓中戴着金面具的死者就是从特洛伊战争中归来的阿伽门农及其随从的遗骸。1951年,即谢里曼发掘迈锡尼75年之后,希腊考古学家帕巴底米特里博士发现了第二个墓区,称为圆形墓圈B,这个墓区在“狮子门”以西仅百米之遥,发掘出来的珍宝完全可与谢里曼发现的相媲美,而且时代与前者基本相当。古希腊人认为这里是阿伽门农的妻子克里泰涅斯特拉及其情夫和同谋者的墓地,因为古希腊神话说谋杀阿伽门农的凶手是不配葬在城堡以内的。事实上,这些长方形竖穴墓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早于特洛伊战争的年代约三四百年。假使果真有阿伽门农其人的话,他应该是生活在特洛伊战争时期,即公元前1180年左右,而不是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显然这些墓穴既不是阿伽门农及其随从的墓地,更不会是阿伽门农妻子与情夫等的葬身之所,而是迈锡尼王族成员的墓穴,墓穴中的死者也是陆续安葬进去的。

大约与希腊考古学家帕巴底米特里发现圆形墓圈B同一时期,英国考古学家韦思等在独眼巨人墙以西、狮子门之外的地区发掘了9座史前公墓,这些圆顶墓(因形似蜂房,又名蜂房墓)均属于青铜时代中期,大约相当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300年。考古学家们在墓中发现了《荷马史诗》中描述的建筑物、武器和器物,从而证实了迈锡尼与荷马描写的世界的密切联系。

在这些圆顶墓中,最大的一座即是著名的“阿特柔斯宝库”(“阿特柔斯”是阿伽门农之父)。这座墓的门梁是从一块石灰岩上开采下来的,重达120吨,有5人高,宽近5米,厚约0.9米。门上有一个三角形的开口,形似蜂房,故而又称为“蜂房墓”。迈锡尼人在没有起重机和千斤顶的情况下,却能将百余吨重的门梁准确地安置起来,不能不说是一个人间奇迹。

迈锡尼遗址出土的器皿,上面绘有出征的图案。这座墓的主室平面呈圆形,用黄褐色的石灰岩砌成,顶部叠堆成圆锥状,高13.7米,底部直径约15.2米,地面铺石灰,北侧山岩内还凿出一方形侧室。东侧有宽6米、长36米的墓道,墓门总高10.5米,门内有长约5.2米的通道,重达120吨的巨石即盖于其上,墓室的四壁饰以壁画。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迈锡尼君主将他们的藏宝都收藏在里面,故称之为“宝库”。

迈锡尼墓葬掩埋在荒寂的山峦下长达3000年之久。虽然自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1453年之间,多利安人、罗马人、哥特人、威尼斯人、土耳其人先后占领希腊,光临过这座黄金之城,但奇怪的是,他们都未能发现埋葬在地下的古墓珍宝。

山城最重要的是粮食和水源。迈锡尼雄踞高山之上,易守难攻,储备了充足的粮食,又无断水之忧——在城东部的侧门内附近有暗道通向一秘密水池,可供守城部队在被围困时使用。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座著名的山城为何屡屡被攻破呢?

迈锡尼王宫位于城市中心的制高点,有大厅、后厅、走廊、侧室、浴室等遗存。以麦加伦式大厅为主体,大厅前有高墙和走廊围成的庭院,大厅门廊立有两根大圆柱;后厅约呈方形,厅内有4根圆柱,靠墙置有宝座;王宫中有表现车马等题材的壁画。考古学家们还在不远处的埃里阿斯山巅上发现了嘹望塔的遗址。

迈锡尼在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15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末期发展到鼎盛时期。迈锡尼人修建了独眼巨人墙、狮子门和暗道门,同时,怀着崇敬的心情将早期诸王墓地用石板围起来,并在石板围成的圆圈内树起了镌刻着马拉战车的墓碑,修建了水井状的圆祭台,使祭祀动物的鲜血可以直接流人长眠在地下墓室里的英雄们的四周,任凭他们享用。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泥土从山坡上冲刷下来,将墓葬掩埋在萋萋荒丘之下。

值得注意的是,迈锡尼文明已经产生了一种为王室、官吏和平民所共同使用的文字系统——线形文字B。这种文字系统在1952年由英国建筑师文特里斯释读成功,线形文字B属希腊语,是一种音节文字,是由克里特岛的线形文字A发展而来的,公元前十三四世纪在希腊各地流行,后随着迈锡尼文明的衰落而被人们遗忘。线形文字B的释读成功证实了迈锡尼文明是古希腊人的一支阿卡亚人创造的。

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倾国出兵,远征小亚细亚富裕的城市特洛伊,围攻10年方才攻陷。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迈锡尼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此国势一蹶不振。公元前12世纪末,来自希腊北部的多利亚人征服阿卡亚人,摧毁了迈锡尼等城市。

迈锡尼城堡、宫殿、墓葬、金银制品的发现再一次证实了《荷马史诗》的真实性,解决了历史上长期以来有关《荷马史诗》的争论,但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富于黄金”的迈锡尼并不出产金矿,而黄金又是从何处来的呢?迈锡尼城壁垒森严,固若金汤,为何屡遭沦陷?“阿特柔斯宝库”的石门梁重达120吨,迈锡尼人是用什么方法将其安置上去的呢?尤为令人困惑不解的是,迈锡尼人已普遍掌握了线形文字B,并且用来记写货物清单,可是他们为什么不在墓碑上刻上死者的姓名和业绩呢?埃及人、腓尼基人都在其坟墓墙上刻下了文字,后来的希腊人、罗马人也树有文字的墓碑,而迈锡尼偏偏没有,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

一代名城迈锡尼正以其蕴藏的无限奥秘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期待着世人作出满意的答复。

南美人像为何有其他种族特征?

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美洲一直是印第安人的家园。但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墨西哥和南美一些地方发现的古代艺术品中,竟出现了陶制或石制的其他种族人物的头像。

头像的鼻部已经破损,但人们从其扁平的脸形、并不凹陷的眼窝、眉毛前额和颧骨的特征,仍然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个中国人。可是,在那数千年以前,中国人怎么跑到南美的呢?太阳门旁的巨石像。在墨西哥的特南哥地方,曾发现过一个奥尔梅克文化时代雕刻的翡翠人头像。虽然该头像的鼻部已经破损,但人们从其扁平的脸形、并不凹陷的眼窝、眉毛前额和颧骨的特征,仍然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个中国人的头像。在危地马拉发现的另一个石雕人像,也明显具有中国人的特征。

而在墨西哥的委拉卢克斯发现的另一个石雕人头像,一看就是个非洲黑人。那厚厚的嘴唇,圆圆的前额,明显地表现出尼格罗人种的特征,而与美洲印第安人的相貌完全不同。

在危地马拉还发现过一个石雕人头像,鼻梁又高又直,下巴上蓄着长长的胡子,看上去像个闪族人,有人认为这是古代腓尼基人的雕像。

奥尔梅克文化复原图。按常理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很难雕出自己完全不熟悉的种族的人像,那么这些没有在美洲生活过的人的雕像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古代中国人曾到过美洲的说法由来已久,史前腓尼基人曾到过美洲的传闻也有人相信。但是,这些毕竟还都是尚未证实的假设。最难理解的是那个非洲黑人的头像,惟一可能的解释是:黑人可能作为古代腓尼基人船队中的划桨奴隶,这尚存在疑问。而且就算有这样的事,又有谁会专为一个划桨奴隶雕塑头像呢?

在蒂瓦纳科著名的太阳门旁边,也伫立着48个巨石人像。人们曾经以为它们是祭神的仪仗队或侍石,如同通常的神庙前的石像一样。然而引人注目的是,这48个石像容貌各不相同。有的嘴唇厚,有的鼻梁高,有的鼻梁矮,有的耳朵大。这吸引了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的注意。经过仔细考察,他们发现,这些石像实际上表现了地球上人类各个种族和主要民族的形象。

这就是说,这些石像是在其制作者们掌握了人类各个人种和民族的外貌特征的基础上制作的。有的考古学家认为,只有从陈列或展览的角度去理解,才能窥见制作者们的真正意图。如果是这样,那么在美洲其他地方零星出现的那些中国人、非洲黑人和腓尼基人的石像,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这些石像的制作者们又是怎样知晓人类各个人种和民族的情况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