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未解之谜
8919200000029

第29章 发现千年女尸

西周微刻技术来自何方?

1976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岐山县古周原凤雏村里发现了西周甲骨文,现在保存于陕西省岐山县文物管理所,它们大都是3000年前周文王晚年到周康王初年的作品。其中很多内容是以前发现的古文字中所没有记载的,极为珍贵。

这批甲骨文共293片,上面锲刻的文字小如芥籽,需借助5倍以上放大镜方可辨认。其中有一片卜甲的面积仅2.7平方厘米,上刻细如发丝的甲骨文字共30个,个别字体径方不足毫米。

这些文字需要借助数倍以上的放大镜才能辨别得出。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文字是怎么刻上去的?考古学家联想到2002年在陕西宝山村商代遗址烧烤坑出土的一枚距今3000多年的铜针。针首又尖又细,末端有一微小鼻孔,孔径仅0.1厘米。做工之精致让现代人为之惊叹。它是做什么用的呢?有人认为,就是刻甲骨文用的。当然,这也只是猜测,没有一定的根据。

那么,当时的人们刻这些甲骨文干什么用出土精致铜针的宝山遗址烧烤坑。呢?是刻给谁看的呢?据专家研究,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多是周与商王朝的关系,商王狩猎及占卜之类的事情。这些内容之所以要微刻是因为关乎“军事机密”。众所周知,商朝是被周朝取代的,在灭商之前周人必须进行长期准备工作。“这些工作除了发展势力,访贤任能,研究周与商的关系,对商王行踪进行侦察也是必不可少的。”于是记录属于国家机密,需要微刻。

有人推测,微刻办法可能是想出来的,也可能是偶然发现的。如果是想出来的,说明微刻技术在当时就已存在,周王只需要任用微刻能手就行。但也许当时并没有什么微刻艺术,只是专门负责占卜及其观察天象等职责的巫史在长期思想高度集中的状况下视力得到了提高或者出现了眼疾,从而恰巧发生了看东西比实物大几倍的情况,于是微刻出这些甲骨文。

当然,这一切还都属于猜测,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怎么完成如此精细的工作的?至今尚无定论。

用石器做的开颅手术

大汶口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生动写照,这里有关于5000多年以前原始人生活的点滴记录,特别是一个头骨上的发现,引起了人们无限的猜想和兴趣。在大汶口出土的一个墓主的头骨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三个小型的椭圆形穿孔,孔的周围有明显的刮削及骨组织修复的痕迹。这表明5000多年前的这位古人曾经接受过开颅手术并且在手术后还活了一段时间,因此被发现的头骨上留下的不是清楚锐利的刮削痕迹,而是在手术部位留有明显康复过的痕迹。这一切说明,这是一起成功的开颅手术,而且还是用石器做的!

没有任何资料告诉我们,这位古人为什么会接受开颅手术。但能证明的是:在大汶口文化时代,人们并没有发明金属器具,而只会磨制锋利的石器,甚至还会用骨头做成骨针。于是可能的事实就是,这个人是用石器做的开颅手术并用骨针缝合了伤口。但是我们知道,薄而尖利的石片在承受过度压力时会出现崩裂,在手术完成后还需要取出这些碎片。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成功止血、防止感染以及减轻病人痛苦的呢?我们无从知晓。

这是一个让人大开眼界的发现。原始人所具有的高超医术,让我们不得不肃然起敬。可在生产力水平如此低的情况下,他们是怎样做好这么高难度的手术的呢?实在让人困惑不已。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生动写照,这里有关于五千多年以前原始人生活的点滴记录。

千年不腐的马王堆女尸?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震惊了中国的考古界,在世界考古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时隔2000多年,墓室女主人的尸体以及葬具和附葬品,都保存得格外完好。特别是女尸,在刚刚发掘出来时,皮肤还有弹性,这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然而事实就是如此。那么,古人是采用何种办法,使古尸保存得这样完好呢?

经过分析、研究,人们发现了这样几种可能性。首先,是近似真空的墓室条件。墓室建筑在深达16米的地下,上面还有直径50~60米,高20多米的大封土堆,不透气,不渗水,封闭极严。而尸体又殓人多达6层的厚木板涂漆棺椁之中,棺椁四周采用粘性和致密性很强的白膏泥、吸湿性很强的木炭填实。这层层“关卡”,使得水与空气的侵蚀无能为力,从而造成了一种与外界隔绝的独特环境,近于真空或即是真空。其次,人们在棺椁中发现了一种红色的液体。这种液体无疑具有防腐的作用,是入葬时特意注入的防腐剂。这种特殊的防腐剂。可以杀死尸体和随葬品入葬时附带的细菌。在中国古代的药物书中就有关于防腐剂的记载。但是,这种红色液体究竟是由哪些物质所构成,至今还是个未解之谜。最后,在墓室密封之后,不但可消除外界光线、温度、湿度等对于葬具、随葬品和尸体的损害,而且在墓室里形成了恒温和相对稳定的湿度,使整个墓室处于一个固定的环境之中。更绝妙的是,当初发掘的时候,人们用时隔2000多年,墓室女主人的尸体皮肤居然还有弹性。探铲往墓室里打洞,结果从里面喷出了很强的气流。这种气流的急速喷出,说明墓室内的大气压高于墓室外面。这种气流是由于开始下葬时带进去的细菌的作用所产生的沼气,沼气的积聚达到饱和,从而加大了墓室内的压强。饱和的沼气对于细菌有杀伤作用,而高压也同样使细菌无法生存,这与充气罐头的杀菌道理是一样的。

此外,人们分析了其他方面的原因,说起来也都不无道理。但对于棺椁中的红色液体究竟为何物,却无人能辨析出来,不知这一奇异的谜何时才能解开。

明代古尸500年不腐之谜

施工现场意外发现明代古尸,历经500年,不仅尸身未腐、皮肤湿润、柔软有弹性,而且在酷暑八月,尸体摸起来居然寒冷如冰。神秘古尸引发众多疑问,他是谁?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他的不腐之身?

明代古尸惊现上海

2000年8月5日,上海松江区华阳镇的派出所突然接到一个报警电话,当地农民在平整土地时无意之中挖出了一具尸体。当民警赶到现场,棺木已经被挖土机刨开,一具尸体脸朝下趴在地上,一身古代装束。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华阳派出所民警夏纪芳也在现场,当他走近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死者是名男性,从皮肤和面容判断不是一具现代尸体,但奇怪的是尸体竟然没有腐烂,保存相当完整。

消息上报后,上海市松江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很快赶来,初步认定这可能是一座古墓。古墓中出现这么完整的尸体,在场的人都觉得很奇怪。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更让上海松江博物馆馆员杨坤吓了一跳!他双手接触尸体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双手就如同伸到冰箱冷冻室一样,异常冰凉。明代古尸。历经500年,不仅尸身未腐、皮肤湿润、柔软有弹性,而且在酷暑八月,尸体摸起来居然寒冷如冰。

在寻找古尸随葬品的时候,杨坤在古尸衣服中找到了一个戒牒。戒牒实际上就是颁发给佛教徒、僧侣或者是佛家弟子使用的一种身份证明,当戒牒的持有者云游四方到寺庙里挂单的时候,需要拿出戒牒证明自己僧侣的身份。从戒牒来看,戒牒持有者名叫杨福信,成牒是明代正统四年颁发的,也就是公元1439年,距今大概五百多年。专家们初步推断这具尸身就是这个戒牒的主人。

既然杨福信生活的年代是元末明初,已经死了五百多年,可他的尸身居然没有腐烂,而且在酷暑八月的江南,尸身摸起来居然寒冷如冰,这该怎么解释?

此人为练武之人?

为了弄清杨福信的身份,专业人员开始在现场寻找蛛丝马迹,在收集到的一些随葬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武士木俑,还有一杆木制的铁头标枪。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康戈武发现,这杆木制标枪和一般习武的枪不一样。枪头是圆铲形的,在古代兵器里没有类似的枪。可以判定这杆枪并非兵器。但是康戈武称,在它背后曾经隐藏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武林秘史:在元朝,北方的蒙古族入主中原。对于本族人,他们提倡骑马,摔跤,练武。但是对汉民族,则采取了禁武政策。于是汉族人在私下悄悄习武;在公开的场合,则以武打戏掩人耳目。武打戏当中,为了防止刺伤对方,就把枪头做圆了。

随葬的枪说明杨福信生前爱武,还有可能以武打戏谋生。这能否帮助人们解开他的身份谜团?古尸研究专家对杨福信进行了仔细检查,发现杨福信皮肤湿润、柔软有弹性,有些关节居然还能活动。据初步测定,他的年龄在75到80岁之间。在检查中,专家还有一个重大发现:杨福信的手掌比较大,特别是手掌的骨骼比一般人要大。这一特征,进一步说明杨福信生前很可能会武。因为常年练习武术,尤其是练掌的人,大量的练习会使手掌的肌肉发达,也能刺激骨骼增长。

尸体不腐难道是因为临死前主动服毒?

陪葬的武士木俑、木枪以及超大的手掌,都说明杨福信可能习武多年。既然是武林中人,他的尸体不腐,难道会与江湖传说里的一些秘术有关?

在我国古代,江湖中流传颇广的一种秘术就是主动服毒,在临终前的几个月里,坚持小剂量服用砒霜和水银等毒物,这样,身体里积累起来的毒素能在死后起到防止肉身腐烂的作用。

但这种秘术仅仅是传闻。杨福信如果使用这种方法,在他的体内,一定会留下痕迹。砒霜的化学成分是砷,水银的成分是汞,它们都属于重金属元素。为了解开疑问,专家们决定从尸体上采集毛发等样本,进行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但是通过对杨福信的内脏器官以及毛发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他体内的重金属元素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属于正常范围以内。看来,杨福信没有主动服毒。可又是什么让他的尸身如此神奇地保留了下来?

下葬环境为尸体保存创造了条件?

在正常情况下,人死亡之后,细胞逐渐失去活力,在自身水解酶的作用下发生分解溶化,这也就是所谓的自溶过程。然后就是腐败细菌的侵袭,通过腐败细菌的分解,最终人体就变为一具白骨。专家从组织液来观察,杨福信的自溶现象很充分,体内细胞在他死后就开始了分解。既然如此,在接下来的500年里,细菌的作用早应该把他变成了一副枯骨。可是,他的尸体却一直完好地保存到了今天。

专家们利用各种仪器对杨福信的尸体进行了检测,但是依然没有找到他尸身保持完好的原因,大家开始把考虑的范围从尸身本身护展到了周围的环境。以前出土的大部分干尸都来自新疆戈壁滩或者是沙漠地区等气候极端干燥的地方。可是杨福信尸身的所在地上海古尸。人死后,应该是一幅枯骨,然而他的尸体却一直完好地保存到了今天,而且似乎还能看到他皮肤上的毛孔。气候潮湿,在这样的环境中,尸身又怎么可能保存下来?

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徐永庆通过多年研究,提出了另一种推断:杨福信的尸体未腐,会不会与下葬的环境有关?于是,专家们将目光集中到杨福信的墓上。

杨福信的墓室采用的是浇浆结构:四壁用青砖砌起,棺椁放入后,再把三合土浆浇注在砖墙与棺椁之间。所谓三合土,是用糯米熬制成浆,再加上石灰、黄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与现在的水泥相类似。古人用浇浆法给棺材包裹上了一个结实的密封层。

江浙一带的明代墓室当中,这样的浇浆结构并不少见,所以专家最初没有特别在意。但他们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里的浇浆使用了一种特殊物质——明矾。明矾可以作为一种混凝剂,防止浇浆开裂,从而加强密封性。由于墓室密封、恒温、缺氧,细菌没法繁殖,这就为保存尸体创造了条件。

尸体为何一直保持湿润?

杨福信尸体不腐的谜团被一步步揭开,但仍然让专家疑惑不解的是,尸体至今保持着湿润,这其中又有何玄机呢?杨福信打开的棺木里面充满了水,而且当时没有下雨,棺木里的水从哪来?有人猜测那是古人特制的防腐剂,像今天的福尔马林液体,尸体泡在里面就不会腐烂。可是,专家查遍了古代文献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

看来,明代古尸500年不腐之谜的真正破解尚需时日,也需要科学家们的进一步努力。

埋地百年,古尸容颜未改

2004年8月,一座距今100多年的清代古墓在重庆九龙坡区华岩镇石堰村被人发掘出来。令人惊奇的是,这具古尸鹤发童颜,保存完好,皮重庆古尸发掘现场。肤尚有弹性,像人睡着了一样,没有一点腐烂的迹象。

从该墓的墓志铭得知,死者生前是清朝总督段正钢,段正钢的墓在石堰村九社一农民大院子后面的土丘上,是村民杨祥金17日上午在扩建私房挖地基时发现的。据杨祥金讲,他挖沟约至1米多深时发现三块高约1米、宽40厘米的石板。这三块石板是用铁片箍成一块的,打开铁片,中间一块是墓志铭,墓志铭两边刻有段正钢的生卒年月及生平,字迹清晰可辨,杨祥金抬开墓志铭以后发现一个装有棺木的洞穴,立即向村委会及华岩镇政府汇报。

这位在地下睡了100多年的段总督,从头到脚皆为白丝绸裹身,连手指、脚趾均一根一根地缠得严严实实,外着黑色丝棉衣裤。经人用剪刀剪开尚未腐烂并撕得哗哗响的裹尸白绸,露出总督尊容——鹤发童颜,脸部一点未烂,眉毛、胡须根根可见,手指、脚趾也未腐烂。其身高1.9米,体重35公斤。

目前,这具古尸冰冻在石桥铺殡仪馆内,人们期待着有关专家早日解开古尸百年不烂之谜。

干尸神秘复活,棺木里满是抓痕

1999年,齐齐哈尔扎龙湿地保护区发现一具神秘木乃伊。木乃伊保存完整,来历却很可疑。湿地为何能保存不腐木乃伊?死者生前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当时,除了能确定其女性身份外,专家们没有找到更多线索。

发现干尸的扎龙湿地保护木乃伊身高约164厘米,整个身体像木炭一样成黑色,面部表情十分狰狞,嘴大张着,四肢成弯曲状,在她的两个大腿之间,还能看到一些黑色的、粘连在一起的物质。经管理员介绍才得发现干尸的扎龙湿地保护区。知,这些物质是这位女木乃伊生前还未处理掉的胎盘。再仔细看,她的左手和左脚也有明显的残缺。通常人们看到的木乃伊都是双手合十,而这具木乃伊从表面看,在死前似乎有过剧烈的挣扎。这不免让人对木乃伊出现的年代、身份和死前的经历产生了多种猜测。

成因之谜:湿地有干尸纯属偶然

1999年的一天,齐齐哈尔市扎龙湿地保护区附近的一个扎龙村村民在修路取土时,意外发现了一座青砖墓室,在那里发现了两具棺材。其中的一个棺材里的尸体已经变成了木乃伊,但另一个棺材里的尸体却只剩下了比较完整的头骨。

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东南26公里,那里芦苇沼泽广袤辽远,湖泊星罗棋布,居住着150多种鸟类,更是丹顶鹤的重要栖息地。按照地理常识,扎龙湿地保护区空气潮湿,容易滋生寄生虫及微生物,在这个区域的棺木以及尸体应该比较容易腐烂,这具棺木为何能保存至今?

齐齐哈尔市文物管理站副站长辛健介绍:“我们发现,这个墓室的结构很有讲究,男女木棺分别放在西侧和东侧,中间过道有80厘米宽。男性木棺的棺底镶嵌在没有铺青砖的浅坑里,而女性木棺的棺底前后两端及中间,都垫有三道用两层青砖垒成的横带,通风条件很好,而且墓室的封闭性也很好,室内未见有任何的淤土。”

据辛健分析,由于女棺用砖垫起比较十燥,加之这具木乃伊生前在棺中有挣扎的痕迹,很可能把棺内的氧气消耗殆尽,只留下二氧化碳。体内的水分也消耗很多,腹内各部器官缓慢干瘪,水分迅速消失,所以形成了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木乃伊。

身份之谜:木乃伊真实身份存在三种可能

男墓主人的官袍前后分别有一块约一尺见方的补子,补子上绣有祥云、树木花草、山岗丘陵和金钱豹等动物的图案。据相关资料记载,饰有这种补服的官服是清代“三品武官”的标志。同时出土的铜钱和一些饰物也都是清代乾隆年间的物品。辛健由此推断,墓为清代墓葬,据今至少有300年历史,男性干尸生前是一位“三品武官”。

从墓室的结构和松动的青砖看,两个人是后来才合葬在一起的。从男性干瘪的容貌观察,死亡时的年龄大约在60到65岁之间,而女性的年龄大约在25到30岁之间,因此可以推断,女性墓主人很可能比男性墓主人要早大约30年下葬,而女性木乃伊应该是这个男性墓主的夫人。

在女性棺材的棂牌上还发现了一些满文,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研究员黄锡会专门研究满文,经他翻译,上面记载的是“诰封墨尔根觉罗氏妇之列棺”。然而,史料记载,在600多个满族姓氏中并没有姓墨尔根觉罗氏的。专家分析后确定有三种可能,即这个文字标注的是祭地、赐姓或者是女真部族的一支。而这个木乃伊的真实姓名至今还无法核实,为了便于研究,专家们把她叫做“孟氏”。

死因之谜:死于中毒还是难产?

除了记载的文字和随葬品,孟氏木乃伊还留下湿地女干尸。通常人们看到的木乃伊都是双手合十,而这具木乃伊从表面看,在死前似乎有过剧烈的挣扎。了一个让人费解的胎盘,而这个胎盘与她的臀部粘连着,胎盘分明可以看出没有经过处理。辛健回忆说:“在女性干尸出土时,这个女墓主人的皮肤上还有些发黄,头发眉毛仍清晰可见,就连女墓主人脸上的痣都能辨别出来。在女木乃伊的身上还出现了一层黄白相间的沫状粉渍,有点像人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晒干了的芥菜疙瘩表面上的盐渍。这很可能是女木乃伊体内的药物通过皮肤而显现出来的一种药渍。”

为何出现药渍?难道是药物中毒而死?在木乃伊张大的口里,文物专家只发现了一颗牙齿,但对于一个25到30岁左右的女性,只剩下一颗牙齿并不寻常。

齐齐哈尔市医学院的解剖学专家刘医师看到这具木乃伊后认为,该女子的牙齿很可能是由于体弱多病,服用大量的滋补品和中草药制品而引起的慢性药物中毒,中毒后导致部分牙齿松动和脱落。至于胎盘,刘医师分析,可能是由于孟氏的骨盆口角度比较窄小,分娩时遇上了难产,在经过数小时的痛苦挣扎之后,孩子终于降生。而体弱多病,再加上难产,孟氏因体力不支而昏死过去。

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也许孟氏的家人把昏厥的假死误认为真正死亡,便为其准备了后事,以至于造成了该女子永久性的真正死亡。

复活之谜:女尸曾经复活?

棂牌上的满文可以证明,孟氏是满族人。按照满族人的丧葬习俗,她的家人把她生前喜欢的服装、头饰和其他一些手工绣制的饰件穿挂在她身上或头上。按落叶归根或魂归故里的说现存放女尸的黑龙江省五教道德院。法,将她墓地选择在扎龙村南的月牙形土岗上。

可是,孟氏在送葬、下葬的时候,可能由于过度颠簸而舒缓过来,并发现自己躺在了黑洞洞的棺材里,于是用力挣扎,但却无济于事。

由于她拼命地挣扎和活动,左腿从捆绑的丝带里抽了出来,左脚的鞋袜脱落,脚趾和手指在击打蹬踢棺板时受伤。

木乃伊棺盖打开时,专家发现棺盖上有明显的抓痕,而且她的左手和左脚也有明显的残缺。因此,辛健在后来的推断中说到,这主要是皮外伤引起感染后导致腐烂造成的,时间应该是在下葬之后。“她右脚穿一只深黄色素面丝绢夹袜,套一只纸底(用纸做的鞋底)、绢邦、圆口黑色绣花鞋。而左脚却裸露在外面,后在棺木底部左侧30厘米的边角找到了另外的鞋、袜。同时还发现,捆腿用的丝带也松散地套在右腿髌关节以上的位置。”

孟氏死因有了肯定的答案,然而,让人不解的是,棺木为何会出现在湿地?300年前的扎龙处于一个怎样的政治历史地位?专家认为,这具木乃伊的出土为研究满族部落历史文化提供了很有力的史料。目前,他们也正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希望揭开更多谜团。

香河老人尸身不腐之谜

1992年,河北省香河县的一个普通村庄发生了一起神秘事件:一位普通老人去世后身体发生了奇怪的变化。有人说老人修成神仙了,具有神秘的力量;还有人说老人睡着了,过段时间还会醒来。

老人名叫周凤臣,香河县胡庄村人。她以88岁高寿享尽天年。停止呼吸以后,遗体没经过任何防腐处理,在自然环境中,经过几度春夏秋冬严寒酷暑的考验,至今不腐,自我演化成佛教界视为获得正果的完好肉身,被当地人民奉为修行得道的仙人。现代科学工作者则认定,她创造香河老人周凤臣不腐之肉身。了人类特异生命演化的奇迹,从现代医学和生物控制论的角度看,她对生命的自我调控自然停息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周凤臣老人于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初六(公元1905年11月2日)出生在香河县淑阳镇东北街,1992年11月24日夜10时45分在长子杨守德家中停止呼吸。

民国初年,周氏举家进京,周凤臣老人那时8岁,不愿赴京,便留在香河县,寄住于姑姑家中。姑姑家境宽裕,待她如掌上明珠。依照封建礼教令其缠足,又感其体弱多病,常常带往寺庙焚香礼佛,以求荫佑。

周凤臣老人自幼天资灵慧,心地善良。由于自己饱受病苦折磨,并且目睹黎民百姓生老病死,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便从小立志学医,以拯救一方众生。无奈是个女儿家,姑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将其藏于深闺,竟不得读书识字,更难接触医学。在姑姑家长到20岁时,姑姑舍不得她远嫁,便做主将她嫁与本镇胡庄村杨景山之子杨士杰为妻。

周凤臣老人嫁到杨家时,公爹已经仙逝。其时,由于世道动乱,杨家境况渐衰,兄弟们分家另过。迫于生计,丈夫杨士杰常年在外谋职。家中的各项操持,包括田地里的粗重活计,全部压在了周凤臣老人的肩上。可怜她身单力薄,一双小脚,受尽劳累。现在村里上了年纪的老太太还提起,当年周凤臣老人刚到庄稼地,连草和苗都分不清,只好偷偷问小孩子。但老人生性刚强,忍着磨难,历尽艰辛,抚养儿女,勤俭持家,将日子过得井井有条。

后来,丈夫去闯天津卫,长期没有音讯。有乡人捎来口信,说他在天津生计无着,处境险恶。周凤臣老人听罢,拖儿带女,去天津寻夫。历尽艰难,终于找到丈夫,将其解救回家。从天津归来,丈夫在当地当了一名账房先生,一家人才安定下来。

周凤臣老人一生多灾多难,残酷的命运打击接连不断。她膝下二儿五女。1940年,大女儿13岁,到了刚刚能替她分担家务和忧愁的年龄,却突然被一场暴病夺去生命,老人痛失爱女,肝肠寸断。

1968年冬,35岁的大儿媳温玉兰因脑溢血突然病故,遗下四个孩子。老人艰难地承担起抚养四个孙子孙女的重担。那时,最大的孙女12岁,最小的孙子才两岁,而丈夫在村里务农,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工分,仅靠在北京工作的长子杨守德每月寄来一点钱,维持一家数口的生活。大孙女杨淑玲不得不中途辍学,过早地帮老人分担些家务重担。由于生活实在艰难,她被迫将小孙子杨学顺送给本县一家没儿没女的人家做养子,因哭闹不止才又抱回来。老人每提及此事就伤心落泪。

1970年春,身体一向强壮的丈夫一夜长睡不醒,撒手西去,家里又少了个主心骨。1990年冬,二女儿杨秀清也因重病不治,先于老人谢世。老人再次尝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

周凤臣老人一生遭受病痛折磨。她38岁时大病一场,卧床不起达40多天,全靠嫂子喂一口吃一口,才得以维持生命。后来老人的一位舅妈采用民间疗法为其祛疾,并劝其从此素食斋戒。老人应允后,病体方渐渐痊愈。

1976~9月,为抚养几个孙儿,老人离开故乡热土,随长子一家迁入京城,继续操劳。直到80岁高龄,不慎滑倒扭伤左脚,方才卸下繁重的家务重担。那年冬天,老人右手突然溃烂,流脓流血,指甲全部脱落,疼得老人彻夜难眠,长达一个月之久,在医院无法医治的情况下,老人自己用草药敷治,又经一个月方好。但以后右手失去活动能力两年多,吃饭都无法拿筷子。

到了晚年,老人仍一丝不苟地坚持每日三餐前供奉菩萨。她行走不便,就扶着窗台、桌子一步一挪地到佛前焚香。实在动不了时,老人就在床上点燃三柱香,唤来三岁的重外孙女,帮她把香献到佛前。逢到有人送来新鲜水果点心,哪怕几个小枣儿,老人也要先供了佛以后再食用。

秋冬时节,老人身体格外虚弱,儿女们从营养上考虑,屡劝老人吃些鸡蛋等物。可是老人仍不改初衷,告诫晚辈:“人要贪吃荤腥,吃一口还一口。”

1992年春节过后,老人多次要求回香河,儿孙百般劝阻。直到8月,实在拗不过老人,才将老人接回老家安居。

周凤臣老人作为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虽读不懂儒释道学说大经大论,但她以一颗诚敬之心面对天地,以一颗慈悲之心面对人生,从而感悟到世间善恶因果的本质规律和人生的基本法则。她不仅自己持戒精严,身体力行,还以各种方式教化后人。她的后辈儿孙只要提起老人,就想起她经常挂在口头的五句话。这是她总结出的做人的五条标准:第一,走到天边口要对着心,心眼儿要放在正地方;第二,遇事多替别人着想,不要光想着自己;第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第四,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不要把它看得太重;第五,一个人做好事有人知道,做坏事也有人知道,最终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为教育家人相信因果轮回报应,老人经常请述一些善恶终有报的故事教育儿孙,让他们多做好事,多行善事。老人常说:“你们看说书讲古的,好人最终都有好报,坏人最终都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早晚的事儿。”

老人对后辈儿孙不仅在生活上关心,更注重对他们道德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对四个失去母亲,由她亲手拉扯大的孙儿孙女,管束尤其严格。她认为,一个人只有从小教化,树立正确的善恶标准,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长大了才能走正道。所以,她在儿孙很小的时候就告诫他们:“学好别学坏,别学偷鸡拔烟袋。”

周凤臣老人崇尚孔孟之道,崇尚仁义礼智信的东方传统美德。她以“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的古训严格训导后人,重视对他们孝道的培养。她自己也恪守孝道,被后人称颂。

1992年11月10日到11月24日,老人在其弥留之际的最后半个月时间里,又对儿孙们今后做人的品行,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教化。她毫不留情地将家人以前每个人的所作所为和心灵深处的污点一一揭示无遗,使得家人心服口服,并使他们对自己一生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做人准则有了明确的认识。

在此期间,老人身边发生了几件耐人寻味的事情。1992年11月9日,得知老人病重住院,长子杨守德开车同几位家人从北京赶回香河探视。途中在通县加油,遇到一位老妇人抱着小孩前来乞讨。杨守德惦念母亲,心情焦躁,加上口袋里没有零钱,便让其他人拿点零钱出来。但其中一位家里人说,这是坏人来骗钱的,不但没给钱反而将其赶走。回到香河,没有人提及此事。可是,11月10日晚间,老人竟感知到了此事的原委。她训斥儿女们说:“要饭的不都是坏人,你没零钱,就给个三十二十的不算啥!”她还问长孙:“以前我嘱咐你的话,记住了没有?”长孙含泪答应记住了。老人又说:“以后遇到化缘修庙的,多给点钱。”

11月18日晚,老人提出要吃“消炎痛”,让家里人打开自己当年随身的几个布包袱翻找。儿女们挨个把包袱抖个底朝天,忙活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这时,老人把家人叫到一起,意味深长地对他们说:“让你们找药是假,我是让你们翻翻看,我这包袱里有没有值钱的东西。你们要懂得,钱财是身外之物,生带不来,死也带不去。”面对包袱中一堆针头线脑碎布片等日用杂物,面对老人那双深邃而澄澈的双眼,家人恍然大悟,失声痛哭。

11月19日早晨,老人让全家人打扫房间卫生,并对每个人都做了分丁。有的擦桌子,有的整理衣服被褥,有的清扫墙壁。老人特意安排她最放心不下的一个女儿和一个孙子清理地面。那些天雨雪连连,屋子人来人往,把地面踏得又脏又乱。两人先用锹铲,又跪在地上一寸一寸地用冷水擦洗。大冷的天,两人累得满头大汗,脏水倒出去几大盆,直擦得露出干净的水泥地面。清洗完地面,这位拄拐杖来的女儿,竟奇迹般地扔下拐杖行走自如。

由于老人教化有方,后辈儿孙无论做工务农、从政经商,都是本本分分,勤勤恳恳。老人亲手抚养的两个孙子,在高等学府深造后,都成了部队干部。他们为日后保护老人肉身存世,起了关键作用。

有感于人生无常、众生病苦,周凤臣老人行医救人的愿望一直没有泯灭。据老人长子杨守德回忆,她年轻时曾央求丈夫杨士杰将一位身怀绝技的修行人请到家中,向他讨教治疗臆病、邪病、小儿惊风和农村各种常见病的方法。周凤臣老人天资灵慧,一点即通,尽得其真传,再加上自己潜心修持,慢慢掌握了特殊诊疗技能。遇到乡亲们患病且久治不愈的,老人只要上手,便能手到病除,而且用药简单,大都是庄稼院里常见的黑豆、桃树枝、草木灰等等。治疗小儿疾病,同样是药店买的小儿药品,经她吩咐,很快即有特效,令人不可思议。老人常年治病救人,积德行善,有求必应,渐渐声名远播,连很远的渠口镇都有人来求医问药。村里人尤其是妇女和孩子,有个病病灾灾,都愿意找她看,又方便又省钱。而且,凡是经老人治过的病,几乎没听说有再犯的。

据家人和乡亲们回忆,周凤臣老人到了晚年,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特异感知功能。1983年夏季的一天,二孙女杨淑丽中午放学时没回家。不一会儿,有位同学风风火火跑来报信,说杨淑丽让大汽车给撞了。家里人立刻着了慌。老人却根本没着急,好像事先知道要发生这件事一样告诉家人说:“你们都踏实在家等,淑丽没事,用不着满世界折腾去,她一会儿就回来了。”果然,下午两点多钟,一位司机陪杨淑丽走回家来。这位肇事的司机心有余悸地说:“撞上孩子以后,我心想这下完了,就看见一团气裹着孩子滚出十几米远。我刹住车,抱起孩子赶紧往医院跑,一检查,内伤外伤一点也没有。”杨淑丽自己说:“汽车撞过来,我像飞起来一样,摔出去老远,爬起来哪儿也不疼,我想回家,叔叔不答应,非拉我去医院检查。”

这样人命关天的大事,周凤臣老人何以知晓会化险为夷,将永远是个谜了。长孙杨学强也遭遇过危及生命的灾祸,当时奇迹般地死里逃生,大概也只有老人自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周凤臣老人去北京居住以后,乡亲们只要有人去北京办事,大都去看望老人。往往客人一进门,老人就能说出来人到北京做什么事,同行有几人等等,均准确无误。要是谁请老人看病,她也能预先知道,先道出病情,再拿出早已备好的药,使来人大惑不解。

早在1985年春天,她就对四女儿杨秀华说:“我呀,已经修成了,我是个肉身了。”后来的几年里,她还多次向其他女儿、外孙、孙儿们提起或暗示此事。当时家人未解其意,只当是老人年岁大了,没把这些话当真。

1992年11月,老人在弥留之际,又当着全家人的面说:“我的事大着呢,不但让香河县知道,还要让全中国知道,最后让全世界都知道。”说得多位家人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能理解老人的话。直到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才使家人恍然大悟。

周凤臣老人对自己遗体最后回家乡安置,可以说是早做了一番长期打算。

现在家中安置老人的土房,是1963年由老人亲手操办盖起来的。1976年秋,老人去北京长子家中居住,临走前,给两个儿子分家,把家里五间房分成两份,每个儿子各两间半。长孙劝老人:“咱全家都去北京,还要这两间旧房给谁住?”老人笑道:“这你不懂!”以后每逢家里修房,老人都要长孙寄一部分修缮费回去。

1989年29月,老人听说二儿子杨守玉要翻盖全部旧房,就专程赶回去,给两个儿子重新补办了分房手续。在老人执意劝说下,杨守玉只好扒掉属于自己的两间半旧房重新翻建。属于长子杨守德的两间半土房,仍保持原貌空在那里。如今,这处土房为安置和保护老人遗体派上了大用场。1993年5月,人老人生前所用的物品。体科学专家们考察之初就指出,保存人遗体的最佳环境就是农村的土房土炕。当专家们了解到老人为这两间半旧房所做的一系列安排之后,莫不由衷赞叹。

1992年11月,88岁高龄的周凤臣老人在停止呼吸前的半个多月时间里,为自己遗体不腐做了充分的生理和心理准备。从辟谷、呕吐、排泄、咳痰到净口净身,整个过程有条不紊,让家人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了老人的神奇功能和超常的身体变化。

11月6日,老人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咳嗽不止,拒绝进食,经香河医院检查,确诊为急性肺炎,住院进行了治疗。住院期间,老人出现异常呕吐,喝一口水能吐出一碗呕吐物,里面有红色倒排状的东西和黑色小米粒硬物。

11月10日,老人强烈要求回家,儿女怕老人回家有个三长两短,坚决不同意出院。老人说:“你们再不让我回家,我就让你们后悔!”儿女仍不同意。老人当时脉搏和心跳都停止下来,呈现严重休克状态。儿女们吓慌了,哭叫着答应老人回家。老人立即回应一声,呼吸、心跳、神志又恢复正常,情况令人骇异。当天中午,老人被接回家中。

老人回家以后,身体虚弱到极点,子女们开始为她准备后事,当晚抬上灵床。但老人神志始终清醒,不愿意躺在灵床上,家人又将老人抬回炕上。第二天老人身体情况有所缓解,家人又开始对老人进行输液治疗。到15日,老人身体基本恢复了正常,并要求进食。从此时起,老人饮食习惯发生巨大变化,由以前怕凉,一下子变为怕热,家人只好给她吃凉饭,喝凉水。在9天未进食、未排便的情况下,15日上午,老人出现了异常排便。此次排便呈喷涌状,量大粘稠,颜色紫黑。以后直到老人停止呼吸,每天都大量排便。16日凌晨,老人又开始大量咳痰,达3个小时。痰中含有五颜六色形状奇怪的块状物。这天晚上,老人又要求用凉水嗽口,整整一天一夜没有间断。19日早晨,老人让家人给她用凉水擦身,并用清凉油涂抹全身主要穴位。

在那些日子里,老人虽然躺在床上,但儿孙们在外干什么,她都了如指掌。11月9日老人在香河县医院里对小女儿说:“你大哥他们一会儿就来。”此话说完五分钟后,老人的长子就进了屋。11月10日晚,老人的小孙子杨学顺还没赶回来,家人为安慰老人,说他一会儿就回来。老人摇摇头说:“他明天才能回来呢。”果然第二天上午,杨学顺才匆匆赶回家中。

老人的足——已呈琉璃状。11月16日,老人对长孙和身边的其他人说:“我的能耐大着呢,可以使水(指打点滴的药水)不流。”当天,老人不愿意再输液,家人坚持要给老人输。结果医生在老人手臂和脚部扎了五次,每次都有回血,可药水就是输不进去,医生和家人只好作罢。

11月20日夜里零点,老人安排家人护送自己离开香河回北京。老人躺在车里,头上蒙着被,可车走到哪儿她都知道。车过吴村桥时,她说:“进通县了。”车到八王坟时,她说:“走四环路。”到健翔桥时,她说:“快到家了。”老人回北京以后,开始拒绝进食。

11月24日夜10时45分,老人自己拔掉输氧管说:“我要睡觉了,不需要它了。”随后安详地合上双眼,停止了呼吸和心跳。老人停止呼吸以后,24小时体温不降,一周后肢体仍柔软如常,手背甚至还有血液流动,头部太阳穴的血管清晰而且有弹性。此间,老人长孙工作单位的有关领导前去探视,见状大为惊讶,认为老人的情况不能等闲视之。以后连续几个月里,老人遗体在常温常压下自然脱水、脱油脂,包括盛夏酷暑季节,此过程仍然不间断。老人停止呼吸前后所显现的一系列生机能量活动和特异身体变化,绝非常理所能解释。

村们经常来看老人。1993年5月初,我国人体科学工作者得知周凤臣老人遗体不腐的消息后,立即组成综合调查组,对老人遗体进行了科学考察,充分肯定了老人遗体存世的宝贵价值,并协同有关单位将老人遗体安置回村。随后,专家们在老人家乡,对她的生平事迹进行了长达月余的深入调查,了解到许多涉及生命奥村民们经常来看老人。秘的宝贵资料。专家们吃惊地发现,老人对自己最后归宿和遗体存世等事情早已了然于胸,并做了相应安排。

专家们还确认,周凤臣老人遗体至今不腐,留下了肉身演化全过程的科学观测资料,为我国人体科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特异生命演化实例,也为全人类留下了珍贵的遗产。老人所具备的非常规诊病治病、特异心灵传感等一系列人体潜在功能和超常现象,与人体科学研究需要突破的前沿科学密切相关。

中国佛教界著名人士闻知老人肉身遗世的消息,十分欣慰和推崇,充分肯定了老人修持所达到的境界,并提出了具体安置意见。他们指出,在世风日下的今天,老人现身说法,她的事迹将教育和鼓舞后人。老人的生平和美德,为今人如何修持树立了楷模。

现在,周凤臣老人的遗体历经几度严寒酷暑的考验,仍在自然条件下停放。盛夏室温高达30℃,相对湿度可高达90%,冬季室温则降至零度,但老人遗体丝毫不受影响,至今完好。

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生活于纯朴的河北农村,既无高深的养生理论,又无惊天动地的功勋伟业,仅于细行小事中谨慎行持,于滚滚红尘中清净六根,贫困艰辛不移其志,厄运磨难不改初衷,以一病弱之躯,竟得以成就如此辉煌的生命奇迹,实在给后人留下一个回味不尽的千古之谜。

神秘的舍利子

据佛教文献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去世火化后,他的信徒们在他的骨灰中发现了许许多多晶莹透明、五光十色且坚硬如钢的不规则圆形硬物,这就是后来被人们视为佛门珍宝的舍利子。“舍利子”一词为梵语,汉译为坚固子,分为火化舍利和感生舍利两种。据说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等人将舍利子分成3份,一份升天,一份入龙宫,一份留存人间。其人间一份,被摩揭陀等国8国均分,各建佛塔以表永久纪念。

中国江苏苏州的虎丘塔内发现迦叶古佛舍利,这在全世界还是第一次,弥足珍贵。不仅是释迦牟尼,历代高僧火化后有时也有舍利出现,如后秦鸠摩罗什的舌舍利、唐玄奘的头骨舍利、民国太虚的心脏舍利和印光的五色舍利等。解放以来,舍利也屡有出现。《文汇报》1991年1月22日及《台州佛教通讯》分别刊载新加坡宏船法师和五台山净如法师火化出现舍利的消息。前者480粒,后者多达5000余颗,色彩缤纷瑰丽。目前在中国陕西扶风和北京尚珍藏佛指舍利和佛牙舍利。

但是舍利子是怎样形成的?千余年来,一直是佛学者和医学、生物界研究者的重要课题,到目前为止,已产生多种说法。

有一种说法认为,气功家在练气功过程中,在调神、调息和调身的气功三要素要求下,人的思维活动长期处在运气自如、恬淡虚无的绝对入静境界,最大限度地获取自然界的真如能量,达到天人合一,内外身心充分融洽,精气神相互转化,从而生发出大无外、小无内的混元(阴阳环抱的太极)现象。这样全身的精力和物质力量逐渐凝结聚集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就出现舍利子。但这种说法似乎太过玄乎。从历史文献和气功实践来检验,不论是中国的儒释道各家气功还是印度的瑜伽术,都从未有练习气功之人死后火化发现舍利子的现象,即使在道家的经典或史籍中也没有这类记载。所以,这种理论显然漏洞百出。

另一种说法是,舍利子实为结石。香港某报曾发表《佛门舍利子本是钙化结石》一文。该文认为“所谓舍利子,其实是人体内的结石,尤以肾结石和胆结石为多”。文中还揭示了舍利子的形成原因:“因为僧人起居以坐为主要姿态,而吃进体内的又多是植物纤维,不易消化,加之长期取坐姿,体内纤维堆积过多,久而钙化成结石。”文中还举出了实证的例子:最近在香港圆寂的保贤法师,火化后发现八九十粒舍利子。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个疑点,保贤是否有结石病。北京灵光寺供奉舍利的舍利塔。

著名老中医董竟成在《法音》撰文中,以其渊博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上述说法进行了反驳。从现代医学角度来分析,凡人体内患有此二种结石之一者,必然发生剧烈疼痛。肾结石有肾绞痛和血尿现象,胆结石也要发生胆绞痛或黄疸,一般人无法忍受这种痛苦一定会求医诊治,不可能有人长期忍受痛苦而不去治疗的。而且,如果舍利子是结石,无论是生在肾脏或胆囊,都不会没有反应。据文献记载,有些高僧死后火化所得舍利,为数竟达数百甚至数千颗。如此众多的舍利子,若说都是结石形成,试问体积有限的肾脏或胆囊如何容存?而且这些僧人,生前都很健康,未闻发现结石症状,这又如何解释?医学理论告诉人们,泌尿系统结石是人体代谢失常,尿路梗阻或感染等原因,使尿中盐类沉积而成。至于胆结石,是胆汁郁积,胆道感染及胆固醇代谢失调,胆汁含量相对或绝对地增多,呈现饱和状态,就容易析出结晶,从而形成了结石。由此可证,所谓植物纤维堆积过多,久而钙化成结石的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董竟成先生指出:有些以坐禅甚至通宵坐禅而不卧为修持的僧人,他们吃的也是素食,多是植物纤维,他们死后火化,却不一定发现舍利子,而出现舍利子的人,也不一定是以坐禅为主,甚至也不一定长期食素。

第三种说法是佛教典籍对舍利子产生的解释。据《元镏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曰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又《金光明经舍身品》说:“此之舍利,乃是无量戒定慧香之所熏馥。”台湾圣严法师认为:“肉食者死后火化也有舍利子,此与肉食与否无关,凡是修定,或是凝心、慑心而达到修身目的的人,烧了会有舍利子。通常说要修持戒、定、慧三学的人,才有舍利子。但是舍利子本身是人体分泌物结晶,它有若干程度的神圣和神秘,为佛教徒所重视,但未必是佛教徒的大事,因为这还是属于界内色身的变化,终究不出无常的范围,这才是圣者所重视的。”

关于人死后火化出现舍利子的科学原理,目前还没有找到真正的根源,还需要医学、生物学尤其是佛教界的相互配合而研究发掘。这正如钱学森同志在论气功时所说的“这将是一场改造人类的革命,当然是不得了的事。”这项研究将对人类自己的生命起到重大的作用。

“无际大师”的肉身缘何千年不腐?

无际大师是唐代有名的高僧,法名希迁(公元700年~790年),广东瑞州人,受法于青原行思,与马祖同时说法,一生云游天下,阅历深广,精通佛学。《参同契》就是他所作。人们称他为“石头和尚”,原因是他43岁云游到南岳,在南山的一块巨石上结庐而居。死后唐德宗赐谥“无际大师”。

据传公元790年,石头和尚已达91岁高龄,自知不久于人世间,便不再进食,还吩咐僧徒将平时搜集的草药数百种泡制成大汤剂。据称,制好的大汤剂奇香无比。他每天都饮这种汤剂数十次,喝下以后浑身大汗,大小便频繁。僧徒们大感不解,纷纷前来劝他不要如此。希迁笑而不答,照旧每日大饮不止。转眼一月有余,他渐减饮量。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此时的石头和尚面颊润如枣色,两眼炯炯有神,镇坐如钟。一日,口念佛经,无病而终。

石头和尚的肉身停放月余不腐,且室内溢满香气。门下弟子与地方绅耆特意四处募捐,筹款建造了一座寺庙以纪念他的无量功德,并安置大师肉身于其中,让善男信女烧香供奉。干余年来,香火不断。

20世纪30年代,日本牙医渡边四郎无意中知道了无际大师的不朽肉身藏在这座寺庙中。他居心叵测,想尽一切办法毒死了寺庙内的小和尚,偷偷将无际大师肉身窃移至庙外隐藏。不久,此寺庙被乱兵纵火焚烧,故世人均认为无际大师肉身与寺庙俱毁于大火,无不为之惋惜。

1944年抗日战争末期,日本侵略军加紧掠夺中国的奇珍异宝。这也给渡边四郎偷运无际大师尸体创造了契机。渡边四郎将石头和尚用掩人耳目的手法装船偷偷运回了日本本土,又辗转存放于乡下,尔后存放于东京郊外的一座小山里的地下仓库内。外界无人得知。直到1947年,渡边四郎死后,在清查遗物时,查阅他的日记,这件事才为世人所知。当揭去罩在大师身上的黄绸时,只见石头和尚躯体仍是生前盘腿打坐的姿势,保存完好,余香犹存。

1975年6月20日,无际大师肉身供奉于东瀛的消息被香港《快报》披露了。该文称石头和尚肉身迄今1100余年仍栩栩如生,现供奉在日本横滨市鹤见区曹洞宗总部。但是,为什么无际大师肉身千年不腐?他服食的特别醇香的大汤剂到底是些什么草药?因年代久远,无从探究,石头和尚不腐的肉身成为又一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