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种说法,说财神共有四个,即“正财神”赵玄坛、“偏财神”五路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武财神”关云长。
“正财神”赵玄坛。他就是赵公明,身跨老虎,人向他求财,甚是灵验。
“偏财神”五路财神。相传,“五路财神”姓伍,被杀后阴魂不散,常常显灵,帮穷苦人家得财,让为富不仁者破财。
“文财神”财帛星君。他的脸白发长,态度潇洒,手上捧着一个宝盒。“招财进宝”四个字就由此而来。
“武财神”关云长,自己不想发财而肯帮助别人发财,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
012福、禄、寿三星的原型各是谁
“三星高照”是我们常用的一句祝福语。这里的三星,指的就是福、禄、寿三星,他们都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神灵,据说是能给人们带来荣华富贵与健康长寿的星宿。
古代将木星称做岁星,人们认为,它所在的地方有福,能降福于民,所以又称福星,民间即有“福星高照”的说法。
但道教却另有一种说法是说:福星本是汉代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杨成。当时的皇帝汉武帝觉得道州的侏儒很有趣,于是下令让道州刺史每年进贡几名到宫里做宫奴,杨成认为这项规定不合人道,于是冒死上疏说:“我们这里只有长得矮的百姓,但没有长得矮的奴隶。”要求废除这项进贡。
汉武帝听后,深感惭愧,于是取消了进贡。道州百姓感念杨成,纷纷建祠绘像供养,奉他为本州的福星,以后各地民间都将他视为福神,成为道教的福星。
禄星掌管人间的荣禄贵贱,他的来历不太清楚,由于禄有发财的意思,所以民间往往以财神赵公明的形象来描绘他,头戴铁冠,黑脸长须,手执铁鞭。骑着一头老虎。但在道教的三星群像里,他却是一位白面文官。
寿星也称“老寿星”,是民间信仰的长寿之神,又叫南极老人。寿星本为天上星宿角、亢二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长安附近杜县建寿星祠。后来寿星逐渐演变成仙人的名称。受道教的影响,民间传说老子为寿星,说他在天地存在之前就已在世了,经历了三皇五帝直到周朝,长生不老,所以称为老寿星。
寿星鹤发童颜,精神饱满,头部隆起,慈祥可爱。早在东汉时期。民间就有祭祀寿星的活动,并且与敬老仪式结合在一起。拜祭时,要向七十岁左右的老人赠送拐杖。
三星通常成为民间绘画的题材,常见福星手拿一个“福”字,禄星捧着金元宝,寿星托善寿桃、拄着拐杖。
趣味链接:福、禄、寿图
福、禄、寿图是旧时祝寿用的一种礼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为老人祝寿时,家中堂上悬挂福禄寿图,前来贺寿的人也敬献此图。图中一寿星老人手托仙桃,身边有神鹿相伴,上有飞蝠。
鹿谐音“禄”,象征着升官发财;蝠谐音“福”,比喻好消息;寿星老人,寓意被贺人健康长寿。通常画面上,寿星老人身后,有童子翘首仰视蝙蝠飞来的形状,称作“翘盼福音”。
013古人是怎样祭祀灶神的
灶神,是主持炊灶的神,即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民间又称灶君、灶王爷、灶王菩萨,主管人间的饮食。早在夏代,就是民间尊奉的大神。
古代传说中的灶神主要有三个:一是炎帝;二是祝融;三是黄帝。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我国民间,对灶神的信仰十分普遍。人们以为,灶神既是家庭的保护神,又是家庭的监察之神。不但驱除鬼怪,保障家人安全,还监察一家的善恶是非,定期上报天帝。上帝根据灶神汇报的情况,对每个家庭进行奖惩,包括赐福和降灾,甚至决定家人的寿命。
周代天子的“七祀”中,就有“灶”一祀,当时平民百姓允许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可见,远在周代,无论王公平民,灶神都是非常重要的崇拜对象。秦汉以后,人们对灶神的崇拜更是有增无减。
人们对灶神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固定习俗——祭灶。时间大都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天,人们要用饭肉鱼酒等敬灶神,希望灶神吃了它以后,不说人们的坏话。以后敬神还要用麦芽糖、胶糖等甜食,目的是封住灶神的口,据说如果不这样,一家人都会遭殃。
014传说中的“雷公”是谁的化身
雷公即雷祖,是道教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他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的化身。也有说是轩辕黄帝升仙以后成为雷精,主雷雨之神。
据说,雷祖居于神霄玉府,在碧霄梵气之中,离雷城有2300里。雷城是天庭行雷之所,高81丈,左有玉枢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天尊前有雷鼓36面,行雷之时,雷祖击鼓一下,即时雷公雷师兴发雷声。雷部有神36名,都是当时辅相有功之臣。
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里,商朝的太师闻仲死后被封为雷祖,其率领之雷部催云助雨护法天君共有24名。其中有律令大神邓忠元帅,银牙耀目辛环天君,飞捷报应张节使者,左伐魔使苟章元帅,右伐魔使毕环元帅等天将。在《封神演义》中,他们都是闻仲的部下,都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丧命。
因为雷是最有威慑力的自然现象,所以对雷公、雷神的崇拜,古已有之。但是,在神系中设置雷部,并由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主其事当是北宋末年的事。北宋时期,道教神霄、清微诸派,崇尚施行雷法。于是,雷之功能不仅在于施雨,而且扩大到了“主天之祸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
趣味链接:雷神的容貌
雷神信仰起源很久远。《山海经》是描绘的雷神形象是:“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也。”《大荒东经》则认为雷神“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其声如雷。”东汉王充《论衡·雷虚》所记雷神形象有了变化,说雷神外貌就像一个人,他用他的左手拿鼓,右手拿椎,像是随时准备擂鼓的样子。
015城隍是什么样的神灵
在封建时代,一般的城市中,最为常见的庙宇就是城隍庙了,那么,城隍是一个什么样的神灵呢?
在周代已经有城隍的名称,“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字的本意为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一词的古意就是护城之河,南北朝时代,城隍正式被认为是一个“神”。
相传,城隍是由水庸神演化而来,为《周宫》八神之一。古代的人们相信,护城河是由沟渠之神——水庸神主宰的。后来,城市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城市的守护神应当一心一意保卫城市,不能像水庸神那样身兼二职。又由于护城河有保卫城市的作用,于是,本指护城河的城隍就接替了水庸神的位置。
起初,城隍的名声并不显赫,只是保障城市安全的神。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人们心目中城隍保佑人的职能也日益扩大。据说,他不但扞卫城市,还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安邦,判定生死,赐人福寿。凡民间有纠纷,就去拜城隍,于神像前立重誓,斩鸡头。
古时的人们还认为,城隍有着人的形象乃至性格。很多历史人物就被奉作城隍,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崇拜,如汉朝名臣霍光、明代清官周新、清末将领陈化成等,均被奉为城隍。
城隍既然无所不能,历代朝廷当然赐其各种封号。唐代的清泰年间,政府封城隍神为王爵;在宋代,城隍被正式列入祀典,成为国家规定祭祀的神灵;元代顺承宋代的旧典,也对祭祀城隍非常重视,元大都的城隍神还被封为“佑圣王”;明太祖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其尊崇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人们对城隍的信仰,还能从遍布大江南北的城隍庙中看出。宋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城隍庙。据说,最早见于史册的城隍庙在安徽芜湖市,修建于三国时代,距今约有1700多年。
016土地神的地位为何由高变低
土地神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道教神,在《西游记》中,他的出场率非常高,时常被孙大圣吓得要死。而其实,在中国古代,土地神是地位非常高的神灵。
“土地”是村社的守护神,又称为“乡神”。“土地”是由“社神”变化而来的。在上古殷周之时,社神地位极高,古人尊天而亲地,为报答大地之恩赐而奉土祭社。相传社神有两个:一是句龙,是共工氏之子;一是禹,传说他勤劳天下,死后托祀于后土之神。
到汉朝以后,人们就已经把“社神”叫做“土地”了。东晋以后,社神的地位有所下降,随着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官僚制度的完善,土地神也演变为只能管理本乡本土的最低级的小神,即由显赫的大神演变为明清小说中所描写的猥琐的土地老儿了。
东晋以后,句龙等神已经慢慢被人淡忘,民间就有将当地名人死后祀为土地神的习俗。这样,土地神就有了人格及姓氏。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的土地,是唐代文人韩愈,杭州太学又奉岳飞为土地。另外,随着各地方言的不同,称谓也有变化,如在华北地区称为土地爷,在华南地区称为土地公,而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则称其为大伯公。
土地神在道教中的地位也非常低微,在道书《无上黄箓大斋立威仪》中,道教列土地神位于神仙序次的最后。供奉土地神的土地庙大多比较简陋。土地神的神诞之日是二月初二。旧时,官府和百姓都要到土地庙烧香祭祀。
017八仙都有哪些人
我们常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来比喻在共同从事某项工作中,各人有各人的本领。那么,“八仙”都有哪些人呢?
八仙都是道教神话人物,他们的传说从汉朝就有流传。《太平广记》引《野人闲话》,称西蜀道士张素卿绘制八仙图,画的是李已、容成等八人。元人杂剧中的八仙,各不相同。有的“八仙”没有何仙姑、张果老,而有徐仙翁、风僧寿或元壶子等。现在流传的八仙,定型于明代。
其实,“八仙”还有“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之说。“上八仙”有王禅、王傲、孙膑、毛遂、南极子等。“下八仙”有柳下惠等。我们常说的“过海”八仙,属于中八仙。
中八仙有:铁拐李、汉钟离(钟离权)、何仙姑、韩湘子、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曹国舅八位。
“八仙”各自的特点是:铁拐李容貌奇特,能借尸还魂,富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汉钟离能飞剑斩虎,点金济众,有治恶济善之德;蓝采和放荡无羁,周游天下,表现出争取自由的性格;张果老精通万法,变化莫测;何仙姑是八仙中惟一的女性,她坚贞不嫁,行动如飞,具有女性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新观念;吕洞宾文武皆通,身兼数艺;韩湘子排难去险,见义勇为;曹国舅刚正不阿,平易近人,也善济贫穷。
人们对“八仙”的塑造反映出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018十殿阎王的传说是怎样形成的
阎王,即阎罗王,或称阎魔王。阎王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相传他是阴间的国王,人死后都要去阴间报道,接受阎王的审判,行善者升入天堂,作恶者降入地狱。
在中国佛教中,又有十殿阎罗之说。十殿阎罗是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的总称,这一说法始于唐末。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成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
有的佛经里还说,阎罗王因前世恶业,每日夜三时,王宫变为铁城,狱卒把他放置在热铁上,从嘴里灌入铜汁,使其全身滚烫。他心里想:“我过去做了那么多恶事,才受此苦。愿我从今能舍己身,信如来法,剃发出家。”刚想到这里,所居宫殿,立刻变得像天宫一样。
最早阎王只有一人,其僚佐有十八人。唐代时,就有天帝册封阎罗王,并由其统率五岳卫兵之说,后人把地狱分为十殿,十殿均有主,称“地府十王”。十王各有名号,合称“十殿阎王”。这大概也是受了民间神怪小说的影响。
019古代人有狐仙崇拜吗
中国人对狐狸的崇拜由来已久,夏朝就有了狐仙的传说。屈原的长诗《天问》、子书《吕氏春秋》都载有大禹遇狐仙的故事。大禹治水时,遇到一只九尾狐狸,在这只狐狸的提示下,大禹娶了女娇为妻并得到了儿子启。启,便是夏朝的第一代君主。可见,早在五千年前中国人就已视狐狸为吉祥动物而加以崇拜了。
唐朝时期流行一句谚语:“无狐魅,不成村。”可知,当时是狐仙崇拜的大盛期。狐仙的故事也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占据了很大比重。被视为鬼狐史的清代小说《聊斋志异》可说是集狐狸精传说之大成。这种历史现象表明狐狸在中国民间的灵物崇拜心理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020嫦娥奔月的传说是怎样形成的
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神仙故事就数嫦娥奔月。嫦娥是人们心目中美丽而又能带给人间吉祥的圣洁女神。
嫦娥奔月的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此后在《淮南子》、《搜神记》等典籍中都有过大同小异的记载。
传说在尧的时代,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去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红色的弓、白色的箭,与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取下弓,拿出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留下了最后一个。
后来,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去。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趁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嫦娥自此成仙,奔入月中,成了月中之精。
嫦娥吃了不死之药到月宫后,虽过着寂寞的日子,但永远地保住了她的青春美丽,所以有些地方的妇女视嫦娥为保护青春美丽的神祗,她们常在中秋节月亮最圆之时设案供奉瓜果拜嫦娥,以求自己青春不失。
古人想象月中有女神,是缘于古代的图腾信仰。古代社会有以月为图腾者,认为先人出自月亮,因而崇拜月亮。
021盘古是中国最原初的神吗
盘古是中国神话中最原初的神。
相传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有一个叫作帝江(又称混沌)的东西,他的样子就好像一个没有洞的口袋,倏和忽是他的好友。有一天,倏和忽商量为帝江凿开七窍,帝江同意了。
倏和忽用了七天为帝江凿开了七窍,但是帝江却因为凿七窍死了。帝江死后,它的肚子里出现了一个人,名字就叫盘古。
盘古在这个“大口袋”中酣睡了约一万八千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团黑暗,感到浑身燥热不堪,于是他拔下自己一颗牙齿,把它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一阵巨响过后,“大口袋”中一股清新的气体散发开来,飘扬到高处,变成天空;另外一些浑浊的东西缓缓下沉,变成大地。
从此,混沌不分的宇宙一变而为天和地,不再是漆黑一片。盘古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于是叉开双脚踩在地上,用双手托住天空,然后施展法术,身体在一天之内变化九次。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向下增厚一尺。
经过一万八千多年的努力,盘古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