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美女们见状后非常害怕,所以都认认真真地听从孙武指挥,进行操练。她们队伍整齐、步伐统一,完全合乎规格。
002《孙膑兵法》包含哪些军事思想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为孙膑及其弟子所着。孙膑,孙武的后世孙,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庞涓后来在魏国为将,“自以为能不及孙膑”,遂把孙膑骗到魏国,借机迫害,施以酷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发愤着书。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孙膑逃到齐国,受到齐威王和大将田忌的重用,任为军师。孙膑在齐国改革军事,且谋略出众,取得齐魏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辉煌胜利,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孙膑兵法》在继承《孙子兵法》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
在对待战争问题上,孙膑主张“战胜,所以在(存)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也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有察”。面对战国诸侯纷争的局面,他鲜明地指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的主张,认为仁义礼乐并不能制止争夺,只能以战止战。但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有道而得人心。其次,进行战争必须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在这里,孙膑清醒地看到政治、经济与战争之间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在作战指导上,孙膑提出:欲保国泰、欲立君威、欲使民安,必须懂得用兵之道,即知阵(军阵)、势(兵势)、变(机变)、权(主动权)。他十分强调创造有利条件来作战,比如用“必攻(敌之)不守”以达批亢捣虚;示弱以麻痹敌人;“能分人之兵”以达敌分我合等。“孙膑贵势”是其军事思想的一大特点。在战法上,孙膑主张灵活多变,指出“以一形之胜万形,不可”。
在军队建设上,孙膑强调“兵之胜在于篡(选)卒”,即严格逃选士卒。其次是用“义”、“仁”、“德”、“信”进行教化,以法规律令约束军队,使之令行禁止。作为“王者之将”,除了具备德、信、忠、敬等品格外,还须上知天道,下知地理,内知民心,外知敌情,对阵时则掌握八阵之要。
003《六韬》论述了哪些军事观点
《六韬》是中国古代着名兵书,旧题为姜太公所着,并且自始至终是以姜太公(吕望)与周文王、周武王问答的形式写成。但今本《六韬》可能是商周之际成书的作品,书中春秋战国的时代痕迹很多。该书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6卷,共60篇。
《六韬》对政治与军事的关系叙述颇详,它认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惟有道者才可君临天下,施政惟有“爱民而已”,并认为用兵目的在于“除害安民”,吊民伐罪。
它认为将领要熟知敌情、友情、我情,对于不同的作战、不同的敌人、不同的地形,都要根据具体情形部署相应的阵势和采取不同的战法。在使用兵力上,主张“必有分合之变”,围城攻邑则要集结三军,在军队建设上,要求将领具备勇、智、仁、信、忠等德行,要求执行严格的战场纪律。
《六韬》还十分注重“寓兵于农”,耕战结合,加强战争后备力量的建设。
《六韬》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该书在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
004《三略》,论述政治与军事的关系的兵书
《三略》也是中国古代着名兵书,又称《黄石公三略》、《黄石公记》。旧题下邳神人黄石公撰,今考证大概为秦、汉之间无名氏所作。
所谓《三略》,意为上、中、下3卷韬略。“上略设礼赏,别奸雄,着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
该书是一部从政治与军事的关系上论述战胜攻取的兵书。在政治上,它强调以“道”、“德”、“仁”、“义”、“礼”治国,要求明君得人心,选贤才,“主将之鼗,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在军事上,它认为从事战争要从保民的目的出发,“扶天下之危”,“除天下之忧”,“救天下之祸”,“以义除不义”。它还认为“将者,国之命也”,要求将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以身克人”,重赏勇士,严明号令,确保机密等等。
值得重视的是它对将帅、士兵和民众的各自作用作了中肯的论述,指出“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
《三略》这些独具特色的论述,是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交的古代兵家精言妙语。
005《吴子》体现了吴起的什么主张
《吴子》是我国着名军事家吴起的着作,它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战争理论、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方面的观点。
《吴子》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战略指导思想,所谓“文德”,就是“道、义、礼、仁”,并以此治理军队和民众。所谓“武备”,就是“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室”,必须“招募良才,以备不虞”。可以看出,政治因素是被放在首位的。
在治军思想上,《吴子》主张兵不在多,“以治为胜”。治,就是建设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要求选募良才,重用勇士和志在杀敌立功的人作为军队的骨干,并充分发挥士卒各自的优长,分别编组训练,提高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将领必须与士卒同甘苦,共安危。奖励有功者,勉励无功者。抚慰和慰问牺牲将士的家属,以恩结人心。选拔文武兼备、刚柔并用的人为将。
在作战指导上,《吴子》认为要根据敌人的情况,审时度势,分别轻重,采取不同的对策。此外,看准战机,猛攻敌之薄弱环节。另外,根据敌将的弱点设谋,即“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
《吴子》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思想,在历史上曾与《孙子》齐名,并称为“孙吴兵法”,为历代兵家所重视。
006《尉缭子》提出了哪些军事思想
《尉缭子》被有的学者誉为“不在孙武之下”的着名兵书。《文献通考》引《周氏涉笔》认为它“能分本末,别宾主”,“理法兼尽”。自汉唐以来,它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推崇和重视。
关于兵书《尉缭子》的作者,陈玖《七子兵略》注云:“尉姓,缭名,魏人,乃鬼谷子之高弟。善理阴阳,深达兵法,与弟子隐于夷山,因惠王聘召,陈兵法二十四篇。”但是,六国时有两个尉缭,一个是与魏惠王谈论兵法的尉缭,一个是秦始皇时担任国尉的尉缭。于是,《尉缭子》究竟出自哪个尉缭之手便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看法。
《尉缭子》主张战争是“诛暴乱,禁不义”的手段,其中含有军事从属于政治,并相互依存的意思,这种认识在古人是难能可贵的进步。它重视农战,强调国富民治的重要性,认为“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制则国治”,倘如此,则可“威制天下”。它充分肯定人在战争中的突出作用,提出与其求助于“鬼神”、“时日”、“天官”,莫若求于自己。
它重视战前准备和“廊庙”决策,认为“若计不先定,虑不蚤(早)决,则进退不定,疑生必败”。对于作战原则,它提出:若攻城,“攻不必拔,不可能言攻”。“战不必胜,不可以言战”。根据敌之多寡,或力胜或谋取,奇正相变,虚实相兼,先发制人,争取主动;若守,一则“不失其险”(城外要地),二则守军、援军“中外相应”,三则守必出(必要的出击,守中有攻)。
在治军方面,它主张“明制度”,严刑赏。认为“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民内畏重刑,则外轻敌”,要用重刑威逼士卒作战。
书中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如《重刑令》、《伍制令》、《束伍令》等篇,规定了惩治战败、投降、逃跑者的措施,以及什伍联保连坐、战场赏罚制度等。《分塞令》与《踵军令》规定了部队宿营、戒严、通行等方法和纪律。
007《司马法》的核心是什么
《司马法》不只是先秦齐国兵书的代表作之一,在整个古代历史上也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兵家着作。其作者为春秋时期齐国着名军事家司马穰苴。司马穰苴为春秋末年齐国人,本姓田,由于田穰苴治军严明,收复了被晋、燕夺占的土地,并迫使两国与齐国通使和好,以军功被授予大司马之职,从此得名司马穰苴。
今本《司马法》虽只有五篇,其内容却弥足珍贵,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它的治军思想以礼、仁、信、义、勇、智“六德”为核心,其中礼和仁被放在突出的位置,认为战争的胜败与百姓的好恶息息相关,只有得到百姓支持的仁义之师,才能夺得战争的胜利。主张在农闲时兴兵伐罪,以免耽误农时;进入敌国作战时必须纪律严明,以赢得敌国百姓的同情和支持;不趁敌国丧乱、灾难之时发动战争。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008《李卫公问对》总结了什么军事思想
《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靖问对》,唐代军事家李靖着,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讨论军事问题的言论辑录,经后人整编成册。现存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一万余字。
该书在军事思想方面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作者继承和发展了《左传》用战例来阐述和探讨战略战术原则的方法,把军事学术的研究方法,从哲学推理发展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在总结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战略战术原则,使其科学化。
二是隋唐兵家多醉心于古代阵图的考察,捕风捉影,穿凿附会成风,《李卫公问对》却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反对一切玄虚之词。
三是《李卫公问对》一书坚持科学的态度,丝毫不涉及阴阳迷信的说法。
《李卫公问对》多处对《孙子兵法》的命题进行了阐发,丰富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在宋代被列入《武经七书》中,成为武科必读之书。
009《太白阴经》,一部综合性的军事着作
《太白阴经》又称《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古代一部综合性的军事着作。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杀伐,因此多用来比喻军事,书名由此而来。作者为唐朝的李荃。全书十卷,百余篇,约两万字。
该书内容十分丰富。在军事上,它继承了历代兵法家重人的思想,论述了人与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强弱、地形的险夷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尤其在对待地之险夷问题上,它指出地形的险夷因人而异,国家的存亡和攻守的成败在于人。在作战指导方面,它提出“以权术用兵”的思想。“权术者,奇也”,即以奇用兵。
另外,书中对军仪典礼、公文程式、战阵队形、人马医护、攻防战具等分别进行了论述。
010《虎钤经》大概的内容是什么
《虎钤经》为宋代兵书。北宋许洞着,成书于1004年。许洞(公元976~1015年),字渊夫,又字洞夫,吴郡(今江苏吴县)人,自幼习弓矢技击,平生以文章自负。宋真宗时进士,曾被派往雄武(今甘肃天水)任军官,后罢官隐居。
《虎钤经》共二十卷,分篇论二百一十个问题。《虎钤经》以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为主旨,兼及风角占候、人马医护等内容。许洞认为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应是“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重视人(主要是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要求将帅应“观彼动静”而灵活用兵,做到“以虚含变应敌”。尽管天时有吉凶,地形有险易,战势有利害,如能吉中见凶、凶中见吉,易中见险、险中见易,利中见害、害中见利,就能用兵尽其变。
该书在体例上分类编排,按类阐述,汇集与军事有关的天文、历法、记时及识别方位等知识,有许多为过去兵书所少有。此外,还汇集了不少阵法,并创造了诸如飞鹗、长虹等阵,但书中天人感应等荒诞迷信之处则不可取。
011《武经总要》,古代第一部官修兵书
《武经总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修的综合性兵书。宋朝在军事上比较薄弱,对外作战中屡遭败绩,多次受到外来侵略的威胁。宋仁宗赵祯针对当时武备松弛、将帅不懂兵学的状况,令曾公亮和丁度负责编辑一部新体裁的军事着作。五年后,二人完成了一部包括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等广泛内容在内的类似军事学百科全书的军事着作,这就是《武经总要》。
《武经总要》全书共四十卷,分前后两集,每集二十卷。
前集制度十五卷,论述了选将料兵、教育训练、部队编组、行军宿营、古今阵法、通信侦察、军事地形、步骑应用、城邑攻防、水战火攻、武器装备等建军和用兵的基本理论、制度和常识:连防五卷,描述了边防各路州的方位四至、地理沿革、山川河流、道口关隘、军事要地等兵要地志方面的内容。
后集故事十五卷,“依故兵法”,分类介绍历代战例,比较用兵得失,欲使人彰往察来;占候五卷,由司天监杨惟德奉命参考旧说撰成,附之于书,多迷信荒诞之谈。
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着作,对于研究宋朝以前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