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8926100000085

第85章 国粹·技艺(5)

《山海经》过去传为禹、益所作,现在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巴蜀地方的人所作,西汉刘歆校书时合编。全书共18卷,分《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4卷,“海内经”l卷,约30余字。其中以山经的地理价值最大。它以山岳为纲,以方向、道里为纬,记载山的位置、水系、动植物、矿产、医药、宗教、民族、神话传说等。

005《水经注》,中国古代的一本地理名着

《水经注》是中国古代地理名着,北魏郦道元撰。

《水经注》在《水经》(旧传三国时人桑钦着)基础上扩充成书。郦道元以《水经》为纲,作了大量的补充与发展。全书共40卷,文字超过《水经》的20倍。

它以河川为纲,记述中国及部分邻国的地理,特别是水文地理、地貌和生物地理、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和农业地理更为翔实,此外还有不少沿革地理和地名资料。

作者摒弃了《水经》枯燥的、纯说明性的记载方法,而是采用了文学艺术手法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写水着眼于动态,写山则致力于静态,语言清丽,描绘生动。被称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散文的集锦,神话传说的荟萃,名胜古迹的导游图,风土民情的采访录,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006《徐霞客游记》是怎样完成的?有什么影响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以日记体裁为主的地理名着,作者徐霞客(公元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他出生于有文化素养的地主兼手工业家庭,自幼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爱读奇书,喜欢旅游,从二十二岁开始旅游,直到去世,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经过30年的考察,徐霞客写成了《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徐霞客游记》系统地考察了祖国的地貌地质,同时也描绘了华夏风景资源,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007《海国图志》,最早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的着作

《海国图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系统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的专着,清代魏源撰。魏源(公元1794~1857年),原名远达,字默深,祖籍江西,道光二十五年进士,清末着名思想家、文学家和地理学家。

当时,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社会危机,特别是外敌人侵,使得一些有志之士迫切要求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地理状况,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林则徐编译了《四洲志》。在鸦片战争中被革职查办后,林则徐把《四洲志》交给魏源。

《海国图志》即是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以介绍世界各国地理为主,兼及各国历史、宗教、历法、军事、科技状况,内容丰富,涉猎广泛,对渴望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具有启蒙意义,是一部世界知识百科全书。

《海国图志》不同于以往的地理志,它突破了“中国是天下中心”的传统观念,代之以近代意义的世界观;传播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地理知识,如地球形状、潮汐理论、雷电成因、四季成因等;介绍了全新的世界地理知识。

中医养生

001何谓“养生”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道教经典《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

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不仅是我们健康人生的基础,也是长寿的先决条件,而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他所生活的环境。一切生物都要适应环境而生存,人类不但要适应环境,而且还要利用、支配和改造环境。这样人才有可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因此,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002岐黄、悬壶、青囊、杏林各是什么意思

岐黄。相传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会治病。黄帝曾与岐伯论医而作《内经》,他们被认为是医家之祖,后来便以“岐黄”为中医学术的代称。

悬壶。据《后汉书·费长房传》载,东汉方士费长房见“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座,市罢,跳人壶内”。这里说的是卖药,但因古代医药不分家,就把“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称颂医生“悬壶济世’。

青囊。据史书记载,三国时名医华佗在被曹操杀害之前,曾将一个装满医书的青囊交给看守的狱吏。华佗死后,靠青囊使一部分医术保存、流传了下来,因而“青囊”也成了医术的代称。明代沈绎诗曰,“白发至亲惟叔婶,青囊传世有儿孙”,即用此典。

杏林。三国时医生董奉,隐居江西庐山。他为人治病不取酬金,只要求:重病者治好后在山上植杏树五株,轻病者治好后植杏树一株。数年后,“愈人无数,得杏树十余万株,蔚然成林”。后来,遂以“杏林”代称中医界。

003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闻、问、切是中医传统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又称为“四诊法”。《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何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可见诊法就是对人体进行全面诊察的方法,借以判断人的健康与疾病状态。

望诊就是医生运用视觉,看面色舌苔;“闻”就是听声音呼吸;“问”就是问病人的病情;“切”就是把脉搏。

我国最早全面运用中医四诊法的人是春秋战国时的扁鹊。扁鹊是中医脉学创导者,他把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的许多方法加以总结,归纳为“四诊法”。从《史记·扁鹊传》中记载的病例看,扁鹊诊断齐桓侯的病,运用的就是中医的“望”诊:初时疾在腠理,继而逐渐移入血脉,移入肠胃,最后深入骨髓,直至不治为止。扁鹊的望诊技能和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病理观念是科学的。

望闻问切是古代中医调查了解疾病的四种方法,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但在临床应用时,必须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诊断。

004针灸,中医颇具特色的重要发明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与灸是两种不同的技术,针是指用针具来治疗,灸则是指用某些具有药性的易燃材料,借助燃烧时的热量作为刺激源,来进行治疗。针灸术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颇具特色的发明,有着悠久的历史。针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已经比较普遍。

针刺所用的器具,有一个演变过程。起初不是由金属制成,也不是针状,只是一种被称之为砭石的锋利的石体而已。砭石治疗疾病,这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刺工具也随之得到提高和改进,从砭石发展为骨针、竹针、陶针,金属炼冶术发明后,被铜针、银针代替。

古代人发明灸灼疗法,大约和围火取暖有关。人们在围火过程中,发现火不仅能取暖,而且可以疏通血脉,甚至可以清除某些疾病;时有不慎,被火灼伤,反而减轻了某些病痛,于是,灸灼疗法便逐渐被应用起来。

针灸学发展到汉晋,逐渐完备。开始用图形表示针灸穴位。一些总结性的针灸着作也出现了。其中西晋人皇甫谧撰写的《甲乙经》是一部重要的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针灸着作。该书对针灸治疗及穴位都记载详细而有条理。

唐代开始在太医院中设针灸科,有针博土、针助教进行针灸教学。宋代是针灸学大发展时期,不断发现新的穴位。随着针灸学的发展,元,明、清三代都整理和编纂了一些针灸学专着。这无疑对针灸学的总结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005经络学说是怎样形成的

经络是中医术语,指人体内气血循行的通道。

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已有了较完整的经络概念和学说。1973年,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十一脉灸经》,这说明,当时,人们利用经络来治病已经很普遍了。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里里外外,都由一些管线系统相连,全身气血就在其中流动,到达全身,并把全身各个部分相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经络系统中,其主要干线称为经络,而其所分出的分支,逐渐变小,有横行的,有网络状的,称为络肪,直至最小的孙络。在经脉上,有一些气血灌注点,就是通常所说的穴位。

全身共有十二条主要经络,称为正经,还有八条奇经。正经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八条奇经称为督脉、任脉、带肪、冲脉、阳跃脉、阳维脉、阴维脉等。

由经络形成的学说,不仅是中医生理解剖学结构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中医病理学和治闻学的重要依据。经络是客观存在的,现代研究人员通过多学科、多途径的方法,对经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尽管仍未能最后确定其实体,但它的存在与临床以及生物学中的应用,却是不可否认的。

006拔火罐作为医疗疗法,源于何时

拔火罐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民间疗法,它的起源很早。

唐朝以前,拔火罐又称为“角法”,或简称“角”,因为当时的拔罐工具是用动物的角制成的,即用兽角,中间挖空,罐口四周打磨光滑即可使用,这样的火罐,不仅不易破碎,而且兽角在当时是比较容易得到的材料。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角法治疗的记载。在唐代,医学分科还比较粗,只分八个科,角法即为其中之一。

唐宋以后,由于动物不断被猎杀,兽角的来源逐渐减少。于是人们把寻求火罐材料的目光转向了竹子,同兽角相比,竹火罐不仅其材质轻巧,加工方便,而且来源更为丰富,成本也低廉,故千百年以来一直沿用,直至近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又相继出现了铜火罐、玻璃火罐等,它们与竹火罐相比,都各具优缺点。

007刮痧疗法起源于何时

刮痧疗法,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难以考证。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痧”字从“沙”衍变而来。

最早“沙”是指一种病证。刮痧使体内的痧毒,即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证的目的。因很多病症刮拭过的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沙”样的斑点,人们逐渐将这种疗法称为“刮痧疗法”。

008传统健身术“五禽戏”是谁创造的

“五禽戏”是我国传统的体育健身术,对体内的气血、身体的骨骼筋肉都很有好处,它是我国东汉末年着名医学家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而创编的。

华佗对他的弟子吴普说,“人体应该经常劳动和锻炼,但不能过度。运动助消化,使血脉流通,不生疾病。所以古代的仙人创造了‘导引’的功法。我也创造了一个方法,叫‘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通过做‘五禽戏’,使身体出汗,汗出多了,身体自然就会轻松,食欲也就随之增加。这样,疾病就会消除。”

吴普按照华佗的方法去做,果然效果很好,到90多岁时,也能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后世人据此受到启发,在华佗五禽戏的基础上,创编并发展了多种流派的五禽戏。

五禽戏与现代体操的差别是有无气功,五禽戏是一种结合气功的肢体运动,而今天的体操则没有气功。经验证明,结合气功锻炼能有较显着的收效。

趣味链接:你知道“六禽戏”吗?

很多人都知道华佗的“五禽戏”,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刘安的“六禽戏”。刘安生于汉文帝时代,自幼勤奋好学,文武兼备,很受汉文帝的器重。他一生着作颇多,其中有《淮南子·精神训》一书,“六禽戏”的文字就记录在这本书上。

“六禽戏“的各式动作为:熊经——练身功,鸟伸——练腰功,凫(野鸭)浴——练腰功,猿蠼——练臂功,鸱视——练眼功,虎顾——练手功。

009“方剂”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方剂是按照医师处方为某一位患者专门调制,并且明确指出用法用量的药剂,在中医学中,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当的中药,按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症治疗的药物,是必不可少的,其药味较少,药量根据药力相对较其他药大。臣药协助君药,以增强治疗作用。佐药是协助君药治疗兼症或次要症状,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和剧烈性,或为其反佐。使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症所在,或调和方中诸药作用。

010导引和养生有什么关系

导引是我国古代的医疗体育和养生方法,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医疗保健体操。据《吕氏春秋》记载,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

春秋战国时期,导引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疗病保健和养生方法,并出现专门从事导引的养生家。他们把民间导引写进了医书,其大意是说,那些属于肌肉萎缩、关节转动不灵,或由于寒热造成血气不周的疾病,都可以用练习导引或用按摩的方法治疗。

战国时期的庄子,把导引概括为养气和养形二者的结合。在《庄子·刻意》篇中,肯定了“导引术”是既包括吐故纳新的呼吸运动,又包括类似熊、鸟活动姿势的肢体运动,能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病延年的目的。

西晋以后,有关“导引术”的书和图解不断出现,它的内容和名称也日益丰富。由“导引术”衍生出来的各种保健运动更是各具特色。人们现在熟知的太极拳、八段锦、十二段锦等,都是由此流传而来的。

011相面术和中医的关系

相面术是指依据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气色、体态、手纹等推测吉凶祸福、贵贱天寿的预测法术。

《大戴礼》中有“尧相人以状,舜相人以色”,可见早在尧舜时代,便依据人之体态神色推测其贤愚祸福了。汉代开始,相术成为一门有其独特理论体系的学问,同时出现了一些相书和专门从事相术活动的相士,相术开始重视相骨。后来更进一步,有看面相的,有看体相的,有看手相的,有听声音的。其实,要整体结合才达上乘,而且要结合看相时的时空组合,才能准确推断。

从这一点上来看,相术和中医的关系倒很密切。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其中望诊,即是根据人的形体、气色来判断疾病的。

作为一门自成体系的预测法术,有关相面术的着作也很多,诸如《柳庄相法》、《相法全编》、《水镜集》、《相理衡真》等。相传宋初相法大师陈抟师傅麻衣道人所撰的《麻衣相法》影响最大。

012张仲景,辨证施治第一人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又名张机,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县)人。出身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他在史书中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侯的故事,于是对医术产生了兴趣。

但后来,他弃医入仕,担任了长沙太守。可是在他任内,南阳瘟疫流行,死去很多人,就连张仲景自己家竟也死去过半人数。瘟疫流行时,他也曾替自己的家人、替别的人开过药方,但都无济于事。他感到自己有必要专心于医学,以寻求治好瘟疫的办法。于是他辞去官职,全心全意研究医理,潜心领会其中精要。后来,张仲景医术终于日臻完善,成为我国辩证施治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