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王国位于欧洲西部,西北两面濒临北海,东南两面分别与德国、比利时接壤。领土面积包括内陆海为41458平方公里。荷兰首都为阿姆斯特丹。
荷兰全境均为低地,三分之一土地海拔不到1米,四分之一土地低于海面,境内海拔在50米以上的地区不到五分之一。历史上称荷兰为“尼德兰”,“尼德兰”荷兰文的意思就是“低洼之国”。低洼之国河流密布。西北沿海一带广布泻湖、河滩,河湖交织成网。南部则由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特河三角洲连接而成,荷兰位于这三条河流的入海处。
在荷兰,海洋与河流对它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里水资源丰富,灌溉方便,电力充足。航运业和渔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辽阔的水面加上温带阔叶林气候、冬温夏凉,旅游业也很发达。
但是,密布的河流,低洼的地势,给荷兰带来的祸患也就可想而知了。河流沼泽纵横交错,影响交通。荷兰濒临大西洋边缘的北海,那里秋冬时期,风暴极为频繁,水患不时袭来,大片土地常遭海潮侵袭被海水吞噬,人们难以安居,甚至严重地威胁荷兰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1916年的大海潮,使很多田地被破坏,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可怕粮荒。1953年1月31日,荷兰又发生了一次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水患。全国十分之一的陆地陷于一片汪洋,西南地区的堤防有67处决口,483公里的地段遭水患,淹没农田16万公顷,死亡2000人,损失达10亿荷兰盾之多。
长期以来,荷兰人民同海潮与河患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公元11世纪以来,虽然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荷兰人仅凭双手和简陋的工具,就开始用筑堤修坝的方法保护土地免遭水淹。他们把沿海的陆地连成半岛和小岛。15世纪初,荷兰人学会制造大风车,开始利用风车排水,创造了挖泥绞车等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治水的能力。19世纪末,随着世界上电力时代的到来,荷兰凭借雄厚的电力资源,用电力机械抽水排水,成效更加显著。
自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荷兰人民通过排水和填筑,环湖开挖运河,开垦圩田,围海造地已有207万公顷。首都阿姆斯特丹地区过去是经常遭受洪水泛滥威胁的地方,荷兰人民用13年的时间,在阿姆斯特丹的南部开垦圩田1.7万多公顷。垦地土质肥沃,宜于农耕,百年来这块垦田上盛产的鲜花举世闻名,尤其是鲜艳的玫瑰、郁金香和石竹等花卉,深受欧美各国人民的喜爱,如今阿姆斯特丹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鲜花市场。平均每天都要作成5万笔交易,售出大约900万枝花和80万盆植物,其中90%供出口,每年能为荷兰赚回4亿多美元的外汇收入。当一束束作为满含深情厚谊的生命使者,远涉重洋送到亲人、恋人、病友手中的时候,谁曾料想这些鲜花盛开的地方是荷兰人排水和填筑出来的土地!
几百年来,在荷兰人民修建的各种大小治水和造地工程中,以须德海的围海造田综合治理工程为最大。
须德海,原是北海的海湾,在荷兰的西北。这个海湾东西宽20—40公里,南北长约80公里,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海面周围本是些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和低地浅滩。13世纪以前,人们在低地高处筑堤挡水,并在堤坝以内垦殖务农。1282年,海水冲进内地,同原有湖沼连成一片,便形成了须德海。
13世纪后,在荷兰人提出的一系列治理须德海的方案中,1892年列利工程师的计划最为宏伟,他提出的方案包括四项目标:一是修筑一条30公里长的堤坝取代300公里长的须德海海岸以增强防范北海侵袭的能力;二是建成5个围垦区,造地22.5万公顷,等于增加荷兰全国耕地面积十分之一;三是修建一个可以控制涨落的淡水湖,以改进水的管理;四是改进交通和管理,以缩短荷兰西、北和东部之间的距离。
这个完整的配套的方案无疑是很理想的,但也是个工程浩大、投资惊人的计划,所以一直被搁浅。1916年洪水泛滥,须德海湖水四溢,荷兰西北各地惨遭水害,于是国家下决心实施列利方案。
1927年至1932年,荷兰人建成须德海口的阿弗斯器提克大堤坝。这条拦海堤坝长32.5公里,宽90米,高出海面7米,这条连接须德海口两岸,截断北海与须德海的堤坝,使4000平方公里的海湾变成内湖。其中已改造成圩田的有1660平方公里。它使荷兰的海岸缩短了300公里。
这条世界上最长的内河堤坝和海岸堤坝由粗砾石砌成,下面敷沙,上面敷砖,基础为大圆石支撑柳木筏基上。堤坝上有公路和自行车道,下有5座排水闸,可通小型渔船。
5块围垦区全部完成,荷兰的土地面积增加900平方英里。围垦区内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形成了荷兰重要的稳产高产农业区。那里到处是良田和牧场,种植玉蜀黍、小麦、油料作物、甜菜和马铃薯等。同时兴办工厂和开发旅游点,规划出新兴的城镇和居民点。
把须德海的海底泥滩改造成适于人类居住的陆地,从事经济开发和文化活动的新乐园,这是荷兰人民同大自然搏斗的伟大创举。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围海造陆工程,显现了人类改天换地的伟大勇气和力量。据说,从卫星上看地球,可以看到三项人造工程:第一个是中国的万里长城,第二个是埃及的金字塔,第三个就是荷兰的拦海大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