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七夕,看着朋友圈里求婚和秀恩爱的照片,感悟就特别的多。
谈恋爱是不可能谈恋爱的,结婚更是不可能的。因为钱是没有的,学是上不完的。就感觉很奇怪,恋爱那根弦二十多年不知道为什么还没长出来,不过我家本来就是晚婚晚育,倒也可能是正常的。
母上大人总说,有着贫穷习惯的人是挣不了大钱的。我深表赞同,从小我就是一个有着贫穷习惯的人。
社会上有个定论,一般人的习惯和家庭的教育密切关联。从小家里穷的人,大都是节俭的。
嗯,这条定论于我完全不适用,我家里好像只出了我这么个挣不着钱的抠门鬼。
不知道是不是从小数学不好的缘故,还是当时崇尚节俭的时代浪潮,我小时候认为五毛钱就是一笔巨款。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从校门口花一块钱买了一只小鸡,那可能是天大的一笔款项了。虽然买完仅仅过了15分钟,我奶奶就嫌养小鸡麻烦,让把我小鸡拿回给摊贩爷爷了。
如此节俭的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去书店蹭书看,一本书几十元看到就是赚到。尤其是名著比当时的畅销小说定价要高,所以当然选名著看。
书店的叔叔阿姨也不管我这种小孩,只要不弄脏书就可以了,有时候还帮我把塑封好的书打开让我看。当然虽然是免费,也是也规矩的,比如不能拿着板凳去看,也不能随意地坐在地上挡顾客路。
我现在看过的小说,大多像新的一样,有些翻页痕迹都很淡,大概就是那时候留下的习惯。经常被白银老太监嘲笑,买了书不看,装文化人。
除了看完书像新的一样,还有一个习惯大概就是看书很快了,书店早上九点开门,下午五点关门。一般中午吃完饭溜溜达达去,也就看四、五个小时。多了也站不住,一般一下午站着可以看完一本大约二十万字小说。当然看完好像没记住什么,不过看的都是些小说,记不记住也无所谓了。以我的记性认真的看,估摸着也是记不住的。
蹭书看这个贫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记得有一天没事儿去了图书馆,位置全部都坐满了,我也就跑到小说区站着看杂书,几个小时很快地翻完了一本书,书写的是作者的自传,讲的是战后的日本。
对日本挑起的迫害了中华民族的战争,我很是痛恨和厌恶,七三一部队进行人体实验的照片简直是我童年的阴影。我的太姥爷旧辅仁大学的教授,据说就是不肯叛变,被日本人的长刀活生生劈成了两半。
在我看来他们战后的生活完全是自作自受,当然那个作者也写到了他们那时经历的疯狂和战后的艰难。
前几天正好是日本投降75周年纪念日。我又想起了那本书,想再看一遍,但又因为当时的囫囵吞枣般的阅读,想不起名字。
后来不知怎么想起来了,是渡边淳一的《瓦砾中的幸福》,没有找到电子版,但在网上就可以买到实体书。看到的时候真的松了口气,感觉自己终于抓住了那快要迷失的记忆,也看到了他们战后的经历。
不过像是书一样的事物,即使人们忘却了作者的名字,文章的详细内容,也依然存在于世,有心人依然可以去追溯。
像我太姥爷一样的曾经鲜活的人,即使有着伟大的行径,却也像旧辅仁大学一样,无声的消散在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