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名人传记故事(下)
8928400000013

第13章 卓别林:让世界笑口常开的幽默大师

一谈到查理·卓别林,浮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身穿紧身衣,大裤脚,足蹬一双大皮鞋,手持文明杖,头戴礼帽,在台上迈着“八字步”走路的、滑稽而可笑的不寻常的人物。他是最伟大的喜剧大师和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电影大师。1939年,美国电影史学家路易斯·约可布斯这样评论道:

“谈论查理·卓别林也就是谈论电影。美国电影史上还没有一位像查理·卓别林那样,成为全世界这样珍爱的人物……当他笑时,许多民族和国家跟他一道哈哈大笑,当他悲伤的时候,全世界都回荡起悲伤的哭泣。他小小的手势也会那样轻易激起人们的感情。确实可以称他为‘魔术大师’。”

五岁登台,母子情深

1889年4月16日,卓别林出生于英国伦敦沃尔斯区东街的一个艺术世家。他母亲是杂剧场的喜剧演员,父亲是歌舞剧团的演员。卓别林1岁时,嗜酒如命的父亲与母亲离了婚,他和哥哥靠母亲在剧场演唱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卓别林很有演出天赋,从小就喜欢歌舞。在伦敦的街头,每天吸收许多新鲜事物。街头的手风琴激发了他的舞蹈才能,他手舞足蹈地翻起筋头来,在街头表演他的第一次演唱节目。4岁时的卓别林便和其他男孩子一起,在小酒店门口,很滑稽地模仿歌唱家的调子唱歌,然后拿着帽子向听众讨几个小钱。

母亲为了发展他的天赋,培养他的艺术模仿能力,省吃俭用,花费了许多心血。在那艰难的日子里,母亲嗓子常常嘶哑,一受风寒就患喉炎,不但无钱治疗,还要继续演出。她的声音越来越差,有时唱到一半就沙哑无声,引起听众哄堂大笑。

在卓别林5岁时,他妈妈在一次演唱中突然嗓子变哑,唱不出声来。观众大声喧哗,他妈妈含着眼泪被轰下舞台。为应付场面,舞台管事情急之中挽起小卓别林走到舞台中央。面对灿烂夺目的脚灯和嘈杂的喊叫声,卓别林没有害怕,他只是想到母亲的嗓子是因没钱治疗才唱不出声来的。“我要大声歌唱,赚来钱为妈妈洽嗓子。”于是他大声唱起妈妈教给他的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杰克·琼斯》。他刚唱到一半,钱就像雨点似地扔到台上来。卓别林一点也不拘束,一边歌唱,一边舞蹈,没想到观众大为喝彩,大为欣赏。接着就是更多的钱扔到台上。当母亲来领他走时,卓别林捧着自己赚来的钱对母亲说:“妈妈,给您治嗓子。”母亲流下了辛酸的眼泪,将他紧紧抱在怀里。这激动人心的母子之情,令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8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兰开夏八童子舞蹈团的班主任杰克逊先生看中了他。在杰克逊的指导下,卓别林凭着天资聪颖,加上刻苦学习,进步很快。他在那里一学就是两年。

兰开夏八童子歌舞团解散后,卓别林到一家杂货店当跑腿的小伙计,又在一家诊所当小佣人。直到12岁,美国戏剧院经理查尔斯·费罗曼事务室的汉密尔顿请他去扮演《福尔摩斯》中的小佣人比利,每星期收入两英镑十先令。卓别林暗自立志,当一名出名的大演员。

在此后的几年里,卓别林跟几家剧团演出,足迹遍及英国各地,表演过不同类型的角色。在话剧《从贫穷到豪富》中扮演一个街头流浪儿。在《吉姆,一个伦敦人的浪漫史》中扮演报童。在《夏洛克·福尔摩斯》中,他成功地扮演了小厮比利。他还在专科学校学习了两年,醉心于医学的研究,热爱小提琴弹奏,熟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从此,把演戏作为谋生手段的想法转变成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生活之路并不平坦。卓别林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排戏,他从美国笑话书《麦迪逊汇编》中摘录有趣的话和歌曲进行表演,在福乐斯特游艺场小戏院试演,本以为可以成功的他一上台就被观众哄下了台。这件事在他一生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他总结教训,认清自己还缺乏演员应具备的接近观众和吸引观众的本领,自己不适合演轻歌舞剧,而只是擅长刻画性格的喜剧演员。

他决定再次一搏,为自己写了一个喜剧《十二位正直的人》,出钱租了一个戏班,自己排练。谁知戏刚排到一半,有些演员认为剧本写得粗俗无聊而走开了,排练无法进行。面对这沉重的打击,卓别林伤心地哭了,他有点心灰意冷,准备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就在这时,他时来运转,美国杰出喜剧演员卡尔诺看中了他,邀请他与卡尔诺剧团受人欢迎的杰出丑角哈里·韦尔登合演喜剧《足球赛》,剧中要他扮演一个青年,在赛前找守门员的麻烦,设法把守门员灌醉。

卓别林抓住这一机会,仔细揣摩,认真排练,大胆运用了一些演出技巧。等到演出开始时,他一改常规,背朝观众,迈着“鸭子”步,走上场。他全身打扮得整整齐齐,穿着长礼服,戴着大礼帽,脚套鞋罩,手提手杖——一个标准的爱德华时代的丑角。他做的每一个滑稽动作都逗得观众大笑,拍手称快。等到名星哈里·韦尔登出场时,卓别林已成功地激起了观众的情绪,为后者创造了气氛,二人表演十分默契,演出大为成功。

1913年夏天,卡尔诺剧团在美国巡回演出。卓别林在哑剧《伦敦俱乐部之夜》中扮演一个醉汉,他那夸张的、清晰而准确的手势,控制自如的面部表情,表演上的精确重复和强调情绪上的出乎意料的交替,穿插于动作之间的停顿,不断变化的速度、节奏,高度的造型修养把英国登峰造极的喜剧力量表现了出来。

卓别林的精湛表演引起了美国喜剧电影制片商——“启斯东”公司董事长亚当·凯塞尔的极大兴趣,他再三聘请卓别林到启斯东公司拍喜剧片。卓别林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才找到好莱坞·塞纳特电影制片厂。

在好莱坞,面对陌生的国度,陌生的人们,卓别林摸索独立拍电影。他导演了第一部喜剧片《二十分钟的爱情》,尽管不成熟,但他那精湛的演技在观众中引起了极大兴趣,观众中喝彩声响成一片。美国观众愈来愈喜欢他的演技了。英国哑剧造就了一代喜剧电影大师。

1928~1934年,是美国电影转变时期。这时美国工业生产面临危机,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这时卓别林自编自导自演了《摩登时代》。

《摩登时代》中的查利,身穿工作服,站在一条很长的转动不息的传送带旁边,他的动作是机械的、简单的,手握一个扳手,拧紧带子上传送过来的部件螺丝。部件很快地传送过去,下一个工人用锤子敲它们。传送带不给工人一秒钟空闲,甚至连上厕所,还得等工长来替换,即使进了厕所,还来不及蹲下,老板工头粗暴的声,音又催逼了过来。单调的机械化劳动终手使查利神经失常了,他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

《摩登时代》通过具体的形象,对人独特的命运剖析,揭露了美国社会的实质。这是美国电影史未曾有过的创举。卓别林将现实主义的图画提高到了哲学高度。

美国《戏剧评论杂志》1936年3月写道:

“他(指卓别林)并没有衰老,而且有永远不泯灭的、永不衰退的生命力,他唤起了人们某种模糊的感觉,当看他作品的时候,我们凡人的眼睛却看不到某种不朽的东西。从前只能引起阵阵笑声的暴虐行为的表现,现在却在这种笑声的某个地方引起毫不可笑的令人忧虑的泛音……某种现实的东西,在卓别林的幻想宇宙中逐渐成为某种为我们熟知的东西。”

电影史学家路易斯·约可布斯说:

“卓别林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由于他的影片的社会性质,由于影片深入人心,由于他的演技,由于他的天才地展开情节,善于创造情绪。《摩登时代》比其他任何一部电影都更加鲜明地描写了战前时期人们惊魂不定的心理状态。世界成了高速度、失业、饥饿、骚乱和压迫的场所。”

20~30年代,两个怪物在欧洲诞生。墨索里尼窃取了意大利最高权力,希特勒夺取了德国政权。两个战争狂人磨刀霍霍,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欧洲上空。

卓别林看到了希特勒的野心,艺术家的责任感涌上心头,他决意写战争、写希特勒的故事,讽刺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他满怀热情,写下了《大独裁者》这部电影故事。

在《大独裁者》拍到一半时,卓别林就收到联美影片公司的警告,反动报刊也展开了迫害艺术的新的攻势,美国许多法西斯组织寄来匿名信,威胁道:“如果你不放弃拍摄,我们将以流血手段来对付你。”

英国驻美办事处也为放映反希特勒的影片担心,怀疑它能否在英国上映,要求他放弃拍这部电影。

卓别林怒气冲天,不为所动,他坚决地说:“我就是要拍这部电影。”

《大独裁者》还没拍完时,英国向德国宣战。随后,德军冲破马其诺防线,法国溃败。坏消息一天有一个甚至一批。英国陷入苦战,纽约办事处发疯似地拍来一份又一份电报对卓别林说道:“赶快拍完你的影片,所有的人都在等着。”

卓别林顶住了恫吓、威胁,坚持拍摄完了这部影片。刚一公演,立即引起了极大轰动。

在《大独裁者》中,卓别林淋漓尽致地嘲笑了希特勒这个狂妄不可一世的魔鬼,伸张了正义,鼓舞了人心,大受美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美国《工人日报》在首映后不久写道:

“查尔斯·卓别林是最伟大的电影巨匠,而期待已久的他的影片《大独裁者》是一部战斗性的讽刺杰作,就它的技巧和机智程度而言,无疑超过了所有的讽刺片。卓别林创作了一部使美国大为叹服的影片,真正反映了人民仇恨帝国主义战争和法西斯主义的影片。卓别林有生以来第一次直接地向人民说话,在他的话里充满着激情……美国人民将会从这部影片中吸取到新的力量来投入今后的斗争。”

卓别林的一生是向艺术高峰不断探索、追求、创造的一生,他把自己光辉的喜剧艺术献给了为普通人摆脱贫困、压迫和恐怖而进行的事业。

当年,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与卓别林的通信中,这样写道:“你的电影谁都看得懂,你已是大名人了。”

爱因斯坦的话概括了卓别林电影艺术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