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位中学生的日记里,我们能看出一个问题,就是平时我们大家所说的“代沟”现象。说起来也怪,有些同学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的关系相处得不错,就是在家里和父母却缺少共同的语言。
“人人都说,有家真好,有家人真好,有爸爸妈妈的疼爱,真是幸福之极。可现,在我怎么越来越没有这种感觉?”一个叫阿杰的中学生在他的日记里写到。
在我的家中,我和爸爸妈妈之间,越来越缺少那种令人憧憬的亲密与和谐,我并不怀疑父母对我的爱与关心。我知道他们多么多么的疼我爱我并精心地照顾我的一切,可是,让我茫然的是,我与爸妈无法进行亲密的交谈,只要一说话就明显地看到横在我们之间的那条无形的沟:就像我们是两个世界里的人,怎么也说不到一块去。
家对我来说,已越来越失去其原有的凝聚力与意义,亲人也好像已不再“亲”了。这不仅让我感到伤感和迷茫,也使他们感到痛苦和失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道这是无法避免的吗?
两代人的心理差异
父母和子女在各方面表现出不和,主要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差异而引起的心理差异造成的。有一句外国谚语说:“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这就很形象地描述了两代人在心理上的差异。
具体来说,在思想观念上,年轻人比较开放,喜欢追求新事物。易于接纳新观念,有较大的创造性倾向,但稳定性较差,易变且多变,而上代人则较为保守,讲求实际,不喜欢追求时髦,倾向于保持传统习惯;在行为方式上,年轻人爱突破传统习惯,讲究与时代接轨,灵活性强,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敢于尝试,勇于冒险,往往冲动而急躁,而上代人做事则谨慎、沉稳,讲求踏实,注重质量,不愿冒险,不喜欢做没有把握的事。由于这些差异的作用,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以至“代沟”就无法避免地形成了。
年龄特征
对孩子来说,和父母之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矛盾,还有一个特殊原因,这就是孩子在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孩子,随着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发展,感到自己一天天在向成年人靠近,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这时,他们总是希望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大人”的地位,希望父母像尊重一个“大人”那样尊重自己的意见和对生活各个方面的看法。
但是,在父母的眼里,他们总还是个“孩子”。由于习惯和责任。父母往往对他们还是像小时候那样管手管脚。过多的管教,有时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他们会觉得父母越来越“哕唆”,父母则觉得他们越来越“不听话”。再加上和父母在心理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同龄伙伴的影响,他们会觉得在许多方面与父母缺少共同的语言,甚至格格不入。
一旦出现了代沟的现象,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不要过分的忧虑。虽然说,“代沟”是一种难免的矛盾,但绝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子女与父母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所以其“跨度”是可以调节的。而且缩小它是完全可能的,关键是矛盾双方要能保持必要的沟通。从做子女的角度来说,当你和父母缺少共同语言的时候,尤其需要对父母的理解、尊重与沟通。
代沟的化解
理解父母
可以说,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在父母眼里,孩子再大也是孩子,即使对孩子可以处理好的事情有时也总是怀着不安的心情,生怕他们处理不当,出了毛病,影响了前途。这在子女看来也许是多余的担心,但这是出于父母的责任感和对子女的疼爱之情。
做子女的应该理解父母的这种由衷之爱,邹韬奋写过一篇《我的母亲》,说的是:有一次他父亲夜里要他背“梁惠王”,背不出就用竹板打他的手心。当他一边哭一边背的时候,坐在他身边缝纫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而且从呜咽着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对这位慈母的心情,韬奋是很理解的。
他说:“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母亲为儿子受责而流泪,流着泪的同时,又盼望着儿子成才,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心情呢?总希望自己的子女在人生道路上不再有那么多的坎坷、曲折。许多做父母的宁愿自己节衣缩食,却尽可能地为子女创造着更多更好的学习条件,这是因为他们盼望自己的孩矛能顺利成长、早日成才。
尊重父母
有好多孩子在与父母发生意见分歧时,采取回避、疏远、顶撞,甚至不同父母商量就自作主张的态度,这都是不对的。最起码,对父母的意见应该采取尊重的态度。如果一听到父母的不同意见就反感,就觉得“烦死了”,那怎么谈得上进一步去寻找共同的语言呢?
有些孩子甚至觉得父母讲来讲去都是老一套,没什么意义。其实,“现在”总是从“过去”发展而来的,不了解过去就难以深刻地认识现在。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就是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直接体验,许多知识都是从前人那里间接获得的。父母讲的老一套,正是他们自己在长期生活中的经验结晶,对子女具有温故而知新的宝贵作用。
许多孩子,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在人生的道路上还刚刚起步,尽管独立意向的产生使他们不想事事依赖父母,但是毕竟社会阅历少,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虽然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但往往存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容易偏激,好走极端;虽然富有幻想,便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容易上当受骗。在这种动荡不定的心理发育时期,就更需要父母的教诲和指点。
作为孩子不但要理解父母,还要尊敬父母。有些孩子甚至公开顶撞父母,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父母为他们的成长和幸福付出的巨大代价。如果这些孩子能真切地体会到父母在生儿育女的人生道路上的不容易,他们就会明白,对父母的不尊敬,是怎样的一种不可饶恕的事。
有一位叫倩倩的女孩,对此深有感触。她回忆说:“一天,当我和妈妈吵了一架后,妈妈气得出去了,我一人在屋里无聊而又烦闷地转悠,无意中我在一个抽屉里发现了妈妈以前的相片集,当我望着那朝气蓬勃、神采飞扬的靓丽女孩时,我简直不能相信她就是我现在那银丝闪动、忧客满面、整日系着围裙而风华不再的妈妈,是她吗?是的,的确是她,可是,妈妈那闪亮的青春呢?无意中,见到镜中一如年轻时妈妈的自己,哽咽的我知道了答案,我突然明白了生命的道理,也突然痛心地醒悟到:噢,妈妈,我亲爱的妈妈,我做了怎样的不可原谅的事呀!”
不错,有多少孩子在有意无意之中给自己的父母增添了多少的伤心与麻烦,可是,我们的父母却是任劳任怨,在十几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中,我们的父母用自己的青春换取了我们的青春。所以,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声高气粗地顶撞父母,即使他们一时的思想跟不上我们,我们也应该用温和而委婉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看法,况且,父母的许多人生经验也许有些过时,但并不会真的一无是处。
积极沟通
《背影》这篇课文,许多人都读过,作者在临别时父亲送他上火车之前,他还曾暗暗讥笑父亲的“迂”,但是,当父亲为了替儿子买几个橘子,费力地穿过铁路,爬上爬下时,作者终于望着父亲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而且对自己先前的想法感到自咎和追悔。
我们在被其深深感动的同时,也不免有几分遗憾,为什么非要等到离别时才能体会到这样的感情呢?为什么平时不积极与父母进行思想、感情的沟通呢?但愿我们的这一代的孩子不要再出现类似的遗憾。要相信,每一次沟通的努力都会促进信任、加深感情。
要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就应当经常与父母谈谈自己的心里话,让父母帮助分析生活和学习中的难题,出出主意,也可以同父母一起探讨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彼此交换不同的看法。这样在感情上融洽一致,思想上就容易消除分歧,获得共同的语言,代沟心理也就不复存在了。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要从小做起,一般从孩子的两岁开始,就要采用一些正规化的家庭教育。早期良好的心理教育,是孩子享用一生的“精神食粮”,俗话说“从小看大”,也就是这个道理。
对孩子早期的心理培养与教育,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因为自信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翅膀,是积累社会阅历与经验的通行证,也是走向成功的金钥匙。拥有自信的孩子,能够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优点与缺陷,并为自己的优点而自豪,为纠正缺陷而努力。父母作为孩子最早的向导与最忠实的呵护者,一定要引导孩子多接触积极的东西,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消除自卑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理学家提供了以下几点。
一、和孩子一起游戏
父母要常和孩子一起游戏,并且要注意让孩子尽情发挥他的创造性。因为孩子在自发创造中游戏会比在大人引导下游戏更加集中精力,更能增进其自信心。
在游戏的过程中,父母要把精力集中在孩子身上,让他感到快乐,否则孩子会很失望,觉得自己对你并不重要。可以说,陪孩子游戏是一种神圣的职责,因为你正在培养一个人才。
二、帮助孩子交朋友
好的朋友对孩子的价值观与自我形象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积极帮助孩子结交真正对其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的朋友。当孩子有找朋友的意识时,父母可以有意安排一些比较适合的集体活动,为孩子的好朋友们敞开大门。
通过这些集体活动,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观察孩子的社交能力,总体上了解孩子的个性。当孩子不慎交上不适合的小朋友的时候,家长最好给予适时的干预。
三、直呼其名
名字里蕴藏着人的自我意识。直呼孩子的名字,而不是整天“宝宝、宝贝”的叫,会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那些自信心很强的孩子往往都会直呼朋友的姓名,甚至成年人的名字或头衔。这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自信心在鼓励他们更加直接地与他人交流。
四、不要轻易给孩子定性
儿童的个性是发展着的个性,并没有定型。因此,父母随意给孩子定性是不正确的,会伤害和误导孩子。比如说孩子偶尔一次胆小,有的父母就时常提起,慢慢地给孩子贴上了胆小的“标签”。久之,孩子也觉得自己天生胆小,常常拿它来当作失败和退缩的借口。
五、经常积极的评价孩子
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对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也是十分有意义的;积极向上地评价孩子,他就会积极向上地看待自己和对待别人。
当孩子偶尔犯错的时候,父母不能只是责骂,还应该坚定而严肃地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不犯这种错误的好处在哪里。这种积极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会触发孩子的自我意识,改变自己的错误行为。
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拥有责任感是对自己价值的认识与肯定,是自信的表现。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树立其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平时父母应该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感到自身价值的存在。比如,可以将就餐前整理餐桌的任务交给自己三四岁的孩子。当看着每个人面前整齐的碗筷和大家的笑脸的时候,孩子就特别满足,特别自信。
七、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
鼓励孩子勇敢表达情感,并不是纵容孩子随心所欲地发泄情绪,而是要鼓励和引导其在表达情感和控制情绪之间寻求平衡。当孩子想要表达情感的时候,父母应高兴地给予孩子机会,接受他的情感,并和他积极交流。
比如,孩子抱着已经破损的玩具娃娃走到你面前,拽着你的衣角说:“爸爸,你看看我的宝宝生病了。”此时,即使你再忙碌也不能不理孩子,要马上停止工作,轻拥着孩子说:“是啊,真替你难过,你的宝宝真的生病了。爸爸一定给你治好它。”如此真诚对待孩子的情感,他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就会提升。
八、激发孩子的天赋
孩子如果拥有某种天赋或一项特长,他的自信心就比较足,而这种自信的力量也可转移到其他的工作、学习与游戏中。作为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与特长,并帮助他不断地巩固与提高,树立他的自信心。
九、父母要提升自身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心来自于后天的熏陶与培养。如果父母都自信心不足,如何熏陶和培养孩子呢?因此,父母要积极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假如你是一位自信心不足的父亲或母亲,应该如何做呢。
总结出你的父母曾经做过的帮助你树立自信心或削弱自信心的事,继承你父母好的做法,摒弃坏的做法;寻求专家的帮助;积极回应孩子的暗示或要求。
让孩子学习如何面对挫折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将积极回应当成一味地姑息纵容,那样培养的不是孩子的自信心,而是自我中心意识。
父母要多为孩子创造机会,积极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勇敢地尝试。当孩子有过几次成功体验之后,就会“恍悟”:原来我并不胆小。逐渐地,胆小的标签就会被揭去,而被自信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