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巧言”就是花言巧语,“令色”就是外表很虚伪。这种心口不一、只会舌灿莲花的人,为了一己利益,或逢迎拍马,或专给人戴高帽,也许会受到一般人的欢迎,但却是孔子很讨厌的。
三国魏明帝时有个叫刘晔的大臣,当时魏明帝曹睿想进攻蜀汉,群臣都认为不可行。曹睿询问刘晔的意见,他就顺着曹睿的心意,说伐蜀可行,但私下又对其他人说不可行。
中领军杨暨也是曹睿的亲近大臣,他坚定反对伐蜀。刘晔每次遇到杨暨,都投其所好,大谈不可伐蜀的道理。有一次,杨暨又劝谏曹睿打消伐蜀的念头,曹睿一急,脱口而出说:“卿不过是一名书生,哪懂带兵打仗的道理!”杨暨不服气,说:“臣也许不行,但刘晔是先帝的谋臣,他也说不可伐蜀。”曹睿一愣,召来刘晔当场对质,但刘晔坚持不肯表态。
后来,刘晔单独去见曹睿说:“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也。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刘晔解释是担心军情泄漏才不说出自己的心意,曹睿听说如此,赶忙向刘晔道谢。
刘晔又跟杨暨说:“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刘晔跟杨暨说的是“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责备杨暨虽然正直却没有谋略,这番话也说得杨暨频频点头。
然而,尽管刘晔“巧言令色”至此,但还是有讨厌他的人向曹睿报告:“刘晔不忠,每次都揣摩陛下的心意而曲意迎合。陛下如果故意透露与自己心意相反的讯息给他,他回答的与陛下不同,才表示他与陛下的想法一致。否则他就是趋合上意。”曹睿就这样试了一下,刘哗果然露出马脚,从此曹睿就疏远了刘晔。
裴松之在《三国志,刘晔传》中注说:“谚曰:‘巧诈不如拙诚’,信矣!”
《红楼梦》里王熙凤能言善道、长袖善舞,但最后还是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所以为人处世还是“宁拙勿巧,宁朴勿华”来得实在些。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者应当真诚地待人与处世。孔子把“巧言令色”看做极为不仁的表现,认为这是一种为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对别人假心假意地奉承谄媚,骗取人们的信任的可鄙做法。儒家一贯崇尚质朴真挚,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心口不一、言行不一,空谈浮言,虚假瞒骗。应该说,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千古以来影响着中国人,已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古往今来,那些违背这些原则和精神的人,虽可能得逞于一时,但最终其真实面目都将昭然若揭,无法长久欺蒙于世,其中的大奸者也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巧言令色。”孔子给伪君子画了一幅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
由此可见,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