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诗经》这部我国最早又一直受着人民喜爱的诗集,问世2500多年来,保持着千古不朽的艺术魅力。几乎每一部文学史都认为,这是一部集乐师所采民间歌谣,巫、史等职官所作、公卿列士所献的诗歌总汇。
对《诗经》的篇章作者、主题、诗意等多有争议。比如《关关雎鸠》这首开篇诗,有认为它歌颂了“君子”与“淑女”的美满婚姻、感情和谐,也有认为它是一幅活龙活现的“君子”求偶图。对《伐檀》这首名篇——“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有认为它喊出了劳动者对剥削者的愤懑,也有认为它反映了劳动分工、商品交换,并无对不劳而获的怨愤。又如《七月》一诗,多写农事,有认为它系周公所写,也有认为为奴隶们集体创作。所有争议都没有否定这部不朽诗集是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人们在不同地域、不同场合所作,而又经乐师、儒者特别是孔子的整理。
最近,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李辰冬对此定论提出异议,认为《诗经》是周宣王三年到幽王七年50年间(公元前825~前775年)南燕人尹吉甫一人所作,是他的个人诗歌专集。
这一惊人之论的依据是,诗三百的形式有点像民歌,实际上,作者是用民歌形式表达他的内心,并不是真正的民歌。民歌无个性,而诗三百篇篇有个性。“所谓个性,这就是每篇都有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人物、固定的事件。”李辰冬推断,诗三百实际上有多个统一:地理的统一、人物的统一、时代的统一、史事的统一、题材的统一、名物的统一、诗句的统一、风格的统一、声韵的统一、起兴的统一、人格的统一,是一部活生生的宣王复兴史与幽王亡国史。他并用统计法找到尹吉甫随周王出征的证据。
我们知道,《诗经》有些篇章,标有作者的名字,其中有西周贵族尹吉甫。例如,《大雅》中的《崧高》有“吉甫作诵”句。又如《小雅》中的《巷伯》标明作者为“寺人孟子”。据余冠英等《诗经》专家考证,诗三百最初的编集者是周王廷的乐官太师,这些诗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个部分。二雅除个别例外都是西周诗,多半是贵族作品,产地是西周五畿。颂是活着的贵族子孙对死去的贵族祖宗的祭祀的乐歌,颂诗中《周颂》最早,全是西周作品;《商颂》是公元前七八世纪之间宋国的作品;《鲁颂》是公元前七世纪鲁国的作品。国风则是各国乐师采风、收集的民间歌谣。农事诗《豳风》中的少数歌谣(例如《七月》)表现了比同期雅、颂更高的文学技巧,可能由于它们被记录、传播较晚,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加工润饰。这就是说,诗三百在地理、人物、时代、史事、题材、名物、诗句、风格、声韵、起兴、人格诸方面并不统一,是典型的“集体创作”不过,认为《诗经》系尹吉甫个人诗集,毕竟采用了现代统计方法,并作了一定的史实考证,作为一家之言,可作悬案,留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