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少年文学常识必读
8943100000030

第30章 孔融为什么成为后人典范

有关孔融的著名故事是发生在他四岁那年。有一天,父亲买了几个梨回家,叫孔融选一个来吃。他选了一个小的,父亲便问他为什么不选大的?孔融回答说:哥哥比我大(传说孔融家有七兄弟,他排行第6),应该留大的给哥哥吃。这个故事恐怕没有人不知道,故事中的孔融也因此成了中华民族两千年来教育孩子时的典范榜样。那么,历史上真的有孔融这样一个人吗?他到底都作过一些什么事呢?

实际上,孔融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后代,生于公元153年。他曾出任北海(现时的山东省)太守,所以又被人称作孔北海。

他博学多才,广受尊敬,是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虽然以礼让闻名,但却有话直说,就算得罪人也在所不惜。有一个故事,就足以说明他的机智与礼让。

当时河南尹李膺政绩显赫,名望极高。许多人慕名前来,可是李膺“以简重自居”,告诫他的门人不要随便接待宾客,除当世的英雄贤哲和世代交往的“通家”之外,一律不予接待。于是,许多人只能望门兴叹。京都一带的人甚至把受到他的接待称为“登龙门”。

孔融到洛阳以后,总是听人提起李膺的名字,就决定亲自登门拜望,亲眼见见这位名噪一时的大人物。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亲。

父亲说:“你有这种想法当然不错,但是,他不会见你这么个小孩子的。”

孔融不服气,有一天趁着父亲不留神,他就悄悄地溜出了家门,朝李膺家走去。李家守门的仆人果然不让他进去。孔融生气地告诉守门人说:“我是这李府主人的亲戚。”守门人还是不太相信,但是听他说得这么认真,又不敢怠慢,只好进去禀告主人。

李膺当时正与几位名士谈话,听说有个通家子弟求见,便说让他进来吧。

当他发现进来的小孩儿他并不认识时,就把脸沉了下来。“你是谁,怎么能谎称是通家子弟呢?”

孔融给李膺施了一个礼:“大人息怒,我并不是扯谎。我叫孔融,是孔子的后人;而大人姓李,是老子(李耳)的后人。我的先祖孔子曾经说过,‘我听说老聃博古商达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他就是我的老师。这就是说,在五六百年以前,我们孔李两家就已经开始礼尚往来了。您的祖先和我的祖先同德比义,互为师发。这样看来,我称自己为您的通家子弟,难道不对吗?”

李膺是不是老子李耳的后人,其实无据可查。孔融本人也并不去管是真是假。他之所以这样说,无非是为自己和李膺是“通家”找到根据,达到自己的目的。

听完孔融的这一席话后,在座的名士都对他的机敏感到惊奇,为他的才辩而折服。李膺的脸也由阴转晴,笑着说:“孔先生,您请入座。”

李膺虽然接纳了孔融,但是他对这个小孩子并未放在眼里。天近中午,李膺不问其他名士,单单问孔融:“想吃饭吗?”

“想吃。”

李膺就说:“太不懂礼节了,我教你做客的礼节吧,当主人问你想不想吃饭的时候,你要推让,不要对主人说自己想吃。”

孔融立刻反唇相讥:“那么,让我教您做主人的礼节吧,客人来的时候,你应该准备饭食,不应该问客人吃不吃。”

李膺这才为孔融的机智折服了,还说:“可惜呀,我快要死了,来不及看到你将来的富贵了。”

孔融煞有介事地说:“您一点儿也不像要死的样子。”

“为什么?”

“曾子说过:‘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您刚才说的话却一点儿也不善呀!”

一下子说得李膺哭笑不得,极其尴尬。

正在这时,太中大夫陈炜走进门来,他问李膺,刚才的哄堂大笑是怎么回事。李膺就把刚才的事情从头到尾讲了一遍,又用手指着孔融:“这个孩儿真乃神童啊!”

陈炜不以为然:“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也不一定怎么样。”

小孔融闻声说道:“陈大人小时候一定十分聪明吧?”言外之意是:你现在长大了,果然十分不聪明。

此言一出,陈炜顿时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上来了。在座的人们都哄堂大笑起来说:“这个孩子长大了,一定会成为大人物的。”

果然,经过不断的努力,孔融长大以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建安时期,文坛上出现了孔融、王粲、陈琳、徐干、刘桢等七位著名的文学家,被魏文帝曹丕称为“建安七子”。孔融被排在第一位。他曾经担任北海相,后又被曹操召至麾下,任少府、太中大夫等职。

但是,他这种敢言的脾气以及对汉朝皇帝的效忠,最后却使他丢了性命。曹操虽然很景仰他的学问才干,但是孔融的名气和耿直,却使诡计多端,野心勃勃图谋推翻皇帝的曹操感到担忧。由于担心孔融会破坏他的计划,曹操就在公元208年把他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