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论的诡计全集
8945600000181

第181章 霍布森选择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企业的老板在挑选部门经理时,一般都会选择在自己的企业内部,或者是自己的圈子中挑选,结果选来选去,再怎么公平、公正和自由,也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挑选,就很容易出现“霍布森选择”的局面。甚至出现“矮子里拔将军”的惨淡状况。

所谓“霍布森选择”,是指在别无选择的条件下作选择。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在卖马时承诺:“你们买我的马、租我的马,随你的便,价格都便宜。但有一个附加条件:只允许挑选能牵出圈门的那匹马。”

其实这是一个圈套。

霍布森的马圈大大的、马匹多多的,然而马圈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出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赖马、小马,来买马的左挑右选,不是瘦的,就是赖的。霍布森只允许人们在马圈的出口处眩大家挑来挑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

在这个故事中,看似人们作出了选择,但是由于有附加条件的限制,人们作出的只是一个低级的决策结果,其实质是小选择、假选择、形式主义的选择。人们自以为作了选择,而实际上思维和选择的空间是很小的。有了这种思维的自我僵化,当然不会有创新,所以它是一个陷阱。

管理上有一条重要的格言:“当看上去只有一条路可走时,这条路往往是错误的。”毫无疑问,只有一种备选方案就无所谓择优,没有了择优,决策也就失去了意义。

用一个呆板不变的标准来要求员工的管理者,会激起员工的不满与愤怒。管理者应该不要使员工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更不能把他们约束在任何一张无形的铁床上。

所以,管理者寻马”,就要当个好“伯乐”,跳出马圈的圈子,到大草原上去寻马”,到全世界去寻马”,打开思维空间,扩大资源的配置半径。一般地讲,配置资源的半径越大,企业就越处于优势;反之,配置资源的半径越小,企业就往往越处于劣势。只有放宽眼界,打开思维,放眼世界,才能选到世界级的“千里马”。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道理很简单,任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

因此,没有选择的余地就等于扼杀前途。一个人选择了什么样的环境,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想要改变就必须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放大选择的半径,人们的选择余地自然大了很多,但是同时面临的选择也就多了很多。这个时候,一些人就容易犯犹豫不决、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毛病,在面对两个条件比较接近的选择时,不是犹豫不决,不知道该选哪个,就是两个都不想放弃,最后错失大好的机会,给自己带来损失。

“布里丹的驴子”这个寓言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他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

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也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

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面临着种种选择,如何选择对人生的成败得失关系极大,因而人们都希望得到最佳的选择,常常在选择之前反复权衡利弊,再三仔细斟酌,甚至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机会稍纵即逝,并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反复思考,反而要求我们当机立断,迅速决策。如果我们犹豫不决,就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古人讲:“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有个农民的妻子和孩子同时被洪水冲走,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妻子,不幸孩子被淹死了。对此,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的说农民先救妻子做得对,因为妻子不能死而复生,孩子却可以再生一个;有的却说农民做得不对,应该先救孩子,因为孩子死了无法复活,妻子却可以再娶一个。

一位记者听了这个故事,也感到疑惑不解,便去问那个农民,希望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想不到农民告诉他:“我当时什么也没有想到,洪水袭来时妻子就在身边,便先抓起妻子往边上游,等返回再救孩子时,想不到孩子已被洪水冲走了。”

“布里丹毛驴效应”是决策之大忌。当我们面对两堆同样大小的干草时,或者“非理性地”选择其中的一堆干草,或者“理性地”等待下去,直至饿死。

博弈智慧

打开眼界,开拓思维,扩大资源的配置半径,是选择的前提之一。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直觉、想象力、创新思维,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案进行抉择,以“有限理性”求得“满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