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让身边朋友害了你
8959800000016

第16章 当友情有了利益的牵扯,你该何去何从(1)

因为利益而成为朋友,

有一天也会因为利益而变成敌人

道家的庄子曾经说过:“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在庄子看来,朋友之间如果牵扯进太多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往往会影响友情的质量和寿命。毕竟交朋友看重的是真心实意,是志趣、理想、性格上的契合,而不应该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当朋友之间存在太多的利益关系和太多的功利性时,反而不利于友情的继续。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共同的利益能够有效地加深和促进友情的发展,起到“亲上加亲”的作用,很多朋友会共同投资创业,或者结成利益共同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朋友之间的感情更加稳固,毕竟利益往往具有正面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不过利益不能成为主导友情的因素,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因为友情而添加一些利益关系,但不能因为利益而结成朋友,因为利益而结成朋友的人最终也会因为利益而变成仇敌。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的亲人并不都是朋友,而只有那些有着共同利益关系的才是朋友。”这样的说法显然有些偏激了,这种因为利益而在一起的朋友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稳定性,最终很有可能会分道扬镳。因为利益而结合在一起又因为利益而分开的朋友在生活中很常见,有很多企业家在创业的时候由于经济利益和某种特定的目标而和别人结为朋友,可是到了最后,往往因为利益分配问题而走向决裂。

比如说张艺谋和张伟平这两位国内影视大腕的决裂就令人唏嘘不已。在20世纪80年代,张艺谋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张伟平,当时两个人聊得很投机,而且也有意合作,毕竟一个有才有名声,一个则有充足的资金,两个人可谓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几年之后,张艺谋开拍了自己的电影《有话好好说》,而当时的张伟平连剧本也不看就答应投钱,“你需要多少,我来投资好了,不就是钱吗?你是专家,我相信你。”

正因为这样,两个人很快开始进行合作,虽然第一次合作的作品亏损了1800万元,但是张伟平认为张艺谋有能力帮他挣回这些钱。果不其然,张艺谋之后的几部作品都开始大卖,两个人因此进入了蜜月期,甚至联手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商业大片时代。那时候,两个人的关系亲密无间,张艺谋多次对媒体说张伟平是他遇到过的最信任自己的投资人,同时也是自己最好的伙伴,他甚至表示,在世上,最让他牵挂和感激的,就是他母亲、女儿和张伟平。而张伟平也投桃报李,期待着自己有一天老去之后,和张艺谋一起去旅游。

可是这对因为利益而走到一起的好朋友,最后也因为商业利益而渐渐产生了分歧,最终出现了不可协调的矛盾。到了《金陵十三钗》这部片子的时候,张伟平的高额投资并没有收到应有的回报,而且在奥斯卡奖项上也一无所获,这个时候,两个人的矛盾彻底爆发了,最终的结局就是两人相互拆台,很快变成了敌人。

实际上张艺谋和张伟平两个人很难说谁对谁错,但是因为两个人的一切关系都是围绕着利益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正是因为利益的存在,他们才能够亲密无间,而一旦利益受损,那么维持这种友情的基础就开始垮台,最终导致了朋友变成敌人的悲剧。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功利性,从而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利益选择当成朋友选择的标准来看待,这样一来,利益就捆绑了我们的感情。当双方都能够各取所需时,自然会非常亲密,一旦彼此之间发生利益纠纷,那么就有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有个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提出一个“樵夫和渔夫相互合作”的生存理论,他认为砍柴的人一般只和农夫、樵夫或者猎人打交道,捕鱼的人则经常和渔夫、船夫打交道,对于这两类人来说,生活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如果渔夫和樵夫愿意和贩子做朋友,那么樵夫的柴火可以通过贩子的人脉通道贩卖到市场上,两个人甚至可以成立一个贩运木材的组织。而渔夫能够和贩子一起做贩鱼的生意,他们也许可以做好外贸工作,可以共同走向大海的另一边。

但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这种朋友关系并不稳固,实际上当樵夫没有更多的柴可以砍,渔夫也没有太多的鱼可以捕捞时,贩子们是否还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当渔夫和樵夫感到分配不均时,又该如何延续和贩子的情义呢?这个经济合作的模型和朋友的模式实际上往往有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未必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毕竟依靠利益来维系的友情与合作,总有一天也会因为利益而崩溃。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保持足够的理性,要懂得维持好利益与友情的平衡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要让利益成为主导友情的因素,不要依据利益来交友。其实交朋友最重要的是看两个人是否合得来,至于利益,只是维护和巩固友情的一点开胃菜和佐料,根本就不能当成主食。如果你将利益的戏份看得太重,那么你和对方的感情最终会因为利益的冲突而走向破裂。

出卖别人的人,有一天也会出卖你

在西方有一句谚语:“不要因为狼没有吃你的肉而心生怜悯,当你将它当成宠物来看待的时候,它会冷不防地在你身上咬一口。”这句话刚好映衬了中国明朝的一个故事。在《东田传》中记载了一个名叫东郭先生的迂腐书生,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去“中山国”求取功名,结果路遇一匹受伤的狼,狼哀求说自己正被猎人追杀,已经受了伤,希望东郭先生能够救自己一命,东郭先生心生怜悯,于是将狼放在自己背书的口袋中去,结果猎人在追逐狼的时候扑了个空。可是当狼从口袋中出来的时候却忘恩负义地要吃掉东郭先生,东郭先生后悔不已,好在有农民恰巧路过,并打死了狼。农民嘲笑东郭先生的迂腐,因为像狼这样虚伪的动物,为了利益,它会出卖任何人,自然也不会和你讲什么情义。

这个故事中指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某些天性就喜欢害人的人,即便是作为朋友,你也不用心存侥幸,不用去信任和善待他们,你越是仁慈,越是信任,就越容易受到他们的蛊惑和伤害。这些人往往不信守承诺,不会遵守正常的交际礼仪,而且常常会背叛他人,有一天也会为了利益而出卖你这个好朋友。正因为如此,在和这样的朋友打交道时,你需要保持谨慎,需要尽早防备对方,以免被对方出卖。

三国时期的名士管宁和华歆原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是后来管宁因为看不惯华歆的为人而与之割席而坐,坚决地与之断交。据说当时两个人在园中锄菜,结果看到菜地上有小片的黄金。管宁只管挥锄不停,因为在他看来金子和石头瓦片并没有什么区别。可是华歆却拾起了金片,尽管随后又不好意思地扔了它,但是这个细节被管宁看在眼里。

之后,他们有一次同坐一张席上读书,当时屋外闹哄哄的,原来是有个坐着四周有障蔽的高车的官员从门前过,如此大的排场惹得路人争相驻足观看。不过管宁依然埋头读书,完全不理会外面的情况。而华歆却非常羡慕地放下了书,并兴冲冲地跑出去观看。回到书房之后,管宁非常果断地割断席子,两个人分开来坐,然后毫不客气地说:“您不是我的朋友。”

管宁说这句话的时候,早就看透了华歆的为人,他知道这个朋友一定是一个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而这样的人为了个人的名利前途,很有可能做出卖友求荣的事情,毕竟对这样的人来说,即便是朋友,在利益面前也是微不足道的。

而管宁的猜测果然没有错,华歆很快步入仕途,并且在汉灵帝时期,举为孝廉而成为郎中,因病辞官后再次被征召为尚书郎。像这样一个汉臣,原本应该忠于汉室,为国出力,可是当汉室王朝即将崩塌的时候,他却跟随着曹操,为曹操积极出谋划策,换来自己的步步高升。要知道,当时的曹操被称为窃国的汉贼,华歆身为大汉的朝臣却心甘情愿为其卖命,实在是背叛了大汉。不仅如此,他还帮助曹操进宫刺杀汉伏皇后,可以说是一等一的卖国贼。

华歆虽然是当时的名士,但是正如管宁所预料的那样,他是一个出卖国家和朋友的人,管宁有先见之明,趁早割断了这段情谊,也避免了被朋友出卖和伤害的命运。事实上,管宁也曾多次受到朝廷的聘用,想来其中也有华歆的举荐之功,但是每一次管宁都委婉拒绝,因为他知道那些喜欢出卖别人的人即便今天和你称兄道弟,对你非常敬重,但是有朝一日也会出卖你,所以他尽量远离华歆,远离官场,终其一生都在讲学。

出卖别人的人往往都是重利轻义的人,这种人比较贪婪,无论做什么事,功利性都比较强,而且对他们而言,别人的利益根本不重要。当你还存在利用价值的时候,他们自然会选择亲近你,会选择和你站在同一立场上,会选择和你成为最要好的朋友,可是一旦你没有了利用价值,一旦对方有了更大的依靠,那么就会干出过河拆桥、出卖朋友的事情。你如果认为两个人是朋友,就觉得对方会有所收敛,那就大错特错了。就像魏延一样,诸葛亮认为此人有反骨,已经接二连三地背叛主子,尽管他诚心诚意投靠刘备,但仍然不足以深信,后来魏延果然出卖了蜀国。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些喜欢出卖和背叛朋友的人,往往会形成一种习惯,因为这些人的内心就是自私和贪婪的,任何一种友情对他们来说只是利用的工具而已,只要看到有利可图,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靠近你,只要利用价值不高,他们又会果断背叛你。所以,这些人绝对不能轻信,也不值得你去结交,如果你对他过去的行为不重视,对他过去的劣迹不认真考虑,那么你这个朋友至多也只是他的下一个目标而已。

把利益绑在一起的人,关系往往难以长久维持下去

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几个人为了保持一心,或者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够保守某一个秘密,常常会主动将所有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所有的人成为一条船上的人,彼此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样做的确能够暂时让大家都安分守己,共同保守秘密,甚至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可是依靠利益捆绑来确定的朋友关系往往不可靠,也不能长久。到最后反而会因为利益上的冲突而翻脸,最后相互攻击。

实际上依靠捆绑利益来结交朋友,这是一种并不高明的策略,这样的朋友往往缺乏默契,也难以相互理解和信任,在相处的过程中,大家的焦点都在利益上,而不是落在友情上面。一般来说,这种捆绑方式都带有一厢情愿或者被迫性,往往会产生一些负面效果。

首先,共同的利益是建立在个人需求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大家之所以愿意为了这个共同利益而在一起,就是因为每个人都觉得和大家在一起能够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这才是变成朋友的基础。而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个人利益往往会不断占据主导位置,也就是说大家很有可能会为了个人的利益去做事,而渐渐罔顾集体利益。其实这就像做生意一样,当双方在某个领域内有共同利益时,会实现利益捆绑,两个人可能会结成朋友,共同分享利润。可是过一段时间后,利润越来越大,这时候彼此可能都会产生私心,都想着如果自己单干的话,应该会更好,从而导致朋友关系破裂。

尤其是当大家产生分歧的时候,如何平衡各方的关系就成为了一个大难题,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目标,让某一方做出妥协和退让,这往往有些困难。这时候,共同利益的束缚作用和凝聚力往往会大打折扣,捆绑效应会慢慢松动和失效,随着个人想法的进一步强化,随着个人利益诉求愿望的进一步增强,整个团体就会出现不同方向的力,最终很可能会将这种朋友关系和利益共同体撕裂。这在现代合作创业的团队中很常见,企业越是发展,股东们越是容易出现分歧,并最终可能走向决裂。

其次,这种共同的利益实际上也存在一个重大缺陷:那就是共同的风险。这些所谓的捆绑利益,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这些秘密会成为每一个成员的梦魇,会成为每一个人最大的弱点。换一个角度来说,朋友之间会因为这些利益背后的秘密而相互监督、相互威胁,而任何一方或者某一个人想要退出,那么都可能会面临严重的惩罚和风险,任何一方感到不平衡时,也会以此来要挟其他人,这样就容易打破原先的那种盟约关系。

可以说,在某些时刻,这些共同的风险能够促使每一个人都尽量维护群体的利益,能够为彼此考虑,可这也是一个定时炸弹,一旦出现问题,或者出现利益分配不均的现象,矛盾就会爆发,那个时候,这种风险就会被盲目利用。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处于弱势的人为了赢得更多的利益,很有可能会以此来要挟别人,迫使那些强势的一方割让部分利益,以达到他们心目中的平衡状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表面上看起来一致对外的朋友群,实际上内乱不断、矛盾不断,每一个人都可能会受到别人的牵制,都有把柄落在他人手里,会被人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矛盾往往只会不断被激化,而等到某一天相互之间的不满和矛盾达到顶点的时候,就会出现内部火拼的现象,最终两败俱伤。

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定义为“强盗分赃效应”,他们认为这样的现象就像很多寓言小故事中的盗贼一样,一大帮的盗贼抢劫财物之后,必定会进行瓜分,而为了保证没有人会泄露机密,他们往往会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让每一个人都承担风险,留下案底,这样有人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了。不仅如此,盗贼头目必定会实行见者有份的策略,让每一个人都分摊到一点赃物,这样既满足了利益需求,堵住了大家的嘴,同时也把每个人都抹黑,而逃脱不了干系。

这原本是非常绝妙的方法,但是时间一久之后,必定会有一些人感到不满,尤其是那些小角色,他们和其他人一起作案,可是分到的财宝却不多,这毫无理由,尤其是当他们挥霍一空之后,这种想法往往会更加强烈。为了拿回那一份属于自己的利益,他们会开始相互威胁,若是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利益,那么必定会去告密,反正自己已经一无所有了,也用不着害怕。这样的敲诈和威胁就成为了引发矛盾的导火索,到最后这些强盗会由原来的合作伙伴变成相互拆台的仇敌,并最终闹到两败俱伤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