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代名曲
8985800000036

第36章 [双调·落梅风]江楼晚眺

“作者简介”

作者赵善庆(略)

“原文”

枫叶枯,柳瘦丝。夕阳闲画阑十二。望晴空莹然如片纸,一行雁一行愁字。

“译文”

枫叶枯萎了,叶子凋零的柳丝瘦得可怜。懒懒的夕阳将余晖洒落游子客居的楼头。靠着这高楼的栏杆,我眺望晴空,那光洁得如同白纸的秋空啊,一行大雁飞过,那行雁字写满我无尽的乡愁。

“赏析”

《江楼晚眺》是秋思之作,但纯然通过秋天景物的描绘来表达和烘托作者的乡愁。作者的观察点是在楼上,时间是夕阳西下,因之从近处地面的树木直至高远的晴空,都显得苍凉。“枫叶枯,柳瘦丝”,这无疑是写秋景的寻常物料;但“望晴空莹然如片纸,一行雁一行愁字”,则显出作者想像与构思的别致。这令人联想到抒情主人公与家人音信无通,看到大雁便增添几许乡愁和对家人的思念。因之,读完后二句,独立楼头眺望远方的游子形象,便立时鲜明地浮现在眼前。语言凝炼,意境浑圆,虽属小曲,颇类小词。

[双调·落梅风]秋晴

“原文”

秋声定,微雨歇。透疏棂纸窗风裂。孤灯儿似知愁恨切,照离人半明半灭。

“译文”

撼人心魄的秋声停歇了,淅淅历历的雨晴了,风还在吹,吹裂了窗户纸。孤灯啊,似乎懂得我的离愁别恨,半明半灭地照着漂泊者的心。

“注释”

[秋声]大自然在秋天里发出的各种音响。欧阳修《秋声赋》形象地描述过秋声。[疏棂]窗棂,古代多为木质。

“赏析”

《秋晴》是《江楼晚眺》的姐妹篇,它抒写秋雨放晴之夜漂泊者孤独和忧伤的处境。前三句本已写足了秋夜的悲凉气氛,但后二句抒写主人公与孤灯的对话,则使漂泊者的乡思和孤寂更增十分。作者赋予孤灯以人情味,那半明半灭的光亮似乎洞察游子的心灵,安慰着游子的寂寞与无奈。这后二句,当然又表明漂泊者客居无侣,失去任何一位对话者的处境,烘托出游子的孤单,暗寓他对亲情的迫切呼唤。与《江楼晚眺》一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颇具上乘之作的品质。

[双调·水仙子]客乡秋夜

“原文”

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关山万里增归兴。隔嵯峨白帝城,捱长宵何处销凝。寒灯一檠,孤雁数声,梦断三更。

“译文”

梧桐叶落迎来一个晴爽的秋夜,明月下家家户户忙捣衣,砧杵声声,勾起游子无限相思。故乡啊,远隔千山万水,在这层峦叠嶂的白帝城,我如何熬过不眠的长宵。一盏寒灯伴着我,渐入梦乡三更天,忽地被惊醒,却原来天上孤雁三二声。

“注释”

[砧杵]古代妇女捣衣的工具。砧,捣衣石;杵,捣衣棒。捣衣是为了制作冬衣,方法不得其详。[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杜甫漂泊西南时曾滞留此地,白帝城成了漂泊异地的代称,曲中未必是实指。[嵯峨]这里指高峻的群山。[檠]灯架。这里用作量词。

“赏析”

《客乡秋夜》属“秋思”一类,作者客居何处而动乡愁,不得而知。曲中云“隔嵯峨白帝城,捱长宵何处销凝”,似可理解作者此时正滞留白帝城,但也未必。因杜甫漂泊西南期间曾客居此地,写下许多充满乡愁的著名诗篇,如《秋兴》(其一)云:“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帝城遂成为漂泊异乡的代称。赵庆善此曲的构思和题旨当受到杜诗的启发。由月明之夜的千户捣衣声,引发他深深的思乡之情,但关山阻隔,归程无期,心绪更为黯然;尤其是寒灯为伴、孤雁惊梦的细节刻画,进一步将他的孤独和乡愁浓化到难以化解的程度,从而产生叩动人心的感染力。

[双调·庆东原]泊罗阳驿

“原文”

砧声住,蛩韵切。静寥寥门掩清秋夜。秋心凤阙,秋愁雁堞,秋梦胡蝶。十载故乡心,一夜邮亭月。

“译文”

捣衣声已渐渐消失,蟋蟀还声声啼呜。驿站的大门紧闭,掩住秋夜的寂寞。帝都日遥,宫阙杳然,我心如秋水,再无意功名。我的愁思寄予南飞的雁阵,我如庄周一般,流年如胡蝶一梦。故乡啊,我日夜思念你已十年,当此邮亭月夜,思你最深切。

“注释”

[罗阳驿]驿站名,在今何处,待考。泊,停宿过夜。驿站,古代设在官道上为过往官员公差歇脚住宿的房舍。[蛩韵切]蟋蟀的鸣叫声动人心弦之意。[凤阙]原指汉代的建章宫,泛指宫殿,这里又指代朝廷。[雁堞]堞,城墙上呈齿状的矮墙,俗称女墙,这里用以比喻雁阵。[胡蝶]用庄周梦蝶典。[邮亭]即驿站。

“赏析”

《泊罗阳驿》是作者猎取功名失败之后,在归乡途中的感怀之作。难以摆脱的人生失意愈来愈沉重的乡思,已搅得独处驿站的漂泊者难以入睡,兼之悲切切的促织声,清凉如水的秋月,更增他惆怅无限。小令着力揭示漂泊者的复杂心绪,字里行间交错着寂寥、迷惘和忧伤。作者连用三个秋字开头的排比句,将作者也许是告别帝都踏上归程时的满腹幽怨一腔悲愤倾泻出来。表面看来他对功名已心灰意冷,但逝去的十年岁月一无所获,恰如秋梦一场,这又怎能不令他慷慨悲凉呢?在科举和仕途失败者的队伍中,这当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心态。

“作者简介”

张可久(1279—约1354)字小山,名可久;又说,字伯远,号小山。庆元(今浙江省宁波市)人。《录鬼簿》将其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是元后期杰出的散曲家。今存小令855首,套数9篇,数量居全元散曲家之首。以路吏转首领官,终生沉居下僚,未入仕流,年七十余,犹为昆山幕僚。长住杭州,但足迹遍江南。宁希元先生有《张可久生平事迹考略》,可供参阅。

[黄钟·人月圆]春晚次韵

“原文”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译文”

繁茂的芳草铺满原野,天边的云在飞动,夕阳笼罩大地,无限的春愁在其中。回忆起五里短亭的送别酒,回忆起游船里那难忘的相逢,回忆起垂杨边我跨上青骢马,与你道一声珍重。啊,昨夜一番狂雨,一阵东风,听今朝一声鸟啼,看桃花吹尽,不知佳人身在何处。你窗外可有风雨,门前可有一片残红?

“注释”

[短亭]古代于道路上隔五里设一短亭,隔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又作饯别之所。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骄骢]骏马。骢,青白色的马。[残红]落花。

“赏析”

《春晚次韵》是一首唱和之作,但次何人何作之韵,不得而知。此曲不是率意为之的应酬篇什,而是精心结撰的佳构。作者将对一位佳人的思念之情贯串于全曲的意象刻画。他运用时空交错的手法,将叙写眼前的春晚景物同对佳人相知和分别的情景联系起来,将桃花在风雨中坠落的景象,以及诗人自身对春将归去的伤感思绪同佳人目前的处境加以衔接,造成一种恍惚朦胧的意态,流露出凄婉的情思和淡淡的忧伤。全曲由四组意象组成:前二句,抒情主人公站立夕阳余晖中,眺望原野芳草和天边乱云,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接着三句叙写与佳人别离,追忆中显出情意绵绵;往下三句,是抒情主人公由傍晚、入夜至次日清晨对风雨骤然气候的感受;最后三句,由眼前所见桃花狼藉,联想到佳人的处境,这既有惜春之意,更多的是对佳人的担忧,担心她像风雨中的桃花一般受到摧折,怜红惜玉之情宛然。总之,作者透过这四组意象,将一段似将成为过去的恋情包藏得极为细密。这表明张可久散曲的词化倾向较之前人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