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征战讨伐,朱元璋终于从元朝手里夺取了江山。但这个江山,已不是汉唐盛世时的江山,它经受了元政府的粗暴蹂躏,又经历陈友谅、张士诚等农民起义军大规模一连串的折腾,江山只剩了个空壳子,里面一无所有。
江山初定,南边的倭寇和北方的瓦剌觑明朝国力虚弱,趁机作乱。
为打击倭寇,朱元璋派出了最倚重的大将汤和,去东南沿海修筑海防平定倭乱。汤和来到北仑,建起了郭巨和穿山两个千户所城,并在梅山、小港等地修建连锁防线,共同守卫北仑。
这道防线堵住了倭寇的侵略,以后十多年,倭寇再没骚扰北仑。
因国力不强,明政府对防线一直没进行修补。十多年后,城墙开始老化。而倭寇对北仑的富饶始终馋涎欲滴,他们沿着老化的城墙不断攻击北仑各地,使北仑遭受了重大损失。
到明朝嘉靖年间,城墙彻底破损,倭寇潮水般大面积登陆抢劫。这股海盗终于变成了一支侵略部队。
沿海边境全线告急,朝廷坐不住,决定把登州都指挥佥事戚继光从山东调到浙江,去负责倭患严重的宁波附近军务。
戚继光,山东登州人,出身军旅世家,长大后继承父职做了登州卫指挥佥事,由于年轻有为,被提升至登州都指挥佥事,从师级干部升到了军级干部。史书说戚继光“自幼倜傥负奇气”,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堪称文武双全。
戚继光接到了换防令,迅速整理行装,率六千大军,挥戈跃马,向东南进发。
此番南来,年轻的戚继光壮志满满,他蓄意要建功立业,做出一番彪炳千秋的事迹来。
戚继光饱读诗书,从小便在前人的诗文里领略了江南之美,如白居易的: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王琪的:
江南草,如种复如描。深映落花莺舌乱,绿迷南浦客魂消。日日斗青袍。
风欲转,柔态不胜娇。远翠天涯经夜雨,冷痕沙上带昏潮。谁梦与兰苕。
戚继光想象中的江南,该是风光旖旎,景致妩媚。然而越向南,景色越悲凉,到处都是倭寇杀人放火后遗弃的尸骸、颓塌的城墙。很多原本美丽富饶的村庄,已被倭寇糟践成了废墟。如果重新建设成原来样子,该花上数十年工夫。
戚继光眉头深锁,愤而赋诗,抒发胸中壮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在后来,这两句诗被广为传唱。
数日后,他到了宁波府,那是嘉靖三十四年,即1555年,在宁波他拜见了另一位主将俞大猷。
历史给宁波留下了生动灿烂的一页,这两位明朝最著名的将领在宁波终于会师了,此后的岁月,他们将并肩作战,共同抗击倭寇。
三箭定军心
当时倭寇气焰正盛,戚继光和俞大猷商议后,决定由俞大猷负责在海上发起进攻,戚继光在陆上发起进攻,海陆夹击,让倭寇无所逃遁。
部署完成后,俞大猷率水师,从海上出发,对舟山的金塘岛发起了如潮攻势。同时,戚继光沿陆路,对慈溪一带盘踞的倭寇进行打击。
明朝的养兵制度实行屯田制,在没有战事时,士兵以务农为主,久而久之,军士已习惯拿锄头,而不习惯拿大刀,部队战斗力迅速下降,经常出现临阵退缩的现象。戚继光带了这么一支军队出发前去慈溪。
刚到慈溪境内,迎面就撞上一支由八百人组成的倭寇部队。这些入侵中国的倭寇基本由日本武士与日本浪人组成,善使倭刀,武艺精湛,具有极大杀伤力。
狭路相逢勇者胜。明军还没来得及布阵,倭寇就已挥舞倭刀杀了上来,一阵乱砍,明军阵势大乱,更有胆小的趁机逃跑。
戚继光一声大喊,横刀跃马,冲向阵前,从军士手里夺过弓箭,觑准其中一个倭寇,一箭射去,正中倭寇胸部,倭寇应声而倒。戚继光再接再厉,又是一箭,射中了第二个倭寇。最后一箭,他瞄准了倭寇首领。
如此三箭,终于稳定军心,部队开始反攻。倭寇被戚继光的神勇吓倒了,无力再战,溃败而逃。
练兵戚家山
这一战虽然取得了胜利,却也暴露了部队的弊端:缺乏必要的训练,战斗中畏缩不前。如果不迅速采取措施,训练出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抗倭战争不可能取得胜利。鉴于此,戚继光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起草了一篇《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正式向上司提出自己的练兵建议。
建议送了上去,当时的浙直总督胡宗宪看过之后,冷笑一声,给了他一个十分经典的回答:
“浙江人要是能训练出来,我早就去练了,还用等你来?”
浙江人头脑精明,手段灵活,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就算在战场上,他们也不肯做赔本买卖,经常搞些脚底抹油的行径。
但戚继光说了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胡宗宪改变了主意:“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
胡宗宪被他的诚意打动,允许他到义乌挑选士兵。
戚继光在义乌征集了四千士兵,主要由矿工和农民组成。接着他把部队拉到了北仑的小港进行训练。
正是寒冬,北仑风雪正紧,但戚继光精神振奋,直到今天,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一支部队,他发誓要把这支部队训练得天下无敌。
训练极其刻苦,甚至接近于不近人情。比如发现有士兵在训练中途不经报告而去小便,割掉耳朵示警。自从有人被割耳后,再没有士兵敢开小差。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其他将领也许正在喝酒猜拳,年轻的戚继光独自坚守阵地,同他的士兵们一起熬着。
变化也正悄悄发生着,在北仑小港,日后一支横扫天下的铁骑正在逐渐成形。这支铁骑被后人敬称为“戚家军”。小港戚家军训练过的地方,被改名叫“戚家山”。
训练的主要科目就是戚继光刚刚钻研出来的鸳鸯阵法。因为明军经常在塞北作战,习惯了以大部队、集团军式的作战方法,而这方法显然不适合地形狭窄、河道密布的江南。所以戚继光首先把作战分队进行精减,把一个作战分队缩减到十二人:队长一名、火决一名,战士十名。
最前为队长,次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再二人为狼筅手。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丫,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和长矛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敌人迂回攻击,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鸳鸯阵”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可以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纵队为横队,变一阵为左右两小阵或左中右三小阵。
除了训练阵法,戚继光尤其强调军纪,硬性规定:如果作战不力而战败,主将战死,所有偏将斩首;偏将战死,手下所有千总斩首;千总战死,手下所有百总斩首;百总战死,手下所有旗总斩首;旗总战死,手下队长斩首;队长战死,而手下士兵没有斩获,十名士兵全部斩首。
当然,斩级的赏赐也颇丰,每一级赏银40两。这样每个士兵都会全力作战,一直战斗到获胜或是战死。
正是凭借严酷的军纪,以及变幻莫测的鸳鸯阵,戚继光所率部队与其他明军将领统帅部队有了质的区别。
戚继光在小港戚家山练兵大营也完成了他自身的蜕变,从一个明朝的优秀将领,一跃成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优秀统帅。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他把自己在戚家山大营的练兵心得汇编成了一本书,书名叫《纪效新书》,这本兵书影响了日后一代又一代中国将领,并且远销到海外,成为许多外国军校的教科书。这本书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可以媲美《孙子兵法》。
由浙江人组成的戚家军,也一洗浙人在历史上的软弱形象。谁说浙人无勇?戚家军就是明证!
初演鸳鸯阵
当训练差不多完成的时候,从北仑的郭巨传来情报:倭寇入侵郭巨。戚继光立刻拔营起寨,连夜奔赴郭巨。当戚家军赶到时,倭寇正于郭巨城内恣肆地杀人放火,全城一片火海,夹杂倭寇不堪入耳的狂笑声。
戚继光义愤填膺,挥刀指示杀贼。考验戚家军的第一仗开始了。
戚继光亲自指挥,命令部队变化各种阵形。倭寇本以单打独斗见长,而鸳鸯阵克制的正是倭寇的单打独斗,一旦进入鸳鸯阵的攻击范围,倭寇必死无疑。
这一仗,全歼倭寇数百名,而戚家军无一伤亡,无一逃脱,获得完美胜利。战后,戚继光来到城中,安抚城内百姓,继而察看了郭巨地形,见郭巨海边多滩涂。凭着军事家的敏锐眼光,他想到,日后与倭寇交战极有可能发生在滩涂上,若在漫长的滩涂中追逐倭寇,势必影响军士体力,就算追到,也没力气杀贼了。应该找个解决的办法。
当时郭巨渔人习惯用一种木制的有把手的小船,在光滑的滩涂上滑行。戚继光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把简单的小船改良,使它更容易由一人掌控操作,行驶速度也更快,戚继光把这种小船起名叫“泥马船”,意谓它如奔马一般迅速快捷。泥马船在后来给了戚家军抗倭极大的帮助。
击退倭寇后,戚家军并没有走,而是留在郭巨屯守,因为明政府已经下了决定,要在岑港发起会战。
浴血战岑港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明政府决定进攻岑港,以歼灭盘踞在该岛上的倭寇。
岑港,位于舟山群岛西部,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因此被倭寇据为大本营,倭寇经常从岑港组队出发,劫掠四方。
于是,俞大猷率主力,在镇海口屯守。戚继光率领和他一样年轻的戚家军,在郭巨屯守,等候进攻的号角。
这场战斗从开始就激烈无比,倭寇据险死守,不给明军登陆机会,双方伤亡都很严重,战争呈现胶着状态。不久,大批新倭又乘春汛赶来支援,倭寇声势更大。同时温州沿海也有大批倭寇趁春汛登陆。
浙直总督胡宗宪令戚继光驰援温州。戚继光赶到温州后,五战五胜,如砍瓜切菜般迅速扫平倭寇。大崎山、黄华等处倭寇“不敢回顾,远遁大洋,开帆而去”(《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一)。
挟着骄人的战绩,戚继光又回到岑港战场。
岑港被围已半年多,仍未攻下。朝廷不明形势,以岑港久攻不克为由,将俞大猷、戚继光等革职留任,戴罪杀敌,并限一月内必须攻取岑港。戚继光等率众舍生忘死,奋勇冲杀,踞守岑港的倭寇终于抵挡不住,放火烧寨,逃回日本。
至此,北仑附近的倭寇已基本肃清。戚继光也由于其彪炳千古的抗倭战绩,而受到了北仑人民永远的尊敬与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