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 何为《塔木德》
《塔木德》护卫着犹太人,使他们继续生存发展,免遭亡族的厄运。
——犹太格言
犹太人能够历经坎坷而民族不散,最终繁荣兴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他们有一部牵引犹太人灵魂的典籍——《塔木德》。千百年来,《塔木德》把犹太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使犹太教这株大树越来越枝繁叶茂。
《塔木德》(Talmud)是犹太教的第二部经典,意为“教导”,又称口传《托拉》,出自《申命记》第11章第9节:“你们将用它来教导你们的孩子”,其权威性仅次于《圣经?旧约》。对犹太教而言,《圣经?旧约》是永恒的圣书,而《塔木德》则是犹太教徒生活实用的经书,旨在给犹太人提供宗教生活的准则与处世、处事、为人道德规范。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难题都能在《塔木德》中找到解决的办法,对于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塔木德》就是他们的精神纽带。
据犹太人的传说,上帝在西奈山赐予摩西两部《托拉》,一部成文的《托拉》,还有一部口头的《托拉》,后者是一部更大的教义书。它被记忆下来,并一代又一代地传到早期拉比那里。后来,各拉比学派在对口头《托拉》不断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开始把所有相关的评论和口传律法系统化。公元175年,犹太人领袖犹太亲王发起并主持完成了一部口头《托拉》编辑版本,公元200~210年成书,称为《密西拿》。公元5世纪下半叶,犹太学者们又在此基础上编著《革马拉》,它是《密西拿》的释义和补编。由于编纂地点不同,《塔木德》分为《巴勒斯坦塔木德》和《巴比伦塔木德》。中世纪欧洲对《塔木德》的研究非常活跃,其诠释和补充工作一直到现在还在延续。
《塔木德》被看作是犹太教的基本法典,因为其中包括民法、刑法、教法、规章条例、传统风俗、宗教礼仪、各种社会道德的讨论与辩论及著名犹太教学者的生平传略等。《塔木德》也被视为一部犹太教精神的百科全书。书中有脍炙人口的格言、民间故事、传说、逸事集、双关语、梦析,还有包括神学、伦理学、医药学、数学、天文学、历史学、地理学、植物学等方方面面的日常科学知识。
《塔木德》继承并发展了《托拉》的训诲和《先知书》的社会理想,又反映出犹太教怎样适应不同的时代,甚至在宗教法这个最难变革的领域中,也能根据现实生活的经验,而不是凭法律条文的逻辑去做出新的解释。“首要的不是精研律法,而是实践”的主题思想贯穿在全部《塔木德》之中。在犹太经学院里,人们学习《塔木德》比学习《圣经?旧约》更认真,任何人都不能被称之为长老,除非他通晓《塔木德》,否则即使他对《圣经?旧约》烂熟于心也不行。
《塔木德》,是犹太法的集大成者,由《密西拿》、《革马拉》、《米德拉面》三部分汇总而成。
《密西拿》希伯来语音译,源自其词根(意为“重复”),《密西拿》意为“通过重复学习或教导”。它是犹太教口传律法集《塔木德》的前半部和条文部分。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17~217年)犹大亲王(亦称圣者拉比犹太)掌管乌沙犹太教公会。当时犹太教除《托拉》成文律法外,还有数百年来拉比诠释律法而形成的大量的“口头法规”。这些法规是拉比们根据律法条文在实际生活案例上具体应用,教导犹太人“可行什么”和“不可行什么”。
在犹太亲王的主持下,把自以斯拉时期以来一直收集的所有关于律法的评论汇集在一起,加以分类、整理和补充,经20多年时间,编成一部希伯来文巨著,称为《密西拿》。这部带有辩论性评论集按一系列论文的内容编为6个分卷,共63篇。(1)与农业有关的ZERAYIM(种子);(2)与节庆日有关的MO’ED(节日);(3)与结婚离婚有关的NASHIM(妇女);(4)与损害诉讼有关的NEZIKIN(损害);(5)与神殿的仪式有关的KODASHIM(圣物);(6)与器物及身体的不洁及清洁有关的TOHOROT(洁净)。内容包括犹太教的教规、戒条和婚姻、家庭、宗教生活等守则。书中每一条亦称一条“密西拿”,以相关事物为名,如“安息日的密西拿”。
《革马拉》,它是阿拉米语音译,意为“补全”、“完成”,表示它补全《密西拿》的遗漏部分并加以完成。它不仅是《密西拿》的诠释和评注,还包含了大量与《密西拿》原文没有直接联系的材料。其中包括律法诠释、伦理格言、布道文稿、历史记述和神话故事等。它构成《塔木德》的后半都和释义部分。主要用阿拉伯文写成,后人往往单称之为《塔木德》。
《革马拉》分别是《密西拿》和成文《托拉》的释义、补编和附加评论,它是处理犹太人生活每一领域的文献集。几乎与此同时,巴勒斯坦的学者也对《密西拿》编出不同评注的《革马拉》。《巴勒斯坦革马拉》大约在公元3~4世纪形成于巴勒斯坦担比利亚“太巴比列”,记载了这一时期在加利,特别是担比利亚犹太经学院的讨论。《巴比伦革马拉》形成于巴比伦苏拉犹太经学院,约自公元3-5世纪完成。于是相同的《密西拿》加上不同的《革马拉》,就形成两套《塔木德》,即:《巴勒斯坦塔木德》与《巴比伦塔木德》。两部《塔木德》都用阿拉伯文夹杂希伯来文写成。然而《密西拿》经卷则全部采用希伯来文。两部《塔木德》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对同样的问题提出攻击,并交换个人的见解。
这两部《塔木德》经常互相引用,但在结论和解释上有一些不同之处。《巴勒斯坦塔木德》完成于公元425年。这部《塔木德》整体规模大约为《巴比伦塔木德》的三分之一。它在意大利、埃及等与巴勒斯坦密切相关的地方影响较大。《巴比伦塔木德》是两部《塔木德》中较大、较有影响的,约有250万个字,完成于公元500年。由于它比《巴勒斯坦塔木德》约晚一个世纪,因此它的内容丰富,更适用于情况变化的社会环境,权威性也更高。就今天的犹太人而言,他们的学校采用它以作为标准本,其权威性超过《巴勒斯坦塔木德》。
《米德拉西》,希伯来语,为“解释”、“阐述”之意。犹太教解释、讲解《圣经?旧约》的布道书卷。公元2世纪时已有雏形,6~10世纪全部成书。全书按《圣经?旧约》各卷的顺序编定,对之进行通俗的解释与阐述,分别称为该卷的“米德拉西”。但每篇可有单独名称,如《出埃及记》的《米德拉西》等。《米德拉西》的内容分为两种:《哈拉哈》(意为“规则”)——讲解经文中的律法、教义、礼仪与行为规范,说明律法如何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文体庄重严谨。《哈加达》(意为“宣讲”)——阐述经文的故事、寓意、轶事、传奇,及奥秘的含义等,亦受尊重,但更有趣味性。《米德拉西》对于了解犹太教有重要的价值,它是犹太教的通俗性典籍。犹太教家庭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米德拉西》。
《塔木德》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它是由上千名学者,花了整整十几年的工夫,把公元前500年至公元近千年的圣哲之言进行整理、编纂成册的,它内容庞杂,卷帙浩繁,头绪纷纭,大至宗教、律法、民俗、伦理、医学、迷信,小到饮食起居、洗浴穿衣等无所不含。这本书渗透到犹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直至现在仍未改变。这部典籍代表了几千年来犹太民族智慧的精华,也是犹太人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之一。
如果说《旧约?圣经》是一部永恒的经典,那么《塔木德》则是犹太人的日常生活伴侣。《塔木德》不仅是一部注释、阐述律法的权威法典,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所以,与其说它是古犹太人的思想,不如说是对《旧约?圣经》的补充与完善。
历史上的《塔木德》可谓饱经患难。
公元500年,《塔木德》首次在巴比伦编写成书后,一直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直至一千多年后的1520年,印刷本才首次在威尼斯出版发行。
1244年,流传到巴黎的所有《塔木德》都被基督教徒销毁;1451年,法律规定严禁犹太人读《塔木德》;1520年,罗马所有的《塔木德》继续遭此厄运。因而现存的《塔木德》并不完整,有的《塔木德》丢失了几百年才找到。
《塔木德》在世界广泛流传,大约被译成十几种语言。尤其是犹太人几乎人手一册,从生到死一直研读,迄今为止其内容仍在不断增加。《塔木德》的新版本问世时,最后一页必定是张白纸,意思是希望圣贤之士继续填写。
《塔木德》在犹太民族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犹太民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为了贫穷女孩子的一份嫁妆,可以在犹太教堂里把《圣经》卖掉。为了使这个女孩子一生富足,她的嫁妆里必须要有一部《塔木德》。”
《塔木德》开始了犹太人最早的商业学习。很多人研究《塔木德》后,对其崇拜得五体投地。
犹太人是这样规定的:5岁的时候学习《圣经》;10岁的时候学习《密西拿》;15岁的时候学习《塔木德》。这些经典里面充满了犹太式的智慧。
作为一部宗教经典的《塔木德》,它更像是犹太民族的一个智慧基因库。它同样也是犹太商业智慧的基因库。整部著作通俗易懂、睿智隽永,成了犹太人的行为指南,同时也对处于流散状态的犹太人维护民族统一性,加强凝聚力起到了无比重大的作用。犹太人之所以能够发财是和他们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密不可分的。
《塔木德》凝聚了十个世纪中2 000多位学者对自己民族智慧的发掘、思考和提炼,是整个犹太民族生活方式的航图,是滋养世世代代犹太人的土壤,也是其他民族了解犹太文化和接触犹太智慧的必经之道。《圣经》已为基督教吸收,而《塔木德》也成了犹太人真正的衣钵。到处流浪的犹太人,随身携带着这本书,去寻求自己的梦想。直到今天,犹太人仍孜孜不倦地研读着《塔木德》。犹太人从小就受《塔木德》的熏陶,他们的父母在他们三岁时便在书上滴上几滴蜂蜜,让他们去舔,以此来形成对这本书良好的第一印象。孩子长大后,更是每天都要抽一段时间来研读《塔木德》。他们会在安息日中特意安排几小时来潜心学习《塔木德》,其态度甚笃。有时几小时才学了十几句,他们也会高兴地说:“只要理解了这十几句,能把握其要义,就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而丰富。”凡客人来访或聚会,犹太人总会相互交流一下学习的心得,而学完一部《塔木德》则被视为一件大事,定要好好庆祝一番。
在犹太人的社会中,《塔木德》已经成为犹太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了犹太人的灵魂和头脑。正因为如此,犹太人被称作“书的民族”,也即“一本书的民族”,其含义就是说犹太人的生活被限定在“一本书”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