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
9012900000016

第16章 论吐蕃制度与突厥的关系(5)

候河西归义军节度内亲从阴善雄P.2482《阴善雄墓志铭并序》

都头河西应管内都僧统阴海晏P.3720《阴海晏墓志铭并序》

河西管内佛法主康贤照[56]P.3556《河西管内佛法主邈真赞并序》

河西佛法主陈法严P.3556《陈法严邈真赞并序》

官职姓名出处河西管内释门都僧政阎会恩P.3630P.3718《阎会恩邈真赞并序》

河西释门僧政范海印P.3718《范海印写真赞并序》

河西释门僧政马灵佺P.3718《马灵佺逸真赞并序》

河西敦值府释门法律刘庆力P.3718《刘庆力生前邈真赞并序》

河西敦惶郡释门法律张和尚P.3792《张和尚生前写真赞并序》

这些人物均出仕于曹议金执政时期,与前述张议潮、张淮深统治时期一样,曹议金时代归义军节度使府中的僚佐与寺院僧职冠有“河西”之名,不过这一时期也有其他官员和僧官不带“河西”之号的。

从曹议金之后,归义军节度使不再称河西陇右伊西庭楼兰金满等州节度使,但他的儿子们在位时仍有称河西节度使或河西归义军节度使的。莫髙窟第100、108窟甬道南壁在曹议金画像之后为曹元德,均署曰:“敕河西归义军节度押蕃落等使检校司空谯郡开国公曹元德一心供养”。[57]在敦煌文献中,S.4245《河西节度使曹元德造佛窟功德记》记载国母圣天公主带领僧俗众人,亲至弥勒像前,“有谁施作?时则有我河西节度使司空”云云,并为当今帝主、故父大王、司空、天公主小娘子及两国皇后等发愿祈福,这位检校官为司空的河西节度使即曹元德。[58]到曹元忠时期,S.2687《后汉天福十三年(947)十一月十九日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浔阳郡夫人翟氏施巾题记》首题弟子河[西]归义军节度、瓜沙等州管内营田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特进检校太傅谁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曹元忠。”[59]S.518《后汉天福拾肆年(949)八月廿二日河西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再建窟檐记》亦云:“维大汉天福拾嗣年岁次丙午八月丁丑朔廿二日戊戌,敕河西归义军节度、瓜沙等州观察处置支度营田押蕃落等使、光禄大夫特进检校太傅食邑壹阡户食封叁伯户谯郡开国侯曹A之世再建窟枪记。”Cfi0]曹议金及其子曹元德、元忠,皆自称河西节度使,但很显然,曹议金的儿子们已经不再有他的气魄,不仅弃用乃父“河西陇右伊西庭楼兰金满等州节度使”的衔号,而且在所称“河西归义军节度使”的头衔中多数还要加上“归义军”三字,在他们统治时期的其他大量敦煌文献与石窟题记中,一般都径称归义军节度使。至于曹氏后期的几任节度使如曹延恭、延禄、宗寿、贤顺,则因归义军势力衰弱,已不再称河西节度使了。

三、余说

以上从“河西”观念出发,论述了晚唐、五代在河西走廊上设立的两个藩镇,即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凉州河西节度使。可以看出,不管是晚唐政府,或者是五代朝廷,皆以凉州为河西节度使的治所,虽然中原政权对凉州的统治是极其薄弱的。然而,“河西节度治凉州”的传统观念,直到北宋初年吐蕃人确立在凉州的统治之后仍得到延续。而另一方面,在沙州建节的归义军,虽然宗奉中原皇朝,且一度实际控制了整个河西走廊,但自大中五年归义军初设时起,就一直未被授予河西节度使的称号;不过归义军首领自称河西节度使的现象,在张、曹二氏统治的前期是个重要的政治信号,这也使之与中央皇朝之间产生了矛盾与摩擦。

读唐五代正史,皆不为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张淮深、曹议金、曹元忠等立传,有关归义军历史的记载,除了在新、旧《唐书》和新、旧《五代史》及《宋史》的本纪中偶有载录之外,更多的是在诸书对吐蕃的记录之后附带提及,如《新唐书》卷216下《吐蕃传下》、《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录三吐蕃》、《旧五代史》卷138《外国传二吐蕃》,是把归义军历史附在了吐蕃之后;而到了《宋史》卷490《外国传六沙州》中,虽然不再把沙州附尾吐蕃,但却将之与天竺、于闻、髙昌、回鹘、大食、层檀、龟兹、拂冧等国相并列,f然视作为一个域外国家。这反映了宋元史家和当时人们对沙州归义军的认识态度,显然是不会将河西节度使与归义军等同起来的,而是维持了凉州为河西节度使的传统观念。

(原载张涌泉、陈浩主编《浙江与敦煌学——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注释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37《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4册,第959页。

[2]刘煦等《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河西道”条,中华书局,1975年,第5册,第1639页。

[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0唐睿宗景云元年条云置河西节度、支度、营田等使,领凉、甘、肃、伊、瓜、沙、西七州,治凉州。”中华书局,1956年,第14册,第6660页。《新唐书》卷67《方镇表四》“河西”条景云元年云置河西诸军州节度、支度、营田、督察九姓部落、赤水军兵马大使,领凉、甘、肃、伊、瓜、沙、西七州,治凉州。”第6册,第1861-1862页。关于河西节度使的始置时间,以上二书皆持景云元年说,而《通典》卷32《职官典十四》、《新唐书》卷50《兵志》、《唐会要》卷78《诸使中节度使》则持景云二年说。据张国刚考证,应以景云二年说为确。参张氏《唐节度使始置年代考》,《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35-238页。

[4]王溥《唐会要》卷78《诸使中节度使》安西四镇节度使”条云先天元年十一月,史献除伊西节度兼瀚海军使,自后不改。至开元十五年三月,又分伊西、北庭为两节度。至二十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移隶伊西北庭都督四镇节度使。”中华书局,1955年,下册,第1429页。《资治通鉴》卷215唐玄宗天宝元年条同时记载有北庭、河西节度使,其中北庭节度使辖伊、西二州,河西节度使辖凉、肃、瓜、沙、会五州(增会州而脱甘州)。(第15册,第6847-6848页)

[5]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卷8《河西》,中华书局,1980年,第3册,第1216-1227页。

[6]王永兴《试论唐代前期的河西节度使》,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63-392页。

[7]可以参考史苇湘《河西节度使覆亡的前夕》,《敦煌研究》创刊号(总第3期),甘肃人民出版社,I983年,第119-130页。

[8](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第5册,第1392-1393页。

[9]《资治通鉴》卷247唐武宗会昌四年条,第17册,第7999页。

[10]《资治通鉴》卷248唐宣宗大中二年、三年条,第17册,第8036-8039页。

[11]S.6161S.3329S.11564S.6973P.2762《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云敦煌、晋昌收复已讫,时当大中二载。次屠张掖、酒泉,攻城野战,不逾星岁,克获两州。”按,敦煌、晋昌、张掖、酒泉为郡名,即沙、瓜、甘、肃四州。参荣新江《敦煌写本《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校考》,《归义军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01页。

[12]S.367《唐光启三年(886)十二月廿五日书写沙、伊等州地志》“伊州”条云:“大中四年,张议潮收复。”参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76页。

[13]唐宣宗之《实录》,参《资治通鉴》卷249唐宣宗大中五年条胡三省注,第17册,第8049页。

[14]《新唐书》卷216下《吐蕃传下》云咸通二年,义潮奉凉州来归。”第19册,第6108页。S.6342flx.5474《唐咸通某年九月廿五日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进表并十月三日唐廷批答》云:“张议潮奏:咸通二年收凉州。”参郑炳林《敦煌写本《张议潮处置凉州进表》拼接缀合与归义军对凉州的管理》,《敦煌吐鲁番研究》第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82页。

[15]《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参《归义军史研究》,第401页。

[16]《新唐书》卷《方镇表四》,第6册,第1884页。

[17]《资治通鉴》卷250唐懿宗咸通四年条,第17册,第8103页。

[18]欧阳修《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录三》“吐蕃”条,中华书局,1974年,第3册,第914页。唐朝派遣郛州兵戍防凉州之事,在敦煌文献S.4397《观世音经》之题记中也有印证广明元年(880)肆月拾陆日,天平军凉州弟(第)五般防戍都右厢厢兵马使梁矩,缘身戍深蕃,发愿写此经。”此件文献在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133册、《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份)》第6卷中皆失录,此据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第160页。

[19](新唐书》卷67《方镇表四》“陇右”条,第6册,第1884、1886页。

[20]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卷5《归义》,第2册,第707-715页。

[21]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73、74页。此外,莫高窟第94窟“叔前河西一十一州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讳议潮”、第98窟“故外王父前河西一十一州节度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支度营田等使……张议潮一心供养”,说明张淮深、曹议金执政时期对张议潮称河西节度使的承认,也反映了他们自己的政治心态。第31、32页。

[22]参郑炳林《敦煌写本《张议潮处置凉州进表》拼接缀合与归义军对凉州的管理》,(敦煌吐鲁番研究》第7卷,第382-383页。

[23]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第179页。

[24]《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53页。

[25]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81页。

[26]日本京都有邻馆藏敦煌文献云:“旌节:文德元年十月十五日午时人沙州,押节大夫宋光庭,副使朔方押牙康元诚,上下廿人。十月十九日中馆设后,廿日送。”参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第191页。

[27]参荣新江《敦煌写本《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校考》,《归义军史研究》,第404页。

[28]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第301页。

[29]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第199页。

[30]乾符三年(876),归义军丢失了西部的伊州,见P.5007《诗四首》中间附记“仆固天王乾符三年四月廿四日打破伊州”一行文字,载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第135册,第157页。中和四年(884),归义军再失甘州于回鹘,肃州为龙家等族所据且沦为甘州回鹘之附庸。参S.389(肃州防戍都状》,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2卷,第250~251页。

[31]郑炳林(《索勋纪德碑》研究》,《敦煌学辑刊》1994年第2期,第62页。

[32]《旧唐书》卷20上《昭宗纪》,第3册,第768页。

[33]如:P.2854《礼佛法愿文》在为“大中皇帝”(即大中年间在位的唐宣宗)发愿之后说复持胜善,即用庄严,我河西节度吏部尚书……”,即张议潮。参黄征、吴伟《敦煌愿文集》,岳麓书社,丨995年,第386页。

[34]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第四章第二节(史箱中“河西”概念的演变》,第176-182页。关于晚唐史箱中的“河西”,许多学者误以为是指河西走廊,最早是元代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中“河西”一词的多次注释,如:“自代宗时,河西没于吐蕃,宣宗复河、湟,张义潮收凉州,河西复羁属于唐。”“河西,谓凉、瓜、沙、肃诸州。”参《资治通鉴》卷256唐僖宗光启二年条胡注、卷260唐昭宗乾宁二年条胡注,第18册,第8336、8481页。以后,孙修身《张淮深之死再议》(《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第36-38页)、邓文宽《张淮深平定甘州回鹘史事钩沉》(《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第92-98页)、钱伯泉(为索勋篡权翻案》(《敦煌研究》1988年第1期,第72-72页)、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第三编《陇右道》卷39《凉州(武威郡)》。(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册,第482页)荣新江已指出其误。

[35]《资治通鉴》卷276后唐明宗天成四年条胡三省注唐之盛时,河西节度使治凉州,与朔方、陇西并为缘边大镇;肃、代以后沦陷;宣宗大中间收复,然隔以吐蕃、党项,朝廷悬属而已。至于唐末,以朔方兼节度河西,然亦声势不接。”(第19册,第9033页)事实上,以朔方节度使韩逊兼河西节度,实始自五代后梁。

[36]朱玉龙《五代十国方镇年表》“凉州”、“沙州”条,中华书局,1997年,第357-369页。

[37](资治通鉴》卷265唐昭宗天佑三年,第18册,第8656页。

[38]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138《外国传二》“吐蕃”条,中华书局,1976年,第6册,第1840页。同时可参《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录三》“吐蕃”条,第3册,第914页。

[39]《资治通鉴》卷269后梁均王乾化四年条,第19册,第8784页。《旧五代史》卷132《世袭列传一韩逊传》、《新五代史》卷40《杂传韩逊传》皆记作贞期初。

[40]《旧五代史》卷31《唐书庄宗纪五》,第2册,第433页。C新五代史》卷40《杂传韩逊传》亦云至庄宗时,又以洙兼河西节度。”(第2册,第438页)[41]《旧五代史》卷39《唐书明宗纪五》,第2册,第433页。

[42]《资治通鉴》卷276后唐明宗天成四年条,第19册,第9033页。

[43]《新五代史》卷46《杂传康福传》,第2册,第515页。《旧五代史》卷91《晋书康福传》记韩澄作韩浔,注文中有《旧五代史考异》引“《通鉴》、《欧阳史》俱作韩洙弟澄”已经进行了考辨。(第4册,第丨200页)[44]《旧五代史》卷91(晋书康福传》,第4册,笫1200页。又《旧五代史》卷132《世袭列传一韩逊传附子韩洙传》则记作“明宗命前磁州刺史康福为朔方河西等军节度、灵威雄警凉等州观察处置度支、温池榷税等使。”(第6册,第1746页)[45]《旧五代史》卷138《外国传二》“吐蕃”条,第6册,第1840页。《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录三》“吐蕃”条所记稍详,第3册,第914M15页。

[46]《宋史》卷492《外国传八》“吐蕃”条,中华书局,1985年,第40册,第14152页。

[47]《旧五代史》卷32《唐书庄宗纪六》,第2册,第438页。

[48]《旧五代史》卷81《晋书.少帝纪一》,第4册,第1075页。

[49](旧五代史》卷115《周书.世宗纪二》,第5册,第15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