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一个穷和尚当了皇帝,经常想起历史上的汉高祖刘邦。刘邦从一个普通老百姓斩白蛇起义,最后创立了汉朝的四百年天下。朱元璋觉得自己和刘邦很相似,所以许多事情都仿效他。第一件事是立太子。朱元璋认为,立了太子就可保证朱家皇位传下去。那么,谁当太子呢?在26个儿子中(有两个早亡),朱元璋选中了长子朱标。于是,在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当皇帝的同时,即立朱标为太子。第二件事是封诸子为王,把他们派到全国各重要地方,作为强藩保护中央。为此,洪武二年(1369)四月,朱元璋制定了封建诸王的制度。三年(1370)四月,封第一批皇子九人为王,四子朱棣就是在这一批中被封为燕王。十一年(1378)正月,封第二批皇子五人为王。二十四年(1391)四月,封第三批皇子十人为王。立了太子,又封了王,朱元璋认为朱氏天下从此可以万世一系。
朱元璋对太子标的教育很有计划。他在皇宫中修建了一座图书馆,取名“大本堂”,收集许多图书放在里面;又从全国各地选调知名学者,专给太子讲课,还选了些聪明的少年陪伴太子学习;他本人也经常写诗吟赋,企图给太子以启发。这样,到了洪武十年(1377),太子标23岁,开始见习从政。其实,早在洪武五年(1372)十二月,太子标就已经开始见习政事,那时朱元璋就命令百官,有事首先向皇太子启奏。
洪武二十四年(1391)八月,朱元璋令太子标巡视关中地区,顺便考察秦王樉在西安的活动。金色的秋天,气候凉爽,风物宜人,太子标离开京师,渡过浩浩的长江,经徐州,奔洛阳,人潼关,一路跋涉,最后到达西安。他巡察完毕,返回京师的时候,已是初冬时节。三个多月的旅途疲劳,以及繁忙的事务,使太子标原本虚弱的身体实在禁受不住,他病倒了,在床上躺了四个月。尽管朱元璋命令御医精心治疗,仍未见效,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竟死了。朱元璋想到自己已经65岁,太子却命归黄泉,痛苦极了。一天,他实在忍不住,就在皇宫的东角门,面对群臣大哭起来。翰林学士刘三吾劝他:“你不要过虑,皇孙不是已经长大了吗?他可以即位。天下不会乱的。”出于对太子标的感情,以及立嫡长子的传统习惯,朱元璋立了太子标的儿子允炆为皇太孙。允炆这一年刚刚十岁。
允炆生下时外貌有些缺陷,头盖骨又偏又歪。一次,朱元璋摸着他的脑袋,叹着气说:“怎么像半边月亮呢?”由于允炆聪明,学习努力,性情宽厚,朱元璋逐渐喜欢他了。当时,朱元璋的九个儿子顺序镇守从辽东到甘肃的广大地区,以备北方蒙古贵族的袭扰,他们的王号分别是辽、宁、燕、谷、代、晋、秦、庄、肃,被称为“九边”。一天,朱元璋和允炆在一起聊天,朱元璋说:“备边抵御外侮,我交给你的皇叔们管,只要边境上没有战争,你就可以放心地做太平天子。”不料允炆却说:“如果叔叔们有异心,谁来对付呢?”这一问,出乎朱元璋意料之外,他竟沉默了好大一会儿,最后才问:“你的意思怎样呢?”允炆回答:“以德争取他们的心,以礼约束他们的行,如不起作用,就削他们的属地;再不行,就更换他们的封地;这些都不管事,就兴兵讨伐。”朱元璋听了,默默地点了点头。
允炆的想法并非没有根据。他被立为皇太孙后,那些王叔们很不服气,每次返回京城,都要以长辈的口吻教训他。这使允炆不得不考虑怎样保住皇储的位置。一天,他坐在东角门,将侍读黄子澄召到面前,低声问:“叔叔们都拥有重兵,我怎样控制他们呢?”黄子澄轻轻地给允炆讲了汉景帝采纳晁错意见,削除吴楚七王之乱的故事。允炆听了十分高兴,说:“有你出主意,我就不用担心了。”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十七日,朱元璋和大臣们议政之后,回到后宫,觉得十分疲倦,便躺在床上,略微休息会儿。谁知这一睡就再也没有醒过来,时年71岁。朱元璋虽突然而死,但遗嘱还是早准备好了。他在遗嘱中写道:“我奉上天的意志,担任起皇帝的重任,31年来,格外小心,不敢懈怠,希望能给老百姓带来好处。无奈我出身寒微,没有圣人那博大的才智,虽然做了些事情,但还有许多没考虑周到。我的精力日益衰微,这使我从早到晚战战兢兢,很怕一些事情没有结果。现在我就要离开人世,回顾以往,也没有什么感到遗憾的事了。皇太孙允炆,性情宽厚,处世聪敏,讲究孝道,众望所归,应当继承皇位,文武大臣要同心辅佐。在封地的诸王,得到我去世的消息,不要前来京城,应当管好各自的封地。各王所属的文臣武将,都要听朝廷节制。”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八日,21岁的允炆继承了皇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历史上称为建文帝。
建文帝援引朱元璋的遗诏,禁止各位王叔回京师会葬,甚至朱棣已经到达淮安,也被命令返回封地,这引起了诸王极大不满。他们议论纷纷,互相串通,说朝廷有人挑拨诸王和皇帝的关系,制造叔侄间不和。不久,燕、周、齐、湘、代、岷诸王又同时操练兵马,准备进京问罪。消息传到京城,建文帝感到很不安。他和兵部尚书齐泰以及黄子澄商量对策,决定削夺诸王权力。按齐泰意见,应先搞掉燕王朱棣,因为他握有重兵,早有野心,最危险。但黄子澄不同意,他认为燕王已有准备,不容易除掉,可先削夺其他诸王,剪掉燕王手足之后,再搞掉燕王就容易了。事情就这样决定下来。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建文帝出其不意,首先将燕王同母弟周王 从开封押到京师,削掉爵位,废为庶民,又迁往云南。十一月,废掉代王桂,把他关在大同。建文元年(1399)四月,又相继废掉岷王楩、湘王柏、齐王榑。这就使燕王棣成了惊弓之鸟,日夜不安。
朱棣,洪武三年(1370)被封为燕王,十三年(1380)从南京来到北平(今北京,古代亦称燕京)。十五年(1382)孝慈高皇后马氏去世,朱棣和诸王子回京师奔丧。事后,朱元璋选了许多和尚,派他们随诸王到封地,为马氏皇后祷告。跟随朱棣的和尚俗名姚广孝,法号道衍。他与朱棣一见如故,非常投机。道衍诡密地对朱棣说:“你如果用我,我送一顶白帽子给你戴。”原来,“王”字加“白”字成“皇”字,道衍的意思,是朱棣将来能当皇帝。朱棣将道衍带到了北平。当时,燕王府是元朝故宫(今北京故宫西半部)。朱棣招了许多有本事的人在府内操练兵马,还修建了一个很大的铸造兵器的地下室。为了遮没丁当丁当的声音,他养了许多鹅和鸭,让它们整天嘎、嘎、嘎地叫个不停。朱棣当时还不敢马上造反,因为在朱元璋去世一周年的时候,朱棣曾派自己的三个儿子高炽、高煦、高燧进京行礼,尚未返回。朱棣要谋反,三个儿子马上会被杀掉。于是,朱棣写信给建文帝,说自己有病,请求遣还三子。对此,黄子澄认为,如果放还高炽兄弟,可使燕王不疑,然后对他突然袭击,定可成功。这样,朱棣的三个儿子便被送回燕京。当朱棣父子相聚时,燕王喜出望外,连声高喊:“老天帮助了我!老天帮助了我!”
洪武三十一年十一月,建文帝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为都指挥使,负责燕地最高军政事务,作为削弱燕王的第一步措施,目的是使他们监视燕王行动,倘若燕王有个风吹草动,立刻除掉。建文帝步步紧逼,叔侄间的矛盾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建文元年六月,燕王为争取时间,遮人耳目,掩护自己,便装起疯来。他忽而在北平的闹市中大声呼喊,其声尖厉无比,忽而走进酒店,抢夺别人喝酒的杯子。张昺和谢贵听说燕王得了疯病,前往府里探视。只见燕王在六月天气里,坐在火炉旁,还冷得直发抖。但是,张、谢没有被朱棣的假象蒙蔽,通过燕王府长史葛诚的密告,知道了燕王装疯的全部内幕,便立即报告建文帝。建文帝和黄子澄等人商量后,决定立即对燕王下手。就在这关键时刻,都指挥使张信向燕王告密,泄露了建文帝的计划。七月初四日,朱棣以身体康复为名,宴请众官,席间设计擒杀了张昺、谢贵。初五日,燕王正式打起了“靖难”的旗帜,对建文帝的中央政府造反了。朱棣废除建文年号,设置了各种官府的办事机构。二十四日,建文帝下诏讨伐朱棣。从此,叔侄间一场你死我活斗争的戏剧帷幕拉开了。从建文元年七月开始,到建文四年六月结束,这场互相残杀的多幕戏演了整整三年。
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朱棣统率一支浩浩荡荡的军队,开进了明朝国都南京的金川门,数以千计身披铁甲、手执长矛的士兵,簇拥在他的前后。一时间,南京城里战马嘶鸣,人声嘈杂,矛戈相击,刀光剑影。经过激烈的战斗,朱棣终于占领了南京城。他随即命令士兵团团包围皇宫。突然间,皇宫里火势熊熊,黑烟弥漫。朱棣急忙紧催坐骑,派人飞速冲进皇宫,把守各门,不放任何人出入。尽管经过认真细致的搜查,建文帝还是下落不明。
那么,建文帝到底到哪里去了?他是被乱兵所杀?还是宫火自焚?对此,明代史书中记载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当金川门失守的时候,建文帝在宫里走来走去,连连叹气,很想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提醒:“不如出逃吧。”太监王钺也跪在地上讲:“当初太祖高帝(朱元璋)升天时,曾留下一个匣子,嘱咐遇到大难时打开,现收藏在奉先殿左边。”群臣齐喊:“快取出来!”一会儿,王钺拿出一个红匣,四周用铁液浇注,上面两把锁也都用铁液封固。建文帝看见后放声大哭,命令点火焚烧皇宫。皇后马氏投火自尽。程济急忙砸开红匣,见里面有三张度牒,详细写明从何处可以出宫,还有白银十锭,以及僧衣僧帽剃刀等物。程济迅速为建文帝削发换装,并挑选九人随建文帝从地道逃出。以后,建文帝经常身穿僧衣,来往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的深山古寺之中。英宗正统五年(1440),建文帝在外已经流浪了三十九个年头,年纪的增大和身体的虚弱,常常使他追思往事,越发怀念他的祖父,很想死后埋在孝陵的旁边。于是,便向广西思恩州知州讲明了自己的真实身分。州官大惊失色,立刻派人将他送往北京。明英宗为辨明真假,让当年侍奉过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出来鉴别。建文帝看着吴亮问:“你不是吴亮吗?”吴亮摇头。建文帝又说:“我记得有一次在御便殿进膳,由你尚食。我正吃子鹅,一片肉掉在地上,你手拿酒壶,学狗的样子,把那片肉舔着吃了。你难道不记得这件事了吗?”吴亮听了,跪在地上哭了起来。建文帝的左脚趾上有颗黑痣,吴亮验过属实,又捧着建文帝的脚哭了一场。后来,建文帝被迎入西内居住,宫中人都叫他老佛爷,直到他老死后,被埋在西山。
上述记载,反映了人们对建文帝殉国的同情,对燕王朱棣夺位的不满。实际上,当皇宫起火的时候,皇后跃入了熊熊的烈火中,八天以后,她的尸骨被当成建文帝的尸骨而秘密埋葬。建文帝呢?他确实逃出了皇宫,并且再也没有回来,最后也不知死在何处。清朝乾隆元年(1736),建文帝被迫谥为恭闵惠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