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造共同的价值观念。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了资本主义精神的概念。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尽力营利,祛除了享乐主义成分,使营利直接成了人生的目的。因而,在现代经济制度下,只要挣得合法,便是精于“天职”。
韦伯指出,这些资本主义精神有着深远的宗教背景,那就是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禁欲主义的“亲和性”,在清教徒看来,虚度时光是万恶之首,爱闲聊、好社交、图享乐甚至晚起床都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这种以天职观为特征的新教禁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世俗化了的伦理观”。它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提倡合理地限制消费,合法地追逐财富。它有力地推动了资本积累,哺育了现代经济人。所以他认为,16世纪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带来的是宗教、经济、政治的改革,它产生了一种新的伦理思想,这些新教徒是第一代的资产阶级,他们为欧洲积累了第一批财富,也留下了一种敬业精神,即把职业看作是天职。所以说,新教产生了第一批资本家,从此塑造了敬业、投资、节俭、勤奋的资本主义精神,也就是他们共同的价值观念。[7]
(2)减少冲突。宗教以其教义不断影响人、教育人,比如要人各安本分,各尽其责,容忍、谦让等等,使种种冲突得到缓和。另一方面,由于宗教惯于从宿命论、从超自然力量中去寻找人间灾难的根源,这也就相应减少了人间的摩擦。
(3)增强社会控制。伦理道德是维持社会巩固的有力武器,而每一种宗教实际上都是一种区分正确行为与错误行为的伦理系统,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都各有自己的戒律,违背这些戒律的人将受到神的惩罚,当宗教的这一作用被统治阶级利用以后,它就能极大地麻痹人民的意识,阻碍社会的变革,因而理所当然地要受到革命阶级的揭露和谴责。但是,以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宗教而言,从局部来看,它们在反对吸毒、反对恐怖活动和道德沦丧以及在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态度,因而宗教界人士也可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
(4)促进个人之间的团结。在很多社会中,特别是在以核心家庭为基础的社会中,各个家庭的独立性很强,因而个人对社会形成一种离心力。在这种情况下,宗教能通过它的仪式,定期地将群众集合起来,从而增强集体意识。不论是澳洲土人的图腾崇拜活动、阿兹特克人可怕的敬祖仪式,或是基督教、犹太教的周末礼拜,都是集体进行的,不论这种聚集的表面目的为何,只要人们集合在一起,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也就随之而产生了。
2.个人方面的功能
把宗教的关注点具体到个人,是宗教心理学的特点,其代表人物就是詹姆斯、弗洛伊德和荣格。宗教对于人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宗教为信徒个人的人生提供了意义。例如,由于世界上数不清的“恶”的存在(体现在地震、旱涝、瘟疫等天灾方面,也体现在压迫、不公、战争等人祸方面,还体现在个人的疾病、痛苦以及死亡等“极限情境”方面),个人会觉得人生荒唐而无意义,宗教的“神正论”为这一切提供了解释,从而消除了这种无意义感。生命礼仪,即出生、成年礼、婚礼、丧礼等,都是宗教为人们能顺利通过人生的各种转折,进入新的阶段而举行的仪式。
(2)宗教为信徒提供了行为规则和道德规范。从而使从古到今的无数个人在面临道德选择时可以有所遵循,免除了许多不必要的抉择危机。如佛教倡导“众善奉行,诸恶莫作”;道教坚持“济世利人,护国爱民”;基督教奉行“做盐做光,利益人群”;伊斯兰教强调“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等,都是具有劝人行善的功能。树立一种真、善、美的行为准则。
(3)宗教为信徒提供了心理上和情感上的补偿。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不同,不少人对现实里的不平等感到心理上的不平衡,而宗教设想的未来世界都是人人平等的,这就使人在心理上得到补偿。另外,个人总有忧虑、孤独、悲伤、悔恨等等感情,宗教也常在人处于这些境况时给人以安慰。道教在这一点上就很明显,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名人由于仕途不得意,或者不满于官场现状等等,就退出官职生活,过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道家思想就为他们提供了一种退而保身的功能。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重竞争、快节奏的生活使人际关系趋于淡化、冷漠,而宗教的组织和活动为人与人之间较密切的交往提供了条件。
最后,如果说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人总是需要最终的精神寄托或信仰的),那么,真正的宗教既然关注终极的非此世的目标,也就让人走向了一种超越自我局限性的目标。有了这种目标,人就可以轻视世间的名利得失,达到某种高度的宁静与满足。
3.文化方面的功能
宗教作为人的灵性追求和社会文化体系,与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个体及集体有着不解之缘。在谈到人类各大宗教的典型特征时,人们常讲基督教是一种伦理性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是讲律法的宗教;而印度教、佛教则是一种充满哲学思辨的宗教,这或许与其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化特色有关。基督教正是以它的伦理实践,即以情感人,以“爱心”取胜来推动其发展和传播的。伊斯兰教则以其教法来规定其伦理行为,形成严格的教规戒律。佛教在苦中求空,以深邃广远的眼光看透大千世界、领悟佛法之妙,使之形成严格缜密的逻辑推理和抽象诡异的哲学思辨,它反映了东方的智慧。还有犹太教的敬神自责、守律自罚、虽散落各地却不随波逐流的民族意志与精神,以及印度教那想象丰富、千姿百态的神灵世界和超妙不凡、高深典奥的哲学意境,在世界宗教史上都极为突出、引人注目。这几种宗教在塑造西方世界、阿拉伯世界和东方世界的文化形态上都起到了潜移默化且极为巨大的作用。[8]
此外,各民族早期的历史,许多都保留在它们的宗教神话中,记载在它们的宗教经典中。比如犹太民族,他们的历史依据只有《圣经》的旧约部分,《圣经》的旧约既是他们犹太教的经书,又是犹太人的历史。不少民族文学的起源与发展,也常常受宗教方面的需要(如占卜)的促进。在艺术方面更是如此,无论涉猎艺术的哪一个门类——小说、诗歌、戏剧、绘画、雕塑、建筑或是音乐,我们都会发现,从它们的题材内容到思想内涵,都与宗教有密切的关联。就连人们认为是与宗教完全对立的科学,也与宗教有着亲缘关系。如天文学起源于占星术,化学起源于炼丹或炼金术。因此,难怪不少宗教学家认为,宗教是人类文化的精神源泉与重要载体之一。
4.生态方面的功能
在狩猎采集社会和园圃农业社会中,很多宗教信仰和仪式都牵涉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们以各种规则、戒律和禁忌的形式,对于人类损害自然环境的行为加以限制,从而巧妙地保持了生态平衡。世界上很多狩猎采集部落,其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均与其生产的资源有关。如加拿大的瓦斯瓦里皮·克里印第安部落,居住在生产率非常低的亚寒带地区,靠狩猎为生,所以合理地安排和利用其资源,就成为他们生存的关键。反映在宗教信仰上,他们十分尊重其狩猎的对象,认为如果猎人不履行一定的宗教义务,则野兽不会将自己交给猎人。这些义务是:不杀太多的野兽,不浪费猎物,在打猎、肢解以及食用兽肉时均有一定的程序,以显示对野兽的肉体和灵魂的尊重。他们有计划地交换使用资源,调整麋鹿、河狸的狩猎,以控制这些动物繁殖的数目和分布。事实上,他们的宗教信仰包含了一条基本的生态原则,即只有人和动物处于平衡的状态,他们才得以生存。
宗教信仰的生态意义可能是不自觉的。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的纳斯加比人就是利用占卜来调整资源利用。当食物短缺而纳斯加比人不能确定何处可以找到猎物时,他们即将驯鹿的肩胛骨放在炭火上烧灼,再视骨上出现的裂纹(兆纹)的含意以决定出猎的方向。这样,猎人所采取的狩猎路线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其客观效果是使打猎不致过分集中一处,保护了资源的繁殖。在中国,直至近代仍可看到宗教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般人民对于寺庙、祖坟周围的森林以及各种神山上的森林,均是非常尊重的,不论个人需要如何迫切,绝不敢加以砍伐。这对于保护森林,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
此外,佛教认为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是平等的,坚决不杀生,要吃素,这也起到了生态保护的作用。而道教仙学认为自然界万物间存在着和谐的关系,自然变化的法则是顺应自然而然,这对当今我们提倡的环境保护也有着很大的启发。
四、宗教仪式
宗教仪式是宗教中除信仰以外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曾是人类学家关注的一个热点。所谓宗教仪式是社会成员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行动以显示其信仰。这种动作往往是集体的、高度程式化的,从中可以传达社会认为有价值的观念,所以仪式可视为信仰的具体体现。
1.基督教的仪式
基督教最普遍的崇拜仪式是在每星期天举行的主日崇拜。起源于1世纪,为纪念基督复活(基督徒相信耶稣被钉死后,于“七日的第一日”,即星期天复活)而区别于犹太教的安息日(星期六)的仪式。新教的少数教派如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等仍在星期六举行礼拜。从初期教会开始,本来每次主日崇拜时都举行圣餐礼,后来天主教将其发展为弥撒。主日崇拜的仪式,各派繁简不一。内容主要有唱赞美诗,祈祷、诵读圣经选段,讲道、祝福等。主日崇拜一般都在教堂举行,由圣职人员(主教、神甫或牧师、长老等)主持。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中的安立甘宗以及部分信义宗等教会多使用礼文,有些新教宗派仪式比较不固定。
基督教的某些重要礼仪被称为圣事或圣礼,神学上认为圣事是借助可见的形式或表象将不可见的神恩赋予领受者。举行圣事一般都按规定的仪式。天主教和东正教承认七件圣事,即洗礼、坚振、告解、圣体(东正教称圣体血)、终傅、神品(封立圣职)和婚配。新教一般只承认由耶稣亲自设立的洗礼和圣餐礼为正式的圣礼,亦有少数宗派不承认圣礼。
2.伊斯兰教的仪式
伊斯兰教有五条信仰和五功之说,具体如下:
五条信仰指伊斯兰教教义中的五个基本信条。(1)信安拉。相信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恩养者和惟一的主宰;是全能全知、大仁大慈、无形象、无所在又无所不在、不生育也不被生育、无始无终、永生自存、独一无二的。(2)信天使。相信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的一种妙体,为人眼所不见。天使只受安拉的驱使,执行安拉的命令,各司其职。它们并无神性,穆斯林只需承认他们的存在,不能膜拜。天使数目很多,着名的有四大天使,其中以吉卜利勒的地位最高。(3)信经典。相信《古兰经》是“安拉的言语”,是通过穆罕默德“降示”的最后一部经典。(4)信先知。相信自“人祖阿丹”以来,安拉曾派遣过许多传布“安拉之道”的“使者”或“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个使者,因而是最伟大的先知。(5)信后世。相信人要经历今生和后世,认为将有一天,世界一切生命都会停止,进行总的清算,即“世界末日”的来临。那时所有曾经活过的人,都将“复活”,接受安拉的裁判,行善者进天堂,作恶者下火狱。
此外,各教派还有各自的特殊信条。
五功指穆斯林的五项宗教功课。简称五功。它既是教义和制度,又是穆斯林必须履行的宗教义务,被认为伊斯兰教的支柱。(1)证言。阿拉伯语称为“舍哈德”(意为作证),是穆斯林对自己信仰的表白,其内容是用阿拉伯语念诵:“我作证:除安拉外,再没有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一证言,中国穆斯林称“清真言”,念清真言称为“念功”。任何人只要接受这一证言,并当众背诵,就可以成为正式的穆斯林。(2)礼拜。穆斯林必须每日朝麦加克尔白方向作五次礼拜。每周举行一次星期五聚礼(主麻礼拜);每年开斋节和古尔邦节要举行会礼。身体清洁是礼拜的前提条件,礼拜前必须按规定作小净或大净。礼拜是穆斯林的一项重要义务。(3)斋戒。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斋戒一月;每天从日出前开始到日落,要斋戒,禁食止饮。(4)天课。穆斯林个人财产达到一定数量时,都应交纳一种名为天课的宗教税。原来是作为一种慈善行为,号召有财产的人自由施舍,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按财产的不同种类以一定比例征收的宗教税。(5)朝觐。每个穆斯林在身体健康、经济条件许可、旅途平安的情况下,一生中至少应去麦加朝觐一次。
3.佛教的仪式
源于印度的佛教,最初僧众的日常行事,除了出外乞食外,就是每日各自进行修行。修行的方法有两项:一是学习教理;二是修习禅定。后来寺院中有了佛像,经典记录成文字,于是有了礼拜供养和读诵经典的行议。西汉之际从西域传人中国,于魏晋时生根,南北朝时滋曼,隋唐时已汉化,被改造成汉化佛教,其寺院通行的日常课诵仪式,到明末才逐渐统一起来。
僧众每日共同的宗教活动仪式,就是“朝暮课诵”,即早晚一起到大殿或法堂读诵经文并拜佛。除此之外,僧人在一天以内,从早觉、闻钟、着衣、下榻,到登厕、洗手、净面、饮水、漱口,直至睡眠,都有各种咒语,随时默诵。但一般僧人很难严格执行。
佛教的仪式主要表现在佛忌、祈祷、追福等时举行的法会仪式,称为佛事。这是佛教为说法、供佛、施僧、拜忏、为人追福而举行的宗教集会,分为焰口和水陆法会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