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学的中国大师
9030900000064

第64章 心理人类学大师:许烺光(2)

许烺光认为,对亲属关系进行分析时,不仅应当研究亲属结构,也要研究其内涵。因此,他提出了用“轴”(dyad)这个概念来研究亲属关系。所谓的“轴”,就是指的是父子、夫妻或者是母子等两个人的关系。按照他的观点,一个家庭体系中总有一个轴表现得特别重要,这可以称为主轴。他同时认为,在某个既定的亲属体系内,其主轴的重要特性,决定了个体的态度和行为的模式,个人也就根据这个模式,发展出对该体系内其他轴的相应关系以及体系外的关系。

许烺光认为,中国亲属体系的主轴是父子,而美国亲属体系则是以夫妻为主轴。中国父子轴的特点是:第一,延续性,其意义指父子关系是世代绵延不绝,父父子子是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香火不能熄灭。第二,包容性,即儿子多多益善,多子多福;无子可以过继,可以归宗,总之是香火旺盛、妻妾儿女统统可以包容。第三,权威性,父对子的权威是无庸质疑的,父的行为方式是子的学习榜样,子对父提出的要求应该绝对服从、恭敬有加;生时对父母尽心服侍,死后要供奉祭奠,也就是要做孝子。第四,非性性,因为父子是同性,因此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两性的差别。美国夫妻轴的特点则是:第一,非连续性,夫妻的关系最多一代为止。第二,排他性,夫妻关系是不可能容忍第三者插足的,所以,不会包容他人,而是具有一种强烈的排他性关系。第三,平等性,美国夫妻关系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不大会出现夫对妻或妻对夫的绝对权威。第四,突出性征,夫妻分别代表不同的性别,所以有必要强调两性的差异,性不但不被忽视,而且要被突出。

许烺光认为,以上的父子与夫妻关系两种轴的差别并不只是说明了家庭关系中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们各自深入到了其所存在的文化中,影响了家庭内外的其他关系,从而形成了两种文化中的各种差别。比如,由于强调连续性,中国人把许多本来是不可能是连续的关系有用连续的观念去看待。中国人常有来世再做夫妻的说法,美国人则认为是把夫妻当成父子。

许烺光就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论述中西亲属关系中的主轴特点以及在社会中的反映的,随后他在《宗族?种姓?俱乐部》中对中西文化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二)人类关系的基本理论

作者区分了角色与感情,他认为真正的人际关系,区别在于有感情(个人感受)因素在内称为人际关系;若只有角色(实用性)的关系,就不能称为人际关系。角色是我们目前扮演的身份,然而感情影响了我们自己角色的选定(如果有选择的话),如何表演我们的角色及享受到从角色演出的满足感。角色固然可以使我们名利双收,但是感情才决定我们功成名就后如何去享受、如何去肯定自己的成就与存在的重要因素。

作者提出,人类的角色与感情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遵循一定的规则,他在他的学术巅峰时期提出的“社会心理和谐”(PsychosocialHomeostasis,简称PSH)学说与之相联系的humanconstant概念构成了他的心理人类学的核心。他的这个理论不仅对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为有文字社会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工具,同时还为我们从文化心理角度重新审视目前的国际秩序和主流国际政治理论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图1 许氏“心理—社会均衡”理论模型图示:

说明:7.无意识(unconscious);6.前意识(preconscious)(此两层为弗洛伊德的概念);5.不可表意识(unexpressedconscious);4.可表意识(expressedconscious);3.亲密的社会与文化(intimatesocietyandculture)(斜线部分即中国的“人”或“仁”,人生活的核心部分);2.运作的社会与文化(operativesocietyandculture);1.较大的社会与文化(widersocietyandculture);0.外部世界(outerworld)。

PSH活动的基本特征有下列几项:

在正常情况下,个人采取行动及与他人交往的精神来源是在第四层。为了不愿意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个人不会动员第五层中的内容,理由正如前述。个人也不会刻意去动员第六层及第七层的内容,因为那些内容都是被压抑的,或者即使受到动员,因为内容特别也很难为外人知悉或明了。再从另一方面来谈,照前面定义,每一个人都愿意和另外一个人或一群人发生亲密关系才能使自己的存在有意义,而此等个人即共同居住在第三层内。这种对第三层需求的重要性,不亚于对食物、空气和饮水的需要,因为这样才能使个人达到舒适的感觉。如果第三层中的同居人一旦丧失,其精神创伤可能导致个人的生活空虚,甚至自杀。有的即使第三层内的变化只发生在文化规范或人工物品上,也会令人极难忍受。如果上述变化强加诸于个人身上很长一段时间,而无其它可以接受的替代办法,很可能会造成个人心理或精神的病症。

因此要解开文化冲击与稳定的秘密,对于社会大众承受压力,面对暴政征服者,对于慈善行为、对于自尊、自信和享受成功的种种反应,如果缺乏对于个人与第三层关系间自然法则的认识,则是很难完成的。

在PSH理论中他希望特别强调的是角色与感情两种元素,这是人际关系连锁不可分之两种成分。感情成分创造出亲密情况,在此情况下个人可自由自在畅所欲言,寻求援助而无虑遭拒造成负担,因此是满足个人喜乐的重要成分。所以作者认为我们需要感情成分的重要,不下于食物、饮水与空气。既然我们渴求感情联系的需求一如饮水、食物和空气,所以对它的追求从不停息。一旦有所不足即会寻找代用品,也就是说我们可能延伸到第一层或零层(外界较大的社会),或退却到第六层或第七层(前意识及无意识)。

在前一种情况,如果他不喜欢某一种人,会找第二种人,如果找不到,则会寄托在神祇、信仰、动物、事物或传教活动去布道、去征服世界。而在后一种退却情况下,个人经由内在的心理分析、冥想或透过不同药物。总之不论内伸或外延,个人对其他个人的需要是永不放弃的,在外延情况下个人会利用PSH中心的非人性元素作为与其它人联系感情的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古时期的欧洲人自焚而死以求得灵魂救赎,或为了民主或专制世界和平体制而发动的无数次残酷战争,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应该付出的代价。这也是为什么在艾略特名著小说,失去一切金钱财物之后的主人翁玛纳与走失到他家的小女孩相依为命的原因。同样在内伸情况中,参加嬉皮运动的人认为只要尊重相信玛哈利希(Maharishi)真主将可永远通灵有助。美国诗人、散文家梭罗(HenryDavidThoreau)曾经希望为喜爱孤独的人成立俱乐部,而且他也为此事写了无数个人日记。

(三)东西方对比的理论

作者提出他的论文的首要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人类社会尽管有许多共同的文化特征,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很大。但文化差异是根据几项固定的指导原则表现出来,而不是偶发的。许烺光认为在东西方文化差异表现中有两项固定的原则,这两项原则可以说互不兼容、尖锐对比。他认为如果把西方文化称之为个人主义或自力更生(individualismorself-reliance),则东方文化就是情境主义或相互依赖(situationalismormutualdependence),这些差异就是东西文化不同的中心。

他认为如果把西方文化称之为个人主义或自力更生(individualismorself-reliance),则东方文化就是情境主义或相互依赖(situationalismormutualdependence),这些差异就是东西文化不同的中心。个人主义与自力更生绝不是两个同义字,但基本内容是相似的,只有程度上的不同,由于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正如个人主义在英国发生,而自力更生则在美国发展,成为一种更为彻底的粗犷个人主义(ruggedindividualism)。可是基本上英美两地都存在两者的重要因素,那就是认为天赋人权不可剥夺,而这种观念的极致就是平等与自由。

同理,情境主义是一种人生观,认为个人并无上天赋予不可分离的权利,因此缺乏自由平等的概念。相反的,东方人认为个人的存在是依从生身父母,并且通过他的父母依从他的祖先,也因此个人对自己的后裔及下一代生存亦有明确重要的义务。这种依赖是相互性的,子女依赖父母而父母亦倚赖子女。这种父母子女相互依赖模式发展到社会人际关系的其它层面,包括邻居、朋友、君臣之间。根据西方文化模式,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着想,为自己做决定,解决自己的问题,去寻找自己。

作者通过分析指出在现实的西方生活圈中,特别是在美国,如果一个人潦倒困顿时受友人协助,稍后好转时将可能对恩人怀恨在心,因为友人曾目睹他身陷困境的情形。对一个自力更生的人来说,没有比遭人看不起更难以忍受的了。而东方人正好相反,因持有情境相互依赖关系的世界观,对于接受父母、子女、亲友及其它的协助视为理所当然,而事业有成的人通常都是最有能力获得一切可能得到的协助而获益良多,因此当此人攀升事业颠峰后将有责任和义务去协助其它的人。所以东方人在穷困潦倒时接受他人协助不致影响个人自尊,而且成功之后更能公开对协助他的恩人表示感激。

从东西文化差异的分析也可以增加对今日世局了解的实用性。因为东方的人生观永远是抱持相对性,也就是一方面求生,另一方面也可以赖活。西方文化方式则是白中求白,黑中求黑的,不是全有就是全无,善与恶进行无休止不妥协的斗争,善者在除恶未尽前绝不休止,而恶者在善者未全部肃清前也不停止活动。根据所作的分析,作者让读者明了知道今天世局的紧张主要是西方内部的产物,而不是东西方的对立,并提出有效的改善良方,即必须从对东方文化模式的了解中找出西方文化模式必须修正调整的地方。

西方文化不可能转化为东方模式,一如东方文化无法变成西方模式一样。此外,东方文化本身不是没有缺点的,事实上东方文化的缺点还是为数不少。所以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模式中的民族应相互学习,改进自己的缺点,吸取他人的长处。作者指出,东方生活方式最大的优点是在人际关系上,而西方生活方式最大缺点就是个人与其它人群之间缺少永久性的联系,因为每个人都不能离群独居,形体上更需要群居而生存,而最重要的是人人都想要在人群社会中争取到自己适当的地位。

四、许烺光在中国人类学史中的学术地位

许烺光(FrancisL.K.Hsu)教授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心理人类学家,他对中国民族性格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仍然执著地坚持民族性格研究的人类学家之一。早在40年代初,他就写成了《祖荫下:中国的文化与人格》等研究中国民族性的著作。与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人主要采用功能主义对中国社会进行研究工作相一致,许烺光的研究体现了中国早期人类学“功能主义”时代的特点。《祖荫下》是在魁阁这个中国早期的现代学术集团的酝酿下产生的一部力作,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从文中可以看到潜在的“功能主义”理论,《祖荫下》一书中的许多标题和内容如“续香火”、“家族的繁衍”、“安全阀”等体现了用功能的观点对中国家庭的分析方法。它与《江村经济》、《金翼》、《一个中国的村庄:山东台头》一起,成为中国早期人类学的经典著作。

《祖荫下》的出版曾受到林顿心理学研究的影响,这本书在扉页上写到:“献给林顿”。1945年,许烺光受林顿之邀赴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到美国后,许烺光的手稿得到了林顿、帕森斯(TalcottParsons)、克拉克洪(ClydeCluckhohn)以及雷得菲尔德(RobertRedfield)等人的批评和建议,并在林顿的推荐下出版。他用心理学派当时最为流行的“群体人格”的理论来分析对喜洲田野观察所获得的民族志资料,采用“基本人格结构”和“身份人格结构”来划分喜洲和中国的父子、夫妻等家庭和亲属关系,提出了文化与人格模式之下的中国社会体制和形貌。

因为许烺光出国很早,在国内少有著作翻译出版,对他在中国人类学史上地位我们可以透过一些学者的说法略微得知一二,比如乔健在《试说费孝通的历史功能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中把费孝通与RadcliffeBrown、Malinowski、LeviStrauss等并列为12位建构现代文化理论的主要贡献者。他认为另外一位也应该有资格列入的中国学者是许烺光先生(FrancisL.K.Hsu)。

在王铭铭的《魁阁的过客》中,他这样写道:“可是,正是这位高傲的英国人类学家(指1950年开始在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任教的著名汉学人类学家弗里德曼(MauriceFreedman)),在他一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对学生说,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林耀华的《金翼》及‘魁阁’期间那批中国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者的作品,如许烺光的《祖荫之下》和田汝康的《芒市边民的摆》,是研习汉学人类学的基本读物。”由此可见许烺光在国外学者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五、相关学术评价

(一)创立心理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