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华为和美国3Com公司达成协议成立合资公司。成立伊始,华为3Com公司即肩负双重职能:从市场目标上看,通过两家公司的合力,合资公司有望在中国和日本市场最大限度地抢占企业网络产品市场份额。从市场开拓上看,合资公司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为3Com全球接近5万家渠道商提供有价格竞争力的代工产品。
合资对于3Com来说,也是势在必行的,“对3Com公司来讲,它其实更看好华为的技术优势,以及对中国市场更深入的了解”。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3Com愿意用1.6亿美元外加技术产品专利授权和中国区的所有资产与华为成立合资公司的根本原因。而华为将网络部分资产放在与3Com的合资公司中,其目的是为了通过与3Com这样的国际性公司合作,获得与国际电信巨头合资、合作的经验,以进入梦寐以求的欧美主流高端市场。
2003年底,华为3Com合资公司一系列的新型路由器陆续登场,华为和3Com拿出各自积蓄已久的技术资本,拉开了齐心协力大干一场的架势。
即使在中低端数据通信产品的海外市场拓展上,华为也在寻求除3Com以外的更多战略合作伙伴,“我们在日本市场上的战略合作伙伴是NEC和三菱公司,我们在欧洲正在谈更多的合作伙伴”。华为3Com公司总裁郑树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郑树生的言外之意显然是—华为3Com可以给海外非常多的品牌做代工,3Com公司只是其中之一。
诞生于2004年2月12日的西门子华为TD-SCDMA企业,总投资为1亿美元,华为希望通过双方在市场和产品应用层面上的商业联盟,把合作方向真正深入到技术标准的具体应用上,从而为华为国际化助力。
2005年11月底,华为与全球最大的移动运营商沃达丰正式签署全球采购框架协议,华为成为沃达丰战略供应商;同年12月底,华为与英国电信签署正式供货合同,成为其“21世纪网络”计划的优先供货商。
2005年12月26日,华为成为英国电信公司的设备供应商。在成为英国电信“21世纪网络”的供应商后,华为在欧洲市场的名声得到大幅提升、路透社、法新社等欧洲主流媒体称,华为已经迅速崛起,加入到世界级电信设备供应商行列。
在2006年2月的西班牙巴塞罗那3GSM全球大会上,华为与沃达丰联合宣布,在未来5年内为沃达丰运营的21个国家提供定制手机。
对于华为来说,这不仅仅是从英国电信和沃达丰分到了一杯羹,更重要的是,经过了英国电信和沃达丰“全欧洲最严格认证”后被确定为供货商,无疑也获得一个广泛意义的“通行证”,这一点对于华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英国电信和沃达丰这样全球顶级运营商的认同,意味着欧洲主流市场的大门已经对华为打开。
此后,芬兰电信运营商KPN和Telfort等全球前50强的运营商的大门也都逐渐向华为敞开。因为随着华为的客户变为世界级的客户,在服务的过程中,华为也逐渐具备世界级水平。而华为在欧洲市场也早已抛弃了低价取胜的“撒手锏”。
Telfort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范德维尔在2006年曾对中国媒体描绘了华为成为自己合作伙伴的过程。范德维尔表示,华为在2004年拿下Telfort的3G项目,并不是因为低价,而是华为对合同执行的承诺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他表示,华为的产品价格在竞标中不是最低的。
2009年11月,华为与比利时最大的电信运营商Belgacom签署合同,其采用华为SingleRAN解决方案和SDR技术将其在比利时全部的2G/3G网络搬迁、升级成HSPA+网络,同时将部署一张覆盖比利时全境的LTE商用网络。
华为无线营销工程部副总裁谭竹在欧洲这个LTE发源之地,奋斗了4年时间,他见证了华为在LTE领域艰难突破的历程。他深有感触地说:“从全球首个LTE商用合同TeleSonera到全欧最大的LTE合同Telenor,再到瑞典运营商Net4 Mobility、比利时运营商Belgacom集团,华为已占据欧洲LTE市场62%的份额。”
在技术更新换代中与海外巨头齐头并进一度被中国通信人视为奋斗的目标。而在被称为准4G的LTE市场,华为做到了这一点。2009年1月,华为与爱立信同时宣布,共同承担瑞典运营商TeleSonera的全球首张LTE商用网络的建设。
正是凭借网络替换能够给运营商带来巨大收益,华为打动了运营商。自2008年12月,德国O2与华为签署了华为首个SingleRAN订单。目前华为已经在全球部署40个SingleRAN网络。截至2010年一季度,华为第四代基站出货量已经累计超过390万载频。此后,凭借在TeleSonera LTE网络建设中的表现,总部位于挪威的Telenor选择华为作为其无线侧的独家供货商,升级其位于挪威境内的现有2G/3G网络,并实现向LTE的平滑演进。瑞典运营商Net4 Mobility也选择华为作为LTE供货商。一时间,华为的表现给了其他设备商巨大的压力。而凭借在LTE本土欧洲的表现,华为也赢得了其他地区运营商的信赖。
2010年10月,华为在欧洲市场再获突破,与沃达丰意大利公司签署了一项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涉及金额高达7亿欧元(约合9.7亿美元)。
根据双方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华为将为意大利沃达丰提供SingleRAN全系列移动通信解决方案、FTTx光纤宽带以及固定移动融合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同时还将提供工程、施工以及其他相关的服务。
与此同时,华为还将在意大利米兰与沃达丰合作成立联合创新中心,共同在移动及固定宽带以及FMC融合等领域展开更广泛的端到端合作,推动意大利沃达丰未来向全业务运营网络的无缝演进,进一步加强意大利沃达丰的业务提供能力和主流运营商地位。
这项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华为成为意大利沃达丰的主要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进一步加强了华为在欧洲高端电信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沃达丰集团目前为全球最大的跨国移动运营商,在全球31个国家拥有运营资产,并在40多个国家拥有伙伴市场,与其合作伙伴一起提供网络服务。截至2009年底,其全球移动用户为3.41亿,固定宽带和语音用户300万,年营业额超过85亿欧元。
华为无线产品线常务副总裁万飚表示,全球移动通信领域正处在网络融合和向未来平滑演进的转型期。华为将争取与越来越多的全球一流运营商合作,部署面向未来的无线网络,并帮助运营商在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方面提升竞争力。
自主研发抢占战略高地
不断研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的产品成为华为战胜海外对手的“撒手锏”,这也是华为拓展海外市场战略模式的基础。所以,华为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自主的技术路线。
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自主技术路线背后是巨大的风险。道理十分简单:投入高科技研发,有可能血本无归。但是华为选择了挑战风险。以华为的特定用途集成芯片(A-SIC)研发为例,早在1999年,华为就意识到要开发WCDMA,ASIC技术是一种必然趋势。当时业界尚无任何成熟的ASIC,某西方公司已经公开宣布他们将于2002年推出ASIC。于是当时很多声音认为自己开发风险太大,不如今后直接购买该西方公司的技术。但任正非认为,要提高WCDMA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不能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因此必须启动自己的ASIC项目。事实证明,华为走对了,在华为的ASIC技术有所突破后,这家西方公司却一再宣布延迟推出芯片,最后彻底放弃了该芯片的开发。
华为要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的思路可以说是与生俱来。1988年,华为成立伊始,中国的电信设备市场几乎完全被跨国公司瓜分,初生的华为只能在跨国公司的夹缝中艰难求生。一开始的华为只是代理香港一家企业的模拟交换机,根本没有自己的产品、技术,更谈不上品牌。但志存高远的华为义无反顾地把代理所获的微薄利润,点点滴滴都放到小型交换机的自主研发上,利用压强原理,局部突破,逐渐取得技术的领先,继而带来利润;新的利润再次投入到升级换代和其他通信技术的研发中,周而复始,心无旁骛,为今后华为的品牌战略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001年,华为的销售额达到255亿元,而公司投入研发的资金却高达30亿元,达到11.7%,这一投入比例在全世界高科技行业仅次于微软。持续的高投入使华为在同行业中逐渐占领了技术的先机,仅2001年一年,华为就有500多项专利技术,而且智能网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华为在产品经营上有三个重要环节: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市场营销。其中,首尾两端的知识含量最高,中间的知识含量最低,这就是为什么制造企业,尤其是代工企业很辛苦还赚不到钱的原因。要想提高绩效创造价值,就要向华为学习,在价值链的两端做文章。
任正非说:“强大的研发不一定能成就强大的公司,但强大的公司必须要有强大的研发来支撑。”华为就是这样一个靠研发和营销取胜的企业。一个企业很难具有并保持价值链所有环节的优势,但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必须拥有一个或几个价值链环节的优势,这些环节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该企业战略环节的优势。华为不仅是世界知名的IT企业,也为中国的IT企业树立了新标杆。
2009年11月1日,华为宣布在埃及首都开罗开设了一个新的区域培训中心。该中心拥有11间教室和实验室,能够同时容纳150名学员,还更新了价值2 000万美元的培训设备。
2010年2月27日,华为在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研发中心揭幕,公司全球副总裁蒋亚非在开幕仪式上表示,计划在未来3年再招聘500名土耳其员工,并将投资超过5 000万美元成立研发团队。
2010年12月6日,华为和朗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资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实现共赢。
研发创造价值,营销实现价值。华为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如何从附加值低的制造环节,向附加值高的研发设计环节和营销管理环节两头延伸,着力锻造产品的价值链。正如着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说:“要想真正保持世界工场的地位和优势,就必须在技术上赶快升级。不然你就保不住—因为劳动力便宜这个优势,很容易丧失。”
突破欧洲挺进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