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解密华为
9037100000028

第28章 技术创新赢得三分天下 (2)

华为在技术研发上“敢于花钱”是出了名的。华为的技术优势也与其持续、大规模、不计血本的研发投入模式有密切关系。华为坚持高额的研发投入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近20年来,它每年的研发投入都占销售收入的10%,并将研发投入主要用在前沿技术、核心技术以及基础技术研究上。华为甚至将“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写进了1998年出台的《华为基本法》,为的是在一定利润水平上追求企业成长的最大化:“我们必须达到和保持高于行业平均的增长速度和行业中主要竞争对手的增长速度,以增强公司的活力,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和实现公司各种经营资源的最佳配置。在电子信息产业中,要么成为领先者,要么被淘汰,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华为仍坚持加大研发投入,2009年研发费用高达1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27.4%。

在压力面前,任正非立下誓言:“处在民族通信工业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要竭尽全力,在公平竞争中自下而上发展,决不后退、低头”;“不被那些实力雄厚的公司打倒”;“10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分”。带着这些信念,任正非的管理显得强硬甚至几近偏执。

华为公司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从创业开始,就始终坚持以市场的商业成功为导向,一切投资、一切管理的改进都紧紧围绕产品的市场商业成功,尤其摒弃的是脱离商业成功导向的、唯技术的创新。这种盲目自傲的创新,对于没有资金来源的公司来说,无异于自杀。

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市场的变化,华为以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紧紧跟随。2004年华为推向市场的一款WCDMA的分布式基站,相比传统的基站,运营商每年的运行/运维费用包括场地租金、电费等可以节约30%,为客户带来了价值的同时体现了产品的竞争力,从而获得了客户的好评和

选择。

2011年1月7日,第44届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在美国拉斯韦加斯开幕,华为在展会上发布了多款终端新产品。

据华为副总裁、首席营销官余承东介绍,华为在本次展会共有IDEOS系列X5、X6、S7等多款手机与平板产品亮相,其中IDEOS X5是重点首发产品,也是华为终端IDEOS系列的旗舰产品之一,它定位于中高端商务机,倡导“简单商务”概念,搭载Android 2.2操作系统,配备3.8寸触控屏,500万像素摄像头,2011年第一季度陆续在亚太地区多个国家发货,春季在国内上市;提及另一款旗舰产品IDEOS S7,余承东表示,S7已经在欧洲、澳洲等多个市场陆续上市,更获得北美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商百思买青睐成为其主推新品,在刚刚过去的圣诞季,S7更成为当季最畅销产品。

在中国市场,2010年华为移动宽带出货量超过500万片;华为融合终端出货超过1 500万台,两者市场份额均持续保持第一;手机产品累计市场份额居国内前五,出货量超过1 500万部,其中Android智能手机份额在国内绝对领先。

专利数量全球第一

华为历来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同时也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华为真诚地与众多西方公司,按照国际惯例达成了一些知识产权的交叉许可协议。宽带产品DSLAM,是阿尔卡特发明的,华为经过两年的专利交叉许可谈判,已经与其他公司达成了许可协议,华为会支付一定的费用,换来的是消除了在全球进行销售的障碍,经过努力,华为的DSLAM市场份额达到了全球第二。国际市场是一个法治的环境,也是一个充满官司的环境,华为有了这些宝贵的经验,今后就不会慌张失措了。华为以后依然要在海外取得规模收入,如果没有与西方公司达成许可协议和由此营造的和平发展环境,这个计划就不能实现。华为付出了专利许可费,但华为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产值和更快的成长。

任正非说:“今天,由于技术标准的开放与透明,未来再难有一家公司、一个国家持有绝对优势的基础专利,这种关键专利的分散化,为交叉许可专利奠定了基础,相互授权使用对方的专利将更加普遍化。互联网的发达,使创造发明更加广泛化,也更容易了。”华为充分意识到需要在知识产权方面融入国际市场“俱乐部”,知识产权是国际市场的入门券,没有它,高科技产品就难以进入到国际市场。

华为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技术研发,在研究经费的数量级上缩小了与西方公司的差距,也在知识产权上缩小差距,目前华为已有4万多项专利申请,但相对于全球几十年的积累仍是微不足道的。知识产权投入是一项战略性投入,它不像产品开发那样可以较快地、在一两年时间内就看到效果,这需要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积累过程。

任正非还充分地认识到了基础专利的成长过程是十分漫长而艰难的,基础专利的形成要经历很长的时间,要耐得住寂寞,甘于平淡,急躁反而会误事。基本专利的形成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是应用型基本专利的成长过程也至少需要3~5年。华为一直倡导并建立了相应机制,鼓励板凳要坐十年冷,同时坚定地走出去积极融入国际性行业组织中,广泛地与业界同道交流、合作、协调;特别是在行业论坛以及行业标准开发组织中积极参与,共同致力于行业的成长和发展。虽然华为在国内外总共申请了超过4万多件专利,但华为知道真正核心的基本专利还不多。因此,华为持之以恒地在功能、特性、工程实现技术等方面加强投入,继续反对盲目创新、反对小农意识、反对自我封闭、反对闭门造车,坚持合作与自研并重,在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的同时顺应业界的潮流、顺应相应的规则下,厚积薄发、投放有序、广泛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构建良好的商业发展环境。

作为同在深圳设厂的邻居,富士康的老板郭台铭非常佩服任正非,他发现华为付出了两倍的薪水,挖了不少富士康申请专利方面的人才。“我觉得华为很伟大。为什么?因为它有专利方面的远见,它专利越多,竞争力越强。”而与华为同时期成立的大多数中国企业却习惯于走捷径,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市场换技术,结果是技术没有换进来,市场也损失殆尽。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2009年,华为新申请专利6 770件,累计申请专利达到42 543件,华为申请专利数排名全球第一,此前,华为已经连续7年蝉联国内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第一。在LTE/EPC领域,华为基本专利数居全球第二位。与此同时,华为融入和支持主流国际标准,并已经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截至2010年,华为在123个标准组织中担任了148个关键领导职位。

美国着名国际投资银行家库恩这样评价中国的华为公司:华为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强大的通信设备商之一,它凭借专利与创新,成为中国新式企业的标志。虽然许多人曾批评华为是“二流公司”,但现在,华为已经成为世界级革新领袖,它的崛起震惊了原来的大佬们—如北电、诺基亚、阿尔卡特朗讯。

华为的成长壮大之路就是不断技术市场化之路,就是不断培养技术商人之路。在未来,对科技知识进行商业经营的企业和人才才是真正的统治者!

弯道超越的技术路线

虽然对技术和创新是如此重视,任正非首先还是一位清醒的企业家,他深知中国企业与欧美领先企业在技术上的巨大差距,为此,他在华为内部说过“我们坚决不做创新”。任正非这里所说的“创新”指的是那种革命性的、深入到基础研发的创新。华为之所以不做这种类型的创新,就是因为清醒地认识到了中国基础研发能力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巨大差距,作为后进者的中国企业只能选择最符合自身发展战略的技术路线。

因此,华为在研发策略上一直采取跟随策略,即当行业的技术领先厂商首先研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证明其有商业价值的情况下,华为才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产品级的开发。用任正非的话来说,“华为没有院士,只有院土(商业工程师),把‘士’的下面一横拉长一点。要想成为院士,就不要来华为。”

华为并不会做最底层和最核心的研发,比如CPU、操作系统、核心芯片等。华为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非核心专用芯片的开发上。这类芯片的特点是数量较大,技术难度相对较小。应用规模是判断是否值得开发的关键,只要产品能上规模,这种技术优势对降低成本的作用就非常明显。华为的基础研究部主要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每年都设计出几个主要芯片,再找美国、中国台湾及香港的专业芯片制造企业进行加工,用来替代直接购买的芯片,每年至少能够为华为节约上亿美元的成本。

此外,华为还做“板级开发”,即利用国内研发劳动力相对低廉的优势,花几倍数量的人力去降低整个电路板的成本,比如华为有十几个人整天研究如何降低交换机用户板的成本,板子上任何一个器件的替换、任何一种可能的新设计都去尝试。因为每块板子只要降低一元钱,就会增加数千万元的利润。在研发上华为一直坚持“小改进,大奖励;大改进,只鼓励”的策略。曾经有一位新员工刚进华为不久就给任正非写了一封“万言书”,结果任正非批复:“此人如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随着华为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和长期积累,华为会一直跟随在竞争对手的后面,不断地缩小与他们之间的差距,并寻找赶超的机会。2000年的时候,任正非曾经预言:华为将通过技术领先获得机会窗的利润,再将利润用于研发,带动更多的突破。这就好比运动员跑长跑,华为一开始坚持跑在第二方阵的最前面,紧紧跟住第一方阵;当跑到弯道的时候开始加速进入第一方阵,最后获得领先地位,这也被称为华为的“弯道超越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