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好比船长、舵手,只有他才决定着一艘航船将抵达一个什么样的港口。聪明的舵手,把航船引向一个光辉彼岸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强,而糟糕的舵手,很有可能使航船触礁沉没。而这一切,取决于领导者的领导力如何,领导力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管理的成效水平如何。中国式的领导力着重体现为管理者在领导过程中如何运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它可用以弥补西式领导中的工具性和分析性思维的不足,这是作为领导者必须要重视和培养的软实力之一。
§§§第一节 齐桓公何以成霸业
“人们需要的是能够信赖的领导力,是能够滋养灵魂的领导力。”
——比尔·波拉德
“领导力”完全是西方的舶来品,关于领导力,美国杜拉克基金会董事长比尔·波拉德这样说,“领导力并不是关于领导者的问题,它是关于追随者,以及领导者为追随者引领的方向的问题。”如果这样看待领导力的话,领导人就必须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正的领导力。比尔·波拉德给出的答案是,“人们需要的是能够信赖的领导力,是能够滋养灵魂的领导力。”而这,正是领导力的特质所在。
历史上凡是成就丰功伟业的精英们无不有着卓越的领导能力。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就是如此,他突出的领导力就是信任下属、信守承诺。
凡事问管仲:信任下属
如果这么问:国君愚昧无能,但充分授权,把国家大任托付给良臣,这样算是好的国君吗?
答案是肯定的。
春秋时期,齐桓公在位时,有官吏向他请示,桓公叫他去问管仲,连着几次都这样。随侍认为凡事都问宰相,当国君的就会失去大权。齐桓公答说:“还没得到管仲以前,事事难推动,得到管仲后,上下励精图治,国强兵壮,正说明了管仲堪当大任,做宰相名副其实,我既然任用了他,就应该相信他,而不是人为地去牵制他、防范他。”左右方不敢再有非议。
作为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必须做到用人不疑。用人不疑,一是相信自己选人识人的能力。
不相信人才就是不相信自己,因为人才是自己选拔出来的;二是放手让人才去工作,因为人才熟悉自己周围的工作环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处理发生的一切。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这个道理;三是每一位有才华的人都有可能遭到来自各方面的诽谤和人身攻击,中国历史上多少有才华的人在诋毁和诽谤中倒下了。所以人才需要我们给予保护。
齐桓公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但会用人才,而且还会保护人才。他坚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只要考察好了,就给人才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抵制和排除来自各方面流言蜚语的攻击。他任命管仲为国相后,有一天,竖貂和易牙两个奸佞小人在桓公面前说管仲的坏话。他们两人说:“听说君出令,臣奉令。今天您张口管仲,闭口管仲,百姓怀疑齐国只有管仲,没有您呀!”齐桓公听了马上警觉起来,意识到他们两人在说管仲的坏话,挑拨他与管仲的君臣关系。立刻严肃地说:“我与管仲,就像上身与股肱的关系,有股肱才有其身,有管仲才有其君。你等小人懂得什么!”他们两人吓得赶紧退了出去。他们知道齐桓公这么信任管仲,是无法撼动管仲地位的,从此再也不敢说管仲的坏话了。
正是由于有齐桓公的信任和保护,管仲才得以顺利地实施自己的治国之策,使齐国强大起来。假如齐桓公听信了两个小人的谗言,把管仲撤职或者杀了,齐桓公还能当上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吗?
当然,用人不疑不等于放任不管,而是一旦发现存心不良的害群之马,只要及时剪除就是了。
后来,晋平公和大夫叔尚有一段对话,谈到齐桓公和管仲。晋平公问叔尚:“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建立功业,不知是齐桓公的功劳,还是管仲等臣子的功劳?”
叔尚的回答很有意思,他以制作成衣为喻说:“管仲善于计划剪裁,隰朋善于削减缝补,宾胥无善于修饰衣边,而齐桓公只知道穿衣服,所以是臣子的功劳。”
在一旁的师旷不以为然,改以烹饪为喻说:“管仲、隰朋、宾胥无再怎么会切剁、烹煮,如果把饭菜煮好了,国君却不尝一口,谁又能勉强他?可见是桓公的功劳。”
换句话说,没有管仲,齐桓公什么也不是,反过来说,没有齐桓公,管仲什么也没得玩。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企业领导者最大的任务,甚至夸张点说,唯一的任务,就是找到最佳的经理人才,让这位经理再找其它人才当副手,并一层一层选下去。领导者,依俗话说,躺着干就可以了。
这就是大胆任用你看准的下属的妙处。
用人固然有许多技巧,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和大胆地委托工作。一般来讲,一个受上司信任、能放手做事的人,都会有较高的责任感,所以无论上司交代什么事,他都全力以赴。
相反的,如果上司不信任,动不动就指示这,指示那,使属下觉得他只不过是奉命行事的机器而已,事情成败与他能力的高低无关,如此对于交代的任务也不会全力以赴了。
领导者都知道信任别人对工作会有所帮助,但却不是都能够做到的。上司在交代部属任务时,心中总会存着许多顾虑,譬如说:“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处理,他能办得了吗?”或者想:“像这种敏感度很高、需要保密的事,会不会泄露出去呢?”所以领导者常会有这种微妙的矛盾心理。而更微妙的是,当上司以怀疑的眼光去对待部属时,就好像戴着有色的眼镜,是不会看到真实面目的。也许一件很平常的事也会变得疑团丛生了。
相反的,以坦然的态度信任对方,就会发现对方有很多可靠的长处。所以信任与怀疑之间,就是两种天地了。因此对待任何人,最重要的就是信赖,并且要抱着宁愿让对方辜负我,我也不愿怀疑他的诚意,如此可能更会赢得别人的效劳,并使其尽全力完成任务。
现代社会最大的缺点,就是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互信互敬的胸怀,因此导致许多意识上的对立,甚至行为上的争执,造成秩序的混乱。领导者如果能培养起信任别人的度量,不但可以提高办事效率,还可以为世间增添许多和谐。
一个企业领导者,对于下属必须做到充分了解。这样,在做某一件事时,就可以充分运用每个人的优点。
用人之难在于激活所有下属的热情和干劲。这意味着:企业主管不能单独一人管天下,必须依靠值得信赖的下属,来给自己分担重任,培养一名有能力的下属,等于证明自己用人用到了刀刃上。“没有平庸的人,只有平庸的管理。”只有善于反思和总结经验,才能提高自己识人、用人、管人的艺术和技巧,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领导。
退地成霸主:信守承诺
古人云:“成于信,毁于随。”说到做到,不放空炮,遵守信誉,待人诚恳,这是领导者有效影响、号召下属的方法之一。北宋政治家司马光也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保国。”可见,守信是领导下属的无价之宝,是重要的领导方法。齐桓公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做到了信守承诺而成就了一代霸主的基业。
齐国与鲁国曾经是世仇,两国交战绵延,实力相当,不分胜负。齐桓公即位之后重用宰相管仲,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各项措施走在了各国的前列,经济快速发展,国力迅速增强,很快就把鲁国远远地甩在了后头。于是齐桓公决定兴兵讨伐鲁国,为齐国报一箭之仇。
由于实力有了相当大的差距,齐国一战就打败了鲁国。双方决定在“柯”这个地方会集天下诸侯,召开一个和会。会议当天,天下诸侯云集于柯镇,鲁庄王同意签署投降书,正当鲁庄王提笔要签字时,鲁国将军曹沫突然冲到台上,从怀中掏出一把匕首劫持了齐桓公。气氛顿时火药味十足,齐桓公也十分紧张,问曹沫:“你想干什么?”曹沫说:“你赶快把从鲁国夺去的土地交出来,否则我要你的命!”说着晃了一晃手中的匕首。土地好歹是抢来的,再交出去虽然于心不忍,但还不会痛彻骨髓,而现在曹沫用凶器逼着他,生命悬于一线,人死不能复生,地去尚可再夺回,还是命要紧。于是齐桓公咬牙答应道:“可以,我答应退地。”曹沫听了齐桓公这句话,当即松开了他,甩手把匕首丢在了地上,退后三步,深深地向齐桓公鞠了一躬,转身便退回到他原来的位置上去了。一场风波就此平息了。
从柯镇回来后,齐桓公越想越有气:“鲁国人太卑鄙了,居然在和会上安排刺客,让我当着天下人的面出丑。我兴师动众才夺得一些土地,他们派个刺客就要了回去,这不是侮辱齐国人么?我决不能答应这个屈辱的条件,地还是不能给!”于是,齐桓公找来管仲,商量如何对待和曹沫的约定。
齐桓公的意思是他是在受到胁迫的情况下被迫答应退地的,鲁国使用的是不正当的手段,所以不能履行协定。要派杀手干掉曹沫,让这事死无对证,不了了之。管仲不同意,他说:“您虽说是在遭到胁迫的情况下答应对方的条件的,但您既然已经当着天下诸侯许下诺言,那就必须严格履行,让天下人知道您是讲信用的。”“如果您想杀掉曹沫毁约,这就违背了信义。虽然能暂时发泄心中的不满,但会毁坏您在诸侯心中的形象,会让天下人唾弃您不讲信义,不守诺言!这个损失可就大了,要比失掉一块土地严重多了!没有信用的君主,土地再广大也不能成为天下的盟主!”听了管仲的分析,齐桓公改变了主意,履行了与曹沫的约定,把夺自鲁国的土地又还了回去。
消息传开之后,天下的人都对齐桓公赞不绝口,把他当成重信义的人,诸侯国之间有什么纠纷,都要他出面解决,许多诸侯国都争着和齐国结盟。短短的一年之后,齐桓公就被诸侯拥戴为霸主,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霸”。诺言是必须信守的,不管在何种情况下许下的诺言都一定要信守。即使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许下的诺言,也不能当作权宜之计,因为天下人只看重是否履行诺言这个原则。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不变的是作为领导必须要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因为智慧是相通得,谋略是可以沿袭的。无论是经营的制胜之道,还是圆融的大智慧,其实质都是一个文化过程。中国式的领导力体现的也是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和思想精髓。管理大师彼德·圣吉曾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途径与西方文化略有不同。东方的传统文化仍然保留了以生命一体的观点来了解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以及对奥妙宇宙的万有本源所体悟出精明而深广的古老智慧结晶。”这段话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式领导力的特质:人本的、德治的、内省的、和谐的。
诚然,从具体的管理科学讲,西方比中国确实研究得更加细致深入。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它对管理科学,尤其是对个人和组织行为的规范性有长期深入的研究。因此从纯技术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学习西方。但是西方程序化的管理模式已日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西式管理侧重于把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程序化的机器,然后去创造财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越来越不适应企业将自己物化成生产工具,而需要更多的自动自发。现代西方管理的极致是把人变成机器,而人本质上是不可能成为机器的。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家认识到了传统西方管理学的致命弱点:“仅把人看作是生产单元,或者完全从经济角度来看,你就会忽略他们真正的价值。”西方的管理学家们已经认识到,现在的领导力需要的是“体会追随者的立场”,是“服务精神”,是“正确行为的典范”,是“仁义礼智信”,是教化的力量,是中国式的领导力。
可见,领导力的特质正暗合了现代的人们对于个人的自动自发的要求以及对于组织和谐的需求。
总之,领导力应体现为管理者在领导过程中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用以弥补西方式领导中的工具性和分析性思维的不足,这是作为领导者必须要重视和培养的软实力之一。
§§§第二节 从楚汉之争看软实力
一位管理者不仅要了解市场动向,察觉商业环境的冷暖,甚至还要学会在一定的时间里飞速的提升软实力。
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因素在迅速变化:国际政治(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和文明冲突愈加剧烈)、社会(贫富差距、民主觉醒和自由意识日益明显)、科技(技术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
与道德伦理(新旧商业道德迅速转型)都在重新定义我们的商业环境。这对公司管理者的领导力提出了怎样的挑战?
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zberg)认为,管理者要扮演10种角色,即: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现在,则需要加上新的称谓:风险控制者。美世咨询北方区人力资本咨询总监林钢认为:“当危机来临时,更能考验一位领导者在面对不确定性环境时,在压力下做出决策的技巧”。这种技巧就是,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体系和流程来进行危机管理。从管理学的角度说,如果你能控制流程,那么80%的结果就是可以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