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软实力:中式成功领导品质
9112500000027

第27章 软实力之传统国学成就软实力(2)

企业的利润是国家民族生存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利润越高,它对国家的贡献就越大。但是,企业利润的获得,必须是合乎国家的法律和正当的手段,否则就是不义。这里存在着一个“义”与“利”的问题。如有的企业违背国家的政策法规,昧着良心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坑害国家,坑害群众。通过这样手段获得的利润是非法的利润,是不仁不义的行为。既要追求利润,又要有正当的手段,合于道德,做到义与利的统一,即要“见利思义”,不论企业,还是个人,都不要“见利忘义”。因此,义与利相统一的原则也应该是我国企业活动的基本原则。如果每一个从事生产的厂家,都不忘“义”,不忘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就不会有假、冒、伪、劣产品了,我国的现代工商文明的水平就会有新的提高。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利益调节,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企业要讲“利”,作为个人也是要讲“利”的,只不过不要“见利忘义”,要讲“义利”的统一,讲正当性与合宜性。因此,在企业内部,要坚持用“义利”统一的观点教育职工,从领导、管理人员到第一线的生产工人,都要明白企业是要谋利的,但不仅仅是为了本企业的利益,更不只是为了职工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服务社会,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为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需要。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之后,职工就应该自觉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生产出质量上乘的,品种多样的,数量丰富的产品,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说,一方面要教育员工“明义”,另一方面也不要忘记了员工的“利”,要不断的改善员工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员工的物质生活水平。员工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之后所获得的工资、奖金和各种补贴是合于“义”的,这就叫做“义而后取”。相反,如果割裂了“义”和“利”的统一,只讲“物质刺激”,不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切为了利,天下熙熙,皆为利往,不但会破坏企业内部的平衡,也会使整个社会失去平衡。因此,在讲“利”的同时也必须要用“义”来统帅“利”,这样员工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聪明才智也就会发挥出来,企业就一定会出现生气勃勃的局面。任何一个企业,只要深明竭诚为社会和消费者服务这个“义”,要做到“以义取利”,就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礼——以人为本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孔子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扫“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也就是说,在现代管理中,作为员工一定要“守礼”。无论员工多么希望自由自在,也必须要严格遵守上下级之间的“礼”。中国人不喜欢“无法无天”孔子所重视的“礼”,就是我们今天所要遵守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礼”在企业中的表现就是管理的制度化。当然,管理者也要遵守“礼”,即制度也要经常调整,以求“合理”。使员工能够感受到公平公正,这样才能使管理合理化。

§§§第二节 道家思想中的软实力

对企业而言,提倡“无为”就是摆正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与社会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依存的。

老子曰:“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没,莫能行。”道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有着重要地位,作为领导者,更是要切实的掌握道家思想的精华中“柔”的软实力。

无为而治

老子讲“无为”,在当时是针对政治而言,主张“无为而治”。道家认为:治国者首先要有热爱他人、利于他人、为社会谋福利的崇高心境;其次,治国者要以自己的模范的道德行为为表率,自己以身作则,如果自己不行正道,整个社会风气也将随之而败坏。所以,治国者要先修身,做到无为,修身无为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只有先把自身修好,治理好家庭,治理好乡里、邻里,然后才能谈治理国家。

以“无为”方式来治国,并不是无所作为。治国者要了解社会需要什么?人民急需解决什么?人民盼望什么?要清醒地认识世界潮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措施,这就是法律、制度、政策。制定之后,治国者要自己带头执行,先正己而后正人。政令法律要有一贯性,不能朝令夕改,随心所欲,否则老百姓就无所适从。以“无为”方式来治国,治国者应该以德为本,以刑为末。施行刑罚只能是罪恶造成之后用以治标,在罪恶萌发之前应该用德教去治本,用仁政教化于民。用“无为”的眼光来看,治国如治流水,重在疏导,而不是堵截,这样,顺应民心民情,国家没有治理不好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无为”思想又可用之于市场经济。有人认为,市场经济讲的是竞争,怎么能讲“无为”呢?事实上,不能把市场经济仅仅理解为竞争,应理解为竞赛,因一个“争”字,就把人们带到了邪路。所谓商场如战场、你死我活、不择手段、尔虞我诈,这种血淋淋的经济对社会无任何好处。而应把竞争改为竞赛,来一个市场大竞赛,相互帮助、学习,取长补短,市场自然会和谐地繁荣。现在很多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与优质产品竞争。除了对它们绳之以法外,在市场经济中,应该鼓励和提倡“无为”。

对企业而言,提倡“无为”就是摆正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与社会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依存的。企业发展生产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社会造福,为人类服务。不是想如何如何赚多少钱,而是想如何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

因为“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也包括市场经济的规律。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无为”。

老子“无为”思想,首先是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而提出的。老子“无为”思想产生的年代距现在已经十分久远了。对于现代条件下的企业经营而言,老子的“无为”思想,还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吗?如果能够借鉴的话,那么,老子并没有在他的《道德经》中提到过企业,也没有相关的明确表述,又怎样去借鉴呢?这些问题不仅是每一个读者关心的问题,更是每个从事企业经营的人关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正确的理解是:老子的“无为”思想肯定的、毫无疑问的对现代企业具有无比重要的指导价值;而正因为老子没有对企业问题作过具体明确的表述,所以,才有足够的思想空间和观念空间,将老子思想的精神实质与现代企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丰富老子思想的现代表述和现代运用范围。领悟“无为”精神,从中谋求“现代企业的无为之道”,责无旁贷的是这一代企业家、经济工作者、人文工作者以及社会管理者应当共同担负、共同完成的使命。

对企业而言,要“无为”,方能“清静”;要“清静”,方能各归其“本”;归其“本”,方能有“真根”;有了“真根”,才可以在时代的环境和风雨中成长,开出真花,结出真果。

而这个真根就是“道”,“道”就是生天生地的浩然正气。天地得正气,风调雨顺;国家得正气,国泰民安;自身得正气,身心健康,百病消除。无为就是真本,万物万事有他的规律,管理者只有去顺应,去服从,事业才会兴旺发达。

企业能否在环境中生存、发展,首要的问题是有没有“根”。没有“根”,环境对你就没有任何意义。知道这个“真根”、“真本”并不是说想有就能有、想弄清楚就能弄清楚的。每个企业,每个企业主,要想弄清自身是花还是草,是哪一种花、哪一种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现实中也时常可以看到对自己认识不清的现象发生。一些企业、企业主因为过分“有为”,反而误解了自身,把自身放在不适合的“品种”和“位置”上去了。结果,相当于自绝于环境,就像鱼过分“有为”而蹦到了岸上一样。这样怎能生存和发展呢?

万物清静无为才可以回归根本,据守根本。做到原本是什么,就安然于什么。是花就开,是鱼就游,是猴就跳。办企业也是一样,自己最适合干什么,要设法让自己知道,不能错误地以为可有七十二变,好像什么都能做,那样做必然是“妄为”多多,很危险。

柔性管理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意思是说: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也没有什么能够替代水。

在老子思想中,“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为了能够对老子所说的“柔弱”有一个更全面、更透彻的领悟,特别是为了弄清楚老子思想中的“柔弱”为什么是真正的力量的象征,让再来看看《道德经》中另外一些论述。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上讲:“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是柔软的、活动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又僵又硬。树木小草生长的时候、活着的时候,也是柔软脆弱的,风都可以把它们吹得倒来倒去、摇晃不已,死了以后却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啊,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的东西,柔弱的东西才属于活的、生长的一类东西。这里面包含着这样的结论,即:表面坚强的东西,已经是失去了生机的东西,而柔弱的东西则充满活力、充满生机。从老子的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老子的思想来源于对自然、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总结,是极富智慧的。这些思想的最后关注点落在“生”与“死”这个焦点上,而这又是人世间一切活动、一切事务的一个基本焦点。所以,这些思想对人生、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要用水的形象来指导自己,处柔弱,处忍让,处流动,处卑下,处迂回,处融通,在一派柔弱之中,得以流畅,充满活力,这才是具备了真正的力量,一种活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一定非要说是能战胜刚强,因为没有必要战胜刚强。因为作为活的力量,这已经比“死去的”刚强好多了。一个是活的,一个是死的,活的当然比死的好。活也用不着战胜死,活着,存在着,发展着,这已经就是一切了,更何况这样柔弱的滴水确实能够穿石。而这种至深的道理就表现在像水那样柔弱、那样谦让、那样卑下、那样无争的品格中。

这里面包含了应由企业去从中领悟的“柔弱之道”。它也是企业的立业之道和发展之道。企业的柔弱之道,并不是说它软弱可欺,而是说它柔顺、通达、善于顺应、没有死板的自我意志,以主客观的融洽与吻合为尚,能发挥出“无为”的作用,能在流畅的顺应过程中保持和发挥真正的活力。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活力,而且是一种有道的活力,这样的力量,怎么会是软弱可欺的呢?

在企业的管理中,要像疏导水一样疏导自己的员工,让他们与企业形成共识,然后才能将小溪汇成大江、大海,长立于世间。

不争而争

老子的思想,一般被学者们肯定为是一种治国和养生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老子的思想,对当今的企业经营和现代化条件下的企业管理等还有没有指导意义呢?回答是有。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因为老子思想是一种哲学,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学问,其中探讨的各种规律和法则,至今仍然没有变。老子探求的宇宙万物之道、社会之道、人生之道依然是值得当今人类加以思考和把握的“大道”。因为,天地都还在,万物都还在,人类也还在,而这些都是老子思想所观察的对象。虽然时代有了变化,语言词汇有了变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了变化,但是宇宙的本质,人生的本质,我理解并没有根本的变化。而这些本质性的东西,才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所揭示的对象。所以说道家思想完全可以为当今人类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