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创业初期都是艰难的,但王如却恰恰相反。开店之初效益很好,而她自己也很享受不断搜集玩意儿带来的乐趣,并且去掉每月2 500元的租金,还会有6 000元~7 000元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她结识了很多朋友,接触了很多不一样的人,不仅丰富了自己的阅历,还学会了如何跟人打交道,锻炼了自己的谈吐,也算是提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
王如觉得这次小小的创业过程很有趣,很纯粹。
3.“IP、IC、IQ卡,统统告诉我密码!”——校园“卡王”
导读:《天下无贼》里范伟一句“IP、IC、IQ卡,统统告诉我密码!”让我们开怀大笑的同时,也为我们这个时代粘贴了一个注脚。我们已经进入了“卡”时代,或曰“没卡不行”的时代,电话卡、银行卡、信用卡、饭卡、打折卡等,不一而足。而在校园里,就有这样一群人,做起了“卡”的生意,从中收获了财富,并且得到了人生的历练。
想见到庞中可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儿,已经毕业两年多的他如今仍然在校园里忙碌,虽然只有27岁,但是他已经做了四年的老板了。如今,已经成为一名成功创业者的他,又开始了新的创业计划,他想扶持一批想创业的大学生,打造属于自己的通信连锁零售店。
庞中来自甘肃省一个偏僻的山村,21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某省会城市的一所著名大学,但却凑不齐大学的学费。到后来,是父亲把自家耕地的老黄牛卖了才勉勉强强凑了2000元钱叫他带上,而这,根本不够庞中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庞中赶了几十里山路,人生中第一次坐上了火车,第一次来到繁华的大城市,从小就坚韧、刻苦的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要改变祖祖辈辈的命运。
来到大学校园的庞中一面埋头苦读,一面寻找各种兼职赚钱的机会。他看中了当时校园里流行的201卡。21世纪初的时候,手机在大学校园里还属于奢侈品,大多数人都用便宜、便捷的201卡。庞中用手头仅有的200元钱进了一批卡,然后下课一个人背着书包“扫楼”。“扫楼”就是挨个敲同学宿舍门,询问有没有需要201卡的,价格比别的地方便宜。一开始庞中楼上楼下跑,说得口干舌燥却还要承受别人不信任的眼光。后来,他渐渐琢磨出来门道,他等在那里让同学们试用,打通了再付钱,并且留下自己宿舍的电话,一方面让其他同学信任自己,另一方面方便同学们订卡。就这样,从200元开始,庞中一点一点地腾挪,赚了点钱再去进货,再一圈一圈地“扫楼”,一年多的时间,庞中赚了4 000多块钱。
手头有了资本,庞中并没有拿去消费、挥霍,而是冷静地思考下一步的打算。他认为校园通信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因为这里有庞大的固定消费人群,而且春去秋来,流动性很大。彼时正值手机流行之际,使用手机的人越来越多,庞中决定在做201卡的同时加上推销手机充值卡的业务。
有了推销201卡的经验,庞中现在成熟、沉稳、大气得多了。他先是找了几个同学做兼职,领导别人“扫楼”,逐渐把手头201卡的业务做大,同时试水手机充值卡的销售,有了一定的销售额以后,他又去跟中国移动的人员接洽,争取到最低的进货价格。这样下来,庞中已经从一个经常大汗淋漓的“扫楼”推销员,变成管理四五个人团队的小老板了,他基本垄断了××大学的201卡和手机充值卡市场。就在这一年,他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每个月有了2 000多元的固定收入,不仅解决了学费、生活费的问题,还能给家里寄些钱了。
庞中的思路和视野在不断的进取中逐渐开阔,他发现自己通过推销电话卡,在无意之中已经建立起来了一个校园的销售网络,也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同学们信任的销售平台。他现在可以把质量有保障的商品放到这个平台上,一切都水到渠成。
他扩大了自己的推销队伍,开始拓展自己的销售范围,不过经营的重点,还是在“卡”上。这一次,他看中了代办信用卡。
借助已有的平台,他的代办业务很成功,搭配着送小面额201卡等促销,一个月下来就办了300多张卡。而从银行那里,他能拿到30元~50元不等的佣金。办信用卡虽然比卖电话卡麻烦,要核实信息、复印证件等,办一张卡要来来回回跑几次,但是收益却是最高的。
庞中已经掘到了创业过程中的第一桶金,小老板当得顺风顺水,个人资产也早已经过万了,这对于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已经颇为不易了。毕竟仅仅在两年前,他还是一个腼腆、自卑的贫困大学生,有的时候一天只吃一个馒头。
就在这时,一个难得的机遇摆在他面前,之前一直合作的中国移动也看中了高校通信这块巨大的蛋糕,确立了进军校园的战略。他们看中了庞中的销售能力和经验,找他合作开办校园体验店。移动提供店面的租金和基础设施,只要求庞中交付一定的保证金,其他一切经营归庞中负责,而移动要的是销售业绩和占领这块市场。
双方一拍即合,庞中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正苦于团队上了规模却一直没有一个落脚的地方,处于“打游击”的尴尬地位的他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站稳了脚跟。
这一次,庞中选择了休学创业,向学校提出了休学一年的申请。一直关心他的班主任老师很支持他,但也提醒他一定要冷静,不要求急求快,不能放弃学业。
庞中的事业正是从这个小店真正起步的,在和中国移动合作的过程中,他真正见识到了“正规军”的战斗力和风格,并把这些与自己几年来实践的经验结合起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庞中的努力下,校园体验店办得有声有色,销售额节节攀升。
但是庞中并不满足,他又有了新的想法,用他的话说就叫“大学生加盟创业计划”。
庞中在众多高校中招募中年级的在校生合作,他提供创业启动资金,为那些家境不好的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按照庞中最初的设想,学生只要出示学校有关部门的证明、院系证明、班主任证明学生自己的创业意向书和信用记录等,就能免费从庞中那里拿到一小笔创业基金,并且,还可以全程得到庞中的指导,进行一段时间后,逐渐让同学们自负盈亏,独立走上创业之路,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庞中基本套用了在自己学校创业的模式,先在校园里建立起自己的销售队伍和网络,赢得同学们的信任,然后再扩展业务面,最终在邻近的几家高校开办分店。短短几年的时间,他就建立了初具规模的连锁加盟通信品牌店。从一个穷山沟里的放牛娃,一跃成为省城高校里的“校园卡王”。
4.“521”书房——宿舍里的图书馆
导读:我们每个人对图书馆并不陌生,但你听过开在宿舍的图书馆吗?本文中几个普通的女大学生就把图书馆开到了宿舍里,出于优化书籍资源配置的初衷,却无意中叩开了创业致富的大门。
一个夏日的午后,20岁的田芳背着沉重的书包走在回寝室的路上,她的手里还捧着一大摞书籍,阳光打在她脸上,泛出闪亮的光泽。她走进某中医药大学的静园521宿舍,门上赫然贴着“521书房”几个大字,住在里面的是××级护理系的8名女生。经过三个多月的经营,八姐妹共同开办的“521书房”在校园里已经小有名气,还吸引来几家学生媒体进行采访。每次想到这个,田芳心里都甜甜的。
八个女孩是在一次夜谈时确定租书这个想法的,其中一个女孩邵静觉得自己看完的书当作废品卖掉很可惜,因为那些书大多只看了一遍,还是非常新的,可以租给其他同学看,提高书的利用率,既环保低碳,又能得到一些收入。她的想法得到宿舍姐妹们的一致赞同,田芳也说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会将自己的书籍卖掉,但有很多毕业生因为事务繁忙,没时间处理,只能把自己的书按重量当废纸卖给废品回收站。那都是昂贵的学术书籍,很多都是崭新的,卖掉是对资源的浪费。而一些低年级学生因为学习需要,又要重复购买新书。咱们不如办个小图书馆,将闲置的书籍出租给同学们看,并把毕业生的书回收,低价卖给需要的低年级同学。
于是,第二天,八个女生就开始搜罗自己的闲书,她们将自己看过的小说、杂志、漫画凑到一起,然后将阳台腾空后装饰一新,把书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其中的一个女孩王昕还制作了漂亮的图书清单张贴在宿舍门上。看到的同学无不啧啧称奇,于是三三两两地来到521宿舍一探究竟。
三天的试运营过后,“521书房”确立了自己的运营模式:利用宿舍为基地,在女生宿舍楼内做了一个小图书馆,将闲置的漫画、小说、杂志、期刊出租。第一周开业大酬宾,每本书每次只收两毛钱的租金,租期两天。比起外面的租书场所,“521书房”最大的优点就是不收押金,主要依靠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信任。
接着,她们开始在校内宣传,回收校内学生(主要是毕业生的课本、杂书,充实自己的小图书馆。她们甚至还打上了废品收购站的主意,专门跑过去在废纸堆里面挑出有用的书,用很低的价格拿到了手。这些书,成了她们“教材交流中心”的第一批货物。
她们不断扩充储书量,每赚够一点钱便去购置新书,还与其他宿舍合作,代理别人向外租书。她们现在的库存已经达到了上千本书,并且还一直在快速增长,小小的宿舍阳台已经挤得满满当当,无处下脚。她们正筹划着把“521书房”搬出宿舍,在校园里选择一处理想的店面,这样,既能满足“521书房”发展的需要,扩大经营,也不用每次往回搬书都要经受宿管大妈的一顿唠叨了。
现在,“521书房”就成了大学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开始逐渐走向网络。这几个学护理的小女生已经在校内BBS上开辟了自己的专版——“521书房”图书交流版,在BBS上聚笼了一大批爱书的朋友,每日在版上讨论读书心得。她们还在淘宝上开起了网络书店,用于接受同学们的订购。这一切都让“521书房”成了一个平台,让有需要的同学能够看到便宜、实惠的杂志小说,买到便宜、实用的教材。
说到未来的计划,几个女生充满了期望。她们说,最初主要目的不是赚钱,而是想把心爱的书籍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现在,实现愿望的同时竟然还能有一笔不菲的收入,真是让她们惊喜不已。她们希望把“521书房”继续经营下去,下一步,她们打算进军杂志零售和征订业务。田芳说:“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小店铺,仅仅做出租和贩卖旧书不免有些浪费。大一的时候我们几个做过校园杂志代理,赚了不少外快,但是那个时候单枪匹马,散兵游勇,做不大,而且取得同学们的信任也比较难。但是现在不同了,有了‘521书房’这个平台,我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书友圈子、资源平台和送书网络,今时不同往日,现在我们有信心和各大杂志合作,争取做到校园里的独家代理商。”
而有社团活动经验的王昕说:“如果做得好的话,我们还可以成立一个学生社团,争取学校的支持,因为图书流转活动既环保又阳光,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造福同学嘛。如果我们能够争取到一个教室,平时搞一些社团活动,不仅能扩大我们的影响,而且对我们小店的形象建设也非常有利。”
谈起未来,几个女孩你一言我一语,充满了期待和憧憬。宿舍门上贴着的“521书房”几个艺术字因为被女孩们细心地加入了金粉,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就像这几个妙龄女孩光彩洋溢的青春和蒸蒸日上的“书房生意”。
5.“地摊西施”——贫困大学生的美丽梦想
导读:摆地摊也能赚大钱?如果没人告诉你她就是一个成功的校园明星老板,你大概永远也不会知道面前这个一脸稚气、漂亮清纯的女生靠摆地摊起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赚了15万多。在某大学的校园里,她被同学称为“地摊西施”。
就读于京城某大学商学院的于莲来自美丽的七彩云南,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于莲家乡不太富裕,交通非常不便,至今还不通公路。要徒步走几十里的山路才能到县里,搭长途公交车到昆明,然后再转乘火车来到首都北京。初到北京,质朴的于莲被眼前的繁华震撼,也为自己将来的生活暗暗担忧。通过学校的“绿色通道”,于莲得以免学费入学,并且申请了助学贷款和助学金,但是生活费是个大难题。在北京,每天饭费再少也要10多元钱,可在家乡,全家人一年的收入才3 000多元呀,况且下面还有在读书的弟弟妹妹。
没有收入,只能勤工俭学了。做兼职、做家教、做校园代理,一年多的时间里,于莲忙碌地在各个岗位上工作着,一面上课、做作业,一面应付紧张的工作,赚取微薄的生活费。出门打工时,渴了,喝自己带的开水;饿了,吃从食堂打来的馒头。来自乡村的女大学生于莲一个人奔走在京城,在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繁华都市疲于奔命。
一年多后,稚嫩的于莲已经渐渐成熟,凭借辛勤的劳动,她也积攒下了一点钱,基本上足够应付生活之需,这时她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她走在夜晚的校园里,灯光斜斜地映出她窈窕的身影。她想,应该可以用手头的一点钱做点小生意,这样可以自己决定时间,更好地兼顾学业,也许还可以多赚点钱。她看到许多人在立交桥上摆地摊,生意挺不错,只需每天晚上出来,也不用四处奔忙,应该是条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