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现代启示有哪些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谋攻篇”的核心内容。意思是不动一兵一卒而打败对手,使其不攻自破。这种全胜战略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后世用兵者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也是中国兵学的奠基之作,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兵学的诞生。其作者,是中国春秋争霸时的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生卒年月不祥,约与孔丘同时期。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早年接受过兵学熏陶,有一定的实战经验。齐景公十六年(公元前532年),齐国贵族发起内乱,他没有继承父亲职位出任齐国卿士,而是让位其弟,隐居于吴国罗浮山麓(今江苏吴兴),潜心研究兵法,写成《孙子》13篇。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他“善为兵法,僻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兵学专著,《孙子兵法》在国内外被誉为“兵学圣典”,“百世兵家之师”、“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整部《孙子兵法》到处是矛盾,敌我、彼己、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胜败、奇正、虚实、迂直、利害、患利、勇怯、劳逸、饱饥、安动、静哗、久速、治乱、远近、得失、安危等等,但它们却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谋略也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赵国华教授指出:“孙武的理想境界在于一个‘全’字;孙武的作战方法在于一个‘争’字;孙武的价值取向在于一个‘利’字;孙武的思想核心在于一个‘谋’字。”
《孙子·计篇》这样写道: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意思是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作不想打;要向近处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装作要向近处;对于贪利的敌人,要用小利引诱它;对于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要乘机攻取它;对于力量充实的敌人,要加倍防备它;对于强大的敌人,要暂时避开它;对于易怒的敌人,要用挑逗的办法去激怒它;对于鄙视我方的敌人,要使其更加骄傲;对于休整得充分的敌人,要设法疲劳它;对于内部团结的敌人,要设法离间它。要在敌人无准备的状态下实施攻击,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取胜的奥妙,是根据随时变化的情况,随机应变,不能事先规定的。
孙武明确提出“兵以诈立”,从根本上否定了之前所谓的“仁义之兵”,用具体的谋略来指导实际的战争,在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125年前,当大型企业首次出现时,能够模仿的惟一组织结构是军队。美国著名的销售战略专家杰克·特劳特在《市场销售战》一书中,论述了像“游击战”、“侧翼战”、“进攻战”、“防御战”等不同的战略原则。著名的蓝彻斯特“安全法则”则从军事上保持优势所需的军力对比,推出企业品牌市场地位安全的下限、相对安全线、绝对安全线。可以这么说,管理者精读深悟一本杰出的兵法书籍给自己的企业管理活动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作为“兵学圣典”,《孙子兵法》中包含的管理理念值得所有管理者精研深究。
所有的战争都会给双方带来损失,所以任何战争的最终指导原则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如果不付代价而获利,那么就是“全胜”。所以孙武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意思是指导战争的法则是使敌国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完整地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在企业管理中也是同理,领导者使人不得不服不是最高领导术,只有使下属心甘情愿地降服才是真正的领导术,才是“全胜”的领导者。
在这个总原则下,孙武提出了心治与速决的实施办法。
战场上的敌我双方,很多时候比的不是武力,而是气势,而是力心。“三军可以夺气,将军可以夺心”(《孙子·军争》)。对于领导者而言,他的决心可以聚起士兵的气,也可以泄掉士兵的气。
如何“夺心”呢?《孙子兵法》提供了具体的战术:“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是说,以自己的严整来对待敌人的混乱,以自己的镇静来对待敌人的哗恐,这是掌握军心的方法。《十一家注孙子·军争》注中说:“心者,将之所主也”,“怒之令愤,挠之令乱,间之令疏,卑之令骄,则彼之心可夺也”。这就是说,作战决心是指挥员用兵的思想主导。用气恼敌将的方法使他愤激,用疑兵扰乱敌将的情绪,用离间手段使敌营上下互不信任,用示弱使敌将骄傲麻痹,这样他的正确决心就会动摇改变了。而一旦领将的决心动摇,那士兵的气势立刻就会衰弱。
任何团队,其领导者的坚定决心就是其他成员的“定心丸”,其坚定的意志,能长众之势,凝聚团队之力,鼓起团队之势。如果想打败对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使其领导心中充满猜疑,犹豫,从而瓦解其团队的气势,再一鼓作气,速战速决。
当然,在任何战争开始之前,必须透彻地了解整个客观的情势,包括敌方的和己方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谋攻》)。这是每位将领在作战前要做的工作,也是每位企业领导者在每一次的竞争中要做的工作。
三十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现代信息管理有何借鉴意义
孙子认为,信息管理对决策和战争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他在《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份儿了。这里揭示了一条规律:只有全面了解作战双方的有关信息,才能对时局战况的发展有全盘的了解,才能正确地指挥战争,取得胜利。否则就会危机四伏,胜负难料。孙子重视的是掌握全面信息,做统筹的考虑安排,才能对用兵作战进行有效地管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规律不仅为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所推崇,作为一种智慧,一种决策制胜方略,它同样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适用于当前经济领域的信息管理中去。事实上,中外众多功成名就的企业家和众多长盛不衰的企业,都是极为善于运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谋略的典范。尤其是一些初涉商场的经营者,当自己打算从事一个项目之前,最好能够事先调查其同行的情况,这是日后掌握时机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了解同行,就可以得到市场上各种信息,熟悉同行的盈亏,看到自己经营的前途如何,如果对待很近的同行,都不闻不问,带着“卖石灰的见不得卖面的”经商作风,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那么,何谓“彼”?何为“己”呢?从商业经营信息管理的角度来说,所谓“己”,主要是指经营者自身所属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是全方位的,它涵盖了经营管理者自身的每一环节。所谓“彼”,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所有的外在条件都属于“彼”的范畴。而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彼”又可以特指经营管理的对象——即已有的客户和目标消费者。对于每一位有志于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或者正在从商业经营活动的人来说,首先应当明白这一点:消费者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上帝,应当细致深入地去分析研究、透彻了解、准确把握他们的各种情况,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全盘把握,心中有数。
那么,应当怎样才能有效地实施“知己知彼”的策略呢?具体运作的办法有许多。不同的商家有不同的运作手法,其中最为常用的、最为需要、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认真细致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掌握消费者的第一手资料,把它作为经营决策的依据。国外许多有名的大公司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到位,很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美国《华尔街日报》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没有别人比妈妈更了解你,可是,她知道你有几条短裤吗?”然而,乔基国际调查公司知道!“妈妈知道你往水杯里放了多少块冰块吗?”可是,可口可乐公司却知道!你看,为了在经营管理上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国外的某些公司对消费者有关情况的了解,竟然超过了母亲对儿女的了解。而且,有的甚至是连消费者本人都不甚知道或者从来没有了解过的东西或事情,他们却了解得一清二楚,甚至毫厘不差!
例如:可口可乐公司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发现,人们在每杯水中平均放3.2块冰块,每人平均每年看到该公司的69条广告。在美国,有73%的企业都有非常正规的市场调研部门,专门负责对产品的调查、预测和咨询工作,并且在每一个产品进入新市场时都进行专门的市场调查,及时了解消费者的受用情况。很显然,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是“知己知彼”的重要手段,是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假如不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决策者又怎么能够做到“知己知彼”呢?又怎么能正确无误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呢?
无论何时,信息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能够决定其成败。因为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是预测和判断的依据。只有充分地掌握市场信息,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判断;只有敏锐迅速的信息反馈,才能够及时纠偏,保证事业的顺利运行,防止或减少因意外变故而造成损失或失败。
因此,“知己知彼”历来被视为经营决策的前提,同外国人相比,我们的决策者在这一方面做得究竟怎样呢?应当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比如:对国内外的市场行情是否了解得很仔细很深入?
对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和消费心理是否了解的很透彻?对竞争对手的各种情况是否明察秋毫了如指掌?对目前的潜在市场是否具有准确的预测和估计?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好好反思一下。品牌营销的商战色彩越来越浓烈,谁能有效地进行信息管理,以巧妙的方式打败竞争对手,谁就有可能成为最终的胜出者。而对于商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三十八、《吕氏春秋》权变思想对现代管理者的启示是什么
吕不韦(?~前235),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曾为秦王政相国,门下有食客三千人。
在战国七雄中,齐鲁是墨儒文化发源地,比较注重历史文化,致力于整个社会风气的培养;三晋的杂家、纵横家、法家等派别,提倡的是一种较为务实的文化,更致力于一国一城的壮大发展;而位于现今河南东南部的秦,最初是被东部国家视为“夷”的无文化之地。在文化西渐的过程中,吕不韦是继商鞅后最有力的推进势力。这一文化进步的突出标志,是《吕氏春秋》的问世。
吕不韦组织其宾客各自著述所见所思,“集论”以为《吕氏春秋》,又称《吕览》,认为天地万物古今之事,都充备其中。据说书成之后,曾经公布于咸阳市门,请列国诸侯游士宾客修正,号称有能增减一字者,给予千金奖励。可见这部书当时在秦国已经占据了某种文化权威的地位。该书是以儒家学说的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以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为宗旨,分八览、六论、十二纪,熔诸子百家之说于一炉的理论巨著。全书共160篇,20余万字。书中文章内容博杂,结构规整,语句简练。其中通过故事说理的部分比较生动。
《吕氏春秋》中的权变思想十分丰富,书中专门开辟《贵因》篇,论述“因”的内涵和作用。如其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借此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又如《吕氏春秋》中记载的另一则故事: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子父善游!”这个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难道这个婴孩就擅长游泳!用这种方法来处理事情,也必定是荒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