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针对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可行性方案。主要问题明确了,接下来就是紧紧围绕主要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所谓可操作性对策,一是要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由哪个政府或职能机构去处理与落实解决;二是要指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办法;三是要考虑到解决问题的时效性与必备条件。并且还要注意提出的对策与试题中所给材料的倾向性相吻合。也就是说,必须结合给定材料所设计的范围和条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案。
第四,紧扣主要问题,充分利用给定材料,扼要编出对主要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解决办法的简明写作提纲。这个提纲要观点明确、材料对位、层次清晰、整体结构基本完备。观点明确包括总观点、各分观点都要明确;材料对位是指对已经被选用的材料再确定用它们来论证哪个观点,若用几个材料来论证同一个观点,它们的先后顺序应怎样确定;层次清晰,就是一个总观点之下写哪几个分观点,它们以怎样的逻辑联系来体现,都要一目了然;整体结构基本完备,是指文章的标题、开头、主体、结尾甚至落款、日期基本具备。如果有了这样的提纲,写作就会顺利得多,有把握得多了。
总之,阅读的过程,既是认识材料的过程,又是为后面的写作做准备、编提纲、打腹稿的过程。
2.进行“三项”写作训练,可借助以往的申论考试形式进行
首先,会写“概括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这样的短文。“概述问题”是写作的基本功,基础写作要用,公务职业写作也要用。在阅读阶段明白了给定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在写作阶段就要能用概述手法表述出来。在申论考试的“三项”写作阶段,从逻辑关系出发,它是首项写作,并与后面的两项写作存在必然联系,主要问题如果概括不好,对策和论证就不可能正确;进入“二项”写作阶段后,它有时独立,有时被隐含或被综合在其他写作项目之中,显得比较灵活,但仍是申论考试的重点,若写得不好也会影响其他项的写作。因此,应试者平时要加强训练,考试时须慎之又慎。应特别提醒的是:所谓“概述、概括”,就是抓住主要问题和事件要点简明地表达,切忌不分主次和具体化。写法上,首先要有中心句,然后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说。它实际上跟写文章、著作“内容提要”差不多,应试者平时可多阅读这方面的资料和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提高应试能力。下面是一位研究者提供的写作方法,我们可以借鉴。
一个完整的答案主要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总括句+分述句+道理句。
(1)总括句的提炼:总括句,一句话高度概括全文主要问题。句式模型为:“这是一篇关于主体+事件1+事件2+事件3的文体。”其中,主体是文体涉及的主要人物姓名或主要单位名称。文体是指所给材料的文章体裁,如新闻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总结、讲话、案例等。多数时候是案例。事件1是指主体的第一个动作,也可理解为事件的第一阶段。对于个别文章只有一件核心事件,就只需要事件1就够了。如“这是一篇关于纯净水广告论战的报道”。
(2)分述句:就是把总括句里涉及的内容,分条列项地表达出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注意:由于《申论》考试的答案一般都是客观的、基本确定的,因而以下各种方法只是切入角度不同,但最终答案都应该是相同的,此所谓殊途同归。考生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不然,就会违背答题要求。)
①环节分析法。对于那些纵式结构的给定材料,也就是以时间阶段性为序或逻辑上的逐层深入为序的文章,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如一篇反映医药行业药价虚高情况的报道分述句可概括为:生产厂家自己定价,中间商层层加价,医生或医院为了自身利益给病人开高价药,病人购买高价药品。这是按医药流通的四个环节来分析。
②参与方分析法。一件事情可能有几方参与。在分述句里,我们可以就各方的行为进行分述答题,如一篇关于中国的10家苹果汁生产企业应对美方反倾销起诉取得成功的案例的分述句可概括为:“成本低廉的中国的苹果汁进入美国市场、引起美方不满,美方提出反倾销调查起诉。中方积极应诉,充分发挥有利因素,赢得了诉讼胜利,保护了中方苹果汁生产企业的利益。”广大考生反映,这种方法最为简便易行。
③链式分析法。有时候,一则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件是一环扣一环的,各个事件之间有明显的关系,这时就适用链式分析法。如一篇关于我国9家彩电企业结盟限价销售彩电的报道的分述句可概括为:“9家彩电企业深圳结盟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对此提出了质疑,专家认为价格联盟是变相垄断,消费者对此无动于衷,结盟商家内部意见也不统一,最终导致彩电限价失败。”
(4)类型分析法。对于一则材料所涉及的是不同类别的人或事物,则可以进行分类表述。如一篇关于我国玩具市场的调查报告
的分述句就可概括为:“调查表明,我国的玩具消费拥有难以估量的发展潜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愿意为孩子买更多的玩具。但调查还表明,我国的成人玩具市场基本是一片空白,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专门生产成人玩具的企业。玩具的开发和销售面向成人,是世界玩具的新热点。”
(5)关键词分析法。对于给定的材料,如果一时感到无处下笔进行概括,则可以将文中出现频率高的词语罗列出来,然后结合文中事实或观点把它们串联起来。
(6)主动方分析法。给定资料,一般来说都是内部蕴含着矛盾的事件或观念。这时,为了保证我们分析的切入,可以首先确定谁是事件的主动方,从主动方的角度去表述问题。但这时需要考生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表述事件过程,在表述中不随便使用定性词句,以免丧失客观公正的立场。
3.道理句。道理句的基本句型结构为:“它告诉(或揭示、反映)了……道理(或规律、性质)。”为确保万无一失,应当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事件对人们的认识或启示作用。道理句要求对给定资料有较强的归纳分析能力,能从中引申出一定的道理来。当然,少数时候,文中也有现成语句,这需要认真分析和辨别。
(节选自《<申论>应考研究》作者郭五林,载《应用写作》2002年第11期)
其次,会写“针对主要问题的可行性对策与解决方案”这类小说明文。写法上,“对策与方案”必须紧扣“解决主要问题”展开,同时注意两部分的联系,可用“据(对)此(针对上述问题)……认为”引出对策和方案。这部分写作既要注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应注意应试者自身身份的虚拟性,应试者必须以试题限定的某种公务员的虚拟身份,站在政府或某个职能机构的立场上提出对策和方案。当然,虚拟的身份可以明显,也可以暗含。
最后,会写“紧扣资料及其反映的主要问题,联系实际,申述本人对问题的看法与论证”这类政论文。它要求最高,占50分,是中央、国家机关申论考试前三年中必考的一个重要题目,核心部分。写法上,①要求“自拟标题”。标题可显示论题,也可以显示论点。显示论题时,论题不能过大,“小”题“大”作最好;显示论点时,标题应是中心论点。对于写作水平与经验不足的应试者,最好选择后者,以便于把握。②正文写作,要遵循议论文的“三段式”。首先引出中心论点,然后针对论点,利用资料并联系实际多角度展开论证,最后总结,回应中心论点。或者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为写好这篇政论文,前面谈到应在阅读材料时,就拟一个扼要的提纲,做好写作安排。论证时,要注意论题、论点鲜明,重点突出,线索清晰,详略得当,行文流畅。近两年,中央、国家机关申论考试由重基础写作向重公务员职业写作转变,专项的“政论文”写作看不到了,代之以应用文、行政公文,如讲话稿、意见、报告等,并不意味着分析论证的表现手法或分析论证的内容就不必要了,而是仍然需要,只是被纳入到某种应用文的写作之中。因此,应试者平时仍要进行这种训练。
有了上述基本的训练,还要进行公务员职业文体写作方面的一些训练。它具有上述基础写作的综合性和灵活组合性,扩大了写作文体的选择范围,对应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破了以往写作形式的呆板,又能达到考试的目的,对命题和选拔人才,都是最理想的。因此,它可能是今后申论考试的方向,我们应从这种更高层次的申论写作去重视去发展。至于这些文体,在此不便一一具体介绍,需要应试者找些相关的书籍、资料好好学习。
四、申论写作的注意事项
1.认真阅读、仔细研究材料,善抓主要问题。
2.审准题目,严格按要求写作。
3.进行论证时,要主旨鲜明,分析论证得当,材料与观点高度统一。
4.解决问题、提出方案,不仅要联系实际、切实可行,而且要合乎虚拟身份。
5.加强训练,掌握“三项”写作的要领和基本方法以及一些应用文体的写法。
五、申论写作范例参阅
2000年试卷参考答案及作文评析
1.内容概要:这篇材料反映的是一起因环境伤害引发的民事案件。企业强调发展经济却忽视环保;居民深受其害将企业告上有关部门与法庭。事情历时一年多,始终难以妥善解决,引起人们的纷纷议论与广泛关注。此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发生的矛盾,从而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战略的意义。
2.解决方案:对此,我们认为可用以下办法解决问题:
(1)由政府和企业双方出资,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治理噪音污染;
(2)治理的同时,向污染的直接严重受害者提供相应的赔偿;
(3)宣传教育居民群众,向群众作出限期治理污染的承诺,化解印刷公司与周边居民的矛盾纠纷。
3.自拟标题论文:
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
某市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某小区居民与邻近一家工厂一直因噪声污染问题而存在矛盾,一位居民因脑溢血而住院并留下了后遗症,经查那稼工厂的噪声便是罪魁祸首之一。事后该居民申请赔偿并得到批准,工厂不服,将批准方环保局送上法庭,尔后该居民因不服法院作出的撤销决定又进行上诉,双方“你来我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居民认为厂方的噪声污染使其致病,赔偿理所应当;而厂方认为两事无因果关系,而且为了国家经济发展,居民也应理解支持。一时间,法院也难下结论。其实事情并不复杂,可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活环境谁应该先行一步呢?这还真是个难题,合理的观点是两者应该和谐统一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就难以离开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但发展经济就可以将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置之不理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先从发展经济的目的说起吧,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归根结底,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人民的生活环境如果是恶劣的,人民的心情不是愉悦的,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呢?这样的教训世界上曾有过许多。60年代的日本,畸形儿的比例很高,原因就是不注意保护环境,水中含有过量的重金属元素。现在日本好多中老年人还谈“汞”色变。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也是经济转型的时期,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十分重要。
环境如此重要,是否为了保护环境就一定要牺牲经济呢?那也未必。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大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产业也都找到了合理的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新方法,就拿冬天的取暖来说吧,已经经历了从烧木头到烧煤再到烧油几个阶段,现在北方的一些城市还采用了天然气、电等无害能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太阳能、核能说不定也会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