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年治理黄河的事件来看,经过十多年开浚下河的实践,康熙逐渐认识到自己过去坚持开浚下河是错误的,而靳辅以地势低洼反对开浚则是完全正确的。明白这一点,康熙对大学士说:“下河入海之处,朕虽未及亲览,但常听人说,盐城一带地势极低,海水反高,建闸无益。”至十二月,康熙又对大学士说:“曾命凯音布、孙在丰、于成龙、王新命等专司开浚。伊等俱奏工程告竣,民生大蒙利益,载在册籍,存部可考。由今观之,水势并未消减,田亩并未调出,所谓有益民生者何在?”康熙能够正确对待众臣,正确对待自己,为朝野人士所瞩目。这在历代皇帝中实属少见。对于管理者来说,服人之心才是长远之计。
康熙的这种以父子之谊对待大臣,坚持君臣一体的统治风格,就是他独特的“以孝治天下”谋略。从古至今,君臣关系很难处理,因此有“伴君如伴虎”的说法。宽厚仁爱,以礼待臣,以孝治天下,宽严相济,恩威并举,这正是康熙驾驭群臣、统治民众哲学的体现,看似平常,实际暗藏奥妙。
从管理的角度看,现代的企业犹如古代的国家,古代的天子就是现代的董事长。他们都身处最高位,岗位职责要求他们要博爱,要求他们要以人为本。他们的做法会被其他管理人员效法,被百姓和员工效法,成为国家的文化传统或企业文化。
天子的孝道是用爱敬的心,侍奉到双亲身上,这样的德行会很快影响到百姓,从而为整个国家树立了典型,这就是天子的“孝”。董事长在家里感谢双亲的养育,用爱敬之心对待双亲;在公司感激员工的努力,用爱敬之心对待员工,这就为管理层树立了榜样,久而久之,家庭和睦,公司和谐。这是董事长的职责,也是董事长的“孝”。
以“孝”治天下,管理者尤其要树立这样的道德准则,用道德的力量来服人。企业高层在尽到自己本分的同时,还要以员工为本、以客户为本、以消费者为本,发自内心地感激他们的支持,这样才能在企业中培养和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进而长治久安。
《孝经》中的管理智慧
原典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译文]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原典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译文]人的身体发肤,都是父母给的,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有独立人格,做事合乎正道,为后人所景仰,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是孝道的完成。孝道开始于事奉双亲,中年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结束于检查自己的人格道德。
原典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孝经·天子章第二》
[译文]亲爱自己的父母,就不敢对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就不敢对他人的父母有一丝怠慢。把亲爱恭敬的诚心尽到自己父母的身上,身教之德普及到百姓身上,外人看见了就要摹仿实行。这是天子的孝道。
原典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孝经·诸侯章第三》
[译文]位置在上,但能谦恭下士;地位虽高,但没有危殆不安;有计划地管制,有预算地节约,并且照着既定的方针,谨慎度用;富有却不表现出来。地位很高,没有丝毫的危殆,就能长期保持他的爵位。财物充裕,运用恰当,就能长久保持他的富有。能长期保持财富和地位,不让富贵离开他的身子,那他就会保有社稷,使民众和悦相处。这是诸侯的孝道。
原典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孝经·诸侯章第三》
[译文]《诗经》说:“常常要警戒畏惧,就像踏进了深渊,又像踩在薄冰之上。”
原典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孝经·士章第五》
[译文]把爱敬父亲的心移来爱母亲,亲爱的心思是一样的;把爱敬父亲的心,移来敬长官,恭敬的态度是一样的。所以对母亲偏重爱,对长官偏重敬,爱敬并重是对父亲。以事亲之道侍奉长官,便是忠;以恭敬服从的态度对待地位较高、年龄较大的长者,便是顺。忠顺都顾及到,然后用以事奉长官,那么他的爵位、俸禄就可以巩固,光宗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远。这是士的孝道。
原典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孝经·庶人章第六》
[译文]会利用四时的气候来耕耘收获,会分辨土地的性质来种植庄稼,谨慎地保重自己的身体,节约用度,赡养父母,这是庶人的孝道。
原典
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孝经·孝治章第八》
[译文]过去的明哲圣王用孝治理天下的时候,不敢对附属国派来的使臣失礼忘敬,何况公、侯、伯、子、男呢?因此万国的诸侯都对他欣然服从,远近朝贡,照这样来侍奉其先王。古代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连鳏夫寡妇都不敢加以侮慢,何况一般的士民呢?因此,就能得到全国百姓的欢心,照这样来侍奉其先君。古代善于治家的人,不敢对妾和仆佣失礼,更何况自己的妻和子呢?因此能够得到大家的欢心,照这样来对待他的亲人。父母活着的时候,可安心享受儿女的孝顺,去世以后可以欢欣地享用儿女的祭礼。照这样治理,国家就会和睦平静,灾害不会产生,祸乱不会兴起。明德圣王以孝治天下就是这样的。
原典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经·圣治章第九》
[译文]天地之性,惟人为最贵。人的行为再没有比孝更大的德行了。
原典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孝经·圣治章第九》
[译文]天下做父亲的,一定爱他们的儿子,天下做儿子的,一定爱他们的父亲,父子之爱,是天生的,其中含有敬意,也是君臣之义。
原典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孝经·圣治章第九》
[译文]有道德的君子,却不是那样的作法,讲话必定思量可以使人称道,行事必定思量可以使人快慰,德行和义理必定为人尊敬,所做的事必定可以为人取法,容貌举止必定可以学习,进退合乎礼义,可为法度。照这样来驾驭百姓,老百姓就会畏服他,爱敬他,并以他为模范而仿效实行。所以能够完成其德教,推行其政令。
原典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孝经·纪孝行章第十》
[译文]有孝心的子女孝敬父母,在平常无事的时候当尽其敬谨之心,在奉养的时候当尽其和乐之心,在父母有病时要尽其忧虑之情,父母病故时要有哀痛之心,祭祀时要尽其庄重之心。具备这五项孝道,就能奉养他们的双亲了。为子女的要孝敬父母,官位高而不骄傲自大,地位低下而没有悖乱不法的行为,鄙俗而不争斗。官位高而骄傲自大,就会有危亡之祸;地位低而悖乱不法,就会受到刑罚的处分;在鄙俗的群众中与人斗争,就会有凶险的祸害。若不戒除以上三项逆行,即使每天用三牲的肉来养活他的父母,也不是孝子。
原典
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孝经·五刑章第十一》
[译文]国家的刑律有三千条文,没有比不孝更大的罪。
原典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
[译文]教民相亲相爱,没有比孝更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顺,没有比悌更好的了。要想改变社会习俗,没有比乐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长官的身心,治理一国的民众,没有比礼法更好的了。
原典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
[译文]以孝教民,就等于敬天下所有作为父亲的人。以悌教民,就等于敬天下所有为人兄的人。以为臣的道理教人,那就等于敬天下所有作长官的人。
原典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孝经·广扬名章第十四》
[译文]君子能孝亲,就可将爱敬之诚移来侍奉君王。能敬兄,就可将和悦态度移来侍奉长者。居家过日子能有条有理,治家本领可移来处理公务。所以说,一个人的行为,能成功于家庭之内,就可以替国家办事,忠孝之名将永远留传于后世。
原典
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
——《孝经·感应章第十六》
[译文]上古的圣明之君侍奉父亲孝顺,因此能够明了天的旨意;侍奉母亲孝顺,就能够得到地的教诲;宗族长幼都顺从礼,那么大小官员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
原典
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孝经·事君章第十七》
[译文]君子事奉长辈,受重用就时刻思虑以尽其忠诚之心,不受重用就必定殚思竭虑来弥补过错。有了美好的德行和善事就鼓励,使民众乐意服从。如果有了不妥之处,就预先匡正。这样就会君臣同德,上下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