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儒家经典与中国式管理
9190500000031

第31章 《传习录》——宋明理学的高峰(2)

王阳明认为,不管是什么事情都不能用固定的方法处理,而要依据当时的情况来制定策略,如果只知道死守教条的话,终将追悔莫及,而应该不拘常规,善于权变。王阳明在宁藩时朱宸濠突然叛乱,而他在没有接到上级平叛命令时,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方法,果断地调兵遣将,力挽狂澜,从而迅速平定了叛乱。王阳明灵活的办事方式、惊人的办事效率正是权变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

很多中小企业在营销上坚持权变灵活的原则,巧妙地采取“避”、“借”、“联”的战略。因为它们势单力薄,靠自己单枪匹马的奋战和与强大对手的硬拼是不足取的,而应该凭借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

“避”是中小企业在弱小阶段避免和大型企业发生正面冲突,即避免生产和大型企业拳头产品相同的产品,避开大型企业的强势市场大本营,避开大型企业传统的销售渠道,避开使用大型企业惯使的促销绝招。否则,不仅会因为相互撞车而自取灭亡,还会由于老生活在“巨人”的阴影下而难以得到发展。

“借”是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大型企业的资源来发展自己。大型企业有良好的商誉和响当当的品牌,有宽广快速的营销网络,有充裕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只要中小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源整合能力,一切都可以借来使用。

“联”是中小企业自身的联合与支援。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自己相互抱聚成团,由小而大,由大而强,大大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山西南风集团的奇强洗衣粉定位巧妙采用了“避”的战略,首先选择上海奥妙、美国宝洁和英国联合利华等大企业忽视的农村市场,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思路。中小企业在势力壮大之前,最好避实就虚,尽量避免与大企业的正面竞争和直接抗衡,首先寻找那些大企业没有发现,或大企业不想干但并非没有前途和利润的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这样,可以避开大企业的巨大威胁,等自己实力增强、时机成熟之后,再和大型企业一争高低。

温州虹桥镇的中小企业之所以获得迅速发展,是因为恰当运用了“借”的战略方针。它们首先以32家上等级、上规模的全国股份制大企业为“龙头”,采取“委托加工、协议加工、参股合资”的方法,和大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加工配套服务关系,拉动了虹桥镇350家小企业联动发展,使虹桥镇成为浙江耀眼的明珠。中小企业在势力比较弱小时可以作为大型企业的配角,即围绕大企业这些“恒星”旋转的“卫星”。

美国耐克合理使用“联”的战略,成为虚拟营销成功的典范。耐克既无生产车间又无销售网络,只拥有在全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运动鞋设计部门和营销部门,生产和销售全部虚拟化,通过外部组织来完成。它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只保留了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功能,努力将其他功能虚拟化,借助企业外部提供。

对于某些已经掌握核心资源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来讲,采用虚拟经营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极佳战略。中小企业可以虚拟人员,借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以弥补自己智力资源的不足;也可以虚拟功能,借企业外部力量,来改善劣势的部门;还可以虚拟工厂,企业集中资源,专攻附加值最高的设计和营销,其生产则委托人工成本较低地区的企业代理生产。

权变灵活的原则贯穿在权变管理的理念中,它要求在现实管理中,无论是管理制度的制定还是管理技术的使用,乃至一切的管理行为,都要在把握形势的情况下进行变化,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习录》中的管理智慧

原典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顶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传习录上·心即是理》

[译文]没有被私欲迷惑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强加一点一滴。用这颗最热的心,表现在侍奉父亲上就是孝,表现在侍奉君王上就是忠,表现在交友和治理百姓上就是信和仁。只在自己心中下功夫去私欲存天理就行了。

原典

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

——《传习录上·心即是理》

[译文]己心纯为天理就是至善。

原典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传习录上·心即是理》

[译文]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如果深谙知行之理,说知时,行已自在其中了;说行时,知也自在其中了。

原典

格物是为了诚意的工夫,明善是为了诚身的工夫,穷理是为了尽性的工夫,道问学是为了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为了约礼的工夫,惟精是为了惟一的工夫。

——《传习录上·心即是理》

[译文]格物是为了诚意,明善是为了诚身,穷理是为了尽性,道学问是为了尊德性,博文是为了约礼,惟精是为了惟一。

原典

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传习录上·格物无分动静》

[译文]为学必须有个根本,要从根本上下功夫,循序渐进,慢慢积累。

原典

曰:“何者为天理?”曰:“去得人欲,便识天理。”曰:“天理何以谓之中?”曰:“无所偏倚。”曰:“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曰:“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

——《传习录上·格物无分动静》

[译文]陆澄问:“什么是天理?”先生说:“剔除私欲,就可以认识天理。”陆澄问:“天理为什么称为中?”先生说:“不偏不倚。”陆澄问:“无所偏倚,是什么样子?”先生说:“就像明镜,全体透明彻亮,丝毫没有污染。”

原典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

——《传习录上·“一以贯之”的功夫》

[译文]栽树的人必须培养树根,修德的人必须修养心性。要使树木长高,必须在开始时就裁去多余的树枝。要使德性隆盛,必须在开始学习时就除去对外物的喜好。

原典

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迨夫举德而任,则使之终身居其职而不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

——《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

[译文]学校里所做的事,只是为了成就德行。人的才能各异,有的擅长礼乐,有的擅长政教,有的擅长治理水土和种植,这就需要依据他们所成就的德行,在学校中进一步培养各自的才能。依据德行让他担任职务,并让他在这个职位上终生不再更改。作为领导,只需要让百姓同心同德,使天下民众安居乐业,注意他的才干是否称职,而不凭借地位的贵贱来分轻重,不凭借职业的种类来区分优劣。作为被任用的人,也只需要同心同德,使天下的民众安居乐业,若自己的才能适宜,即便终生从事繁重的工作,也丝毫不感到辛苦,从事低贱琐碎的工作也不认为卑下。

原典

盖其心学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己之分,物我之间。

——《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

[译文]他们心地纯洁明亮,能够彻底实现万物一体,达到仁的境界。因此,他们的胸怀宽广,志气通达,没有彼此的区分和物我的差别。

原典

故规矩诚立,则不可欺以方圆,而天下之方圆不可胜用矣;尺度诚陈,则不可欺以长短,而天下之长短不可胜用矣;良知诚致,则不可欺以节目时变,而天下之节目时变不可胜应矣。

——《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

[译文]因此,规矩一旦确立,方圆与否就不可遮掩,而天下的方圆也就不可胜用;尺度一旦确定,长短与否就不可遮掩,而天下的长短也就不可胜用;能够致良知,细节、条目的随时变化就不可遮掩,而天下的细节、条目的随时变化也就能应付自如了。

原典

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传习录中·训蒙大意示教读》

[译文]所以,通过咏诗唱歌,不仅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趣,也是为了使他们在咏唱中发泄蹦跳呼喊的情绪,在抑扬顿挫的音乐中抒发忧郁呆板的感情。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也是为了使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强健筋骨。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发开他们的智力,也是为了使他们在反复的钻研中修身养性,在抑扬的诵读中明确志向。这一切都是为了在他们的志向上因势利导,在性情中调理保养,通过潜移默化,消除他们的各种陋习。这样,渐渐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礼仪标准,但不感到难受,在不知不觉中性情达到合适宜中。这就是先王推行教育的深刻内涵。

原典

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

——《传习录下·过分矜持亦弊端》

[译文]同别人探讨学问,也必须依据他的能力所及。这如同树刚萌芽,用少量的水去浇灌。树芽稍长了一点,再多浇一点水。树从一把粗到双臂合抱,浇水的多少,都要根据树的大小来决定。刚萌生的嫩芽,如果用一桶水去浇灌它,就会把它泡坏了。

原典

只是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他起来。

——《传习录下·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译文]人的资质各不相同,所以施行教育时不得不因材施教。对于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即便和他讲性说命,他也不会理解,如此就需要慢慢去开导、启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