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国学精粹
9211000000008

第8章 孟子(1)

孟子(战国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读《孟子》,第一,宜观其砥砺廉隅,崇尚名节,进退辞受取与之间峻立防闲,如此然后可以自守而不至堕落。第二,宜观其气象博大,独往独来,光明俊伟,绝无藏闪。能常常诵习体会,人格自然扩大。

——国学大师梁启超

孟子一直是中国的一位英雄,在中国正统的哲学史中,他的影响力和地位仅次于孔子。因此孟子被誉为儒家“亚圣”,后代常以“孔孟”并称。孟子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百世之师,是因为其著作《孟子》中体现出的深刻思想和峻烈品格。他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其言辞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他不被儒家谦谦君子的风范所约束,而是以纵横家雄辩滔滔的气势,在战国乱世中阐述自己“仁政”的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思想。虽说这样的思想无法满足当时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紧迫需求,甚而被人以为“迂远而阔于事”;但将其置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却鼓荡着震撼人心的力量,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孟子的一腔“浩然之气”,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清操峻守,千载之下依然可以想见其雄风。

在先秦儒家之文中,《孟子》一向以富于“文学”性著称。孟子为人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反映在文章里,不仅逻辑严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他的文章议论风发、气势磅礴、奔放不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极富感染力,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中国文人的必读书,也是科举必考的内容。另外,《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精练准确。它继承并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先秦散文开创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后来统治了我国2 000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臻于成熟,并成为后世古文家绝好的典范。

《孟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名著,也是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极高的文学价值。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其核心在于“仁政思想”;此外“养气说”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是孟子思想的精华。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给百姓一定的财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还要“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虽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在当时对发展生产却是大有裨益。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国家、君主和人民之间,孟子突出强调的是人民的作用和地位。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百姓同甘共苦;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孟子就认为做得对,商纣王昏庸残暴,根本不能算作君王,所以“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反对国家分裂,主张统一,倡导天下要“定于一”。他认为,只有施行仁政者,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天下人都归之如流水,才能真正地无敌于天下。他的仁政思想对于后世的统治者影响是深远的。西汉初年从汉高祖刘邦一直到汉景帝所实行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唐初“贞观之治”的种种措施,都是直接地从孟子的思想得到依托。这种思想一直成为2 000年封建社会开明政治家以“仁”大治天下的理论基础。

孟子很重视一个人的“养心”,即主观修养,其最高境界即是使自己的道德达于正义感,这样就可以理直气壮,一身充满了“浩然之气”。孟子认为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人。一个人能有好的修养,才能齐家;只有家齐,才能治国;只有治国,天下才能太平。他认为“浩然正气”是一种天地间的正气,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个人只有具备这股正气,才能担当起治天下的大任来,才不负时代的期望。

孟子主张在义和利之间,要取义舍利;尽力做到“寡欲”,克制自己的欲念,追求真理。一个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和“辞让之心”,从而做到行事仁义,待人以礼。这种崇高的义利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还认为,一个人要成大器,必须严格地艰苦锻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一直激励后人刻苦自励,奋发向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掷地有声的言辞,也成为中国士人的人格标准,2 000多年来一直作为格言传诵至今。

《孟子》使用对话式的语录体,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比起《论语》更富于文采和气势。他往往用生活常理来打比方,运用灵活,一语中的,从而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还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设喻,既有针对性,又妙趣横生,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孟子以善辩而著称,书中嬉笑怒骂,感情毕露,豪爽直率,痛快淋漓;具有若决江河、势不可挡的气势和锋芒毕露、万物披靡的词锋,俨然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气概。他十分讲究辩论技巧,论辩中往往采取诱敌深入、欲擒故纵的方法,形成咄咄逼人的气势;加上严密的逻辑推理,陷论敌于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使其无可置辩,甘心折服。孟子还明确提出了“气”的概念,并把“养气”和“知言”相结合,具体运用于对话和论辩;形成了文章中刚柔相济、分析精辟的论辩艺术;所以理由充分,气势磅礴,几千年来依然拥有无尽的魅力。

儒家经书与文学典范

《孟子》一书以问对、答辩方式展开,以驳论为主要的论证方法。它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保存了丰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学、历史、经济和哲学的重要著作。全书35 000字,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不仅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

儒家经典。《孟子》一书是“拟圣而作”,它既吸收《论语》中的精华,也接受了《大学》、《中庸》的一些特点,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仁是儒家学说的中心,孔子常讲仁很少讲义,孟子则仁义并重,他有句名言,即“舍生取义”。汉文帝时把《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各置博士之官,叫“传记博士”;《孟子》被视为辅翼经书的传记。两汉时,《孟子》已和《论语》并列。到五代和宋朝时,《孟子》被列入“经书”。到南宋孝宗时,理学家朱熹在《礼记》中取出《大学》和《中庸》两篇,认为是曾子和子思的作品,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于是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了。

后世研究和注释《孟子》的著作很多,其中重要的有三部书,即赵岐的《孟子章句》、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以上三部书各有特色,都是研究《孟子》一书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优秀散文。孟子为人耿直豪爽、泼辣大胆,这一性格在《孟子》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例如,他教导学生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尽心下》)他见了梁襄王之后,对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梁惠王上》)以上这些语言,“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这是《孟子》散文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