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西学精粹
9212500000027

第27章 精神现象学(1)

黑格尔Hegel(德国1770年-1831年)

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他推翻了前世纪末欧洲各大学所采用的陈旧的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费希特和谢林开始了哲学的改造工作,黑格尔完成了新的体系。从人们有思维以来,还从未有过像黑格尔体系那样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

在西方哲学史上,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黑格尔不仅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最杰出的代表;或者也可以说他是西方传统哲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这意味着他是整个西方哲学的分水岭,他之前的西方哲学都属于西方传统哲学,从他之后,一直到现在,则属于西方现当代哲学。

有一位古代哲人曾这样说:在诗歌中只有激情和技巧,而在哲学中却有诗意和智慧。伟大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一生的精神活动向世人明示了:真正的思想家应当是诗人哲学家,真正的诗人也应当是哲学家诗人。黑格尔哲学就如诗如画,富于个性色彩,具备独特魅力。它符合时代精神,它凝聚了人类思想精华,它化作有生命的东西,潜入到人类通向智慧王国的滚滚洪流中,放射着诗的光辉。“黑格尔扬起风帆,周游世界,勇敢地进入了思想的北极。”他拉开沉重的哲学帷幔,敢于窥视美杜莎而不惮于化作岩石。他永远是一个有诗人般浪漫气质的英雄式哲学家。他的《精神现象学》作为其最为著名的作品,便集中体现了他的超常的哲学才华。整部书形成了一个庞大而有机的哲学体系,其中充满了现实而卓绝的智慧,蕴藏了人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黑格尔年轻鼎盛时的这部著作奠定了他哲学王位的坚定基础。

黑格尔对西方近代哲学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19世纪末,美国和英国一流的经院哲学家,大都是黑格尔主义者。在宗教学领域,还有许多新教神学家追随着黑格尔的脚印。早在19世纪中叶,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就对社会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卡尔·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是黑格尔的信徒,他继承了黑格尔思想的某些核心要素,比如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并将其贯穿于自己的学说体系中,然后付诸于实践,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共产主义运动。今天,西方的很多学者仍然摆脱不了黑格尔的影子,黑格尔庞大的体系建构始终是他们难以企及的。黑格尔派或新黑格尔主义,成了历史现象。但黑格尔哲学却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启发当代人的思想。作为一代哲学巨人,黑格尔给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体系,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资产阶级哲学的高峰。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西方资产阶级的特点。他的代表性著作《精神现象学》完整地体现了他的思想精髓。

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不仅概括地说明了这部著作的意义、内容与观点,而且包含了黑格尔未来哲学所依据的基本观点:真理或者说“绝对”,是一体系过程;真理是科学的概念的体系,实指真理是概念的发展过程;“绝对”是主体,是主体与客体不断对立又不断统一的发展过程。

此外,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还指出,《精神现象学》的全部内容就是对于人的意识从最低级的阶段“感情的意识”达到“绝对知识”即“纯粹概念”所经历的漫长道路的描述。可以说,《精神现象学》可以被刻画为一本哲学游记:它为我们描述了意识通过历史向着自我认识进行的旅程。黑格尔说,现象学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的“灵魂之路”,通过这些阶段,灵魂一点一点地察觉到自己先前意识阶段的不足,觉察到我们作为思想和行动之出发点的各种历史的相对的先验预设的缺陷。人的意识从最初的最直接的感性阶段到“绝对知识”的漫长道路,在黑格尔看来,可分为三大段落:

第一个大段落包括“意识”、“自我意识”、“理性”。所讲的是个人意识发展史,这里也讲了许多社会意识,但那只是作为一种例证。首先,“意识”是指人的意识发展的最初阶段,又可划分为“感性确定性”、“知觉”和“知性”三种细分加以论述。其次,在“自我意识”中,主体与客体得到了初步的统一,在这一阶段意识以自身为对象,经历了“欲望”、“主奴关系”和“苦恼的意识”等阶段。最后,当“自我意识”发展到“理性”阶段,意识由否定对方的态度转化为肯定的态度,从而认识到“实在即理性,理性即实在”。这是理性所断定的原则,也是主体与客体进一步的对立统一。照黑格尔看来,从意识、自我意识到理性是个体意识自身发展的圆圈运动;精神则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宗教是绝对意识的现象形态,绝对知识是绝对意识的本质形态。而“个体意识——社会意识——绝对意识”则构成人类的主体活动,即意识形态或精神现象辩证发展的圆圈。

第二个大段落是“精神”,这里所谈的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是意识发展过程的扩充,黑格尔认为,个体性与普遍性,主体与客体要得到进一步的统一,就不能停留在只囿于个人意识的“理性”阶段,而必须在社会历史中实现自己、社会。理性只是单纯意识发展的顶点,它是人类认识能力发展的高峰,是人类长期生长发育并在客观条件影响下形成的,黑格尔认为理性是超于人世的,当它下降尘世与这个世界合而为一时,它便成了精神。伦理是真实的精神,也就是客观的精神,伦理实体在其自身的运动过程中,由于其自身中自行分裂的本性,使分裂为不同方面的伦理本质,即“它分裂为一种人的规律和一种神的规律”。

第三大段落包括“宗教”与“绝对知识”两个阶段,在这个大段落里,意识以无限的、无所不包的“绝对”为对象。在以前诸阶段里,意识的发展始终停留在有限的范围内,主客观的统一并未最终实现,只有在“宗教”与“绝对知识”阶段,意识才进入无限,从而最终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宗教感情是主体矛盾集结无法排遣的一种苦恼情绪,它祈求托庇上苍给予心灵的慰藉,以缓解自己的郁闷心情。一个人尽管不信仰宗教,但这样一种感情总会流露出来的。宗教包括“自然宗教”、“艺术宗教”、“天启宗教”三个阶段。只有意识发展到“绝对知识”的阶段,才是以精神的形式认识精神,即以概念的形式来认识概念,宗教的表象形式、宗教的对象性质,限制了它圆满地表达意识的最高形态,因此它必须发展成为以绝对理念为中心的绝对知识。他把“绝对知识”又叫做“哲学知识”,哲学是以概念的形式把握绝对。至此,主客体达到了最后的最高的统一。

作为意识发展史的精神现象学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运用辩证的方法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分析人的意识、精神发展的历史过程,由最低阶段以至于最高阶段分析其矛盾发展的过程。精神现象学可以被认做“意识发展史”,这一特点,恩格斯说得最为简单、明白、扼要。恩格斯说:“精神现象学也可叫作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在其发展阶段上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做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历过的诸阶段的缩影。”

说到这里必须区别开黑格尔对“意识”和“精神”这两个名词的狭义和广义的用法。狭义的意识只是精神现象学的最初阶段,它只是指“关于对象的意识”而言;就意识“关于它自己的意识”而言,则是自我意识。所以狭义的意识不仅和精神不同,而且和自我意识也有区别。但广义的意识则包括一切意识的活动,如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绝对精神都可说是意识的各个环节。当黑格尔说“意识发展史”、说“意识的诸形态”,或者说精神现象学是“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时,都是指的广义的意识。至于狭义的“精神”,则只是精神现象学中的第四个大阶段所论述的精神,这主要是指社会意识、时代精神、民族意识等群体性的意识。简言之,狭义的“精神”一般是指“客观精神”;而广义的“精神”,则包括意识、自我意识、社会意识、绝对精神等环节在内。广义的“精神”与广义的“意识”在许多地方是可以互用的。

黑格尔本人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和导论中都曾说:“精神现象学所描述的就是一般科学或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说:“意识在这条道路上所经过的它那一系列的形态,可以说是意识自身向科学发展的一篇详细的形成史。”这就更明确说出,精神现象学所论述的是意识获得的科学或知识向科学发展的发展史或形成史。黑格尔又把精神现象学概括为“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他在这里以及本书中许多地方所谓“经验”都是指“经历”或发展过程。换言之,“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也可了解为“关于意识的形成史或发展史的科学”。

黑格尔所以能够发挥出“意识发展史”这门学问,也还是在前人提倡号召的基础上提高发展而来的。最早,德国浪漫文艺理论家希勒格尔曾提出“对人的精神的真正的发生发展的研究实际上应该是哲学的最高任务”的号召。

席勒在他的《人的审美教育通信集》的第24封信里,把人及人类的发展分为“三个不同的环节或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人在他的自然状态中单纯忍受自然力量的压迫;在审美状态中他把自己从自然力量中解放出来;在道德状态中他支配自然力量。”

费希特1804年至1805年冬在柏林所作的《当前时代的基本特点》讲演中,把人的“世间生活”或“人类逐渐教养的过程”分为五个时代。也可以说是“理性发展史”的五个时代,费希特企图描画出人类的教养和理性发展的阶段,其提出的任务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有相同之处。他的粗疏简略的“理性发展史”也恰好为黑格尔较系统的“意识发展史”开辟了道路。

谢林在他的《先验唯心主义体系》里也说过:“全部哲学应看成自我意识前进着的历史……为了确切和充分制定这个历史,主要在于对历史的个别时期及每一时期中的个别环节,不仅要加以明确划分,而且又要表明它们彼此的次序,可见任何有必然性的环节是不可以被躐等越过的,而这样就提供全体以一个内在的联系。”

费希特和谢林都同黑格尔一样曾经想要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类似“精神现象学”的东西,或者叫做“理性发展的各个时代”,或者叫做“自我意识的前进历史”,或者叫做“意识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