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922300000031

第31章 心斋:养生的秘方 (2)

自然可以开启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人久居闹市,心久系官场,人实际上活得很累,一些荣华富贵,一些名声赞誉都是表面的东西。月明风清时,人立于月下,就会突然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可笑、荒唐。整日费尽心思与人争斗,为官职而不耻说那些不愿说的话,何必要这样难为自己?

弦外有音

此时,放下来,走出去,到自然的怀抱中沐浴春风,攀登高山,放歌旷野,你会舒服许多。自然是功名的清新剂。

心灵就像一轮秋月挂于高天,清辉弥漫,皎洁晶莹,如果你总是牵绊于世俗的声色名利,你的心空就会充满浓厚的乌云,那轮心灵的明月就会越来越暗淡,直至无光。因此,一个现代人,如果能多接近自然,就能清除心灵的乌云,那轮心月就会焕发出本属于它的明丽,生命也会在心月的清辉中常驻常新。

勉强自己,庸人自扰

智慧点金石

《庄子》的《骈拇》篇中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意即:凫的腿即使很短,但如果你把它接长,凫就会很痛苦;鹤的腿即使很长,要把它截断,鹤也会很悲伤。所以,本性长的不要折断,本性短的不要接长,这样就没有什么可忧愁的了。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无论做任何事,都不要勉强为之,否则只会痛苦一生。

故事苑:曲径通幽

禅学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跑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一早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师父点头:“随喜!”

一切顺其自然。随不是随便,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随”也可以理解成顺其自然。当你顺其自然地做某件事的时候,就会有些意外而有趣的事降临,我们经常会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经验,若是拘泥于计划就永远得不到那些经验。你可以向自己提出一些问题:你能否顺其自然?你是不是总是拘泥于自己每天的计划?你是否经常抛开计划,做些不一样的事?

顺其自然的另一个意思就是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你自己的世界选择愈多,你的创意就会变得愈有趣。让更多的人进入你的生活,和他们沟通,尤其是当他们的观点与你的观点不同的时候,你便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庄子·人间世》中讲到这样一则寓言:

你不了解那养虎的人吗?他从不敢用活物去喂养老虎,因为他担心扑杀活物会激起老虎凶残的习气;他也从不敢用整个的动物去喂养老虎,因为他担心撕裂动物也会诱发老虎凶残的习气。知道老虎饥饱的时刻,通晓老虎暴戾凶残的秉性。老虎与人不同类却向饲养人摇尾乞怜,原因就是养虎人能顺应老虎的性子;而那些遭到虐杀的人,是因为触犯了老虎的性情。

爱马的人,以精细的竹筐装马粪,用珍贵的蛤壳接马尿。刚巧一只牛虻叮在马身上,爱马之人出于爱惜随手拍击,没想到马儿受惊便咬断勒口、挣断辔头、弄坏胸络。意在爱马却失其所爱,能够不谨慎吗!

只要懂得顺应习性,养虎也不会受到伤害;如果违逆了习性,即使是温顺的马,也会对你发怒。

弦外有音

风靡欧美的《简单生活》一书的作者丽莎指出:“每天都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间,好好问问自己,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是可有可无的?什么是必须去不懈追求的?这样的追问可以一直延续下去。还可以把每天的想法记录下来,这样你会看到,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思考的深入,你的回答也不断成熟。只要我们不再一味追求外界的认可,疲惫无奈地生活在他人的注视之下,我们就会真诚生活,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这里,简单生活的法则和庄子的观点不谋而合。

悟道须静

智慧点金石

《庄子·德充符》有言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庄子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必须学会悟道。但怎样才能悟道呢?庄子说一个人必须学会保持自己内心的安静,只有内心安静了,才能在静中映出自己的真实本性,保持本性,获得幸福。

故事苑:曲径通幽

在《庄子·在宥》篇中,庄子讲述了黄帝向广成子问道的故事,故事这样说:

黄帝做了十九年天子,诏令通行天下,听说广成子居住在空同山上,特意前往拜见他。

黄帝见到广成子后说:“我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冒昧地请教至道的精华。我一心想获取天地的灵气,用来帮助五谷生长,用来养育百姓。我又希望能主宰阴阳,从而使众多生灵遂心地成长,对此我该怎么办?”

广成子回答说:“你所想问的,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你所想主宰的,是万事万物的残留。自从你治理天下,天上的云气不等到聚集就下起雨来,地上的草木不等到枯黄就飘落凋零,太阳和月亮的光亮也渐渐地晦暗下来。然而谗谄的小人心地是那么褊狭和恶劣,又怎么能够谈论大道?”

黄帝听了这一席话便退了回来,弃置朝政,筑起清心寂智的静室,铺着洁白的茅草,谢绝交往独居三月,再次前往求教。

广成子头朝南地躺着,黄帝则顺着下方,双膝着地匍匐向前,叩头着地行了大礼后问道:“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冒昧地请教,修养自身怎么样才能活得长久?”

广成子急速地挺身而起,说:“问得好啊!来,我告诉给你至道。至道的精髓,幽深邈远;至道的至极,晦暗沉寂。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持守精神保持宁静,形体自然顺应正道。一定要保持宁寂和清静,不要使身形疲累劳苦,不要使精神动荡恍惚,这样就可以长生。眼睛什么也没看见,耳朵什么也没听到,内心什么也不知晓,这样你的精神定能持守你的形体,形体也就长生。小心谨慎地摒除一切思虑,封闭起对外的一切感官,智巧太盛定然招致败亡。我帮助你达到最光明的境地,直达那阳气的本原。我帮助你进入幽深渺远的大门,直达那阴气的本原;天和地都各有主宰,阴和阳都各有府藏,谨慎地守护你的身形,万物将会自然地成长。我持守着浑一的大道而又处于阴阳二气谐调的境界,所以我修身至今已经一千二百年,而我的身形还从不曾衰老。”

黄帝再次行了大礼叩头至地说:“先生真可说是跟自然混而为一了!”

开始时,广成子不愿向黄帝说道,皇帝放弃天下,斋戒三个月以后,广成子才向黄帝说了以下的话“你问得好啊!来,我告诉你至道是什么。至道的精华,幽深而无状;至道的极致,蒙昧而无声。不听不看,让精神安静,形体就自然端正。一定要安静,一定要清静,不要劳累形体,不要耗费精力,这样就能长生。”广成子主要说的是怎样才能求得道,我们却可以从中体悟到“静”的作用,每个人想要得到幸福,都要保持自己心灵的平静。如果你的生命一直处于烦躁、嘈杂的状态之中,怎能找到自己的心灵呢?内心的平静是智慧的珍宝、长久努力自律的成果,它呈现出丰富的经验与不凡的真知灼见。一个人即使身处闹市,也要保持静的状态。

人们认为自己的想法愈益成熟而变得沉稳,要有这样的体认必须了解别人亦是如此。他若有正确的体认,借着因果道理愈来愈透彻明白事物的关联性,便不再惊慌失措、焦虑悲伤,而是稳重镇定、从容沉着。

弦外有音

王维诗云: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很多人都认为王维只是在写自然界景物的美丽,其实那写出来的诗已经不是自然界的美丽了,而是诗人生命的美。诗人为什么能够体验到生命的美?就在于他的静。如果一个人在喧闹的都市中,仍保持一颗清静无为的心,就能像王维那样体验到生命中蕴含着的花落、月出、鸟鸣的美丽,就能拥有一个诗意的幸福人生。

从从容容才是真

智慧点金石

世上许多人钻营、忙碌了一辈子,究竟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自己都无法回答。其实,真正的动,是明明白白又充满意义的“动之徐生”,心平气和,才能生生不息。南怀瑾先生强调,“动之徐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道家要人做一切事都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一切悠然“徐生”,态度从容,怡然自得。

人生是不可避免的“劳生”,但“劳生”更要“徐生”。如今的社会,每个人都奔波劳碌,疲于奔命,早已忘却了“从从容容才是真”的人生真谛。青山不改,细水长流,“动之徐生”,“从容”便是。生命的原则若是合乎“动之徐生”的原则,便能够营魄合一,持盈保泰。

故事苑:曲径通幽

老僧的一位老友来拜访他,吃饭时,他只配一道咸菜。老友忍不住问他:“这样不会太咸吗?”老僧回答道:“咸有咸的味道。”吃完饭后,老僧倒了一杯白开水喝,老友又问:“白水过于平淡了吧?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么平淡的开水?”老僧笑着说:“白水虽淡,可是淡也有淡的味道。”

漫漫人生路,需要品尝各种滋味,咸菜的咸与白水的淡就像人生中遇到的不同情境与事件,超越了咸与淡的分别,才能真正品味到咸的恰到好处与淡的至纯至真。有一首歌中曾说:“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徐生”是要人慢慢地生存,慢慢地欣赏沿途风景,不要风风火火,不要急急忙忙。

徐缓是一位成功人士,当他的同学还在为饭碗苦苦奋斗时,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像有些人那样牺牲健康和情趣孜孜以求,而是在从容淡定中将一切尽收囊中。有人欲探得其中奥秘,徐缓说,其实挺简单,换来这份从容的,也就是半小时。他刚参加工作时,和许多人一样,总觉得手头的事情做不完,业余爱好也丢了,人疲乏得要命,到头来还没落得个好结果。后来有一天,父亲对他说:“你能不能试一试,每天早出门半个小时?”他看了父亲一眼,对父亲的话并不十分理解,但他还是决定试一试。从第二天起,他开始比正常时间早半个小时出门。当他走到公共汽车站时,发现等车的人不多,上了车,又发现有许多空位,比平时惬意多了。而且,由于还没到上班高峰期,路上的交通也不堵塞,很快就到达目的地。坐在车上时,他就把一天的工作理了个头绪。进入办公室后,同事们还没来,他在空旷的办公室里伸展了一下手脚,而后开始听一段音乐。当同事们匆匆忙忙地打卡、手忙脚乱地开抽屉时,他的面前已放好了需整理的材料,并泡好了一杯热茶,接下来的工作是有条不紊的。

这里讲的或许是时间管理,半小时的短暂时间换来一世从容。其实,这是一种原理,兵荒马乱中永远都是一团乱麻,从容之中才能气定神闲,决胜千里。

弦外有音

许多人一世“劳生”,从来不知“徐生”的从容,其实他们陷入了人生的误区,无法自拔。禅语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说一个人在涉世之初纯洁无瑕,目光所及之处一切都新鲜有趣,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因为随着年龄的渐长,阅历渐丰,日渐发现世事的繁杂,不愿再轻易相信什么,山不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再是单纯的水。如果一个人长期停留在人生的第二重境界,便会这山望着那山高,斤斤计较,与人攀比,欲望的沟壑越来越深,就在此境界中到达了人生的终点。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俗世中迷失了自己,在疲于奔命的路上终结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