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探身一看,果见大门外浓烟滚滚,便把桌子一拍说:“大胆顽徒,没有本事请我出去,竟将柴草点着,命你速去扑火!”无奈,庞涓只好前去救火。
又隔了一夜,庞涓手持一封信说:“老师,有人送信,说师爷去世,要你速回家奔丧,来人正在山下等你。”
鬼谷子喝道:“狂徒,老爷子早已去世,为何满嘴喷粪?”庞涓三次请师出门均未成功,垂头丧气走出宅院。
三日下午,天将黄昏,孙膑才睡意未消地来见老师,说:“老师,请你出屋难,把你请进屋可不难。”鬼谷子说:“一样难!”孙膑摇头:“我不信!”鬼谷子说:“走!”
说着师徒二人来到院中。孙膑跪拜说:“老师,我总算把你请出来了。”
自此,鬼谷子果然站着讲课,让孙膑坐在了老师的位置上。
这个故事中,孙膑和庞涓运用了不同的方法,但庞涓藏着机巧之心,一次又一次拙劣的伎俩让老师反感,从而失去了成功的机会,而孙膑所讲的话自然而然,听不出半点欺诈的味道,所以,鬼谷子相信了他,他也便请出了老师。
弦外有音
孔子在《论语》中说,“素”如一张白纸,毫不沾染任何颜色,人的思想观念要随时保持纯净无杂,即佛家禅宗所说“不思善,不思恶”。心地胸襟,应该随时怀抱原始天然的朴素,以此态度来待人接物,处理事务。个人拥有这种修养,人生一世便是最大的幸福;如果人人秉有这种生活态度,天下自然太平和谐。
可以赞同,绝不逢迎
智慧点金石
老子曾经讲到道德最高修养的标准。他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唯”与“阿”两字,是指人们讲话对人的态度,将二者译成白话,在语言的表达上都是“是的”。但同样一句话,“唯”是诚恳接受,“阿”是阿谀逢迎。
虽然有时说话需要婉转,但真理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的,唯唯诺诺实乃小人之举。
故事苑:曲径通幽
《韩非子》里记载了一则有关阿谀奉承、献媚取宠的历史故事,借以警戒世人。
春秋时,晋楚鄢陵之战中,楚国大将子反出任中军统帅,酣战之际,口中干渴,想要喝水。子反平素嗜酒如命,身边的侍从竖毂阳知道他好杯中物,便乘机讨好他,奉上一大杯酒。子反见后,既高兴又担心,说了一句:“嘻!拿下去吧,这是酒嘛。”竖毂阳不但不替换,还替他掩饰道:“这不是酒。”子反将错就错顺势一饮而尽,竖毂阳又连续奉杯,使子反喝得酩酊大醉。结果由于子反指挥失误,楚师溃不成军,楚王也被晋军射伤了眼睛。楚王得知内情,勃然大怒,将子反斩首示众。
荀子说过:“谀我者,吾贼也。”从另一个角度说,为人处世,一味阿谀逢迎,虚伪造作,终将为人所不齿。
学习真诚不佞,避免阿谀献媚,历史上有一位标杆似的人物,即唐朝一代直臣魏征。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无疑是最善于纳谏的封建帝王之一,而魏征也是最善于进谏和敢于进谏的名臣之一。
魏征喜逢唐太宗这一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力争,从不委曲求全,唯唯诺诺。一次,唐太宗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魏征被擢升为尚书左丞,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为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实据,太宗派人转告魏征:“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任人唯亲,以免惹出同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唐太宗要使自己做良臣而不要做忠臣。唐太宗问及忠臣和良臣的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唐太宗听了也点头称是。
魏征进谏之时,常常不顾自己的实际利益乃至名誉性命,直言进谏,决不苟且偷安、沽名钓誉。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他思念不已,曾对左右大臣言道:“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读史学做人,真诚不佞,即便点头称是,也不是唯唯诺诺;阿谀献媚,即便是自作聪明的批评,也是虚伪的变相奉迎。
弦外有音
有一句谚语说:阿谀这东西,虽然没有牙齿,可是骨头也会给它啃掉。说得正中肯綮,要知道,被阿谀啃掉的是“阿谀者”和“被阿谀者”双方,这两种人,谁都逃脱不掉被伤害的命运。
阿谀之害,更甚于洪水猛兽。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与阿谀彻底划清界限,既不接受他人的阿谀,也不阿谀他人。
规规矩矩的做人之道
智慧点金石
人们经常慨叹社会的混乱:诚信的丧失;无所不在的假;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障碍所造成的处处设防;为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等等。
多数人为此种状况忧虑、愤慨,但很少有人为此而自责。因为,在多数人的眼里,这是社会大环境,它的产生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自己只是无奈的受害人。
殊不知,这种状况和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关系密切,如果人人都能遵守社会规范,老老实实做人,就不会出现这种局面了。
故事苑:曲径通幽
在《庄子·内篇·应帝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列子带季咸来为自己的老师壶子看相,季咸见了壶子后,出去对列子说:“你的先生动静不定,我无法为他看相。等他平静下来我再看吧。”列子进屋把这句话转告壶子。壶子说:“刚才我显示给他看的是太虚无迹之象,他大概是看到我神情平衡的生机了。鲸鱼盘旋之处形成深渊,止水之处形成深渊,流水之处形成深渊。深渊有九种情况,我在此显示了三种。再请他来看看。”第二天,两人又来见壶子。季咸还未站定,就慌忙逃走了。壶子说:“快去追他。”列子追出去,已经来不及了。他回来报告壶子,说:“不见踪影了,不知去向了,我追不到他。”壶子说:“刚才我显示给他看的是完全不离本源的状态。我以空虚之心随顺他,使他不知我究竟是谁,一下以为我顺风而倒,一下以为我随波逐流,所以立刻逃走了。”经过这次事件,列子才明白自己什么也没学会,就告辞回家,三年不外出。帮助妻子烧火做饭,对于世间事物毫不在意,抛弃雕琢而回归朴素,超然独立于尘世之外,在纷扰的人间守住本性,终身如此。
列子后来回到家中,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自己,坚持了“平常心是道”的原则,也向世人说明了“规矩做人”的大道理。
说到规矩做人,不由让人联想到一个“聪慧”的杂耍艺人的故事。
他出生于意大利,青年时来到美国学习杂耍,成了世界知名的艺人。有一天,他决定退休,返回家乡定居。他变卖了所有财产,买了一颗钻石和一张返回意大利的船票,钻石就藏在他的舱房里。登船后,他向一位男孩表演如何能同时抛耍六个苹果。不久,一批观众聚拢过来,此刻的成就感使他洋洋自得,他跑回舱房拿出那颗珍贵的钻石,向观众解释说这是他毕生的积蓄,随后便开始抛耍那颗钻石。不久,他的表演愈来愈惊险,钻石越抛越高,观众皆屏息以待。众人知道钻石的价值,都劝他不要再继续了。但他再次把钻石抛得更高。观众再次屏息,然后在他接住钻石的那一刻松一口气。
艺人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告诉观众他将再抛一次,这次他将把钻石抛到一个新的高度,甚至它将暂时从众人眼前消失。他不顾旁人的劝告,凭着多年经验产生的自信,把钻石高高抛向空中。钻石真的消失了片刻,然后又在阳光照耀下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就在这一刹那,船倾斜了一下,钻石掉入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同故事中的人物一样,我们有时也在把玩着自己的生命,我们相信自己和自己的能力,相信过去成功的经验,炫耀着自己的技巧……却不知道船将在何时倾斜,那时,我们将永远失去机会。
弦外有音
做人难,难做人,是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做人,还是在人生的舞台上做出一个个高难度的杂耍技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世事怎样变化,多少沧海变为桑田,生活会将正确答案告诉你,只有时间能证明一切。做人、做事的道理长篇累牍,并且都有其屹立不倒的理由和根据,但褪尽浮华,你会发现,做人之道其实只有四个字:规规矩矩。
老子的一声叹息
智慧点金石
圣贤总在欷歔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中西方皆是如此。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其《歌集》中叹息:“父辈较之祖辈已经不如,又生出我们这不肖一族,而下一代注定更加恶毒。”对此,老子也有自己的慨叹,那就是:“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但是,老子的本意是希望人们都在道德的生活中,既不尚贤,又无欲而不争,那当然合乎自然的规范,也就自然是太平无事的天下了。但是时代到了后世,人人不能自修道德,只拿老子这些叹古惜今的话来当教条,自然是背道而驰,与老子的本意大不相符了。
故事苑:曲径通幽
无论老子,还是孔子,叹古惜今的圣人们无非是希望人们保留本性中最淳朴的东西,如果人人真善不虚,那么顺其自然的世界自会十分和谐。《维摩经·菩萨品》中有一句名言“直心是道场”,即充分表达了老子的感叹。
一天,光严童子为寻求适于修行的清净场所,决心离开喧闹的城市。在他快要出城时,遇到维摩居士。维摩也称为维摩诘,是与佛祖同时代的著名居士,他妻妾众多,资财无数,一方面潇洒人生,游戏风尘,享尽世间富贵;一方面又精悉佛理,崇佛向道,修成了救世菩萨,在佛教界被喻为“火中生莲花”。光严童子问维摩居士:“你从哪里来?”“我从道场来。”“道场在哪里?”“直心是道场。”听到维摩居士讲“直心是道场”,光严童子恍然大悟。
“直心”即纯洁清净之心,即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了一切妄念,纯一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修道;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净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
原本人心纯真无私、正直光明,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渐渐发现周围的许多人都是心有城府、尔虞我诈、钩心斗角、自欺欺人,便不由自主随波逐流,放弃了自己的直心道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上风气不正,人们有失淳朴善良而流于獝诈虚伪,心地不再像古人那么淳朴,让许多老人不由感叹“今不如昔”。
弦外有音
老子取法于天地自然,超然外物,已达至境,仿佛一位大宗师,看透了世间的万事万物,以天地之道运用于处世之中,既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然而,时代变化,人心不古,后世之人早已偏离了直心道场,故对于老子的告诫不置可否,听着圣人的慨叹,我们也只能体会其中一二。
世风如此,多说无益,一声叹息,只愿自修其身,保持真我的本性。只要越来越多的人远离机诈欺骗,世界便会日渐和谐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