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一生要具备的30种关键能力
922500000047

第47章 适应能力—弹性生存的关键(2)

培养适应能力的途径

不做环境的俘虏,主动体验各种生活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是独生子女,从小衣食无忧,而且人生道路也比较平坦,没有什么坎坷和曲折。这种生活环境,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可以使他们开朗、乐观、天真烂漫,但也因此使他们承受外来压力和挫折的能力较差,使他们较难适应困难的环境,害怕吃苦,在遭受挫折时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这就需要培养他们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

下面我们来看一位作家妈妈的心声:

我家三个孩子都在农场出生,从小在农村长大,她们对青少年时代的艰苦生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当时我家老少三辈六口人挤住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筒屋里,一铺炕就占去了全屋2/3的面积;一个小炕桌和一个放衣服用的帆布箱,就是我家的全部财产;做饭需自己去挑水,烧柴需自己去地里背苞米秸、麦秸,吃菜靠自己种,吃粮靠配给;下雨天房子漏雨,外面大下,屋里小下……这样的生活条件,我们一住就是14年,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所改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记得老大六七岁时,就懂得为大人分忧了,她每天放学回家后,主动与五岁的妹妹(老二)抬着一个桶去井台打水,黑龙江的冬季,气温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井管常被冻住,她俩就从家里端去热水化冻,当姐妹俩一步一滑地抬着一桶水到家时,只见小脸蛋冻得通红,小手冻得像胡萝卜,我看了真是又高兴又心痛。我家喂养的十几只鸡鸭,也主要靠孩子们帮忙喂。每天早晨,老大挎个篮子去地里采鸭食菜。当她提着满满一筐鸭食菜回家时,只见两个裤脚湿漉漉的,她从不叫苦,一直坚持干。平时家里如扫地、打酱油、生火做饭、洗衣服以及力所能及的一些劳动,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去做,三姐妹各有分工,比着干,看谁干得好,定期由爸妈讲评,做得好的表扬,做得不好,也不批评训斥,而是通过讲道理、大人示范或孩子们互帮互学的办法去引导。通过劳动,孩子们不仅分享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与幸福,体会到了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财富的伟大意义,而且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和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儿女所寄托的殷切期望,从而尊重和理解父母,在学习上奋发努力、天天向上。

是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一句话就说出了适应环境的重要性。穷人家的孩子一般从小就在条件比较艰苦的环境里成长,所以,他们已经体验了最艰难、最困苦的生活,所以,再到其他环境中时,就比较容易适应,即使条件再差,也能咬着牙坚持下去。从这个角度上说,恶劣的环境就成了他们的财富。但对于那些没有机会在艰苦环境中锻炼的人来说,就只能自己为自己创造机会,主动去体验各种生活了。

比如说大学生利用暑期打工。利用暑期打工在缓解经济压力、增加社会阅历方面都有显著作用,为以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理由相信经历心志与身体的磨炼,开学后他们定会以崭新的姿态在象牙塔中孜孜不倦地修完自己的学业。

还有的人主动去边远的山区支教,有的人心甘情愿地从最底层的工作做起,这些都是对自己的考验。无论干什么,只要是吃苦受累的,只要是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恒心才能坚持下来的,这对于我们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吗?

学会自我调整,锻造自身承受力

别林斯基说:“承受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培根说:“奇迹多是在忍耐中出现的。”

梁启超说:“艰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府。”

歌德说:“每个人都以为这个世界仅仅是随他而开始,万物万事仅仅是为他而生存。”正是这个信念,让我们产生了对生活的无限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自然要应付各种变化。这里面,有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也有暂时解决不了的。在个人无法抗拒的困难面前,承受能力就更显得更为重要。

如果把什么事都设想得一帆风顺,期望事事称心如意,对生活中可能产生的困难和问题毫无思想准备,一旦遭受挫折就会难以承受。

相反,一个阅历曲折、饱经风霜的人,在生活中受过多种波折和风险的磨炼,积累了同逆境搏斗的经验,一旦再遇到挫折,就能够比较冷静地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比较容易找到摆脱困境的捷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身的承受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变化呢?

第一,在心理上把变化当做双刃剑。

(1)生活中的变化是难免的。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坎坷,事业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纵观古今,许多成就大业的人,无一不是从逆境和坎坷中磨砺出来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的文明,就是在不断的挫折与失败中获得进步的。

(2)变化也不一定是坏事。事业受挫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使人奋起、成熟,从中得到锻炼。“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巴尔扎克也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第二,在行动中把征服的理念奉行

蝴蝶成长的必然过程,是必须在茧中经历痛苦的挣扎,直到它的翅膀强壮了,才会破茧而出。人的生存也是如此,必须要承受挫折的打磨磕碰,才能在竞争中抢得一席之地。

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战争中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他在病榻上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长篇小说,成为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

直至现在,在化解失意带给我们难以承受的打击时,他的名言仍在耳边回响:“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让适应之道指引你的生活

融入陌生人群

万事开头难,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很多人可能会因为没有适当的方法与别人沟通而感到苦恼。其实,只要掌握融化陌生的几个方法后,你就能够很轻松地与别人沟通,并给对方留下很深的印象。

1主动向陌生人问好

面对陌生人,有些人胆子非常小,不敢主动向对方问好。其实,这并不是一件难事。你为何不抛弃自己胆怯的心理,大胆地跟他说:“我一直想跟你说话,但是我很怕接近你。”此语单刀直入,会令对方无法拒绝你。这不仅让你能继续以下的谈话,而且还是种最有效的沟通方式,省了一堆繁文缛节。

可以说,与陌生人说的第一句话,说得好与坏,关系重大。总的原则是:亲热、贴心、消除陌生感。常见的有三种方式:

(1)攀认式。赤壁之战中,鲁肃对诸葛亮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子瑜友也。”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他是鲁肃的挚友,短短的一句话就定下了鲁肃跟诸葛亮之间的交情。

其实,任何两个人,只要彼此留意,就不难发现双方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亲”、“友”关系。例如:

“你是复旦大学毕业生,我曾在复旦进修过两年。说起来,我们还是校友呢!”

“你是体育界老前辈了,我爱人可是个体育迷,咱们也算得上是‘近亲’啊!”

“你是湖南的,我是湖北的,两地近在咫尺。今天能在同一家公司共事,也算是有缘!”

(2)敬慕式。对初次见面者表示敬重、仰慕,这是热情有礼的表现。用这种方式时必须注意:要掌握分寸、恰到好处,不能乱吹捧,不要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一类的过头话。

表示敬慕的内容应因时因地而异。例如:“你的发明,我在报纸上见过,受益匪浅。想不到今天能和你在一个科室工作,以后还请多指导我啊!”

(3)问候式。“您好”是向对方问候致意的常用语。如能因对象、时间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问候语,效果则更好。

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宜说“×(姓)老好”,以示敬意;对年龄跟自己相仿者,称“老×(姓),您好”,显得亲切;对方是经理或主任等,要说“×(姓)经理,您好”、“×(姓)主任,您好”,有尊重意味;节日期间,说“节日好”、“新年好”,给人以祝贺节日之感;早晨说“您早”、“早上好”则比“您好”显得更得体。

掌握了这些方式,对于你很快地融入陌生人群中大有帮助。

2绽放迷人的笑容

微笑虽然无声,但它却可表达出高兴、欢悦、同意、赞许、尊敬和同情等许多意思。正如波拿巴·奥巴斯朵丽在《如何消除内心恐惧》一书中所说的:“你向对方微笑,对方也报以微笑,他用微笑告诉你:你让他体验到幸福感。由于你向他微笑,使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别人欢迎的人,所以他也会向你报以微笑。换言之,你的微笑使他感到了自己的价值地位。”谁愿意与整天绷着脸的人交往呢?

在交往中,许多人都通过微笑这一“武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当你需要麻烦别人,要求别人帮你做某件事时,你对他微笑,对方将会欣然同意,因为他感受到了你对他的谢意和尊重。

当你直言相告,或批评他人的错误时,报之以微笑,就能把“良药”的“苦味”减少许多,使对方易于接受。

当你和朋友争论一个问题,面红耳赤时,你对他微笑,对方会体会到你要“休战”的意思,同时还会体会到你俩的交情并不会因此而有任何折扣。

当旁人在你面前议论第三者时,你微笑一下,对方会感到你不赞成他的意见,可能就会不再继续飞短流长。

所以,当你与陌生的人相遇时,请绽放你的微笑,这不仅让人感觉到你的友善而对你产生的“陌生心理”给予更多的体谅,而且能使你自己较快地缓和镇定下来,冲淡原本陌生的情绪。

适应一份新工作

很多人在得到一份新工作之后,上班的第一天就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不知所措、不适应。因此,他们就会有如下的抱怨:

“我们公司真是太偏僻了,周围又那么嘈杂,我老是无法安下心来工作。”

“我们的办公室简直是个狭窄的小鸽笼,它让我感到胸闷得厉害,我从来没在这种地方待过。”

也许你以前从未到过这个地方,对你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和不协调;也许你还从未到过这种布局和气氛如此紧张的环境;也许你还不习惯一整天都待在一个小空间里忙个不停……

总之,在这种“陌生”的环境中,你感觉心理上难以放松,你总是难以集中精力,以致无法轻松自如地与他人沟通。

但是,进入公司后,总要与同事进行一些沟通,而不能呆呆地只做个“闷葫芦”,而这些沟通不一定和工作有关。这时另外一种情况又出现了:面对闲聊的尴尬。

王林上班第一天,一个同事非常热心地跟他打招呼,并很有兴致地试图跟他聊上一阵。这个同事是做业务的,而王林是在行政人事部。由于王林还不太清楚公司的有关规定,他不知道该不该跟他谈这么多,也不知道哪些内容是他们的谈话不该涉及的,于是在整个谈话过程中他一直在琢磨这些问题,甚至在揣测对方为什么要跟他说话,因而忽略了与对方的谈话。

可以想像,王林在这个谈话中的表现实在有些糟糕,他老是心不在焉地低声应答着,眼睛则若有所思地盯着地面或是别的地方。终于,这位同事受不了王林的冷落而突然强烈地表示出他的不满:“你到底有没有在听我说话?如果你觉得我实在很无聊,请直接一点说出来!”而后转身就走,留下在那里发愣的王林。

因为对公司的规章制度还缺乏了解,而在沟通中处处顾虑,反而使自己极度失礼而招致了同事的不满的事情经常会发生。

你还不清楚公司究竟有哪些制度,特别是和你的工作本身密切相关的内容。当然,你很清楚地知道,这肯定不会像你读书时的学生守则那样简单。于是,你格外小心谨慎,这当然也导致了你在与人沟通时一些不必要的担忧和顾虑,从而使你与人沟通时无法自然和顺畅起来。所以,在你上班之前,就必须对这份新工作进行必要的了解和准备。这样才能尽快适应新的同事、新的环境和新的工作内容,做到“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