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儒家的和谐管理——组织行为规范
9240400000008

第8章 为政以德(2)

如果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上,管理者管理企业,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思考企业发展的正道。如果管理者总想着如何剥削员工、如何官商勾结、如何欺骗消费者,而不在管理上下工夫,那。

管理者很容易走邪路,最后成为金钱的奴隶,成为权力的奴隶。按儒家的观点,这样的管理者就不是“思无邪”君子,而是一个“缺德”的小人。试问一个整天沉浸在“邪念”的小人领导的企业,这个企业能够兴旺发达么?对于小人,孔子向来都是很严厉的。孔子认为小人如“乡愿”,是“德之贼”。唐朝李林甫就是这样一个口蜜腹剑,充满邪念的小人。

唐玄宗做了二十多年太平天子,渐渐滋长了骄傲怠惰的情绪。

他想,天下太平无事,政事有宰相管,边防有将帅守,自己何必那么为国事操心。于是,他就追求起享乐的生活来。宰相张九龄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挺着急,常常给唐玄宗提意见。唐玄宗本来很尊重张九龄,但是到了后来,对张九龄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了。

有一个大臣李林甫,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他什么事都不会,专学了一套奉承拍马的本领。他和宫内的宦官、妃子勾结,探听宫内的动静。唐玄宗在宫里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他都先摸了底。等到唐玄宗找他商量什么事,他就对答如流,简直跟唐玄宗想的一样。唐玄宗听了挺舒服,觉得李林甫又能干,又听话,比张九龄强多了。

唐玄宗想把李林甫提为宰相,跟张九龄商量。张九龄看出李林甫不是正路人,就直截了当地说:“宰相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拜李林甫为相,只怕将来国家要遭到灾难。”这些话传到李林甫那里,李林甫把张九龄恨得咬牙切齿。朔方(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将领牛仙客,目不识丁,。。但是在理财方面,很有点办法。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张九龄没有同意。李林甫在唐玄宗面前说:“像牛仙客这样的人,才是宰相的人选;张九龄是个书呆子,不识大体。”有一次,唐玄宗又找张九龄商量提拔牛仙客的事。张九龄还是不同意。唐玄宗发火了,厉声说:“难道什么事都得由你做主吗!”唐玄宗越来越觉得张九龄讨厌,加上听信了李林甫的诽谤,终于借个由头撤了张九龄的职,让李林甫当宰相。

李林甫一当上宰相,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唐玄宗和百官隔绝,不许大家在玄宗面前提意见。有一次,他把谏官召集起来,公开宣布说:“现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意旨办事,用不到大家七嘴八舌。你们没看到立仗马(一种在皇宫前作仪仗用的马)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马要是叫了一声,就被拉出去不用,后悔也来不及了。”有一个谏官不听李林甫的话,上奏本给唐玄宗提建议。第二天,就接到命令,被降职到外地去做县令。大家知道这是李林甫的意思,以后谁也不敢向玄宗提意见了。

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廷中的名声不好。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强的,他就千方百计地把他们排挤掉。他要排挤一个人,表面上不动声色,笑脸相待,却在背地里暗箭伤人。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上隔着帘子眺望,兵部侍郎卢绚骑马经过楼下。唐玄宗看到卢绚风度很好,随口赞赏几句。第二天,李林甫得知这件事,就把卢绚降职为华州刺史。卢绚到任不久,又被诬说他身体不好,不称职,再一次降了职。

有一个官员严挺之,被李林甫排挤在外地当刺史。后来,唐玄宗想起他,跟李林甫说:“严挺之还在吗?这个人很有才能,还可以用呢。”李林甫说:“陛下既然想念他,我去打听一下。”退了朝,李林甫连忙把严挺之的弟弟找来,说:“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见皇上吗,我倒有一个办法。”严挺之的弟弟见李林甫这样关心他哥哥,当然很感激,连忙请教该怎么办。李林甫说:“只要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就说他得了病,请求回京城来看病。”严挺之接到他弟弟的信,真的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回京城看病。李林甫就拿着奏章去见唐玄宗,说:“真太可惜,严挺之现在得了重病,不能干大事了。”唐玄宗惋惜地叹了口气,也就算了。

像严挺之这样上当受骗的还真不少。但是,尽管李林甫装扮得怎么巧妙,他的阴谋诡计到底被人们识破。人们就说李林甫这个人是“嘴上像蜜甜,肚里藏着剑”。

李林甫当了十九年宰相,一个个有才能的正直的大臣全都遭到排斥,一批批钻营拍马的小人都受到重用提拔。就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从兴旺转向衰败,“开元之治”的繁荣景象消失,接着出现的就是“天宝之乱”。

儒家非常注意从德行来分辨君子和小人。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君子”和“小人”的内涵十分广泛。“君子”是指德高行洁的人,“小人”是指德浊操薄的人。

君子与小人趣向不同,即君子注重道德的修养,使自己的行为合乎于社会的道德规范;小人只贪图个人的享乐,生活的安逸,而不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君子遵纪守法,小人贪利而犯法。

君子和小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懂的是“义”,小人懂的是“利”。君子和小人的价值追求是如此之不同。

君子和小人在对待人际关系和不同意见持有不同的态度,因而在行动上就完全是不同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普遍也。“比”:偏党也。即“君子”讲究团结而不互相勾结,而“小人”却是互相勾结而不讲究团结。

君子好学,注意广博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君子对于社会有其重要的责任,不学习,不掌握各种文化知识是不行的,所以爱好学习,吸取各种知识来武装自己的,是君子的德行。相反,一些眼光浅薄者,贪图眼前利益的小人,根本不重视知识,自己也不学习,认为“找到钱就行”,这也是君子与小人在对待知识上的差别。

君子重行,重视实践。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而小人总是:“巧言令色”。子贡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君子,孑L子回答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要先做而后说,而不是说了不做。孔子还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企业管理使用小人其害甚大。诸葛亮指出:有八种人不能用:“一日,贪而无厌;二日,怀贤嫉能;三日,信谗好佞;四日,料彼不自料;五日,犹豫不决;六日,荒淫酒杯色;七日,奸诈而自怯;八日,狡言而不礼。”在关键的时刻用了小人,会给企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不可不慎。

四、管理者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论语·子路簪第十三》子日:“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孔子的一位朋友要出任地方行政长官了,就跑来问孔子:“孔子啊孔子,你是一位智者啊,你说我这个地方行政长官该怎么当啊?”孔子说,老朋友啊,搞管理很容易,也很不容易,我只能告诉你九个字:“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先有司,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首先自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然后才能带领部下做好他们各自的工作,既包含有两个意思:第一是自己要出色地、专业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第二是要在工作状态和职业精神上给下属带一个好的头。这也是做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哪个下属会忠诚地追随一个不能胜任自己工作的上司呢?哪个下属会死心塌地为一个不能为他们树立表率作用的领导效力呢?所以,孔子说的“先有司”,是做好管理工作的第一要义。

作为管理者,在日常工作当中,其作用就是对员工实行督导检查,对员工进行教育,在员工有困难或不知道该怎样做的时候,甚至是出现问题后,对其进行现场指导或帮助,给予其工作上的支持,以便于员工及时改正错误,积累工作经验。因为,既然是管理者,就意味着你比员工懂得多,见得广,你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所以,对所有管理者而言,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地位,更要正确认识“管”的含义和作用。其实,说明白了,“管”就是言传身教,就是正确引导,而其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在警示、促省和纠正。这就要求所有管理者时时刻刻都要以自己为表率,为员工树立榜样,当一个好的带头人。

香格里拉饭店在客人较多时,经理们一样会和普通员工去端盘子,帮助员工。这样做,并不显得掉价或有失身份,相反,此举不仅缓解了员工的工作压力,还会在员工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管理者,他们抱怨自己的同事和下属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或者无法完成任务,或者不能以最好的质量完成任务,或者在工作上无法做到全力以赴、精益求精。但是,他们自己有没有想过:他们自己有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有没有为他们的下属做出一个好榜样?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领导者就有什么样的下属,有什么样老板就有什么样的员工,有什么样的管理者就有什么样的下属。所以,如果你的管理工作遇到了问题,你首先要想一想:自己做得怎样?什么叫赦小过呢?孔子说的意思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选用人才要看大局。如果一个人总体上能够胜任你所给他安排的工作职位,那么在工作的非关键细节和其他方面,就应该宽容一些。没有哪个人没有缺点,没有哪个管理者身上没有可以挑剔的地方。所以,管理人要做到张弛有度,该严的地方要严格,该宽松的地方要宽松。

人有所长,也有所短。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你这方面强,他另一方面就会有本事。成功的人就在于寻找自己的长处,并充分发挥了它。如果你耿耿于自己的不足,去与别人的长处相比,那自然比不过他人,也就自然产生自卑,而这种自卑感的产生就是你以已之短比了他人之长,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没有突出缺点的人,也就没有突出的优点。”一个没有明显缺点的人,做事就会四平八稳,也就没有个性色彩,自然也就不会有杰出的优点。

管理是一门平衡的艺术。谁不能宽容别人,也就不能管理别人和领导别人。在重视人际关系和人情面子的中国,掌握这种平衡的艺术,尤为重要。

举贤才就是要重用贤人。按照现代管理学的说法,贤人至少应该有两个标准,第一是有能力,第二是有品德。无德无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或者德胜于才、才胜于德,都不是最理想的人才类型。真正的人才应该做到“德才兼备”,一方面能够具有胜任一个职位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另一方面能够具有相当的职业操守,能忠于自己的公司和团队,能给下属和同事发挥表率作用。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杰出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二十四岁时,当上了推官(相当现在的审判官)。对每个案子都反复研究,认真推敲,特别是人命案,他更是反复核实,一丝不苟。欧阳修为官清正,一直保持着刚正不阿、公正办案的作风。但这在当时的官场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欧阳修多次被贬。后来,他因疾恶如仇,勇于诤谏,被小人诬陷,而被挤出京城。欧阳修对母亲说:“孩儿不孝,这次授人以柄,被赶出朝廷,连累母亲又要跟儿受苦了。”欧阳母听后,泰然一笑,对儿子说:“你这次仗义执言,做得很对。那些溜须拍马、心术不正的贪官,还算是人吗?为此,你遭贬谪,我不在乎。”母亲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欧阳修一生光明磊落,敢说敢为,受到后人的尊敬和爱戴。

一流的人才造就一流的公司,二流的人才造就二流的公司。管理者遇到公司管理问题时,不妨先看看自己的左右:我们到底拥有什么样的人才?

五、领导行为端正,员工就会效仿

《论语·颜渊第十:》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在自己的行为上,关键在一个“正”字。在孔子的思想中,对身为管理者的人要求十分严格。管理者负有管理人的职责,所以,必须坚持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行为就会归于正道;只要管理者以身作则,员工的行为就会上行下效,把管理者的模范行为当成自己行为的准则。

取信于民,是管理者以身作则的第一个效应。

尽管管理者的工作方法各不相同,但必须树立“走得正”的形象,才能做到众望所归。因此,作为管理者,只有顾及众人对自己品质的评价,才能更好地立权树威,做到取信于民。

另外,管理者不但要“走得正”,还要“做得正”。现在有些管理者总对他的下属这样说:“照我说的做。”可他们不明白,这是下下之策。真正的上上之策应该是:“照我做的做。”把“照我说的做”改为“照我做的做”,正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