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
9241100000018

第18章 第5日:神光断臂求法 二祖安心 事业更上一层楼(1)

一、 随缘自在突破平台

禅宗公案: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等天凉了撒点草种子吧!”小和尚说。

师父挥挥手:“随时吧!”

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风起,草籽边撤、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小和尚喊。

师父说:“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撤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吧!”

撤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吧!”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师父说:“随缘吧!”

过了几天,原本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

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头:“随喜!”

禅如是说:做人应豁达把握机缘。

管理禅悟:

修禅者经常遇到所谓的“绝境”,因为通过一段时间的修炼,禅者各个方面都有所长进,这时就容易出现所谓的“平台效应”。“平台效应”是指当事物发展达到某种程度的时候,而出现的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在管理者而言,似乎出现了某种危机,各方面工作甚至出现倒退和下滑。禅修者的修行也是一样,不论你修得多么好,也有退转的时候。但是,管理上的危机是危险和机会的并存,如果管理者能跨过这个“平台”,那么新的境界和高度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的事业就能更上一层楼。

禅讲究随缘,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聚合的产物,如果只有种子而没有阳光和雨水,那么种子也不可能生根发芽。相对于种子来说,阳光和雨水就是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事实上,种子发芽的条件还有很多很多,多得几乎我们无法用语言把这些条件统统列举出来。这些条件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点汇聚到一起,种子就发芽了。因此,禅修者都应该明白随缘的道理,做到顺其自然,不埋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

作为管理者,当企业发展遇到平台效应的时候,也应该处之泰然。因为,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也许大家没有注意到这些阶段性是如何产生的,以禅的观点来看,这就是机缘的问题。当企业发展的机缘不同的时候,就产生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上一次因缘汇聚已经结束,下一个机缘还没有来临的时候,企业的发展就会发生一个断层。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平台效应吧,这时管理者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为下一个发展阶段充分准备好条件。

所谓准备好条件,实质上就是把许许多多的因缘聚合在一起,来预备促成下一个发展高潮的到来。但是,管理者应该认识到,所有这些因缘有些是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得到的,有些却是随着其他我们不能操作和控制的方面来完成的。而且这些因缘如何会聚成一个机缘,我们往往并不知道,这也许就是管理者的盲点所在。

每当在这个时候,我们既不应该盲目冲动,也不应该随波逐流,管理者要做的是积极地等待,细心地观察分析各种因缘和条件,只有当机缘快要成熟时,我们才能发现机会临近的端倪,从而在企业发展上有所突破。

二、生死一念少走弯路

禅宗公案:

过去,京都南禅寺前,有一位绰号“哭婆”的老婆婆,雨时哭,天晴她也哭,边许愿边哭个不停。

南禅寺的和尚就问她:“老婆婆,你为什么哭呢?”

老婆婆边哭边说:“老修行,你有所不知。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卖鞋的,二女儿嫁给了卖伞的。天气好的日子,我就想到小女儿的雨伞一定卖不出去,下雨天,我就想到大女儿,雨天哪会有顾客上门呢?想起这些,我就伤心落泪。”

和尚劝她:“老婆婆!你不要哭!下雨也好,天晴也好,我们都应该感谢佛,好好地过日子。天晴时,你应该想到大女儿的鞋店的生意兴隆,天阴时,你该想到称家小女儿的伞一定卖得很好。”

老婆婆当即开颜破涕。从此,这位“哭婆”整天都乐呵呵的,日子过得很和满。

禅如是说:心生万法生,心灭万法灭。成佛成魔一念间,快乐和烦恼皆由心起。

管理禅悟:

禅修者也并不都是成功的,禅修失败的人也是比比皆是,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见地不正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观念错误。所谓:“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就是说,一个禅修者在根本的地方不能保持准确无误,就不会有好的修行的回报。这好比企业的产品还没有出厂就发生质量问题,那么在市场上没有不失败的。所以,禅宗祖师特别注重禅修者的见地,管理者也应该这样,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往往比亡羊补牢要有效的多。

什么是管理的起点?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有许多种,但是如果说管理是一种人为的活动的话,那么导致人们行动的无非是自己的思想,一个IE确的思想导致一个正确的行动,一个错误的思想必然导致一个错误的行动。事实上,管理的起点就在管理者的思想中,具备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管理。

思想形成了人的观念,也就是禅所称的“念头”。念头从哪里升起的呢,就在我们的心中,心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禅的根本问题,有些人的错误就是由于一念之差而造成的。所以,禅宗有“生死一念间”的说法,有些人因为一个念头而如升天堂,有些人因为一个念头而如陷地狱,天堂和地狱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全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所以,管理者应当注重修养自己的这一念,当我们的这一念正确的时候比较多,我们管理也会做得比较顺手。那么我们如何获得这正确的一念呢?禅告诉我们:水清月自现,好比皓月当空,如果水面平静如镜时,月亮的面目就会完整地印显在水面。禅把正确的观念比作完满的月亮,把湖水比作我们的内心,当我们的内心平静柔和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就能对事物的观察有很客观的能力,当风吹湖面的时候,月亮就化成鳞鳞的碎影,我们的判断就会发生变化。如果管理者的起点错误,那么,我们就不能设想他会有正确的行动。起点错了,不但会是我们的方向发生错误,也会让我们失去快乐的能力。所以,静心是我们发现真理的重要途径。

三、掩盖错误以墨洗黑

禅宗公案:

一灯大师,藏有一盏灯,灯芯镶着一颗硕大的夜明珠。

得灯者受到珠光普照,便会品性高洁,备受世人敬重。

于是,他的三个弟子跪拜求教怎样才能得此稀世珍宝。

大师给三个弟子各发一本“良知簿”。嘱其分头下山化斋与世人交往时凡做损人利己之事都要详记下来,每记一笔视为心灵除尘一次。

1 0年后持“良知簿”回来见他,由大师亲阅评定宝灯得主。

10年后,三人回来见大师,门人告之说大师出游需耐心等待。

在等待大师的日子里,三人不断地看自己的“良知簿”,回味上面记下的大大小小的损人利的行为。后又相互传阅,相互评鉴,进而反思、自责。

终有一日,三人忽然醒悟,那盏“人生之灯”本就挂在自己的心里。心灵没有灰尘,就能华光闪烁……禅如是说:人的心灵是一座库房,每个人的所言所行,不管是否愿意,都要一次不少地真实地存放在里边。

管理禅悟:

当错误发生时,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应该坦然处之,坦诚往往是解决危机最好的办法。禅的精髓就是求一个“真”,管理的精髓也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任何时候最怕的就是自欺欺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不能发现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甚至掩盖问题,从而会造成更大的失败。这就是禅修中经常说的“以墨洗黑”。墨本来就是黑的,这样只能是越洗越黑,使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禅修者在发生这样的问题时,往往要依靠明眼人的点化,而接触企业的危机管理者就应该做一个明眼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几乎是人的天性,爱美并无可厚非,但是人如果为了面子,而掩盖自身的缺陷,那么,爱美之心就会影响我们改进自己的能力。许多管理者对于自身的错误往往十分敏感,甚至极力去掩饰自己的错误。事实上,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世界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许有追求尽可能的完善,如果我们否认这一点,掩盖错误,相反,我们会离完美越来越远了。

管理者也是人,肯定也会犯错的。而且有时是明显的、公开的,绝没有再掩盖起来的可能。一般说,错误无论发生在谁身上,都是一件尴尬的事情。可是如果你想充耳不闻或垂头丧气,肯定会是欲盖弥彰,影响到你的威信和你的形象。请不要灰心,勇敢地把错误承认下来,或者公开道个歉。

也许这样做,似乎会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过失,但这并不是在把你的污点扩大,相反适当地认错,恰恰可以把污点变作亮点,提高管理者的威信。“大德”是禅宗对有修正有见地的人的尊称,但是,尽管是“大德”也不会完美无缺。所谓“小不掩大德”就是这个道理。勇于认错,实际上正是在显示你的“大德”,显示出你作为领导的风范,既然管理者在犯错的时候能够勇于承认,那么下级犯错的时候,也会勇于承认,因为他们相信领导肯定会理解。

对于管理者来说更是这样,针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要勇于承认,只有承认才能引发我们的反思,从而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自己的困境,打破僵局,这也是管理者自信的表现,错误是可以被别人发现的,但是要改正错误必须从自身做起,只有自己点亮“心灯”,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光明。

四、自我揭短绝处逢生

禅宗公案:

禅师常说“烦恼就是菩提”,有人不解。

于是请教神会禅师“烦恼就是菩提”的意思,神会禅师回答说:“那我就借虚空作为比喻,给你说明这个道理吧。”

大家都洗耳恭听。

禅师继续说:“就像虚空没有变化一样,虚空不会因为光照进来了就明亮,光明走了就黑暗。这暗的虚空如同亮的虚空,亮的虚空如同暗的虚空,明亮和黑暗虽然有消逝有产生,但是虚空本身没有变化。烦恼就是菩提,它的道理也是这样。迷和悟虽然有所差别,可是菩提本心原本却没有变化。”

又问:“那为什么还要开悟呢?”

神会答道:“佛经说:佛为中下根器的人讲迷、悟法,如果是上根器人,就不这样。佛经说:菩提没有过去、将来、现在,所以并没有什么可以得到。对这种经义的见解,不是中下根器的人能够测知高深的。”

禅如是说:人的悟性是不同的,因此就会有不同的方法,觉悟关键不在于方法的好坏,而在于是不是适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管理禅悟:

祖师是修行的过来人,眼睛应该是明亮的,但是,如果徒弟不能适当地表现出自己的修正,师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可能就会耽误徒弟的前程。于是,祖师为了测试徒弟的修行境界,经常会与弟子发生许多充满智慧的对话,被称为“机锋转语”,用来考量徒弟的时机功夫。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并不意味着自吹自擂,一个真正懂得营销管理者,往往会把自己的缺点和真相告诉顾客,这样你的宣传才真实可信。

对待产品的宣传也同对待人一样,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也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产品。敢于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产品的缺点,就等于让顾客看到了自己的诚意。虽然缺点是不能令人完全满意,但是,真诚地对待顾客,才能赢得人心。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靠欺骗消费者和掩盖自身的缺陷,只能蒙混一时,当人们认识到企业的宣传不客观时,就会对整个企业采取怀疑的态度,企业将失去这些顾客。因为,他们发现自己买东西上了当,下次对你的产品就会格外小心,甚至是挑剔,而且顾客们还会喋喋不休地向他所认识的人或不认识的人诉说自己受骗的经历,借以警告众人,企业的产品在市场的口碑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时下一些商家却为了赢利使出浑身解数说优点,不说缺点,只要把商品卖出去就万事大吉。任何商品在市场上经营流通,关乎日常生活的每个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张扬自己从来没有错。问题是受利益驱使,过于夸张商品的性能、作用、长处,回避不足,这种做法无异于自断财路,令消费者深恶痛绝。

对待产品,要实事求是,勇于自我揭短,就是说生产经营者向消费者实事求是地言明商品某一些方面不足或欠缺。以便消费者更详细了解商品情况,正确地选购及使用。从而赢得信任。要认识到赢得信任比出售产品更加重要,而且,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会影响整个企业员工的工作作风。试想,如果我们可以靠不实的宣传蒙骗消费者,那么我们如何能使自己的员工和下级都保持实话实说呢?

当一个管理者听不到真相的时候,管理者为此付出的成本会使整个企业发生危机,孰重孰轻,不言自谕。

五、大事要抓小事要管

禅宗公案:

黄檗希运禅师游天台山,烟雨朦胧,飞涧碎石,正欣赏着如画美景。忽然,从密林中走出一个僧人模样的人。

那人一见到黄檗希运禅师就和他有说有笑,好像是多年的老朋友。

黄檗希运禅师感到有些奇怪,便仔细打量他,只见这位僧人,眼光射人,相貌清奇。于是和他结伴一起行走。

碰上涧水大涨,僧人抛过笠帽竖起锡杖就止住了涧水,并说:“师兄要渡水,尽管自己去渡吧。”说完其僧撩起衣裳踏着水波,好似走在平地上面。并且回头招呼:“渡过来,渡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