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道家的战略管理——先见之明的境界
9242200000016

第16章 战略与管理(2)

“道”是客观存在的,战略也是客观实际的反映,战略执行的主体是人,所以,人心的向背决定战略执行的成败,因此,百姓是如何思想的,这是“圣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在企业战略的执行中,领导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管理者肩负指挥全体员工朝一个战略方向努力的责任。因此,要时刻关注员工们的思想动态,在决策上,不要违背民心所向,尽管管理者可以利用权力,但是,不能令人屈服,结果是造成员工的消极对抗。

所以,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一个管理者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为中心,应该想百姓之所想为自己的出发点。自以为是的管理者,常常不能了解事实真相,深人群众的管理者,往往最能赢得人心。

对待员工,管理者应该像老子所说的那样去做“善者我善之,不善者我亦善之,德善。信者我信之,不信者我亦信之。德信”,善良的我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我也以善良对待他,结果得到善良的效果。诚信的我以诚信对待他,不诚信的我也以诚信对待他,结果得到诚信的效果。企业形成诚信善良的风气,管理者的工作就容易开展了。

管理者以企业的发展为自己的任务,不怀成见,管理者对于战略的执行,也会十分顺利。因为,这样的管理者“百姓皆注其耳目”,也就是马首是瞻的意思,以管理者指引的方向前进,而不会对战略背道而驰,管理者指到哪打到哪。

过去,人们相信英雄史观,认为管理者可以凭主观主宰一切。

管理是单向的,是当权者如何利用普通人的问题。在这种观念作用下,企业呈现金字塔形,塔的上端是成功者,政策的制定者,享有权利,下端是被管理者。上端对下端有着控制权。但是这种系统经常出现问题,时不时要崩溃。塔顶因为过于舒适或者高高在上而不再了解企业的内部状况,他们的主观很快就脱离现实,决策失误频频发生后,企业也就自然破产了。

老子提出的管理模式,是一个互动且民主的思维方式。西方的管理学家在上个世纪末,从理论探索的角度出发也找到了这个模式。他们认为世界是横向的,异构的,互联的。企业的活动是一种多维的“系统”。系统中的活动息息相关,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互相影响。我们每个人,无论当不当官,都是系统的一个片段。

所以在考虑企业的问题时,我们要从整体的观念出发,考察整个系统的互动。

在这种相对的观点引导下,现代的管理理论开始综合考虑企业的各个层次。他们发现,如果企业重视员工的想法,改善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交流方式,企业就会具有持续的活力。在这种新思维下产生出的企业不是金字塔形,而是结构比较扁平,讲究家庭气氛。比如微软公司的无等级的人格化管理,通用电气的“情感管理”等。

作为管理者,经常在下面走动,和大家打成一片,就能知道他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困难。比如:有几个员工住得较远,班车到不了,下中班后坐不到最后一班公汽,回家只能坐“的士”,我知道后,主动特批他们可提前二十分钟下班。他们非常感激,总是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才提前下班。

无论企业发生什么变化,员工都能自动地向企业的蓝图靠近,和管理者分享共同远景。这样的企业,减少内耗和内斗,那么治理起来很顺利。如果当头的搞专断,就有可能招致手下的反抗而失败,即道德经所说的“为者败之”。

六、组织机构只在正确的战略下起作用——不如坐进此道

原文62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壁驷马以先,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日:有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老子说,“道”是万物的奥妙所在,善于应用的人掌握了事物的规律,不善于应用的人只是知道规律作用的宝贵,而不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就是善与不善的差异。

在现实的工作中,的确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管理者常常是受到同样的教育,甚至有相似的经验和实际工作的锻炼,而他们对于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和实践的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老子也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有着天然的差异性,一句话,即使是同样的人生,也会产生处善与不善的境界,在老子看来,这也许是自然的安排。

尽管,说美好的语言能够赢得尊严,合适的行为也能够感动人们,如果没有“得道”,你靠华丽的外表所赢得的东西,最终也将离你而去,因为,那些表面虚华的事物,不会长久地存在,因此,你必须掌握“道”的根本,才是长久的稳定的选择。

在老子眼中,能够掌握“道”并且能够根据“道”来行为的人已经是圣人了,对于多数的人,他们不是根据“道”的需要,制定自己的长远计划,而总是脱离“道”的轨迹,只是在组织机构的建设上去弥补自己对于正确战略的制定和执行的缺陷,但事实上,往往无济于事,任何的组织与机构,都应该在战略执行的前提下而建立,而不能把组织机构看成战略执行的关键。

在管理中的战略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个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制订各项规章制度,赋予各管理层次相应的责任、权力,形成全程管理系统,把各项管理规化,外界因素的干扰,克服惰性,逐步形成法规式的有效运行。

这是非常重要的,是战略执行的主体,但是,这并不是战略的本身,组织机构可以说是一辆马车的组成部分,如果运行不好,当然会对战略的执行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是,作为管理者应当明白,运行上的不畅,并不会影响战略的方向,尽管马车会因为缺少维护而行动迟缓,但是只要战略方向正确,它总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但有许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一旦发生了问题,却总是在组织机构上做文章,不从战略的制定上解决问题,因此,就容易产生盲目的行为。正如老子所说的:“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壁驷马以先,不如坐进此道”,尽管在国家的治理上,设置了天子和辅佐朝政的公卿贵族,办公有豪华的宫殿,出行有剽悍的骏马,也不如得到一个正确的战略更重要。因为,那些东西只能使人获得尊贵的地位和无上的权力,但是,权力对于规律来说,往往无能为力,相反,有许多至高无上的君主,认为自己几乎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就会受到“道”的严厉惩罚,这并不是“道”有什么偏向,而是自然的大趋势,是任何人都不能违背的,对于高贵的帝王还是低贱的平民,“道”都会不偏不倚的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

所以,一个企业的成败,关键在于企业是不是有一个符合“道”的战略,组织机构的运行是不是能够更好地适应战略进程的发展,相反,而不是管理者自己,建立一个更庞大更有效的组织,当这个强大的组织机构形成的时候,管理者也许得到的不是对于“道”的正确理解,而是,狂妄地认为,依靠组织的力量去做本来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就是历史上的“狂人”产生的最大的基础,这些“不善”之人,最后的结果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在老子眼中,那些至圣先贤,从来不把私欲作为无上的自由,也不把为所欲为获罪于天作为自己的特权,而圣人们都以能够顺从“道”而为作为最高的行为准则的原因。

七、实施专业化分工——非以明民,将以愚民

原文65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民。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者,国之贼;不以智治国者,国之福。

此两者皆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则乃至大顺。

常人认为,人总是越聪明越好,智谋越多越好,事实上,如果人没有德行的话,那么,他的智谋则成为人行不善之举的帮凶。许许多多犯罪的高手,无不是聪明绝顶的人。

当然,我们不应该用这样的情况去衡量每个聪明的人,但是,我们如果是在管理一个企业,或者是管理一个国家,我们就不能不把最坏的可能性估计到,这也是管理者战略思维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如同我们的家门总是要上锁锁住一样,并不是预防那些品行端正的君子,而为了防止行“不善”之行的小人。

所以,老子说,古代有道的人君,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不是使人们明白,而是使人民愚昧。国家之所以难以治理,是由于人民的谋太多了。所以以智治国的,是国家的祸害;不以智治国的,是国家的福分。

这常使人们认为这是政治上“愚民政策”,我们姑且不去谈论这一政策的是与非,事实上,不让老百姓知晓许多不应该知晓的事情,的确对于管理上是有帮助的。如果让人们知道太多的事情,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因为,人民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对于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身份、出身、地位、背景,因此,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千万个个体,会产生千万个不同的,甚至彼此对立的想法,因为,圣人毕竟是少数,可想而知,这样的群体必然是难以管理和控制的。

管理者的目的,不在于使老百姓愚昧,而在于管理的效率。事实上,在一个企业的内部也是这样,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呈现出大分工的形势,而且,这样的趋势越来越细化,简言之,就是越来越专业化。比如古代的一个大夫,给人诊病,是全科的,头痛脑热、跌打损伤、妇科急症、制药开刀无一不做,所以,一旦出一个好大夫,人们会像供奉神明一样去尊敬他,古代的神医简直就是一个活圣人。但是,发展到现代,医学是远远超过了古代,但是,所有的专业都有所分工,大家只在自己的专科内是专家,对于疑难杂症,就不得不来会诊了,个人的能力好像是不如古代,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进步。所以“非以明民,将以愚民”,这才是管理上的本意第一个方面。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则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再体现。在老子看来,行无为之道的才是真正的智慧,而人的智巧,是造成凭借主观,违反道的执行的根本原因。老子说:“故以智治国者,国之贼;不以智治国者,国之福。”许多刚愎自用的人,都是很聪明的人,同时又是很愚蠢的人,聪明和愚蠢成了相关的因果,正是因为他白恃聪明,所以,才会违背“大行不道”的事情,从而招致失败,在周易的六十四卦里面,多数的卦象都是辩证的解释,只有“谦”卦,始终是吉祥的,人怎样才能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呢?那就是永远地“知不足”,那就知道自己的缺陷,承认自己的愚昧,只有这样,才能依据“道”来做事,这样才能国泰民安。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既要用智慧管理,又要注重人员的专业化,应该让员工知道的事情就让员工知道,对于那些容易让员工混淆的事情,就不要干扰员工的心智,这样才能保持一种淳厚的民风,这也是企业文化建立的一个重要的部分,鼓励朴实无华,办事认真的风气,杜绝投机取巧、虚假欺诈的行为,这样,企业就能产生一股正气,而在老子看来,这样的正气是合乎“道德”的,企业依据战略有“道”,员工执行有“德”,企业的发展也就指日可待了。

从表面上看,“非以明民,将以愚民”的管理方法,似乎与管理的智慧有违背的地方,但是老子说:“与物反矣,然则乃至大顺”,表面上看似相反的东西,实质上是对“道”的最大的顺应。